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综合提升(三)
第三部分
内容导航
纵横关联
大题攻略
纵横关联
一、过渡时期的特点
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结构: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3.阶级结构:由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并存到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4.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5.政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针对训练1 (2022·成都蓉城名校联盟联考)1951年3月起,新中国开始对职工实行劳动保险;1952年7月,全国各级事业单位实行公费医疗制度;1953年春,各私立学校的教职工与高校学生也开始享受公费医疗。这些政策
A.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完善
B.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特征
C.揭示国民经济成分重大改变
D.加快大规模经济建设全面开展
√
材料意在说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建立完善职工社会保障体制,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但是可以看到,这些政策覆盖面只涉及城市职工,因此不能推动整个体系的全面完善,A项不正确。
以上政策从人民利益出发,保障人民权益,符合人民意志,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B项正确。
国民经济成分发生重大改变的时间为1956年,C项不正确。
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于1953年,这些政策有保障作用,但不是加快经济建设全面开展,D项不正确。
针对训练2 (2023·福州质量检测)如图为发表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幅宣传画《铲掉田坎 连成一片》,该作品意在表现当时中国农民
A.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喜悦
B.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
C.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智慧
D.支援工业化建设的愿望
√
由《铲掉田坎 连成一片》这一名字可知,这是铲掉土地
之间的边界,土地实现集体所有,结合所学可知,这表现
了当时中国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故选B项;
宣传画体现的是铲掉土地的边界,而“耕者有其田”应该
是土地改革中划定土地的边界,排除A项;
题干只是体现了土地的边界问题,本质上属于土地所有权的变化,而不是土地利用率的变化,排除C项;
题干并没有提到农民支持工业化建设的信息,排除D项。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特点
1.剧烈的社会变革是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重要社会背景
在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此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专业化高等教育的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使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的重要背景。
2.外交环境深刻影响了工业化建设的方向和方式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国家安全,使工业化建设以重工业为中心;同时,中苏关系密切,中国向苏联学习,使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获得了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也充斥着苏联模式色彩。
3.群众运动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工业化建设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注重发动人民群众进行工业化建设,调动了广大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但是也使工业化建设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成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祸根。
4.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模式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国家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空前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基本上是在国家主导下进行的,有利于国家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工业化建设。
针对训练3 新中国成立后,有人主张优先发展轻工业,但是轻工业发展离不开机器、钢铁和能源。而在当时的条件下,全部依赖进口是不现实的:一是我们没钱,二是西方国家对我们的禁运与封锁;全靠苏联支持也不现实;特别是与美帝国主义的对峙,我们急需强大的国防力量。这表明新中国
A.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要性
B.建立完整工业体系的迫切性
C.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可能性
D.实行“一边倒”政策的重要性
√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人主张优先发展轻工业,是因为有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奠基,而且优先发展轻工业再发展重工业是欧美国家的工业化之路。但刚刚建立的新中国首先面临的是国防和政权的巩固问题,即便是轻工业的发展也需要重工业的保障,因此当时我国亟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弥补近代以来重工业基础薄弱的问题,构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B项正确。
针对训练4 (2022·淄博模考)1957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今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六百二十八亿元》的报道,其中“六百二十八亿元”被编辑加粗,使读者一目了然。文中指出原煤、生铁、钢产量比1956年分别增长1 800万吨、107万吨、77万吨。这个报道
A.说明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B.引发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浪潮
C.表明我国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
D.体现了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优化
√
由材料可知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结合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的史实,说明工业化建设成效明显,故选A项;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排除B项;
材料只体现出重工业的发展,并未涉及轻工业,不能得出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经济结构优化的结论,排除C、D项。
三、新中国经济体制的三次转变
1.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背景 照搬苏联模式;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内容 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影响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为当代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奠基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8—1992年):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背景 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借鉴国外经验
内容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影响 增强了社会经济的活力,解放了生产力
3.中共十四大以后(1992年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背景 党中央对国情的充分认识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内容 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影响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针对训练5 (2023·凉山一模)1985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综合调查组进行了群众对国营企业破产态度的问卷调查:
问题 回答 百分比
假如允许企业倒闭,您认为倒闭企业应该怎么办 由国家全部包下来,重新安排工作 50.3%
国家给予基本生活费,职工自己想办法另找工作(包括干个体户) 49.7%
假如您工作的企业倒闭,您怎么办 自己找工作 51.8%
想办法当个体户 35%
找领导解决工作问题 10.2%
只好等国家救济 3%
这反映了
A.国企进行市场化改革具有一定群众基础
B.邓小平的南方谈话鼓舞了职工的信心
C.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保障了就业岗位充足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企业的活力
√
从材料中看,大部分国企员工面对企业破产没有完全依赖国家,主张自谋出路,这表明大部分国企员工能够接受企业破产这种市场化行为,故选A项;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而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985年,排除B项;
我国是在21世纪初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国企员工面对企业破产的反应,而企业活力提高的表现是生产积极性提高,排除D项。
针对训练6 (2022·盐城一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般性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普遍供不应求的状况基本结束,基础产业“瓶颈”制约的状况明显缓解。到200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7 595亿元,比1989年增长3.6倍,年均增幅高达15.9%。上述状况主要得益于
