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讲 辛亥革命 课件(85张PPT)-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新教材浙江专用)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讲 辛亥革命 课件(85张PPT)-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新教材浙江专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7 18:0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5张PPT)
晚清时期
第六单元
第18讲
辛亥革命
时空重点
1905年
1911年
1912年
1917年
三民主义
民主与科学
清末新政
预备立宪
1906年
1915年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出现短暂春天
新文化运动
从《辛丑条约》签订后到五四运动前这一历史阶段,主要处于晚清后期和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即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时期。
(1)政治上,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革命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手中,中国随后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2)经济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启动阶段,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同时,官僚资本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垄断。
(3)思想上,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力图使中国快速近代化、快速汇入人类世界主流文明的迫切要求;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成为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主题概览
内容导航
梳理归纳 必备知识
易错提醒 精准读背
重温高考 真题演练
课时精练
梳理归纳 必备知识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客观形势: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1)进程
①清末新政(选必1,第4课子目2)
背景 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内容 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评价 积极性: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局限性: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②“预备立宪”: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_________”。
(2)影响
①“新政”:表明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②“皇族内阁”:使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钦定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
概念阐释
预备立宪
晚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自己的统治所采取的措施——政治上预备实行宪政的活动。宪政指的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导致民主革命更加高涨。
2.主观努力:革命派的准备
组织上 (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_______。
(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
思想上 (1)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2)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_________
军事上 (1)孙中山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2)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
(3)1911年4月27日的___________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兴中会
三民主义
广州黄花岗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有利时机 1911年5月,四川_________发展成武装起义
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_________第一枪
结果 成立___________;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保路运动
武昌起义
湖北军政府
2.中华民国建立
(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目的 防止袁世凯专权
内容 国体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_________
民权 ①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②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全体国民
内容 政体 国家体制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分权制衡)
行政体制 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责任内阁制)
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性质的重要文件
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思维点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个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两大影响: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从法律上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三项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3.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
(1)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
(2)在重重压力下,孙中山被迫发表让位声明。
(3)袁世凯施压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清王朝结束。
(4)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入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图解历史
辛亥革命失败过程
材料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各个政府手上废立着,反复着,挣扎着……在南京临时政府诞生前后,革命党人对袁世凯抱有幻想,承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同共和,就答应他担任中华民国总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力量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又是众所周知的先天畸形,后天发育不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涉及反帝、反封建,也没有涉及关系到“民生”的土地问题……帝国主义必须拥有殖民地附属国,发达国家不再允许发展中的国家发达,它们只需要从属和附庸。袁世凯已经承袭了自曾国藩以来的汉族官僚实力,总揽了清廷大权。
——摘编自张燕《浅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未能实行的原因》
重点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能实行的原因及其启示。
答案 原因: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约法本身的局限性;帝国主义的阻挠;袁世凯势力的强大。启示:要善于抓住时机;要不断发展经济,增强力量;在原则问题上不能妥协;不能因人设法。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积极 影响 政治层面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
_______,建立起共和政体
思想层面 传播了_________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社会层面 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经济层面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_____________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君主专
