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秦汉的经济、文化与科技 课件(84张PPT)-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新教材浙江专用)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讲 秦汉的经济、文化与科技 课件(84张PPT)-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新教材浙江专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7 18:0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4张PPT)
先秦至秦汉时期
第一单元
第4讲
秦汉的经济、文化与科技
时空重点
前221年
前207年
105年
220年
统一度量衡、货币、
文字;焚书坑儒
东汉灭亡
西汉灭亡
秦朝建立
前202年
9年
25年
盐铁官营、均输平准、
重农抑商、丝绸之路
独尊儒术
蔡伦改进
造纸术
《伤寒杂病论》
秦朝灭亡
西汉建立
东汉建立
(1)经济: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
(2)思想文化上: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
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文学艺术大放异彩;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主题概览
内容导航
梳理归纳 必备知识
易错提醒 精准读背
重温高考 真题演练
课时精练
梳理归纳 必备知识
一、秦汉时期的经济(选必2,第1课子目2;第4课子目1)
1.农业
秦汉 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比如东汉牛耕图画像石
水利灌溉 西汉修建龙首渠、东汉末期出现_____
技术体系 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翻车
2.手工业(纲要上+选必2,第4课子目2)
朝代 表现
汉朝 纺织业 (1)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
(2)人们使用构造复杂的_______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3)四川老官山汉墓蜀锦提花机模型:堪称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提花机模型,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纺织史和科技史的空白,成为汉朝成都纺织业的重要见证
提花机
汉朝 陶瓷业 东汉时期制瓷技术渐趋成熟,烧制出釉层较厚而有光泽的青瓷
冶炼业 (1)汉武帝在南阳设铁官。
(2)南阳有多处冶铁和铸造作坊,冶铁工匠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3)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力风箱——_____,以水力为动力,装置皮橐鼓风,将空气送入冶铁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水排
3.商业
秦朝 货币 在圜钱基础上将各国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
度量衡 统一了度量衡
政策 重农抑商
汉朝 市场 市场繁荣(描绘集市的东汉画像砖)
货币 汉武帝开始铸造“五铢”铜钱,这一形制一直使用到唐朝初年(选必1,第15课子目1)
信贷 契约 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选必2,第7课子目2)
政策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推行盐铁官营、_________、向工商业者征税等
均输平准
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示意图
图解历史
4.丝绸之路与欧亚大陆其他商路(选必3,第9课子目1、2)
(1)丝绸之路
①概念: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②张骞通西域
地位 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时间 公元前138年
影响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③唐中期以后,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2)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草原丝绸之路 路线: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
事例: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
西南丝绸之路 路线: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作用: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 条件:航海技术的发展
西汉: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二、秦汉时期的文化
1.思想
秦朝 思想 推崇法家学说(选必3,第1课子目1)、焚书坑儒
汉朝 思想 黄老无为 西汉初期,统治者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宗教 佛教 汉朝,佛教传入中国并开始在中国传播
道教 东汉末年,本土宗教道教兴起
2.文学艺术
领域 时期 代表性成就 特点或历史地位(意义)
史学 西汉 司马迁《_____》 首创_______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东汉 班固《_____》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代 汉赋 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诗 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多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五言诗 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史记
纪传体
汉书
3.科技
时期 代表性成就 特点或历史意义
战国至西汉 《_________》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东汉 《___________》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九章算术》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_____改进造纸术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蔡伦
重点探究
材料一 (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提升儒学地位的措施,并简述这些措施对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影响。
答案 措施:重用儒生,设置五经博士。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材料二 《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史记》体例 篇目举例
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 高祖(刘邦)本纪
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
书(重要制度变迁) 河渠(水利工程)书
平准(工商业)书
