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提升(一) 课件(33张PPT)-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新教材浙江专用)

文档属性

名称 综合提升(一) 课件(33张PPT)-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新教材浙江专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7 18:1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综合提升(一)
第一部分
内容导航
纵横关联
大题攻略
纵横关联
一、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1.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富国强兵的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时代潮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雏形出现;奴隶主贵族没落,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强大;士阶层活跃。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得到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3.思想上:私学兴起,学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治国新思想中儒家与法家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影响最大。
4.民族关系上:诸侯争霸战争客观上加强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触,促进了民族交融,国家渐趋统一,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
针对训练1 (2023·浙江绿色联盟模拟)史籍记载,周王室曾自称为“夏”。周王室东迁后,《左传》载,狄人伐邢。管仲言于齐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此后在《左传》的叙事里,“诸夏”“诸华”及“华夏”概念一再出现。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周王权威受到尊崇
B.礼乐制度传承光大
C.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D.百家争鸣局面萌芽

根据“‘诸夏’‘诸华’及‘华夏’概念一再出现”可以看出,在民族交融中华夏认同的观念逐步形成,故选C项。
平王东迁,周王权威受到挑战,排除A项;
材料主旨与礼乐制度、百家争鸣无关,排除B、D两项。
二、秦汉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贡献
1.“大一统”的观念认同: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奠定了“大一统”中央政权的政治制度基础,“大一统”的观念逐渐形成。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采取措施,使“大一统”得以巩固和发展。从此以后,“大一统”逐渐发展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2.“中央集权”的制度认同:秦汉时期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时期。随着秦统一王朝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应运而生,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又高度集中于皇权。与皇帝制度相适应的是一套完整的官僚机构和官僚体系,保障了中央集权制度有效实施。
3.“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秦汉时期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不仅很快实现了“书同文,行同伦”的理想,而且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被用作统一思想、道德和文化的武器。从此,统一的文化思想、统一的道德伦理和统一的心理素质,即统一的价值体系,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
针对训练2 (2022·湛江模拟)秦汉地方长官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其中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经考核后,便可根据考核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秦汉时期的这一做法
A.促进了农村土地开发
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D.削弱了地方经济实力

根据材料可知,秦汉地方长官定期向中央汇报地方情况,以便官员考察,这一做法可以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故选C项。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三大趋势
1.民族交融的趋势:蜀国发展同西南方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吴国当地居民同汉族开发江南,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内迁,以及十六国混战都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朝统一提供了条件。
2.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的趋势:北方战乱频繁,社会生产遭破坏,而江南地区相对稳定。北民大量南迁,为南方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他们同南方人民一起,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江南经济的较大发展,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为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和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3.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这其中有局部统一的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前秦、北魏、北周对北方的三次统一。
针对训练3 (2022·杭州模拟)西晋和东晋政权面临着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双重压力,在长达近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未曾铸造铜钱。但在民间,汉五铢钱和各种旧钱并行,且盗铸铜钱现象严重。这表明当时
A.庶族掌控铸币实权
B.民间力量制约皇权
C.商品经济仍具活力
D.抑商观念上下背离

货币是商业构成的要素之一,西晋和东晋时期,“汉五铢钱和各种旧钱并行,且盗铸铜钱现象严重”表明民间货币流通通畅且需求量很大,这正是商品经济仍然具有充足活力的具体表现,故选C项。
四、隋唐时期经济、政治、军事制度的变化
1.土地制度的变化。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均田制崩溃,地主土地所有制从8世纪中叶开始得到空前发展,主要体现为随着地主庄园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2.赋税制度的变化。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这一变化,不仅是唐朝赋税制度的变革,而且也是汉代以来课役重丁口、轻田产转变到此后轻丁口、重田产的分水岭。
3.选官制度的变化。隋唐建立、唐代完善的科举制度,反映了士族地主势力的衰落以及中下地主势力的上升。各阶层知识分子,特别是庶族地主参政,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极大地改变了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的局面。
4.军事制度的变革。由府兵制到募兵制,既是制度的革新,同时也是封建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产物,同时形成藩镇。
针对训练4 (2022·淄博二模)公元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在税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两税三分”的原则,即中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两税定额,再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三分。这一举措
A.解决了安史之乱遗留问题
B.加剧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
C.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
D.增强了地方的自主性积极性

