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过关卷(一) 古代中国 课件(63张PPT)-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新教材浙江专用)

文档属性

名称 阶段过关卷(一) 古代中国 课件(63张PPT)-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新教材浙江专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7 18:1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阶段过关卷(一) 古代中国
第一部分
1.(2022·湖州高三模拟)浙江良渚地区近年发现了大量古文明遗址,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有水稻、蚕豆、花生、芝麻等农作物,以及丝麻纺织物,墓葬遗址中有些墓地宏大精美,有些墓地狭小简陋。据此可知合理的推论是
A.良渚文化发展到了早期国家阶段
B.良渚文化已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
C.黄河流域文明并非中国文明源头
D.南方文化已经受到北方文明影响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良渚文化处于新石器后期,据不同墓葬的显著规模差异可以看出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由此推断良渚文化已经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故选B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2022·济南模拟)右图是某学者绘制
的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他意在说明
A.诸子百家彼此借鉴学习
B.对百家思想研究尚有不足
C.儒学走向正统的必然性
D.法家集各家思想之大成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据图示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之间大都存在师徒或熟识关系,这种关系明显有利于他们思想的相互传承与联系,故选A项。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2022·绍兴高三月考)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宣称自己是“汉氏之甥,约为兄弟”,立国号为“汉”,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并声称“吾所欲除者,司马氏耳”。材料反映出西晋末年
A.匈奴族与汉族关系较好
B.司马氏的统治遭到士族反对
C.民族交融趋势日益明显
D.蜀汉政权的影响较为巨大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匈奴人刘渊宣称自己与汉朝皇帝的关系以及将国号定为“汉” ,体现了他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晋末年民族交融趋势日益明显,故C正确。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4.(2023·温州模拟)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龙舟竞渡、采艾插蒲等习俗也相继为各地人民所采用。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
B.民族交融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
C.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
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与交流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时在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中,江南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可见“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是各地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的结果,故选B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5.(2022·日照模拟)南朝梁武帝笃信佛教,同时又立孔庙,置五经博士,宣称:建国君民,立教(儒学)为首,砥身砺行,由乎经术;令皇太子、皇子及宗室王侯均入国学肄业,并自编了《周易讲义》《中庸讲疏》。这表明
A.儒佛共同维护传统伦理
B.儒佛思想上逐渐合流
C.儒学居于政治优势地位
D.统治者实行外佛内儒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根据材料“建国君民,立教(儒学)为首”“并自编了《周易讲义》《中庸讲疏》”可知,梁武帝依然将儒学作为治国的主要思想,故选C项;
佛教宣扬绝性弃欲,与儒家伦理道德是相违背的,排除A项;
根据材料“南朝梁武帝笃信佛教,同时又立孔庙,置五经博士”可知,笃信佛教只是梁武帝的个人信仰,无法反映儒佛关系的变化趋势,排除B项;
根据材料“立孔庙,置五经博士”“建国君民,立教(儒学)为首”可知,治国仍采用儒家思想,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6.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曾多次发起关于“祭祀之礼”的讨论。太和十九年,朝集公卿,以“《周官》祀昊天上帝于圜丘,礼之大者”为文献支撑,取消了北魏的西郊祭天,祭天于南郊圜丘。之后,这一祭祀制度在北朝得到了继承。这一举措
①放弃了对鲜卑族崇拜天神的祭祀
②是孝文帝推行汉族礼仪制度的表现
③是依据周礼进行的政治文化改革
④有利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据材料“取消了北魏的西郊祭天,祭天于南郊圜丘”可知孝文帝更改了祭天的地点,并非放弃了对天神的祭祀,故①错误;
据材料“以‘《周官》祀昊天上帝于圜丘,礼之大者’为文献支撑”可知孝文帝推行汉族礼仪制度,故②正确;
据材料“《周官》”可知这一举措是依据周礼进行的政治文化改革,故③正确;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北魏鲜卑族和汉族习俗可知,是民族交融的体现,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7.(2022·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一模)“显而易见的是……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同以往的选官制度相比,它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材料中选官制度变化的主要着眼点是
A.人才标准 B.选官方式
C.官员素养 D.中央集权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表明选官制度从选拔标准到选拔方式均由中央决定,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
“同以往的选官制度相比,它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表明科举制度下的选官由中央制定标准,没有涉及人才标准,排除A项;
材料表明选官方式由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着眼点在加强中央集权,不是选官方式本身和官员素养,排除B、C两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8.(2022·嘉兴选考科目教学测试)唐初中书省依据君主意见出令,门下省审查而封驳之,但门下官员大多阿旨顺情。君主不满门下官员的作为,遂将门下封驳权分散于中书与尚书二省,最终废止。这反映出
A.三省分权提高了行政的科学性
B.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取消
C.专制体制制约了封驳权的行使