世家(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事迹) 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陈丞相世家
列传(各阶层重要人物、周边政权的历史) 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
(在今中亚地区)列传
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要求:写出选择的篇目举例,史论结合。)
答案 状况:“高祖本纪”:记载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生平。西汉建国初,刘邦在经济上推行与民休息政策,有利于经济恢复;在政治上推行郡国并行制,以维护其统治。
“儒林列传”:记载较重要儒家学者的事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大宛列传”:记载汉朝通西域的历史。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
三、文化传承
秦朝 焚书坑儒使先秦以来的许多珍贵文献毁于一旦
汉朝 学校 (1)太学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2)开始设立地方官学(选必3,第14课子目1)
书籍 (1)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
(2)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
(3)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选必3,第14课子目2)
知识拓展
两汉文化的特点
(1)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统一性前提下的多样性,使中华文明更加绚丽多彩,并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中亚、印度文化随着丝绸之路流入中国,中华文化广泛外传。
(3)气势恢宏。两汉时期,涌现出一批令世界瞩目的文化成果。
返 回
易错提醒 精准读背
1.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利用水力的鼓风冶铁工具。
2.汉武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抑制的是私营工商业,官营商业却大力发展。
3.中国的丝绸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到达了地中海东海岸。
4.焚书坑儒主要销毁的是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官所掌管的《诗》《书》和诸子百家著作等,其他如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等没有销毁。
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在西汉就已经出现了。
易错提醒
1.古代丝绸之路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1)经济社会的繁荣是基本动因。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兴盛之时大都是古代中国最强盛之时。经济繁荣是古代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的先决条件。
(2)政府引导与主体参与有机统一是客观要求。政府支持与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作用,是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基本保障,二者缺一不可。
(3)和平稳定是必要前提。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共同发展的共赢理念,是推动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关键因素,也是丝绸之路的本质属性。
精准读背
(4)开放包容是重要支撑。沿线各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以开放的心态,尊重彼此文明形态;以包容的观念,善待各自文化差异,从而实现了商品互补、文化互鉴、文明互动。
(5)文明互鉴是动力源泉。多种文明汇聚而成的价值底蕴,是古代丝绸之路充满活力的动力源泉。文化的互学互鉴,是丝绸之路生生不息的精神支点,是丝绸之路魅力永恒的精髓所在。
2.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皇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返 回
重温高考 真题演练
1.(2022·6月浙江选考)中国是纸的发明地,敬惜字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知书写用纸的发明可能是在
A.西汉 B.唐代
C.北宋 D.元代
1
2
3
4
5

由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学家在西安灞桥、甘肃天水、敦煌等地几次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面还有文字和地图,这证明在西汉时已出现书写用纸,A项正确。
1
2
3
4
5
2.(2021·6月浙江选考)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
A.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B.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地结合
C.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
D.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
1
2
3
4
5

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刻画秦军的风采,形象地展示秦朝军队的兵种、编制和武器装备的情况,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的磅礴气势,故选D项。
1
2
3
4
5
3.(2020·7月浙江选考)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右图(局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
A.①—秦始皇长城 B.②—灵渠
C.③—郑国渠 D.④—都江堰
1
2
3
4
5

①位于甘肃临洮一带,这是秦长城的西起点,故选A项;
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位于广西境内,②位置在关中地区,与灵渠位置不符,排除B项;
郑国渠是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③位于长江上游四川成都地区,与郑国渠位置不符,排除C项;
1
2
3
4
5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④位于湘江流域,与都江堰位置不符,排除D项。
4.(2021·6月浙江选考)中国是丝的国度,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丝绸文明。至汉,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在某汉代考古遗址发现有一件素纱
衣,重量仅49克。识图(右为汉代局部示意图)判断,该遗址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
1
2
3
4
5

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了一件素纱 衣,重量仅49克,③为长沙,故选C项;
①为北京,排除A项;
②为苏州,排除B项;
④为广州,排除D项。
1
2
3
4
5
5.(2022·山东卷)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