“两税三分”即中央核定各州两税定额,再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三分,这体现量入为出原则,即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故选C项。
安史之乱遗留的问题是藩镇割据,“两税三分”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排除A项;
两税法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B项;
两税三分制改革之后,地方在经济上的自主性得到增强,排除D项。
五、家国情怀——正确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
1.关于民族政权的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辽、宋、夏、金、元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少数民族政权为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2.关于民族关系的问题
(1)各民族间存在战争,这些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能用侵略和反侵略进行定义。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为了实现国家统一的战争也是正义的,反之则是非正义的。
(2)在宋、辽、夏、金的关系中占主导的是三次议和,这三次议和虽然是两宋统治者接受屈辱条件以求得苟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议和使双方减少了战争,获得了较长时间的相对安定局面,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各民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3)这一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技术、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各民族之间的商品贸易联系增强,少数民族政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先进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进程,各民族进一步交融。
针对训练5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契丹皇帝阁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这段话反映的是
A.北宋与辽的友好往来
B.北宋向契丹送纳贡金
C.宋辽之间的贸易往来
D.北宋向辽交纳“岁币”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北宋向辽国交纳“岁币”的官方文书,不属于经贸往来,故A、B、C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D项正确。
六、历史趋势——明清文化的“承古萌新”
1.“承古”
(1)中国古典科技进入总结时期——集大成的科技巨著涌现:《本草纲目》是古代中医药学的集大成者,而且是一部生物学的经典之作。除此以外还有《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
(2)中国古典文献进入总结时期——大规模丛书与类书的编著:《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对古籍整理和总结文化遗产有重要的贡献。
2.“萌新”
传统文化中孕育新内容 明清小说是从宋元的话本而来的。著名的科学技术著作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中,所记内容多是通过作者调查研究而获得的新知识
思想、文学中体现反传统、反封建 首先,在思想界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激烈的揭露和大胆否定;其次,明清的小说也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文化交流上西学东渐 西方传教士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儒家经典,并传回欧洲,中国知识分子也主动学习西方科技,如《农政全书》介绍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天工开物》介绍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
针对训练6 (2022·济南模拟)明清时期,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这表明该时期
A.市民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B.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商品经济催生文艺创新
D.文艺创作追求神韵意趣

由题意可知,明清时期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题材的愈发丰富折射出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的多元发展变化的时代特征,表明该时期文艺的大众化趋势增强,商品经济发展催生文艺创新,故选C项。
返 回
大题攻略
特点特征类的答题方法
内涵阐释
历史特点是指某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之处,既反映了历史事物的具体性,又显现出其所具有的特殊性。
(1)概括时注意从历史事物的构成要素角度分析,一般来说,可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影响等几个方面考虑。
(2)历史事件、现象特点型:从时代背景、参与主体、引动方式、引动目的、引动结果、性质影响及终结性结论等方面归纳。
典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①宋代以后……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②。
——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
解题思路
主旨 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演变及特点
细读 ①说明士绅阶层在乡里出现与科举考试密切相关。
②说明乡约、宗族与基层治理相结合,发挥基层治理功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
答案 特点:由官方主导向官绅结合发展(或乡村治理的力量向多元化发展);士绅发挥较大作用;中央的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弥补国家管理体制的不足(或维护社会稳定和征发赋税;是官方机构的有益补充);乡规民约进一步发展;基层治理与宗族管理紧密结合;儒家伦理(理学)不断渗入乡村治理;是自然形成的自治状态;乡村自治组织逐步发展;中央政府借助乡村组织稳固统治。
返 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