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综合提升(二)
第二部分
内容导航
纵横关联
大题攻略
纵横关联
一、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
1.鸦片战争——民族意识的萌发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反对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2.甲午中日战争——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机空前强化,首先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是农民阶级发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3.五四运动——民族意识的升华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工人、农民、资产阶级空前团结,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使民族意识进一步升华。
4.抗日战争——民族意识的高涨
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形成高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民族复兴意识也达到了空前的觉醒。
针对训练1 在鸦片泛滥问题极为严重时,道光帝命林则徐“驰驿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禁烟问题一触即发,林则徐明白此行“乃蹈汤火”“身蹈危机”,但已“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决心完成禁烟使命。这反映了林则徐
A.致力于解决银荒兵弱的危机
B.决心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
C.封建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情怀
D.具有勇于抵抗侵略的冒险精神
√
据材料可知,林则徐明知禁烟运动危机重重,但依然决心完成,体现了其舍己为国的高尚情操,故选C项;
材料主旨是林则徐禁烟的决心,没有提及禁烟的原因,排除A项;
据所学可知,林则徐是封建士大夫,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不可能投入反封建斗争,排除B项;
据所学可知,“勇于抵抗侵略”是一种爱国精神,并非“冒险”,排除D项。
针对训练2 (2022·肇庆二模)五四运动时期,上海裕昌祥毛巾打出广告:救国不尚空谈,请大家喝的、吃的、穿的、用的都要用国货。中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生产的香烟名为“新爱国香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积极响应。这些做法
A.意在推动反帝爱国运动进入高潮
B.彰显了实业家义利并举的精神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支持
√
题干提及五四运动时期,上海裕昌祥毛巾、中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广告将爱国、救国与国货相联系,体现了民族企业重视逐利与救国,故选B项;
推动五四运动进入高潮的是上海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排除A项;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C项;
“国内外各界”不符合史实,欧美日列强反对中国民族企业家的做法,排除D项。
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
1.两个阶级
(1)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
(2)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度;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十月革命后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
2.三个层面:器物技术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思想文化层面。
3.三大特征
(1)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封建思想束缚,不断促进中国人思想的解放。
(2)内容上,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3)救亡图存是主题。中国的思想界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特点。
针对训练3 (2022·韶关一模)19世纪60年代曾国藩在给李鸿章的信中指出:“凡附强不附弱,人与万物之情一也,中国与外夷之情一也。以自立为体,以推诚为用,华尔当可渐为我用。”该观点
A.体现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社会现实
B.说明了近代中国地主阶级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
C.反映了曾国藩的外交思想由传统向近代的嬗变
D.表明了曾国藩熟谙近代的国际法以及外交原则
√
材料意思是说,归顺强者而不归附弱者,人与世间万物的情况相同,中国与外国的情况也相同,据所学可知,这时期曾国藩逐渐转变“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向近代外交观念转变,故选C项;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排除A项;
当时的地主阶级并没有完全摆脱天朝上国观念,排除B项;
材料反映曾国藩的外交观念向近代外交转变,曾国藩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只学习西方器物不学制度,对西方的了解有限,排除D项。
针对训练4 (2023·郑州一模)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写道:“(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多言清代故实,胪举失政,盛倡革命。其论学术,则自荀卿以下汉、唐、宋、明、清学者,掊击无完肤……全湘大哗。”这体现了
A.梁启超的主张日益倾向于革命派
B.维新派在学术上的革命彻底性
C.维新派力图在理论上撼动守旧派
D.维新派宣传思想讲求一定策略
√
据材料可知,维新派倡导兴民权,严厉抨击清朝政治及传统儒学思想,力图在理论上撼动守旧派,故选C项;
梁启超在时务学堂宣传民权思想,其主张还是改良派,排除A项;
维新派在学术上抨击传统思想的目的是宣传维新思想,并且借用儒家思想,托古改制,“彻底性”说法错误,排除B项;
“掊击无完肤……全湘大哗”说明维新派宣传思想过于激进,排除D项。
三、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
列强侵略 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政府鼓励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实业救国”思潮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思潮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民族精神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
与时俱进 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
针对训练5 (2022·茂名一模)据清末中国民族工业厂矿数及资本统计表的数据可知,1872—1895年间,官办或官商合办企业的资本额占总资本64.56%,商办企业占33.01%,中外合办企业占2.43%。但到1896—1911年,商办占57.88%,官办或官商合办只占21.44%,中外合办则增为20.68%。这一变化
A.说明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B.源于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导致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D.扩大了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
√
据材料可知,商办企业发展迅猛,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故选D项;
1895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排除A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年),西方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排除B项;
官僚资本出现在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针对训练6 民国时期,国家鼓励发展民族企业。武汉裕大华创立于1919年,前身是武昌裕华纱厂,作为让武汉骄傲的百年民族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入侵。从曾经的以纺织业为主,到进军服装终端制品行业,裕大华集团一直在不断探索前行。材料表明裕大华
A.曾经为民族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B.由轻工业转为重工业
C.曾经是中国最大的纺织企业
D.属于官办性质的民用工业
√
据材料可知,武昌裕华纱厂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产品的入侵,表明其为民族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故选A项;
从材料中看,裕华纱厂一直从事纺织业,纺织业属于轻工业,排除B项;
材料仅反映了裕华纱厂的发展历程,没有和中国当时其他纺织企业进行对比,排除C项;
裕华纱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属于民办企业,排除D项。
四、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及特点
1.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革命纲领: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脱离中国国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据中国国情(社会性质、革命对象、革命力量),制定最低纲领即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2)革命力量:从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等,1924年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1927年后,联合工农群众进行革命。