制制度
民主共和
民族资本主义
局限与教训 (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没有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 (3)没有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材料 “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行政制度与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官僚制度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但革命果实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手中。要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仍然任重道远。——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重点探究
据材料,指出辛亥革命走出秦制的历史贡献,并从“民族国家”和“人民权利”两个层面归纳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任务。
答案 历史贡献: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历史任务:“民族国家”层面是指民族独立,“人民权利”层面是指人民解放。
返 回
易错提醒 精准读背
1.参加武昌起义的军队是湖北新军重大革命党人,不是所有的湖北新军;起义也不是孙中山领导的,当时他在国外。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3.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君主专制政体不是整个封建制度。因此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易错提醒
4.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宣誓就任的时候,临时政府还在南京,且孙中山还未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所以北洋政府统治建立的标志是孙中山辞职和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1.对清末“新政”的评价
(1)从主观目的上看,具有反动性,其目的是抵制革命,消除统治危机,取悦于列强,维持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2)从活动本质上看,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3)从客观影响上看,具有进步性,奖励实业、发展资本主义、废科举、推行新学制等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4)从实际作用上看,具有背离性,编练新军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奖励实业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
精准读背
2.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1)必然性
①经济基础: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发展。
②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影响。
③组织基础:1894年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和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明确提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④军事基础:同盟会发动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2)偶然性
①有利时机: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
②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率先起义,很快占领武汉三镇。
3.辛亥革命推动近代社会的转型
(1)从帝国到民国:从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2)从臣民到国民: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
(3)从君权神授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此,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
(4)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返 回
重温高考 真题演练
1.(2023·1月浙江选考)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各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
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
2
3
4
5
6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权力、防范野心家的规定主要有,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临时大总统发布的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说法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
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和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并未体现对总统权力的限制,说法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
1
2
3
4
5
6
2.(2021·6月浙江选考)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1
2
3
4
5
6

“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强调反封建求民主,“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强调反帝以自强,故选B项;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排除A项;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
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排除D项。
1
2
3
4
5
6
3.(2020·7月浙江选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其指导发展实业的机构是
A.实业部 B.参议院
C.钱业公会 D.工业建设会
1
2
3
4
5
6

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部,下设农政、工政、商政、矿政四司,以指导实业发展,故选A项;
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拥有立法、制宪、财政决算、选举临时大总统和副总统、弹劾、咨询等职权,为临时政府最高立法机构,排除B项;
钱业公会负责金融事务,不直接指导实业,排除C项;
工业建设会是协会,不属于政府机构,排除D项。
1
2
3
4
5
6
4.(2022·广东卷)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1
2
3
4
5
6

清末新政中废除了科举制度,出洋留学成为读书人的一种选择,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动,故C项正确;
《游学译编》刊登的文章并不能代表广泛的社会支持,排除A项;
材料只是说明科举废除对于落第士人思想的影响,且当时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并不是落第士人,排除B项;
材料并未涉及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政治制度等的争论,且“改变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
2
3
4
5
6
5.(2021·湖南卷)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1
2
3
4
5
6

根据材料20世纪初,武汉三镇尤其汉口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工商业较发达,结合史实武汉工业基础较好,资本主义发展较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了条件,故D正确;
根据材料“汉口……其盛不亚于上海”只能看出汉口商业发达,并不能得出航运业发展水平超过上海,故A错误;
材料不涉及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故B错误;
20世纪初,长江沿岸没有重新布局工业,故C错误。
1
2
3
4
5
6
6.(2022·湖北卷)右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1
2
3
4
5
6