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
1
2
3
4
5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战马对军队是非常重要的,故汉代设有专门的相马理论者,C项正确;
农耕技术主要是铁犁牛耕,排除A项;
汉代采取的是重农抑商政策,不会因为商业而专门设立相马课,排除B项;
材料与礼乐制度的重建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返 回
课时精练
1.(2022·金华模考)汉代在公田的基础上推行屯田,屯田土地由政府所有或直接经营,铸币、盐铁生产及销售等也基本处于政府管控状态。这反映出汉代
A.经济出现转型 B.官营手工业发达
C.市场配置资源 D.国家职能的加强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由政府所有或直接经营”“管控状态”等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汉代对重要经济领域直接进行管控,这是国家经济职能加强的表现,故选D项;
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屯田不属于手工业领域,故排除B项;
政府直营重点行业不是市场配置资源的表现,故排除C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到目前为止,在西汉一些皇帝及王侯墓出土了不少铁农具,出土的各式铁农具如表所示。
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A.铸铁业由政府垄断经营
B.冶铁技术已走向成熟
C.小农经济得到继续发展
D.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墓葬 出土铁农具
汉景帝阳陵 直口镭、桦冠等
汉宣帝陵 镰刀、直口镭、铲、犁桦
永城西汉梁王陵园 凹口镭、镰刀、镢、镭等
临淄西汉齐王陵园 竖 镢、凹口镭、六角锄等
西汉皇帝及王侯墓出土的铁农具简表
根据材料中表格内容可知,西汉皇帝及王侯墓中出土了许多铁农具,但仅凭这一点无法说明铸铁业由政府垄断经营,A项不符合题意;
魏晋南北朝时期冶铁技术已走向成熟,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帝王及王侯墓出土的铁农具,无法体现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C项不符合题意;
帝王及王侯墓有铁农具随葬,说明当时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故D项符合题意。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3.(2022·烟台三模)如图所示为山东嘉祥洪山村东汉画像石(局部),图中左侧男子跪地执斧砍制木料,面前有一辆即将制成的推车;其背后妇人,背负小儿,手拿一段辋(车轮外周);右侧一人呈操作状,另一人佩刀而立,呈监督状。这一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东汉
A.家庭手工业的进步
B.地主庄园的生产模式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浪漫主义的绘画潮流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题干内容中“男子跪地执斧砍制木料”“妇人,背负小儿,手拿一段辋”“右侧一人呈操作状”“另一人佩刀而立,呈监督状”,说明该家庭成员在旁人的监督之下被迫劳作,这与东汉末年地主庄园经济的特点相符合,据此可知,该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东汉地主庄园的生产模式,故选B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4.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汉代关中水利工程修建,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使得这里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下列与汉代关中水利事业相关的有
①农民创造“井渠” ②开凿郑国渠 ③王景治理黄河 ④合理规划灌溉渠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③④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所学,井渠是汉代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①正确;
郑国渠是战国时期修建的,②错误;
王景治理黄河并不在关中地区,③错误;
汉代注重水利的兴修,同时合理规划灌溉渠道,④正确。故B项正确。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5.(2023·诸暨高三适应性考试)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拥有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如图装置主要用于
A.鼓风冶铁 B.汲水灌溉
C.转轮排字 D.方向测定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图示内容可知这是在进行冶铁,图中的装置是使用水力进行鼓风,A项正确。
6.汉代史书记载:“……见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买卖之。”该记载中无法确切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官作铁器质量差
C.实行铁业官营制度 D.使用煤炭做燃料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没有提及汉代使用煤炭做燃料,D项符合设问,故选D项;
从题干“郡国”中可获知郡国并行制,排除A项;
从题干“铁器苦恶”可获知铁器质量差,排除B项;
从“见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可获知汉代实行铁业官营,排除C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7.(2023·温州高三模拟)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旱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但《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纸是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
B.汉朝各地推广了造纸术
C.蔡伦发明造纸术最为可信
D.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汉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西汉已经出土了纸,那么纸的发明一定不晚于西汉,D正确;
A错误,材料只能看出纸的出现,并不能看出纸的普及;
B错误,材料无从体现各地推广造纸术;
C错误,蔡伦是改进造纸术,不是发明了造纸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8.诗词歌赋既是历史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A.“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B.“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广州歌》)
C.“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D.“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经游(营)天下遍”可知与商业经济有关,故排除A;
根据“贾客”可知与商业有关,故排除B;
根据“货别隧分”可知与商业有关,故排除C;
