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济南版生物2023年春期七下期末质量评估检测题2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用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中药是纯天然的草药,没有副作用
B.新药、贵药比普通药的疗效更好,更安全
C.用药之前,应该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D.病情稍有好转就可自行停药,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加剧
2.下列关于血红蛋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和血浆中
B.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时,血液呈暗红色
C.血红蛋白的含量是鉴别贫血的唯一标准
D.血红蛋白既易与氧结合,又易与氧分离
3.如图所示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a、b代表过程,c、d代表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外界气体通过b过程到达肺部依次经过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B.进行过程a时,肋间肌和膈肌均处于舒张状态
C.c代表的是二氧化碳,d代表氧气
D.血管甲代表肺动脉,内流动脉血
4.反射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完成反射活动的正确途径是( )
A.效应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感受器
B.效应器→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感受器
C.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D.感受器→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效应器
5.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每天需要补充一定量的蛋白质。下列四位同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下列关于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肺泡分布广泛
B.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C.肺泡数量很多
D.肺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7.长跑锻炼时,心率和呼吸频率增加,更多氧气进入肌肉细胞,参与呼吸作用。这一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
A.b从肺泡到达③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
B.图①与②处的血液相比,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率更低
C.氧气经过肺静脉→左侧心脏→主动脉到达肌肉细胞
D.①处血液来自肺静脉
8.与右心室相连通的血管是 ,与右心室相连通的心脏腔室是 ( )
A.肺静脉 左心室 B.肺动脉 右心房
C.主动脉 左心房 D.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9.在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实验中,实验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必须配制几种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
B.每种溶液中都放进1只水蚤
C.在显微镜下数水量心率并作好记录
D.实验中需要设置清水对照组
10.每年的6月6日是护眼日,下面对爱眼护眼知识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是光线进入眼睛的通路
B.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
C.为了节约时间,可以边走路边看书
D.长时间看书、玩电脑和手机不会导致近视眼
11.下列关于人体血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动脉比静脉粗大
B.动脉管壁厚,血流速度快
C.毛细血管中,红细胞呈单行通过
D.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靠毛细血管连通
12.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某小组设计了如图实验,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要将两支试管一起放到37℃温水中保温5-10分钟
B.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C.加碘液后,②号试管不变蓝色
D.①号和②号试管形成对照
13.图为人体局部血液流动示意图,下列关于血管A叙述错误的是 ( )
A.可能流动着静脉血 B.可能是静脉
C.血液流回心房 D.可能是动脉
14.人在跑步时,呼吸加快,主要是为了满足体内所需的 (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维生素 D.水和无机盐
15.如图为人体呼吸系统结构示意图,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能清洁、温暖、湿润空气 B.④保证空气顺畅进入肺
C.⑥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D.呼吸道由①②③④⑤⑥组成
16.下列疾病与致病病因相符的是( )
A.夜盲症-体内缺乏维生素D
B.呆小症-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C.佝偻病-体内缺乏含碘的无机盐
D.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
17.血液流经肾脏后,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A.营养物质增多 B.蛋白质增多
C.尿素减少 D.水量增加
18.如图是人血涂片示意图,对该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输血时血型不合,①会凝集成团
B.②能吞噬入侵的病菌
C.缺铁或蛋白质会影响③的功能
D.④能运输养料和废物
19.下列有关人体皮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皮肤属于上皮组织
B.皮肤损伤后能够愈合,主要是因为真皮的细胞具有分裂增生能力
C.人在剧烈运动后,会大量出汗,说明皮肤有排泄和调节体温的功能
D.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两部分,都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
20.警察破案时可能会利用血液进行DNA检测,DNA最可能来源于血液的( )
A.血浆 B.白细胞
C.血小板 D.成熟的红细胞
二、读图理解题
21.下图为血液循环路线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的A,B,C,D分别表示心脏的四个腔,其中腔壁最厚的是 ,它收缩时,能将血液泵至全身各处,输送的距离最远,需要的动力也最大。
(2)与心脏直接相连的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 。
(3)请用图中的文字、字母及箭头组成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出肺循环的途径: 。
(4)心脏通过不停地收缩和舒张,促进血液按照一定的方向循环流动。当心室收缩时,血液由心室流入动脉,此时,房室瓣 ,动脉瓣 。
(5)若某同学因嗓子发炎而服用了消炎药药物最先进入心脏的 。
三、资料分析题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我国多个地区多次遭遇大范围雾霾天气,学校停课、高速封路,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雾霾是空气中灰尘、硫酸、硝酸、有机化合物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其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称为PM2.5,也就是可直接吸入肺的微小颗粒物.我们知道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旦吸入一定量的雾霾颗粒就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危害.