D.君主高度信任中书尚书省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材料“门下官员大多阿旨顺情”导致封驳权被分散,“最终废止”反映出专制体制制约了封驳权的行使,故选C项。
材料“门下官员大多阿旨顺情”,没有尽职行使审查封驳的权力,缺乏科学性,排除A项;
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取消是在明代,而非唐朝,排除B项;
君主“将门下封驳权分散于中书与尚书二省”,没有体现出高度信任,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9.(2022·青岛模拟)商鞅变法时,“舍地而税人”,征收赋税,不税田亩而税人丁;唐朝中期,宰相杨炎改革,“舍人而税田”,征收赋税,不税人丁而税田亩。推动赋税征收标准变革的主要因素是
A.改革者的个人意愿
B.土地所有制的变更
C.社会形势的变化
D.弥补财政的亏空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重在征收人丁税,而唐朝中期则侧重征收田税,使得征税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形势的变化,故选C项。
改革者的愿望是主观因素,不是赋税征收标准变化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
从商鞅变法到唐朝中期,土地所有制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
弥补财政亏空是目的而非原因,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0.(2022·丽水模拟)盛唐的诗人大多经历过大漠苦寒、兵刀弓马的生涯。诗人杨炯的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这一现象体现了那个时代
A.崇尚英雄主义 B.社会动荡不安
C.开始军功授爵 D.文学样式多样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初唐、盛唐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为国立功的荣誉感,而且多有大漠苦寒、兵刀弓马的经历,唯物史观中强调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说明当时崇尚英雄主义,A正确;
初唐、社会稳定,排除B;
军功爵制在战国时期就存在,排除C;
题干仅仅列举了当时的诗,不能得出“文学样式多样”的结论,排除D。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1.(2022·绍兴高三模拟)有史书在介绍某古宫殿群时指出:“其建筑内外装饰都非常讲究,外墙用色饱满、鲜亮、沉凝,殿堂错落有致,金顶宝幢熠熠生辉,雕梁画栋,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壁画,神态各异的造像,这一切营造出独一无二、令人震撼的雪域文明。”造就这一“雪域文明”的原因有
①唐蕃和亲的推动 ②佛教文化的影响 ③满汉工匠的智慧 ④四大活佛的特封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根据材料“雪域文明”可知佛教经过中原地区传到西域,这是因为唐蕃和亲的推动,故①正确;
壁画带有佛教因素,可知受佛教文化影响,故②正确;
“雪域文明”是满汉工匠的智慧,故③正确;
材料信息所讲内容与四大活佛特封无关,故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2.(2022·福建名校联盟联考)宋代有一种叫作“沙公服”的衣服,夏天穿着凉爽舒适,很受欢迎,但因其质地轻薄,穿着较透,被认为有伤雅观,不合礼仪,故一度被统治者禁止穿着。这表明
A.民众的社会道德观念显著增强
B.工商业发展冲击了等级观念
C.治国理念受到理学思想影响
D.统治者注重规范社交礼仪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据材料“宋代”“但因其质地轻薄,穿着较透,被认为有伤雅观,不合礼仪,故一度被统治者禁止穿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治国理念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故选C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3.(2022·浙江名校新高考联盟联考)《耕织图》最早为南宋作品,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天子三推,皇后亲蚕,男耕女织,这是中国古代很美丽的小农经济图景。清康熙南巡,见到此图,感慨于织女之寒、农夫之苦,命内廷重新绘制,《耕织图·耕图》即为其中一幅。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始于西汉
B.图中农具存在回转不便的缺点
C.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一直很先进
D.传统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进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从清康熙命内廷重新绘制可知,这种传统的耕作方式在清代还在使用,说明传统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进展,故选D项。
“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始于东汉,排除A项;
曲辕犁不存在回转不便的缺点,排除B项;
就世界整体而言,清朝时已出现更为先进的工业文明,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4.(2022·泰安检测)《大明律》对“谋反”“大逆”“造妖书妖言”“强盗”“官吏受赃”以及“强奸”等论罪均较重。如“谋反大逆”罪,唐律规定本人处斩,父子年十六以上者绞;明律则规定本人“凌迟处死”,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上皆斩。这反映了明朝
A.加重制裁危及统治的犯罪
B.遭遇更加严重的统治危机
C.刑法规定比前朝更加严厉
D.经济发展催生更多的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明朝对涉及谋反的罪行定罪极其严酷,相比前代,加重了对危及自身统治罪行的制裁力度,故选A项。
《大明律》颁布于明朝建立之初,那时并未遭遇严重的统治危机,B项错误;
材料仅涉及谋反等罪行的处罚,无法说明明律刑法规定比前朝更加严厉,C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明律对经济问题的处理,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5.康熙皇帝向来华的西方传教士热心求教,学习的内容从天文、历法到数学、医学,乃至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等,涉及多个领域,“他对自己的知识不加任何限制,亚洲所有君主中从未有任何人像他这样热爱科学和艺术”。这反映出
A.东西文化相互交融
B.“西学东渐”得到推动
C.朝廷官员讲究文化素质
D.尊重科学蔚然成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播西方的宗教、科技、天文等,中国逐渐形成“西学东渐”的潮流,再根据材料中康熙皇帝对西方科学知识的学习,可得出皇帝的举动能够推动“西学东渐”的发展,故选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6.(2023·台州检测)“在清军对台湾已形成大兵压境的有利态势下,以郑克塽为首的郑氏集团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这表明清政府的对台策略是
A.依靠压倒性武力收复台湾
B.以政治和谈方式收复台湾
C.借助外国的武力收复台湾
D.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根据材料中的“清军对台湾已形成大兵压境的有利态势”得出武力威慑的策略,根据材料中的“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得出政治招抚的策略,故选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7.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了一次起义打入北京皇宫,嘉庆帝事后痛心地说:“当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实中外之所同。朕虽再三告诫,舌敝唇焦,奈诸臣未能领会,悠乎为政,以致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导致这种政治乱象的主要原因是