“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赞誉的是蜀锦,无法证明与商业经济有关,故选D。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9.(2022·台州高三质量评估)中国书法的某种字体,改变了之前古汉字以曲线构型的特征,将圆润的线条改为方折对称的笔画,化圆为方,化弧为直,标志着汉字图案性的破坏,使汉字由古文字体系向今文字体系转换。该字体是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楷书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它将小篆的曲线构型,变成了顺应毛笔笔锋的点提横竖撇捺折钩,B项正确;
小篆是象形字,具有“描绘”意味,线条圆润,排除A项;
行书是为了书写简便而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线条不拘章法,笔势流畅,排除C项;
楷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线条横平竖直,字体端正,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0.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肯定了“以教为本”,否定“以法为本”,强调“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该变革的重大影响在于
A.开启了以儒入法的历史进程
B.奠定了解决王国问题的理论基础
C.助推了重视教育传统的形成
D.迎来了新一轮的思想活跃局面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据材料“强调‘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可知,汉武帝将儒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强调文化教育是“为政之首”,有利于重视教育传统的形成,故选C项;
开启了以儒入法的历史进程与“强调‘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不符,排除A项;
“大一统”思想的提出为解决王国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排除B项;
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没有迎来新一轮的思想活跃局面,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1.(2023·杭州模拟) 史载秦朝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朝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这一变化说明
A.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
B.人头税的废除影响家庭规模
C.牛耕技术支配家庭的规模
D.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汉代三代之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牛耕技术的推广,需要劳动力的协作,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材料信息是由秦代到汉代家庭规模的变化。精耕细作模式的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故A项错误;
清代“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故B项错误;
汉代的三代之家仍然是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2.(2022·金华十校模拟)有学者认为,两汉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飞跃时期,这从当时农田耕种面积的不断扩大,耕作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农田水利的普遍兴修等方面,都显示了出来。下列项中,能够用来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①关中农民创造了一种“井渠”
②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
③出现了较为轻便的一牛挽犁
④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两汉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飞跃时期,这从当时农田耕种面积的不断扩大,耕作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农田水利的普遍兴修等方面,都显示了出来”可得出汉代农业有所发展,主要表现为关中农民创造了一种“井渠”,一牛挽犁的出现,①③正确,故选B项;
水排与手工业有关,不是农业,均田制推行于北魏,②④错误,排除A、C、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3.论及古代某一科技成就,有学者称:“夫其何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真。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下列关于这一科技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以纸张和丝织品作为主要书写材料
B.东汉时,蔡伦独创新意发明纸张“蔡侯纸”
C.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
D.经由波斯传到西方,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条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廉方有则,体洁性贞”等称赞的古代科技成就是造纸术,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的说法符合史实,C项正确;
秦汉时期,以竹木简牍和丝织品作为主要书写材料,排除A项;
东汉蔡伦改进而非发明了造纸术,排除B项;
造纸术是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的,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14.《史记》特设了匈奴、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传,指出黄帝是中原各国和周边地区各族的共同祖先,追述了它们的先祖与中原国家彼此之间的早期联系。这反映了
A.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
B.统治阶级宣扬华夷有别的观念
C.中国古代各民族习俗礼仪各异
D.司马迁具有华夏同源共祖观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据材料可知,司马迁为周边少数民族编写传记,且他认为黄帝既是中原各国也是周边地区各族的共同祖先,说明司马迁具有华夏同源共祖观念,故选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15.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分别按地理方位撰写边疆民族史,如《西南夷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等。据此可知,《史记》
A.体现统一多民族国家观念
B.推动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C.折射出“华夷共祖”观念
