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古代世界 阶段过关卷(四) 古代世界 课件(56张PPT)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新教材浙江专用)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部分 古代世界 阶段过关卷(四) 古代世界 课件(56张PPT)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新教材浙江专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7 22:3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阶段过关卷(四) 古代世界
第四部分
1.(2023·宁波高三一模)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导致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下列属于这种文化区域的是
A.古代印度、古代西亚、古代希腊
B.古代西欧、古代东亚、古代希腊
C.古代中欧、古代东亚、古代罗马
D.古代印度、古代伊朗、古代东亚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的历史迁徙中,通过与农耕民族的交融而形成的新的文化区域有古代印度、古代西亚、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中欧、古代西欧等,但是不包括古代东亚,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世界各地区人民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生产经验。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和收获。这表明人类
A.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
B.原始的农耕和畜牧业出现
C.从迁徙到定居到形成聚落
D.社会私有制和国家的形成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生产者,生产经验不断积累,从迁徙到定居的生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A项正确;
B项片面,不能完整涵盖材料主旨,排除;
C项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
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2023·汕头模拟)如表是《汉谟拉比法典》的两则条款。这些条款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条款 内容
第23条 如强盗不能捕到,被劫者应于神前发誓,指明其所有失物,则盗劫发生地点或其周围之公社及长老,应赔偿其所失之物
第24条 倘生命被害时,公社与长老应赔偿其亲族银一明那
A.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说明巴比伦王国的治安较乱
C.表明当时法律制度的完善 D.体现出一定的人道主义关怀

根据材料“倘生命被害时,公社与长老应赔偿其亲族银一明那”体现了汉谟拉比法典对亡者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关怀,D项正确;
材料不能得出被劫者和伤亡者的阶级属性,排除A项;
材料只是具体的法律条文,不能体现出当时的社会状况,排除B项;
材料不能表明巴比伦王国的法律发展程度,排除C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4.(2022·浙南名校联盟高三联考)阿拉伯炼金术士在炼取“黄金”的过程中学会了蒸馏、结晶、升华、焙、烧等实验方法。阿拉伯科学家伊本·海扬曾指出:“谁不做研究和实验,则他们任何时候都一事无成。”由此可见,阿拉伯科学
A.彰显实证精神 B.体现承古萌新特点
C.理论体系完备 D.是文化融合的产物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据材料可知,阿拉伯科学家重视实验和研究,即彰显了实证精神,故选A项;
承古萌新指继承古人思想成就,萌发新思维、新成就,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
仅凭蒸馏、结晶、升华、焙、烧等实验方法,不能说明理论体系完备,排除C项;
文化融合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特质之间的相互结合、相互吸收的过程,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5.古代日本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下列文化成就能佐证中华文化深刻影响古代日本文化发展的是
①平假名和片假名  ②大和绘和浮世绘
③《源氏物语》  ④法隆寺和唐招提寺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古代日本人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故①正确;
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是日本本土文化,故②错误;
《源氏物语》是日本著名女作家紫式部的小说,是一部日本古典文学杰作,故③错误;
公元607年,推古天皇与圣德太子共同修建了法隆寺,建筑设计受中国南北朝建筑的影响,唐招提寺位于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条街,759年由中国唐朝高僧鉴真所建,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6.(2023·宁波高三模考)有史家写道:“罗马人来到不列颠时,带来了大量罗马的物品、文化以及社会习俗,让不列颠人感受并逐渐认同了罗马文化。”“而大英博物馆藏的维多利亚早期的茶具(如图)制造于韦奇伍德的伊特鲁里亚工厂……三件茶具虽镶带纯度标记的白银蕾丝装饰,但它明显是一套普通家庭也能负担得起的简单茶具。”这两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A.商品流动带来文化互鉴
