《桃花源记》
3000
教学目标:
1、根据课文的叙事线索,体会课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的写法。
2、结合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理解本文的主题及寓意。
3、学习掌握古今异义词汇,及文言文主语的省略。
4、诵读课文,体会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诵读课文把握课文思想内容,掌握文中古今词汇。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及寓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目标任务
1、正音及疏通词义
2、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的情节,梳理段落结构,整体把握全文。
一、导语设计:
“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记诗并序》中的小序。后被看成独立的文章。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和平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一幅没有压迫剥削、没有战争,人人安居乐业,平等和睦的幸福生活图景,以此不寄托作者的理想社会。(投影:桃花源记 陶渊明)
二、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多媒体显示:
陶渊明,名潜,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隐之见长。(可要求学生朗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三、学生朗读课文、正音、释词
投影:
1、正音:髫(tiáo) 诣(yì) 骥(jì)
俨(yǎn) 阡陌(qiān mò)
2、释词:缘溪行()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乃大惊(竟)具答之(详细地)咸来向讯(都)
复延至其家(请)此中人语云(告诉,“yǜ”)
诣太守(到……去)
四、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的情节。(多媒体投影 师生互动)
1、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悬念一:迷路了,他看到什么?(“忽逢桃花林,_____落英缤纷”)
2、渔人“忽逢桃花林”、“甚异之”,悬念二:桃林尽头会有什么?(“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
3、渔人看见“林尽水源”、“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而入,悬念三:里面有什么?(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并怡然自乐)
4、渔人进去“豁然开朗”,见了世外桃源的优美环境和社会风尚。辞去时,“此中人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悬念四:渔我对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5、太守派人去找。悬念五:找到了吗?(不复得路,未果)。
教师明确:全文不足三百字,却写得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语言精炼,引人入胜。
五、生生讨论,教师归纳: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本文可分为哪几个部分?并概括大意。
投影: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林。故事开端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渔人进访桃花源的经过。故事发展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太守等人再寻桃花源未果。故事结局
六、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1、要求:
字言要读准。
句读要分明。
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2、播放课文范读音像。(多媒体音像动画欣赏)
七、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思考习题二。
2、完成课后三、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目标任务
1、深入分析理解课文,阅读课文,综合文言文简洁精炼的语言。
2、了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学习掌握古今异议词汇。
教学过程步骤:
一、朗读第一部分,师生互动探究:
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突出桃花源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染出一种秘密的色彩气氛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打下伏笔。
二、朗读第二部分,学生合作探究:
1、作者描绘了桃花源的自然景色和生活时尚,勾画出一种怎样的画面?投影:(描绘一幅没有压迫剥削、没有战争,人人安居乐业,平等和睦的幸福生活图景)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句中“所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而“皆叹惋”,又是谁?“叹惋”是什么呢?
投影:(渔人所说的是桃花源人所不知而世人熟知的事。可以从“不知有汉一一魏晋”的句意中推知渔人讲的是秦以后汉,魏晋的战乱历史。桃花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外人遭遇的痛苦而叹惋。)
3、桃花源人为了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以外人道也”。
投影:(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三、朗读第三部分,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投影:(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理想的境界。)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内容,联系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揭示主旨,理解寓意。(习题4)
2、掌握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汇及主语省略。(习题2)
五、布置作业,消化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