据材料“国旗五色炳耀通衢”“黄帜青龙销声匿迹”可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五色旗取代了黄帜青龙旗,这本质上是从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故选B项;
材料是对辛亥革命带来变化的中性描述,“失落”说法错误,排除A项;
1
2
3
4
5
6
社会景象指五色旗取代了黄帜青龙旗,是表象,不是实质,排除C项;
从材料得不出“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的结论,排除D项。
1
2
3
4
5
6
返 回
课时精练
1.(2022·绍兴高三模拟)有学者认为,1901年清政府的“新政创造了新的机会来动员学生、知识分子、绅士、商人和其他的城市精英,以及新军中的下级官吏。当辛亥革命到来的时候,他们能够集体行动……”。该学者旨在说明这次“新政”
A.暴露了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
B.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C.直接导致了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D.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材料“新政创造了新的机会来动员……当辛亥革命到来的时候,他们能够集体行动”可知,清末新政动员了学生、知识分子等人员,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准备了阶级条件,故选B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革命派……专从满、汉的恶感方面鼓吹……他们用历史的方法,专搜罗明末亡国的故实,借以挑动汉人的亡国之痛,这种方法非常有效,不久革命思想便传遍了全国。”这说明在当时广泛流传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国家主义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民权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主要解决政权问题,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
民生主义主张社会革命,材料未提到,故C项错误;
国家主义是近代兴起的有关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问题的政治主张,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3.(2022·浙江镇海中学二模)“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这里的“迥然不同”主要在于此次革命
A.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建立了平等的社会制度
D.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依据材料中“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可以看出,作者肯定辛亥革命在于其实现了制度的变革,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B项正确。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4.(2022·金华高三模拟)“百折不回,十七次铁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这一对联反映的事件是
A.清末“新政” B.辛亥革命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可知,这一事件结束了君主专制,这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
A、C、D项都和结束君主专制不符,排除。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5.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推动社会风俗发生变化
C.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D.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就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D正确;
A、B、C虽然也是辛亥革命的成就,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6.(2022·常德模考)1912年颁发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强烈的排满色彩 B.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C.明显的限袁倾向 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忽略了各机构之间职能权限,将限制袁世凯作为立宪初衷,这严重违背了宪政本意,C项正确;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有强烈的排满色彩,排除A项;
缺乏明确的反帝要求和“因人设法”不符,排除B项;
D项描述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施结果而非局限性,与题干中的“因人设法”无关,排除。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7.(2022·杭州高三模拟)学者易中天说,实际上,历史的进步往往因为妥协……其实妥协是一种政治美德。下列史实能够诠释上述观点的是
①扶清灭洋 ②清帝退位 ③英国光荣革命 ④美国1787年宪法 ⑤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①具有盲目排外色彩,排除;
②③④⑤均体现了妥协,正确,C项符合题意。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8.(2022·衢州高三模拟)以下是民国初年成立的部分政党。据此可知,当时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名称 创立时间 代表人物 宗旨
中华民国宪政党 1912年3月 伍廷芳 博采民国宪法,确定纯粹中华政体
统一党 1912年1月 张謇 巩固全国之统一,促进共和政治
共和党 1912年5月 黎元洪 防止分裂,便利政务进行,实行共和政治
国民党 1912年8月 孙中山、宋教仁 促成政治统一,维持国际和平
民主党 1912年8月 梁启超 拥护法赋自由,调和社会利益
A.政党林立,国家分裂
B.政治变革推动政治转型
C.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
D.革命党人积极参政议政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国家分裂,故A项错误;
由材料内容可知民国初年成立的各政党均以实行共和,实行宪政为宗旨,这是辛亥革命推动的结果,故B项正确;
材料仅提供了民国初年成立的部分政党的情况,未提供民国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情况,故C项错误;
由材料中政党的代表人物来看,并非所有政党均代表革命党人,故D项错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9.(2023·潍坊模考)晚清绅商向来主张由上而下的立宪,反对激烈革命。武昌起义后,长沙新军响应,“各商民人等,欢迎义师……绅学各界人等前往投效者,络绎不绝”。在起义各省,绅商都不同程度地协助了反清的“独立”运动。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三民主义得到社会各界认同
B.资产阶级充分动员社会各界民众
C.革命党人政治势力迅速壮大
D.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政治处境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晚清绅商由反对激烈革命到协助反清的“独立”运动,表明清政府在预备立宪中的倒行逆施促成了各种政治力量的联合,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政治处境,D项正确;
“得到社会各界认同”“动员社会各界民众”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B项;
材料没有体现革命党人势力的变化,排除C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0.(2022·日照模考)武昌起义后,孙中山指出,“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有参政权,盖所必至”。之后,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此后,女子参政团体纷纷出现。这说明辛亥革命
A.改变了女性受歧视的地位
B.开启了中国妇女解放先河
C.有利于扩大政治统治基础
D.使男女平权得到真正实现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后,孙中山指出“女子将来有参政权”,到“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再到“女子参政团体纷纷出现”,这表明参政主体范围进一步扩大,C项正确;
材料只是说明辛亥革命后妇女逐渐有了参政权,但当时女性受歧视的现象并未真正改变,排除A项;
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始于19世纪末,排除B项;
辛亥革命后出现了男女平权思想,但并未得到真正实现,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1.(2022·温州高三模拟)右图为晚清最后十年“清政府、立宪派与革命派三股力量之间博弈”知识结构框架图。对该图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①清政府为维护君主专制打出了“预