B.战争苦难造成文化交锋
C.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
D.工业革命后商品的廉价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文化交锋”与题干中“不列颠人感受并逐渐认同了罗马文化”相悖,排除B项;
题干未提及玉米、南瓜、鸡、驴等物种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排除C项;
题干未提及韦奇伍德的伊特鲁里亚工厂的茶具是机器批量进行生产的,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7.(2023·台州模考)查士丁尼时代重建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如图),内部的墙壁全部用天然花纹大理石石板装饰,还缀有巨大的镶嵌画,气势宏伟,成为拜占庭帝国繁荣富强的标志。这座教堂
A.位于首都巴格达城
B.以罗马式穹顶而闻名
C.是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成就
D.初为佛教的教堂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这座教堂以罗马式穹顶而闻名,故选B项;
结合所学,圣索菲亚大教堂位于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排除A项;
《罗马民法大全》是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成就,排除C项;
这座教堂最初是基督教教堂,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8.(2023·舟山月考)有学者认为:“古代印度的思维和我们极为不同,他们不记历史,不重书写,他是口传神话和故事的海洋,却是文字记载历史的荒漠。整个印度中世纪史主要是靠中国的求法僧法显等人的记载照亮的。他的塔、石柱、石窟等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渗透着因果思想的影响。”该学者旨在说明
A.他的记载仅照亮了印度的文学艺术
B.整个印度中世纪史是由中国求法僧记载
C.古代印度文化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D.古代印度文明呈现多样性和包容性特征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据材料“他的塔、石柱……渗透着因果思想的影响”可知,古代印度文学艺术、风俗习惯都受到佛教因果思想的影响,即古代印度文化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故选C项;
“仅照亮了印度的文学艺术”说法错误,排除A项;
材料强调主要是靠中国的求法僧法显等人的记载,而非都是由中国求法僧记载,排除B项;
印度文明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既体现在人种、语言和宗教的接纳与发展方面,又体现在贸易交换和文化交流的广泛性方面,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9.(2022·济南二模)下图为世界古代文明史中三部基于神话传说而撰写的长篇英雄史诗巨著。
这些著作反映出
A.古代文明呈现多
元一体特征
B.历史认知具有明显
的时代性
C.古代文明带有明显宗教色彩
D.各地的交流推动文化的趋同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荷马史诗》《吉尔伽美什》《摩诃婆罗多》这些著作都反映了本国的历史,体现历史认知具有明显的时代性,B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古代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排除A项;
古巴比伦《吉尔伽美什》并未带有明显宗教色彩,排除C项;
D项“趋同”说法错误,且各地的交流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排除。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0.(2022·南通质检)“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腊城市,在每一座城市中都建有希腊式的会所、剧场和体育场,而希腊的巡回演出剧团则定期在这些城市的剧场中上演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同时,东方文化中的君主专制主义和官僚体制、奢侈放荡的享乐主义等不断在对希腊文化进行着反向渗透。”这段材料反映了
A.波斯帝国在东方的土地上推动了希腊化的进程
B.战争客观上加速了东西方之间文明交流
C.战争深刻影响了东西方历史发展进程
D.波斯帝国是东方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亚历山大的东征客观上加速了东西方之间文明交流,B项正确;
根据“对希腊文化进行着反向渗透”可得出其影响并不是单方面的,排除A;
“深刻影响了东西方历史发展进程”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1.(2022·泉州高三模拟)古希腊神话告诉我们:人是由大地而生,即“地生人”。“地生人”所诉诸的“起源上”的平等,正是雅典民主意识形态的核心,由于“地生人”将起源牢牢诉诸大地,这就促使雅典民主以大地为基础,将从大地生出的雅典人与不是从大地生出的其他族群区别开来。这说明
A.雅典民主具有强烈排外主义
B.地理环境对社会文明的影响
C.居民是雅典民主的重要保障
D.人生而平等在雅典得以实现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据材料“由于‘地生人’将起源牢牢诉诸大地,这就促使雅典民主以大地为基础”强调了雅典民主具有强烈的地缘政治,具有排外性,A项正确;
材料中未涉及环境对社会文明的影响,排除B项;
公民是雅典民主的重要基础,排除C项;
人生而平等在雅典得以实现,与事实相悖,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2.(2023·绍兴模拟)据记载,在古代雅典法庭上被告经常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且被告往往携带家眷,在法庭上上演一场哭戏,试图引起陪审团的恻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被告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材料说明古雅典时期