(3)革命领导权: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独立领导革命。南昌起义标志着共产党独立领导军队进行革命的开始。
(4)革命道路: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照搬俄国革命“城市中心论”的局限,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5)纠正错误: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内部矛盾。
(6)对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协调国内阶级矛盾,抓住主要矛盾一致对外,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上不断走向成熟。
2.特点
(1)符合国情: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2)总结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3)独立自主:中国共产党排除了共产国际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存在的问题。
针对训练7 (2022·蚌埠二模)建党初期,从事工人运动的共产党员站在“革命大义”的高度论理。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共产党在宣传中突出“民族解放”的主张,尽量不使用“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等口号。这种变化表明
A.工人运动的水平有待提高
B.共产党对国情认识的深入
C.马克思主义宣传力度有限
D.国民革命的群众基础薄弱
√
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在宣传中也不断调整,这是由于在革命实践中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断深入,故选B项;
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共产党宣传内容的变化主要是为了巩固革命统一战线,与工人运动水平关系不大,排除A项;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排除C项;
国民革命得到工人、农民、资产阶级的支持,排除D项。
针对训练8 (2022·韶关一模)1928年6月召开的中共六大指出:“在革命形势和党的任务问题上,明确了革命处于低潮,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党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积蓄力量。”这一观点有助于
A.组织工人运动壮大力量
B.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克服“左”倾冒进情绪
D.成立政权与国民党对峙
√
根据材料“党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积蓄力量”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会议强调党内不要急于暴动,要动手发动群众,积蓄力量,故选C项;
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已经开辟,属于土地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活动不是在城市组织工人运动,排除A、B项;
早在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材料的时间是1928年6月,排除D项。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
(1)目的:进行根据地建设,推动革命斗争。
(2)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3)影响: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2.抗日战争时期
(1)目的:巩固抗日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
(2)内容: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3)影响: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
(1)目的:获得人民支持,保证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2)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影响: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针对训练9 (2022·茂名一模)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部分土地政策。
时间 文件或会议 土地政策
1927年 11月 《中国共产党土地问题党纲草案》 一切私有土地归劳动平民所公有
1928年底 《井冈山土地法》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
1929年 《兴国土地法》 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930年 中国共产党六届三中全会 不禁止农民买卖土地
1927-1930年间,中国共产党这些土地政策的调整
A.源于民族矛盾的激化 B.旨在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C.打击农民的生产热情 D.纠正土地政策的右倾错误
√
据材料可知,1927—1930年土地革命时期将土地分配给农民,旨在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故选B项;
1935年,华北事变标志着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排除A项;
把土地分给农民,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排除C项;
1927年八七会议清算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排除D项。
针对训练10 (2022·泰安模考)按照战争常识,人民负担战争的人力一般不能超过总人口的12%,但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区的人民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承受能力,动员民工高达总人口的16%,某些地区几乎是全民动员。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解放区的战争动员能力主要基于
A.国民党的内战政策丧失民心
B.解放区“耕者有其田”基本实现
C.解放区各级地方政权的巩固
D.华东、中原战场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
√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解放区土地改革使“耕者有其田”基本实现,调动了农民支援革命的积极性,故B项正确;
国民党的内战政策丧失民心,不属于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
解放区各级地方政权的巩固,其原因也在于土地改革获得了农民的支持,故C项错误;
其他战场解放战争胜利也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返 回
大题攻略
简述综述概述类
内涵阐释
(1)简述:意思是用简要的语言陈述、描述或总结。
(2)综述:综合叙述。①归纳性综述:将获取到的有效信息和关联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具有条理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的表述或总结。②普通性综述:在获取到有效信息和关联知识的基础上,能表达出具有一定的观点或倾向性。③评论性综述:在获取到有效信息和关联知识的基础上,对史实阐释具有逻辑性强,有较多见解和评论。
(3)概述:概括叙述的意思,对已有信息进行简明归纳。
典题 (2022·广东卷)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财政收入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宝钞(万锭) 银(万两)
1430 3 979 20.5 94.1 7 388.9 32.9
1552 2 659 13.3 32.0 2 414.4 243.3
1621 2 780 12.9 20.6 8.1 755.2
——摘自《明实录》
材料二 《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
——据《醒世姻缘传》等
材料三 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第(2)问:要求“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解题首先提取材料信息,然后据信息合理推断“影响”。
(1)材料一:“明代财政收入”→财政收入中银(万两)占比上升,白银逐渐成为主流货币→白银货币化有利于政府税收规范化、制度化,有利于推行“一条鞭法”进行赋税改革。
(2)材料二:“《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白银货币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区域性商帮群体出现→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
(3)材料三:“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白银货币化加重了人民负担,扩大了贫富差距。
解题思路
答案 (1)材料一是明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官方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等问题;材料二是小说对当时普遍使用白银的社会场景的描述,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影响;材料三是黄宗羲废金银的主张,可用于研究时人对白银货币化问题的认识。
(2)促进了国家财政的货币化,有利于赋税制度改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性商帮群体出现;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3)方志、笔记、外国文献、考古资料等。
解题模板
简述 侧重于围绕某一史实,从背景(原因)、措施(内容)、结果(影响)等方面扼要表述史实(史识)
综述 纵向明时段特征(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横向辨彼此异同(相同点、不同点),侧重于全面说明
概述 从有关史实的表述或论述中,抽取“主谓宾”,舍去“定状补”,侧重于扼要表达语意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