(1)如果呼吸时,雾霾颗粒能进入人的呼吸道,我们会感觉到嗓子干涩,因为这个器官既是空气通道又是食物经过的通道,它是 .
(2)某同学因雾霾天气吸入较多的PM2.5(微尘颗粒)引发支气管炎,在血液中明显增加的血细胞是 .
(3)如果PM2.5吸入肺部后能穿过肺泡进入血液中,那么它至少要穿过 层细胞膜,原因是肺泡壁和周围的毛细血管壁都只由 层细胞构成,肾脏中的 与此结构特点相似.
四、实验探究题
23.在完成“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后,某生物兴趣小组对实验中装淀粉液和唾液(或清水)的两支试管要保持37℃的恒温一定时间产生了疑问,于是又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进一步探究:
组别 加入的物质 处理 温度 时间 加碘液后的现象
甲组 淀粉液+2mL唾液 搅拌 37℃ 10min
乙组 淀粉液+2mL唾液 搅拌 80℃ 10min 变蓝
丙组 淀粉液+2mL唾液 搅拌 0℃ 10min 变蓝
请分析上述实验并回答:
(1)上述实验在设计对照实验时选择的变量是 .
(2)操作时,兴趣小组成员用A、B、C三支试管各取适量且等量的淀粉液,用D、E、F三支试管各取2mL唾液.将D试管中的唾液倒入A试管定为甲组,E试管中 的唾液倒入B试管定为乙组,F试管中的唾液倒入C试管定为丙组.搅拌均匀后将甲组、乙组和丙组的试管分别放入37℃、80℃、0℃的恒温保箱中10分钟. 他们的操作有错误,请改正错误之处: .
(3)滴加碘液后,甲组的实验现象是 .
(4)分析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5)淀粉在人体最终被消化成葡萄糖,通过小肠吸收进入血液, 能够促进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被贮存和利用.
五、综合题
24.如图为人体血液循环路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输送血液的的“泵”是 ;
(2)心脏分四腔,由A到C,由B到D,都有 ,可以保证血液的定向流动;
(3)血液由D 出发,回到A 的循环途径叫 ;
(4)经过6与7的交换,即 内的气体交换,血液从 血变成 血。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安全用药
【解析】【解答】A.“是药三分毒”,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对人都有一定的副作用,A不符合题意。
B.无论是新药、贵药、普通药,只有对症,才能起到治疗作用,B不符合题意。
C.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使用前都要认真阅读说明书,按说明书服用或遵医嘱,C符合题意。
D.病情稍有好转不能自行停止用药,以免病情出现反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2.【答案】D
【知识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解答】解: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存在于红细胞中,A错误;当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时,血液中氧含量丰富,呈鲜红色,这种血叫动脉血;当血红蛋白与氧分离,血液中含氧少,呈暗红色,B错误;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都会引起贫血,因此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不是鉴别贫血的唯一标准,C错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D正确。
【分析】在红细胞内,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红细胞之所以呈红色,就是因为含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3.【答案】D
【知识点】呼吸系统的组成;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A、 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自上而下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因此,气体从外界进入肺依次经过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A说法正确。
B、进行过程a时,是呼气的过程,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出肺,B说法正确。
C、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肺泡中氧气浓度高于,所以,二氧化碳有血液扩散进入肺泡,肺泡内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c代表的是二氧化碳,d代表氧气,C说法正确。
D、血管甲代表肺动脉,内流静脉血,在肺泡处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加,所以,血管丙内流动的是动脉血,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肺泡内氧气含量高于血液中氧气含量,二氧化碳低于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根据气体扩散的原理,肺泡内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从而实现了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4.【答案】C
【知识点】反射及其结构基础
【解析】【解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故答案为:C。
【分析】反射弧示意图:
5.【答案】C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解析】【解答】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修复和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此外,蛋白质还能被分解,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青少年是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应该多吃奶、蛋、鱼、肉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所以,“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量很少”的观点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食物中含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水等六大类营养物质,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并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能为人体提供能量;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有重要关系,也能提供少量的能量;脂肪是备用能源,一般存储在皮下备用。水、无机盐、维生素不能提供能量。
6.【答案】A
【知识点】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①肺泡数量多,接触面积大;②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气体交换;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构成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肺泡,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泡数目极多,增大了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弹性纤维,增加了肺泡的弹性;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且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肺泡和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之间气体交换。
7.【答案】D
【知识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A.b氧气从肺泡到达③肺部毛细血管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A不符合题意。