A.陪审法官审案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B.法庭审判中被告需聘请律师
C.法庭判决不是依靠证据而是仅仅凭借情感
D.陪审法庭是雅典的立法机关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材料说明古雅典司法过程中陪审团的现场情绪会影响审判结果,这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故选A项;
材料中并未提及是否有律师为被告展开辩护,且一般认为律师起源于古罗马时期,排除B项;
据材料可知陪审法官会受到情绪影响,但“仅仅凭借情感”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根据所学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可知,陪审法庭是司法机关,公民大会是立法机关,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3.《十二铜表法》确立了一个“已造横梁之诉”:偷来用于建筑房屋的梁木或用于葡萄园的架材,不得拆走,但可对盗取它们的人,提起双倍赔偿的诉讼。同时规定,修剪葡萄藤之日,即为取回架材之时。这表明古罗马
A.法律形式主义特征明显
B.重视社会财富并兼顾私产
C.打击盗窃行为力度不足
D.继承了悠久的习惯法传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材料“可对盗取它们的人,提起双倍赔偿的诉讼”说明兼顾了公民的个人私产,故选B项;
上述规定不是形式主义的表现,而是认可既成事实,排除A项;
由材料可知,罗马法对打击盗窃行为的力度是足够的,排除C项;
题干中对于偷窃行为的处理规定并没有区分奴隶主和平民,所以不能体现继承了习惯法传统,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4.(2022·江苏涟水一中月考)1251年,在英国埃塞克斯郡王室自营地哈维尔庄园中,庄园公共事务由村民组成的陪审团处理;1380年起,庄园的警察、检验员由村庄民众选出;1465年,庄园佃户还获得庄园内个人案件诉讼由庄园法庭处理、禁止外面的官员干涉哈维尔事务的王室特许状。这说明
A.庄园具有一定的基层自治特色
B.庄园中的主要劳动者是市民和商人
C.庄园陪审团主宰人们精神生活
D.庄园经济建立在城市自治基础之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据题意可知,庄园中的事务、司法诉讼、秩序维持等都依靠庄园自己的民众,说明庄园具有一定的基层自治特色,A项正确;
市民和商人不是庄园中的劳动者,排除B项;
“主宰”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庄园经济和城市自治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5.(2023·滕州模考)“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这段文字反映了庄园
A.大体上是一个开放式的经济实体
B.是一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实体
C.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D.大体上是一个比较发达的经济实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根据“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可以看出,庄园里的生产生活完备,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C项正确;
庄园较封闭,排除A项;
庄园主要是以农业为主,排除B项;
由材料看不出庄园经济是否发达,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6.(2023·聊城一模)罗马繁盛时期,钱币上常将地球图案与胜利女神组合,用女神的形象表现大地神,手持地球献给皇帝。5世纪之后,拜占庭帝国钱币上十字架和地球的图像组合增多。到了查士丁尼时代,皇帝手托地球,地球上放置十字架的图像组合成为最常见的钱币正面图案,随后也成为拜占庭钱币上的标准图案之一。钱币图案的上述变化反映出,拜占庭帝国
A.极力彰显其宗教正统地位
B.文化独具一格
C.弘扬古代罗马的法治传统
D.民族意识增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根据材料可得出,皇帝手托地球,将十字架置于地球上,象征帝国统治的神权基础,极力彰显其宗教正统地位,A项正确;
材料体现极力彰显其宗教正统地位,不是文化独具一格、民族意识增强,排除B、D项;
材料不是古代罗马的法治传统,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7.(2022·德州高三模拟)11世纪初,英格兰国王威廉一世每当提名新主教时,首先接受这位主教的臣服与效忠,然后授予其象征宗教权力的权戒与权杖,再使其正式就职。这反映出在英格兰
A.天主教会变相控制世俗力量
B.王权对教会的控制有所加强
C.宗教权力已经失去实际意义
D.王权与教权的矛盾逐渐消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由题干可知,新主教要臣服国王后才有可能被提名,对比当时教皇驱逐国王的事件屡见不鲜可知,11世纪初,英格兰王权在与教会的斗争中处于上风,故选B项;
“天主教会变相控制世俗力量”与题干中新主教要效忠国王(世俗力量)相悖,排除A项;
“已经失去实际意义”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逐渐消除”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8.(2022·湖州高三模考)从公元前2千纪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迁徙,他们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了波斯人、赫梯人、雅利安人和希腊人。右图中雅利安人的迁徙所到地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结合所学可知,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④南邻印度洋,北有恒河,故选D项;