A.闭关锁国之下的天朝上国观念
B.理学思想束缚下官员道德素质下降
C.专制集权体制下各种矛盾激化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导致保守心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嘉庆时期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积累,乱象逐渐萌生,农民起义屡屡爆发,这种政治乱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专制集权体制下各种矛盾激化,故选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8.(2023·嘉兴高三模拟)“东汉以来各地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导致了政治分裂倾向日益加剧……促成了三分天下格局初步形成,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这种局部统一和之前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相比,仍是又前进了一步”。材料中“又前进了一步”是指
①局部地区统一为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②各民族交往频繁,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③促进了局部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④人口的迁移直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据材料“这种局部统一和之前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相比,仍是又前进了一步”可知,局部地区统一为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故①正确;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交融时期,各民族交往频繁,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故②正确;
据材料“这种局部统一”可知促进了局部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③正确;
人口迁移并不能直接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直接”一词有误,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15
16
17
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9.(2022·宁波高三联考)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示意图,从图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①国家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②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③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
④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但北方优势明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从图中总体形势可以看出国家分裂占这一时期多数时间,故①正确;
西晋是统一的王朝,北魏和南朝是局部统一,最后隋朝统一,故总体趋势是统一,②正确;
图示中没有体现民族交融和江南地区开发,故③④错误;故选D项。
15
16
17
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2023·宁波模拟)唐代的水利工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项目 水利工程总数 唐前期工程总数 唐后期工程总数
黄河流域 118 94 24
淮河以南地区 94 31 63
注:唐代前后期划分以安史之乱为界;淮河以南地区含长江以南。
上表反映出来的信息有
①农业地区生产发展不平衡 ②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③北方地区的农业走向衰落 ④政治动乱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唐前期水利工程总数北方多于南方,唐后期(安史之乱后)水利工程总数南方多于北方,反映出唐代农业生产存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故①正确;
唐前期南方水利工程总数只有北方的三分之一,唐后期却是北方的二倍多,说明随着北民南迁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故②正确;
唐朝后期北方水利工程总数少于南方,不能说明北方地区的农业走向衰落,故③错误;
15
16
17
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安史之乱后淮河以南地区即南方水利工程总数不断增多,结合所学,政治动乱使北民南迁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等,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15
16
17
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1.(2023·卓越联盟联考)从1414年到1438年,被称为传说中的瑞兽“麒麟”的长颈鹿七次以纳贡的名义进献给明朝皇帝,其中两次是通过“市”即买卖获取的,但明朝官员仍将其列入“朝贡之物”,皇帝们仍是厚加赏赐,文武百官也纷纷稽首称贺。这反映了明朝统治者
A.希望通过朝贡贸易扩大对外交流
B.向远夷国家宣扬国威耀威于域外
C.借此强调政权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D.需要满足对异域奇珍异宝的需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虽然明知长颈鹿是通过买卖获取的,但明朝官员仍将其当作朝贡之物,而皇帝也厚加赏赐,这说明明朝统治者意图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周边政权的认同,以强调明政权的权威性和合法性,故选C项。
朝贡贸易更多的是带有政治色彩,并不是为了扩大对外交流,排除A项;
长颈鹿是朝贡到明朝,而非宣扬国威于域外,排除B项;
长颈鹿是作为“祥瑞”进贡的,而不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对异域奇珍异宝的需求,排除D项。
15
16
17
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2.(2022·威海模拟)下表内容是20世纪前期,部分教科书中有关孝文帝改革的论述。据此可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时间 教科书 论述
1907年 《中国历史讲义》 自是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1913年 《共和国教科书》 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
1928年 《初中本国史》 国中一切制度文物……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A.清末新政促进了教育变革 B.社会进步传播了唯物史观
C.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交融 D.时代发展丰富了史学观点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对孝文帝改革不断出现新的评价标准,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史学观点得到丰富,故选D项;