B.图①肺动脉与②肺静脉处的血液相比,①肺动脉中流静脉血,氧气含量低,因此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率更低,B不符合题意。
C.血液循环的途径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人体体循环的途径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组织周围的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人体肺循环的途径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步进行的。由此可见,氧气经过肺静脉→左侧心脏→主动脉到达肌肉细胞,C不符合题意。
D.人体肺循环的途径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由此可见,①肺动脉处血液来自右心室,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构成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肺泡,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泡数目极多,增大了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弹性纤维,增加了肺泡的弹性;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且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肺泡和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之间气体交换。
8.【答案】B
【知识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与右心室相连通的血管是肺动脉,与右心室相连通的心脏腔室是右心房。
故答案为:B
【分析】心脏的四个腔有: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这四个腔分别与人体内的一些大的血管相连.与左心房相连的血管是肺静脉,与左心室相连的血管是主动脉,与右心房相连的血管是上、下腔静脉,与右心室相连的血管是肺动脉。
9.【答案】B
【知识点】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解析】【解答】A.探究“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实验是对照实验,因此必须配制几种不同浓度的溶液,以便形成对照,来表明不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不同,A不符合题意。
B.每种溶液中都放进1只水蚤,一只水蚤具有偶然性,实验误差较大,因此要用多只如10只,B符合题意。
C.水蚤的心脏很小,必须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因此要在显微镜下数水蚤心率并作好记录,C不符合题意。
D.对照实验,要有对照组,因此实验中需要设置清水对照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须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干扰实验结果。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就是对照组。
2、该实验的变量是酒精的浓度,所以,必须配制几种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
10.【答案】A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及功能;视觉的形成;近视、远视
【解析】【解答】A.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是光线进入眼睛的通路,符合题意。
B.人之所以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不符合题意。
C.边走路边看书既不利于眼睛健康,又不安全,不符合题意。
D.长时间看书、玩电脑和手机这些都是近距离用眼,时间长容易导致近视眼,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四不看”。
三要:①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约33厘米;②看书一小时后休息,要向远处眺望几分钟③要认真做眼保健操。
四不看:①不在直射强光下看书;②不在光暗的地方看书;③不在躺卧时看书;④不在走路时看书。
11.【答案】A
【知识点】血管
【解析】【解答】A.动脉的管腔较小,管壁厚,弹性较大,不同部位的血管粗细是不同的,A符合题意。
B.动脉管壁厚,血流速度快,B不符合题意。
CD.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靠毛细血管连通,毛细血管管腔极细,红细胞呈单行通过,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人体有三种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是血液从心脏流向全身,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流动速度快。静脉是从全身流向心脏的血管,分布在身体较浅的部位,流速慢。毛细血管是贯穿全身的小血管,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血流速度非常慢,毛细血管非常微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
12.【答案】C
【知识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消化
【解析】【解答】A、将两支试管都放入37℃的温水中保温5-10分钟的目的是模拟口腔温度,在该温度下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能量最强,A不符合题意;
B、1号试管与2号试管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有无唾液,因此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B不符合题意;
C、2号试管滴加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所以滴加碘液后,2号试管变蓝,C符合题意;
D、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1号试管与2号试管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有无唾液,①号和②号试管形成对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13.【答案】D
【知识点】血管;血液循环的途径
【解析】【解答】ABC.从图中箭头可以看出A血管血液由分支流向主干,因此A是静脉。A静脉里可能流动着静脉血,如体静脉,也可能流动脉血,如肺静脉;静脉与心房相连通,是把血液流回心脏的血管,ABC正确。
D.动脉的功能是把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故动脉内的血液流动方向是从主干流向分支,因此,A血管一定不是动脉,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动脉的功能是把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故动脉内的血液流动方向是从主干流向分支;静脉的功能是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故静脉内的血液流动方向是从分支流向主干;毛细血管管腔小,红细胞只能成单行通过。
14.【答案】A
【知识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呼吸作用就是在氧的作用下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我们在进行体育锻炼或跑步时,消耗的能量增多,因此需要大量的氧气;故人在跑步时,呼吸加快,从而为有机物的分解提供更多的氧气。故答案为:A。
【分析】运动时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都增加,消耗的能量增多,需要氧气多。
15.【答案】D
【知识点】呼吸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A.①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其内表面覆盖着黏膜,黏膜内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特点既保证了气体的畅通,又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B.④是气管,以软骨做支架,可以保证空气顺畅进入肺,不符合题意。