①位于地中海北部的巴尔干半岛,①为希腊人的活动区域,排除A项;
②位于小亚细亚,为赫梯人迁徙所到地,排除B项;
③位于伊朗高原,为波斯人的崛起之地,排除C项。
15
16
17
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9.(2022·宁波高三二模)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下列三幅图所代表的文化遗产从左到右分别是埃及古阿比多斯埃及牛的黏土模型、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藏的牛尊和亚述帝国王宫出土的人首飞牛石雕。这些考古文物可以用来说明
A.世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历程
B.社交和宗教仪式的重要性
C.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
D.埃及文化的世界价值与意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三幅考古文物图共同指向“牛”可知,古代埃及、古代中国、亚述帝国的农业、畜牧业有较大发展,相关的手工业、艺术等行业也发展起来,故选C项;
“全球化”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后,排除A项;
这些考古文物与宗教仪式没有逻辑关系,排除B项;
“埃及文化的世界价值与意义”以偏概全,无法说明河南的牛尊、亚述帝国的人首飞牛石雕,排除D项。
20.(2022·杭州二模)“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间变成学生或文学的奖励者。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给发奋的学生们,并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典籍,其卷帙之伟大与内容之丰富,不亚于现代的百科全书,而其对于现代科学的贡献,远非一般人的想象所及。”该学者强调
A.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的学习热情
B.阿拉伯文化对世界历史的重要影响
C.阿拉伯帝国统一是文化繁荣的根本
D.阿拉伯文化是西方文化发展的源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由题干中“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典籍,其卷帙之伟大与内容之丰富,不亚于现代的百科全书”等信息可知,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的学习热情极高,故选A项;
题干中主要提到和强调的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学习与吸收,而并没有关于其对世界历史影响的信息,排除B项;
题干体现的是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的学习与吸收,帝国统一并不是文化繁荣的根本,排除C项;
西方文化发展的源头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排除D项。
21.(2022·湖北黄冈中学模考)有学者说:“雅典所有的官吏,包括9位执政官、10位将军、500名议员、众多法官和陪审员等,都直接向公民大会负责。雅典的政治家们,他们提出的治国方略必须经公民大会讨论批准后才能付诸实施。”该学者意在强调古代雅典
A.实现了社会各阶层间的地位平等
B.精英政治和平民政治的有机结合
C.民主政治突破了小国寡民的限制
D.民主程序有效地避免了决策失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根据材料可知,雅典所有的官吏都直接向公民大会负责,而公民大会体现的是平民政治;同时,材料中涉及的这些政治家提出治国方略又体现了精英政治,B项正确;
古代雅典民主是奴隶制的民主,排除A项;
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且“有效地避免”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15
16
17
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2.13世纪前后,西欧活跃着一批异端教派,他们都在讨论人与上帝的关系。阿诺德教派猛烈攻击教会腐化和神父、修士的恶行,卡塔尔派提倡“保持基督纯洁”,韦尔多派则主张“回归贫穷教会”。这说明当时
A.天主教会权力走向衰落
B.人们自我意识增强
C.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材料强调人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反对教会势力,体现了当时人们自我意识的增强,故B项正确。
依据题干时间“13世纪前后”可知,当时天主教会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排除A;
依据题干时间“13世纪前后”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萌芽状态,排除C;
新教理论初步形成是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时期,排除D。
2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这里地处埃及和西亚文明的交汇点,商业发达。这里的人们发明了由22个字母组成的文字,这22个字母被称为“腓尼基字母”。它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由阿拉马字母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它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材料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史料1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运来的茶叶;从中亚细亚运来的红宝石;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黑奴等。——[美]菲利浦·希提,马坚《阿拉伯通史》