表格信息和清末新政无关,排除A项;
材料中的三种论述并非体现唯物史观,排除B项;
“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交融”只能解释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的论述,与其他两项无关,排除C项。
15
16
17
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3.(17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交融,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牧马图(魏晋墓壁砖画) 牛耕图(魏晋墓壁砖画)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材料二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有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交融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交融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摘编自许树安、刘玉才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答案 变化: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答案 汉化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了经济发展为隋唐的统一奠定基础。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交融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答案 影响: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4.(18分)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贯穿整个社会发展进程。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有追求国家统一的心理特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大一统”一词始见于《春秋·公羊传》。《春秋》开篇首句就是:“(鲁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对此,《公羊传》解释道:“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摘编自林益铭《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材料三 某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统一,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影响统一的因素 解读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相类似,交通相对便利有利于统一。地理环境差异大,交通不便影响国家统一
人口迁徙 大量人口的迁徙,文化认同和血肉关系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为统一的中国提供了人力、物力基础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生产方式与经济水平 中国基本农业区内,交通越便利,手工业和商业越发达,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越分离,统一的因素越大
文化与制度 文化和制度的一致有利于产生比较一致的国民心理,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时因地制宜的制度更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个人与阶级、阶层的作用 个人与阶级、阶层在推动国家统一中发挥的作用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仔细阅读材料一,概括《春秋·公羊传》中“大一统”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墨、法三家关于“大一统”思想的主张。(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答案 内涵: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思想主张:儒家强调礼,“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墨家强调“尚同”;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阅读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践行董仲舒的主张所采取的措施。(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答案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阐述:①以秦、汉史实为例,说明“大量人口的迁徙,文化认同和血肉关系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为统一的中国提供了人力、物力基础”。②结合唐朝贞观年间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说明“个人在推动国家统一中发挥的作用”。(7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选择①:秦始皇派蒙恬夺取河套地区以后,先后迁徙罪犯和内地居民到长城沿线定居。汉武帝在收复河套后,一次就招募内地十万人移居朔方,还命令北部边郡驻军实行屯田。这些措施既推动了长城沿线经济文化发展,又加强了中原与边疆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
选择②:唐太宗在东突厥设立羁縻府州制度;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接受“天可汗”的称号,对西北各族首领进行册封;与吐蕃王朝进行和亲。这些民族团结的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5.(16分)科举制和行省制是中国古代两项重要的政治制度。科举制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的产生,是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人我关系”再次发生转变的结果。在此情况下,科举不仅弥合了阶级间剑拔弩张的分裂状态,而且让阶级内部以一种更科学、标准与规范的形式完成对社会资源和政治身份的分配。——李木洲、唐宇聪《科举制兴废的人学视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材料二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成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据钱穆《国史大纲》整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科举制创立于哪个朝代?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科举制怎样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答案 朝代:隋朝。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制度形成过程中的特点,并归纳行省制度设立的意义。(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答案 特点:由不常设到常设。
意义: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被后代所沿用。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