A.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
B.社会消费观念发生改变
C.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
D.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
1992年中共十四大之后我国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21世纪初,我国基本上确立市场经济体制,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过去消费品不足的状况,故选D项;
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A项;
材料并不能体现社会消费观念的变化,排除B项;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材料所述的消费品生产无关,排除C项。
四、新中国外交的调整
时间 方针、政策 成就 世界形势
奠基(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第一次建交高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认可;参加日内瓦会议起到积极作用;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到1956年,与多国建交 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社会主义国家被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孤立
突破 (20世纪60年代) 贯彻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加强同亚非拉国家和人民的团结合作,逐步冲破西方国家封锁,1964年同法国建交,实现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美苏争霸;西欧联合;第三世界兴起
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与西方多国建交;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美苏争霸态势发生变化;日本、西欧崛起
新进展(改革开放至世纪之交) 不结盟,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外交 发展同世界各国友好关系,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两极格局走向解体;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时代主题
新作用 (21世纪初)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与世界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与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多极化趋势加强
新贡献(新时代) 构建新型国家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论:习近平外交思想 实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我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针对训练7 (2022·泰安月考)有外交家认为,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为各国如何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反映了人类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同时也指出了建立美好世界的途径”。这里的“它”
A.让新中国外交完全摆脱意识形态的限制
B.使美国孤立封锁中国的局面被彻底打破
C.是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根本原因
D.扩大了中国与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联系
√
根据材料文字“为各国如何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是指1953年周恩来总理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选D项。
A项表述“完全”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
B项表述“彻底”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是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根本原因,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针对训练8 (2023·重庆巴蜀中学月考)2001年《上海合作宣言》指出:“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他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此宣言宗旨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旨在建立一个新的政治军事集团
B.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局面
C.由区域化合作推进全球化的进程
D.致力于构建新型全方位国际新格局
√
根据材料可知,该宣言并没有主张军事上的合作,且宣言“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强调维护和平,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维护世界和平是该宣言所强调的内容,是正确的说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各个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正是全球化的表现形式,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就积极构建新型的全方位的外交新格局,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返 回
大题攻略
图片表格信息提取解释说明类
内涵阐释
(1)从试题所提供的图片或表格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确定主题,并阐述史实或说明理由。
(2)从试题所提供的图片或表格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论述史实或论证观点。
典题 (2021·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英雄”
材料 下图为清末儿童读物《启蒙画报》创刊号(1902年6月23日)刊发的《小英雄歌》。
附录:《小英雄歌》(节选)
小英雄,慧且聪,风姿豪迈天骨冲。
英雄本原有二事,为子当孝臣当忠。
读书须知辨邪正,圣经贤传相辉映。
……
小英雄,雄且英,家之麟凤国之桢。
小英雄,休云小,少不好学行将耄。
古人因文能见道,今人开智宜阅报。
……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阐释。
首先,要提取小英雄形象的关键词。
其次,从这些关键词中,拟定对小英雄形象具有价值判断的观点。
第三,运用史实阐释对小英雄形象价值判断的观点,即解释这种观点出现的时代背景,也就是解释为什么时代呼唤这样的小英雄。
解题思路
答案 信息:1902年;忠;孝;火药枪;阅报。小英雄形象:具有爱国自强的优秀品德。
阐释:(1)《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解放思想,促进民族觉醒,尤其是启蒙少年儿童成为时代重任,《启蒙画报》和《小英雄歌》应运而生。
(2)传统文化的“忠”“孝”被赋予了新意,反对外来侵略,报效国家。墙上挂的火药枪暗示少年儿童努力抗争,争取民族独立。
(3)近代教育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号召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少年儿童,应当读报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时事动态。
总之,《小英雄歌》反映了时代呼唤具有爱国自强优秀品质的“小英雄”。
解题模板
近年来高考常以历史地图为命题素材,考查信息获取和历史阐释与说明能力。此类题型解题步骤如下:
设问类型 分别提取图A、图B、图C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以历史地图创设情境,以地理空间转移为主题写历史短文
解题步骤 步骤一 看问题,审清题目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解答
步骤二 读材料: (1)看地图时间。 (2)看地图图例,注意地图中的关键词语。 (3)分析图例的数量以及分布特征进行判断,并指出结论得出的理由 读材料:
(1)据地图中重要地点联系重大历史事件。
(2)根据地理空间演变的特点提炼重大历史事件的主题。
(3)联系历史事物的发展演变,解读材料中地理空间转换的意义
步骤三 写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
跟踪训练 (2022·三明高三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雷锋的一生不长,但雷锋精神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这也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是我们民族的脊梁。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雷锋精神被纳入其中。
下表是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雷锋事迹一览表
版本 篇目 体裁 主题
1963年版 《做革命事业的螺丝钉》 日记 叙述了雷锋甘愿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做一颗螺丝钉,忠诚党的革命事业
《雷锋在工地上》 记叙文 叙述了雷锋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做好事不留名
1982年版 《过桥》 记叙文 叙述了雷锋小时候上学路上,背小同学过桥的故事
1992年版 《雷锋日记二则》 日记 叙述雷锋对社会主义的忠诚和共产主义的信心,甘愿为国家建设无私奉献,甘愿无偿帮助同事和集体,甘愿做无名英雄的心路历程
2001年版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诗歌 叙述了雷锋抱着迷路的孩子、背着年迈的大娘献爱心等事迹
——摘编自蒋洁蕾《教科书中雷锋形象嬗变的话语分析》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小学语文教材中雷锋形象演变的特点。
答案 特点:从突出政治倾向到强化道德形象;从英雄雷锋到平民雷锋;从具体雷锋到精神雷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学语文教材中雷锋形象演变的原因。
答案 原因: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政府推动;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时代的变迁。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