史料2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以王后给国王讲故事为线索,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依据材料一,构建“字母文字”发展结构图,并指出其说明了什么?(9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示例
说明:字母文字的源头是腓尼基字母;文明交流推动文化多元化发展。
(2)史料1和史料2研究阿拉伯文明的视角有何不同?并说明其共同的价值。(9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答案 史料1从经济视角,史料2从文化视角。
共同价值:①为研究阿拉伯文明提供了实证史料。②史料都说明了阿拉伯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发展。阿拉伯商人与亚非各地贸易发达,推动了各地经济交流与发展;阿拉伯文化吸收了各地文化成果,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亚非文化。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4.(2023·南通高三质量监测)(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城市获得各种不同程度的自治权,是西欧中世纪的普遍现象,它是由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决定的。许多城市经过反复的斗争与谈判,最后总能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和自治权。
意大利的城市经济繁荣,历史上的民主传统,工商业的发展,促使城市居民要求政治自由。城市居民在同管辖城市的主教斗争中,与皇权结成同盟,被皇帝授予城市特权,准许城市自治。11世纪后期,意大利的一些城市首先获得了自治权,并建立起城市自治政体。其市政长官由选举产生,并且沿用古代罗马执政官的称号。
——摘编自邹敏《论民族区域自治权的源与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获得各种不同程度自治权的原因。(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原因:古代城市民主传统的影响;王权弱小,并呈现分裂割据局面;城市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市民阶层的斗争;市民与王权暂时结盟的结果。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主要历史作用。 (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答案 作用:保障城市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催生资本主义萌芽;促进王权的强化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冲击了农奴制度(封建制度);促进了大学的兴起(文化教育的发展)。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5.(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罗马法
材料一 公元212年,罗马统治者授予帝国境内所有自由民以罗马公民权,自此拉丁人、异邦人与罗马人的身份差别不复存在,除奴隶外,在自由民之间已经实现了平等。罗马外事裁判官在审理涉外民商事案件时,首先从罗马法与外国法中寻找共同规则,当没有这种共同规则时,“则尽可能地从各种不同的规范和制度中提取比较简单的内容,去掉各民族特有的成分”,两者共同构成了万民法的内容。受希腊哲学和自然法思想影响,罗马法不仅在微观上为未成年人、妇女、被收养人等提供了具体保护,而且在宏观上形成了一些影响后世的法律制度,比如监护制度、优先权制度、惩罚性赔偿制度等,彰显了法律对实质正义的追求。
——摘编自吕岩峰、吴寿东《罗马法之国际私法论纲:“适当-和谐论”的维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材料二 11-13世纪被称为中世纪盛期,其典型特征是因人口的增长和商业的复苏而带来城市生活的繁华。在此基础之上,国家政权也开始逐渐从封建化的过程中摆脱出来,朝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面对这一新形势,欧洲各地此前一直都在使用的适应农业社会需要的地方习惯法,逐渐不敷使用。与习惯法不同,罗马法原本就是一部城市法典,是适应城市生活而指定的,里面包含了大量的有关商业的立法,因而可以直接为欧洲各地新兴的城市所借鉴和使用。而且,对于新发展起来的王权来说,罗马法中所具备的皇帝谕令也有助于推动中央集权的发展,因而罗马法的推广也得到了他们的积极鼓励。
——摘编自陈勇《查士丁尼法典评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罗马立法所体现出的基本原则。(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答案 平等原则;法律协调的原则;保护弱者利益的原则。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法在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得到推广的原因。(9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非选择题
答案 原因:欧洲人口增长,商业和城市趋向繁荣;欧洲传统的习惯法不能适应新兴商业社会发展的需要;罗马法有利于推动欧洲众多民族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罗马法特别是其中发达的私法体系适应了欧洲商业社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新兴资产阶级利用其反封建统治,维护自身经济、政治利益的重要武器。(任答三点即可)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