C.⑥是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不符合题意。
D.呼吸道由①鼻腔、②咽、③喉、④气管、⑤支气管组成,⑥肺不是呼吸道,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咽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呼吸道的作用:呼吸道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清洁、温暖、湿润。
16.【答案】D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解析】【解答】A.夜盲症的致病病因是缺乏维生素A,A错误。
B.呆小症的致病病因是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B错误。
C.佝偻病的致病病因是儿童缺钙或维生素D,C错误。
D.糖尿病的致病病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不为人体提供能量,人体每日对它们的需要量也很小。但是,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是其他营养物质所不能代替的。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甚至患病。
(2)无机盐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多,约占体重的4% ,是构成人体的重要原料,如钙和磷是构成牙齿和骨骼的重要成分。无机盐还参与人体的各种代谢活动,是人体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
(3)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异常会引起人体患病。
17.【答案】C
【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因此当血液流经肾脏后尿素的含量减少。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在体循环中,从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流经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细胞利用,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这样血液经过体循环,就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较少、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因此,血液流经肾脏后氧气、尿素减少,二氧化碳增多。故答案为:C。
【分析】肾脏是人体的排泄器官,血液流经肾脏后尿素等代谢废物会明显减少;同时肾脏是体循环的一个器官,血液流经肾脏后氧气的含量会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会增多。
18.【答案】A
【知识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解答】A.输血时血型不合③红细胞会凝集成团,阻塞血管,发生危险,因此输血时应该以输同型血为原则,A符合题意。
B.②是白细胞,有细胞核。白细胞能吞噬发炎部位的病菌,B不符合题意。
C.③是红细胞,里面含有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血红蛋白在含氧量高的地方能与氧结合,在含氧量低的地方,能与氧分离,有运输氧的功能,缺铁或蛋白质会影响红细胞的功能,C不符合题意。
D.血液中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的是④血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可见红细胞具有携带氧的功能;
白细胞能够变形穿透毛细血管壁,吞噬细菌,对人体具有防御功能;
血小板能够堵塞伤口,其中还含有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起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19.【答案】C
【知识点】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A.表皮位于皮肤表皮,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能构成,属于器官层次,A不符合题意。
B.皮肤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是因为生发层细胞的特点是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B不符合题意。
C.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废物如水、无机盐、尿素,有一部分由皮肤形成汗液排出,故皮肤具有排泄和调节体温的功能,C符合题意。
D.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两层。表皮包括角质层和生发层。表皮包括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过度散失,具有保护作用。生发层细胞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真皮里面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对皮肤有营养和感受外界刺激的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汗腺和血管能够调节体温,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和排出的汗液增多,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这是由于真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汗腺。所以皮肤内能调节体温的主要结构是血管和汗腺。皮脂腺能够分泌皮脂来滋润皮肤和毛发,毛发和指甲起保护作用。毛发和指甲起保护作用。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能阻挡化学物质的侵入,起保护作用。
20.【答案】B
【知识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解答】A.血浆有血浆蛋白、水、葡萄糖、氨基酸等组成,没有细胞结构,没有遗传物质,A不符合题意。
B.白细胞有多种,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数量少,有遗传物质,可以鉴定DNA,B符合题意。
C.血小板比红细胞和白细胞都小得多,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没有遗传物质,C不符合题意。
D.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没有遗传物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种类 形态特点 正常值 功能
红细胞 数量最多。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 男子平均值:5.0×1012个/升
女子平均值:4.2×1012个/升 富含血红蛋白,运输氧气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白细胞 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 4.0×109-10×109个/升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功能和保护作用
血小板 个体较小,形态不规则,无细胞核 1×1011-3×1011个/升 止血和加速凝血
21.【答案】(1)左心室
(2)上下腔静脉、肺动脉
(3)C→肺动脉→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肺静脉→B
(4)关闭;打开
(5)右心房
【知识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解析】【解答】(1)图示心脏的四个腔是:A表示右心房、B表示左心房,C表示右心室,D表示左心室。由于心房只是把血液从心房压入心室,而心室需要把血液压入到各个组织器官,所以,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是体循环的开始,路线比较长,需要较大的压力,而右心室是肺循环的开始,路线比较短,压力不需太大,所以,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要厚。所以,在心脏的四个腔中,D左心室壁最厚。这充分体现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心脏左侧及相连血管肺静脉、主动脉流动脉血,心脏右侧及相连血管上下腔静脉、肺动脉流静脉血。