D.承担着维护封建大一统的重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按地理方位撰写边疆民族史,如《西南夷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等”可见作者已经把这些边疆地区当作统一领土的组成部分了,故选A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16.(15分)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都城设计及秦始皇陵都充分展现了古人的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书载:“秦都咸阳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每到十月,天象恰恰与这一都城乃至整个天朝的布局完全吻合,这时的银河与渭水相应,离宫星座与阿房宫同经,阁道与经由牵牛桥通达阿房的驰道交相辉映,形成一个天地人间一体化的神奇世界。
——摘编自陈江风《天文与人文:独异的华夏天文文化观念》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材料二 秦始皇陵整个陵园像一幅都邑图。那高大的陵墓封土及封土下的地下宫殿,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的咸阳宫;陵墓周围的内外两重城垣,象征着都邑的宫城及外郭城。秦始皇生前住的咸阳城是驻有许多军队保卫的,而陵园内则设有石铠甲坑、兵马俑坑。兵马俑坑内有陶俑、陶马约八千件,像个庞大的地下军团,来保卫其在冥间世界的安全和维护一统的江山。总之,地下王国是地上王国的再现。
——摘编自袁仲一《秦兵马俑坑》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材料三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兵马俑图片(局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设计都城的依据及其反映的主要理念。(4分)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依据:按照天文现象、地形设计都城。理念:利用天险,天国思想,天人合一。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地下王国是地上王国的再现”所体现的设计思想及秦始皇陵的历史地位。(5分)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思想:视死如生的理念;模仿都城的建制;至高无上的皇权理念;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时代特征。地位: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有学者认为“秦始皇陵是首都的象征,秦兵马俑是军队的象征”,试分析秦的军事行动对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作用。②有学者认为“秦兵马俑是属于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建筑物”,试从艺术和历史两个角度论述秦兵马俑的“纪念碑性质”。(6分)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选择①:秦灭六国,结束诸侯争霸,建立统一的秦王朝;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选择②:秦兵马俑生动再现了秦军统一六国的豪迈气势和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是雕塑艺术史上的奇葩,为研究秦朝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贸易通道,围绕“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这一话题,深圳翠园中学、肇庆中学(珠三角组)、揭阳一中和潮州金中(粤东组)的同学们展开了一次跨区域的交流。下表为两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组别 材料 结论
粤 东 组 材料一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 ——《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 拓林、黄岗、南澳、樟林、东里、达派、海门、神泉等处皆为出洋之口,巨舶往来海上,运载土货至广州及闽浙,或远达南洋日本,转往外货输入。——饶宗颐《潮州志·实业志》 结论1:汉代已经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结论2:潮州地区港口众多,贸易范围广,产品远销海外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珠三角组 材料三 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昧的陵墓。墓葬中最珍贵的是来自波斯的银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这些文物证明南越国早期或更前年代广州已与波斯和非洲东岸有海上贸易。 材料四 依历史阶段统计,广东先秦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有4处、秦汉13 处、六朝5处、隋唐五代43 处、宋元72处、明110处、清代188处。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类型及其文化遗产价值》 结论3:广州已经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中心。
结论4:史迹的数量代表历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程度
(1)哪两个结论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同学们所使用涉及的史料哪些属于第一手史料?(3分)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结论1、2。一手史料:《汉书》、南越王墓葬出土文物。
(2)本次研究交流的话题是“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请任选一个组别加入,列举出当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一处历史遗迹,同时谈谈你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12分)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历史遗迹:珠三角:广州十三行、黄埔古港、怀圣寺光塔、南海神庙、光孝寺、南越王墓等;深圳赤湾天后庙;佛山南风古灶等。
粤东:汕头樟林古港、凤岭古港;潮州广济桥、龙湖古寨、笔架山宋窑;揭阳靖海港、石碑山灯塔、南门天后宫等。
15
16
17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认识:可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兴衰原因、影响力等角度进行阐述。①发展概况:汉代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隋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由盛及衰。②兴衰原因:兴盛原因:国内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品技艺高超,畅销海内外;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经济中心不断南移;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衰落原因:近代中国遭受西方侵略,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新航路开辟,新的贸易路线的建立;中国国力逐渐走向衰退。③影响: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成为现今“一带一路”的历史依托。
15
16
17
返 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