备立宪”的幌子
②立宪派与革命党的博弈,说明彼此间不存在同一性
③袁世凯在三股力量之间的博弈过程中完全置身于外
④博弈的实际结果是以革命派为主体的共和政府成立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清末“预备立宪”的本质是将君主专制合法化,故①正确;
立宪派和革命党代表的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故②错误;
袁世凯游走于三股力量之间,故③错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清政府、立宪派与革命派三股力量之间博弈的结果就是辛亥革命的爆发,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政体,故④正确;选择A项。
12.(2022·潍坊模拟)据同盟会会员居正回忆:“迨孙公解职,袁氏继任,中央政府须得解组,约法问题因之而起。孙公命胡汉民召集同志、参议院及我等讨论大体……至中央则宜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这说明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
A.反对袁世凯担任民国大总统
B.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分歧
C.力图通过立法维护民主共和
D.借政党政治巩固革命成果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据材料可知,为防止袁世凯专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即资产阶级革命派力图通过立法维护民主共和,故选C项;
“反对”说法错误,材料只是制约袁世凯的权力,排除A项;
改总统制为内阁制是为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而不是说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分歧,排除B项;
材料是通过参议院立法巩固革命成果,而不是政党政治,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3.(2022·宁波高三模拟)“辛亥革命后,称中国为‘中华民国’,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其具体化;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材料认为辛亥革命
A.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累积性
B.有利于近代政治观念形成
C.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国家认同
D.部分地完成了反封建任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题干提及了辛亥革命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故选C项;
题干提及的辛亥革命更加明晰了中国的含义,排除A项;
题干提及的是国家观念的具体化,政治观念范围更广,排除B项;
题干未提及反封建,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14.(2022·重庆北碚模考)金冲及先生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人们常说辛亥革命将清朝政府改称“民国”无非只是换了一块招牌,但是不能小看这块招牌,换不换这块招牌区别很大。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当代中国的伟大辉煌。该学者肯定辛亥革命的视角是
A.带来了现代的民主共和新制度
B.创立了五族共和的政治体制
C.提高了中国国民的民族认同感
D.结束君主专制以及思想解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辛亥革命不仅仅是“换了一块招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该学者强调的是结束君主专制以及促进思想解放两个层面,D正确;
A、C两项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但是表达的不够全面,排除;
辛亥革命后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排除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15.(2023·嘉兴高三模考)因为辛亥革命最终收官于议和,后来有人认为低烈度、不彻底,甚至以此否定革命。低烈度不一定是不彻底,更不能以此否定革命。对此,曾有亲历者批评道:“在今日视之,或议当时同志,毫无反帝国主义思想,实则时代相距三十余年,不审当时情事,率议前人是非,未有当也。”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亲历者的解释最具说服力
B.对历史的认识需要设身处地
C.“烈度”是对“革命”认定的重要标准
D.评价的客观性与距事件的时间远近直接相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据材料“实则时代相距三十余年……未有当也”可知,评价辛亥革命不能脱离当时的实际情况,即应该置之于当时的情形中进行评价,故选B项;
由于立场的不同,亲历者的解释不一定最具说服力,排除A项;
“低烈度不一定是不彻底,更不能以此否定革命”说明“烈度”不是对“革命”认定的重要标准,要看是否完成了革命目标,排除C项;
评价的客观性与距事件的时间远近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16.(2023·杭州联考)(15分)民主政治建设是一直是中国人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开了序幕。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探索。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材料二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摘编自《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辛亥革命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成果并用一句话概括辛亥革命的性质。(8分)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成果: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或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始政党政治的尝试。
性质: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上实行的重要原则,结合所学,指出陕甘宁边区实行了怎样的民主选举制度,并概括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意义。(7分)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原则:“三三制”原则。
民主选举制度:普遍、自由、直接、平等。
意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为新中国的政权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1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是发自中国社会内部需求的一场革命,因而具有划时代意义。现代政治就是一个妥协的协商过程,辛亥革命留给中国、留给人类的最大启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共赢双赢。我们今天隆重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其实更应该用一种温情和敬意去公平地看待辛亥革命每一方的参加者。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材料二 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革命的最后阶段是否已经达到目的,这是未来的秘密……我们希望,这会给中国带来一个它所期望的进步的稳定的政府。
——1912年2月16日英国《泰晤士报》评论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共赢双赢”的内涵,并说明其历史意义。(8分)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内涵:指辛亥革命中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通过谈判、对话方式达到了革命的直接目标,即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历史意义:在各方妥协下,清朝皇帝退位,中国实现了共和,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通过极小的代价、避免社会动荡达到革命的目标,有利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2)根据材料二,概括《泰晤士报》对清帝退位的评价。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7分)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评价:以较少的代价推翻了清政府,为国家的进步和稳定创造了条件。
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返 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