(3)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即图示中的:C→肺动脉→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肺静脉→B。
(4)心脏通过不停地收缩和舒张,促进血液按照一定的方向循环流动。当心室收缩时,心房舒张,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心室里的血液进入动脉,输送到全身各处的血液回流心房。
(5)血液循环途径,如图所示:
口服药物,药物随血液流经心脏各腔的先后顺序是:下腔静脉→A右心房→C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B左心房→D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病灶。课件药物最先进入右心房。
【分析】在体循环中,当血液流经身体各部舒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不仅把运来的营养物质输送给细胞,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而且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把它所结合的氧气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这样血液就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在体循环进行的同时,肺循环也在进行着,肺循环以右心室为起点,静脉血射入肺动脉,再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在这里,肺泡和毛细血管中的静脉血进行了气体交换,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到肺泡中,氧气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里的血液中。这样,原来含氧气较少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的动脉血。动脉血经肺静脉流同左心房,完成了肺循环。
22.【答案】(1)咽
(2)白细胞
(3)两;一;肾小球
【知识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呼吸系统的组成;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肾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1)咽既是空气的通道也是食物的通道,既属于呼吸系统也属于消化系统,因此当我们呼吸时,雾霾颗粒进入人的呼吸道,我们会感觉到嗓子干涩,这是咽的作用。
(2)白细胞具有吞噬细菌,防御疾病的作用,体内有炎症时白细胞会明显增多,因此“某同学因雾霾天气吸入较多的PM2.5(微尘颗粒),引发支气管炎”,在血液中明显增加的成分是白细胞。
(3)当血液从肺动脉流入肺后,肺泡里的氧气经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经进入肺泡;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毛细血管壁都佷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因此PM2.5会随着氧气进入血液,依次经过两层细胞,穿过两层细胞膜。肾脏中的肾小球是一个毛细血管球,也是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故答案为:(1)咽;(2)白细胞;(3)两;一;肾小球
【分析】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可见红细胞具有携带氧的功能;白细胞能够变形穿透毛细血管壁,吞噬细菌,对人体具有防御功能;血小板能够堵塞伤口,其中还含有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起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肺的通气,是肺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是指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循环中的运输过程;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共四个过程.因此,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与血液之间(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和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
23.【答案】(1)温度
(2)直接向A、B、C三只试管滴加2mL唾液
(3)不变蓝
(4)唾液只有在37℃才能更好的发挥活性
(5)胰岛素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1)根据实验方案可以发现:除了温度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变量是温度;
(2)此实验是对照实验,除温度不同外其他都相同,把唾液放到三个试管,再加入到盛淀粉液的试管中,有可能出现偶然性,造成结论不准确,应该直接向ABC三支试管中各加入2mL唾液;
(3)甲组的温度为37℃,唾液能更好的发挥活性,把淀粉转化成了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会变蓝;
(4)甲组的淀粉没有了,乙丙组的淀粉还有剩余,说明唾液只有在37℃才能更好的发挥活性;
(5)胰岛素对人体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都有影响,尤其是糖类,它能够促进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被贮存和利用.
故答案为:(1)温度;(2)直接向A、B、C三只试管滴加2mL唾液;(3)不变蓝;(4)唾液只有在37℃才能更好的发挥活性;(5)胰岛素.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 量.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理想 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2、食物的消化需要消化酶的参与,而消化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低温和高温都会抑制消化酶的活性;人体在发烧时,过高的体温抑制了消化酶的活性,使进入体内的食物不能及时得到消化.
24.【答案】(1)心脏
(2)房室瓣
(3)左心室;右心房;体循环
(4)肺泡;静脉;动脉
【知识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解析】【解答】(1)人体内输送血液的的“泵”是心脏,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心脏壁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推动血液在血管内循环流动。
(2)在心脏四个腔中,由A右心房到C右心室,由B左心房到D左心室,都有房室瓣,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这样就保证了血液的定向流动: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不能倒流。
(3)根据血液流动的途径的不同,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血液由D左心室进入3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2上、下腔静脉,流回到A右心房的途径,叫做体循环。体循环的起点是左心室,终点是右心房。
(4)6与7的交换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血液流经肺泡处进行的气体交换。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肺泡内的氧气浓度高于肺泡外的毛细血管,二氧化碳的浓度低于毛细血管,因此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肺泡里的氧气扩散到血液。在肺泡处进行气体交换以后,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为含氧多的动脉血。
【分析】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与组织细胞进行了气体交换,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