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哈萨克自治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卷面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至今仍充满蓬勃生机与旺盛生命力,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了不起的奇迹。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就这一奇迹的重要基础。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创生期,奠定了此后几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考古发现证实,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再到“多元一体”的过程。在这个过往中,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文化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民族最早的大家庭逐渐成形,国家由此诞生,“大同”社会理想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价值追求逐渐深入人心。在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我们的先人积累了初步的国家治理经验,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最终以典章、思想的形式进行总结和传承。流传至今的夏商西周国家治理经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是先秦时期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
秦汉至宋元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期,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个时期走向成熟并迈向新的高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的推广、官僚制度的健全,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国家治理的基本形态,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和文化支撑,贯穿其中的价值主线是对“大一统”的坚定追求。与此同时,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以文化人的文治主张、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等,也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完善。在追求“大一统”的历史中,民族精神世代相传,民族英雄史不绝书。
明清以降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形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丰厚遗产。这个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愈益深厚,“大一统”趋势愈益强化,新生社会因素愈益彰显。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全新历史变局的出现和中国人民的抉择。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面对新的时代变革,中华民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甘沉沦,前赴后继,浴血奋斗,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积聚的爱国情怀、创造活力被激发出来并发扬光大,古老的中华文化从此获得历史性新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风风雨雨,特别是近代以后遭遇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了,而且不断浴火重生。今天,我们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中华民族为何能生生不息,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具有独具特色、博大精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的有力支撑。
(摘编自高翔《中国历史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优秀传统》)
材料二
除了以文化为族群纽带,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温柔敦厚”,语出《礼记》,其指的决不仅是人的性格或态度,还是个人对于大道的追求,对民众、家国、集体的深厚感情和悲悯,或者可称为“集体性考量”、“整体性思维”等等。在四海升平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与邻为善、乐于助人;在天灾人祸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为了他人、家国可以慨然赴死。“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依然可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时期——先秦时期的文献典籍中。华夏传统中一些鲜明的文化特质,如好仁、不武、中庸等等,甚至诗歌的声韵对偶、楷书的端正庄严等艺术倾向,无不生发于“温柔敦厚”。
(摘编自王学典《江山胜迹,我辈登临——谈中国历史传承中的文化基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界上几大古代文明都源远流长,从未间断,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成就了这一人类历史上了不起的历史奇迹。
B.文化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中华民族最早的大家庭——国家,先人以典章、思想的形式总结和传承了初步的国家治理经验。
C.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的推广、官僚制度的健全,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从成熟迈向高峰。
D.作为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温柔敦厚”生发出了中华传统的文化特质,而且还对艺术倾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二段论证早期中华文明形成过程时,先指出“考古发现证实”,后强调“流传至今”,增强了论证的严密性。
B.材料一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论证了一脉相承的中国历史文化赋予中华文明旺盛生命力的观点。
C.材料一第四段列举1840年鸦片战争这一典型事例,证明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促使了中华文明的前进。
D.材料二从个人性情与家国情怀的角度阐述“温柔敦厚”的丰富内涵,“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呈现出乐善共荣、献身共济的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商西周时期的国家治理经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等,这些先秦中华文化奠定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B.“正己修身,善用人才,为政以德,重视民生,和谐共荣”的思想与文章中古代坚定追求的“大一统”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C.爱国主义精神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使中华民族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为中华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组经典诗句均体现了“温柔敦厚”的文化特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肥胖是指损害健康的异常或过量的脂肪累积,不仅影响外观,同时还会引起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一系列疾病,带来严重的危害,因而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减肥方式,其中一种就是从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入手。不得不说,减肥从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入手,的确是个快捷的方法。大量的研究也表明,低碳水食物的确能够快速地降低体重。但采用这种方式减肥的人同样也发现,这种方法很难坚持。
(摘编自《不吃主食真的能减肥吗?》)
材料二
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大类化合物,是自然界存在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也称糖类化合物,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等都属于糖类化合物,糖类化合物在体内氧化速度较快,能够及时供给能量以满足机体需要,是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糖类化合物不仅是营养物质,有些还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例如:肝脏中的肝素有抗凝血作用,血液中的糖与免疫活性有关,核酸的组成成分中也含有糖类化合物——核糖和脱氧核糖。此外,研究人员还将低脂饮食与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进行了比较,发现这两种饮食均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减轻,但只有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减少了亚临床炎症。研究表明有些碳水化合物确实与抗炎物质混合在一起,尤其是纤维素和抗氧化剂。因此,糖类化合物对医学来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什么是碳水化合物》)
材料三
健身教练提示,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容易长胖,减肥人群要控制饮食,应尽量避开高碳水化合物类食物。
该如何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米饭、面食、土豆等食物中的含糖量都相当高。如果要减肥,可用蔬菜、水果等食物代替部分米饭、土豆等食物。这样调整饮食并不代表不摄入碳水化合物,其实蔬菜里也有碳水化合物。
蔬菜类含有碳水化合物的有冬瓜、西红柿、青椒、茄子、黄瓜、苦瓜、南瓜、丝瓜等,其中冬瓜碳水化合物最低,南瓜碳水化合物最高;含有碳水化合物的水果有甘蔗、西瓜、香蕉、葡萄等;奶类中牛奶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豆类中大豆、红豆、黑豆等碳水化合物含量比较高。
常见食物碳水化合物含量表
食物 碳水化合物(%) 食物 碳水化合物(%) 食物 碳水化合物(%)
稻米 77.9 黄豆 34.2 南瓜 5.3
玉米面 78.4 马铃薯 17.8 番茄 4.0
小米 77.7 苹果 13.5 牛乳 3.4
小麦粉 70.9 豆角 6.7 猪肉(瘦) 1.5
荞麦 73.0 西瓜 5.8 牛肉(瘦) 1.2
绿豆 62.0 白萝卜 5.0 羊肉(瘦) 0.2
(摘编自《减肥如何减少碳水摄入?》)
4.下列食谱,最符合材料三教练所提建议的一项是()(3分)
选项 早餐 午餐 晚餐
A. 馒头、鸡蛋、豆角 米饭、猪肉、番茄 小米粥、茄子
B. 牛奶、面包、鸡蛋 米饭、猪肉、土豆 南瓜粥、丝瓜
C. 鸡蛋、牛乳、番茄 米饭、牛肉、梨子 南瓜粥、冬瓜
D. 小米、肉包子、茄子 米饭、番茄、西瓜 绿豆粥、黄豆
5.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采用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方法来减肥,的确能够快速降低体重,但此方法也很难坚持。
B.碳水化合物也称糖类化合物,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都来源于糖类化合物。
C.研究人员发现,有些碳水化合物确实有抗炎作用,这对医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D.减肥人群可以把部分米饭等食物换成蔬菜和水果等低碳食物,以此来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6.某位肥胖人士计划减肥,请你结合以上材料提出几点建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团圆(节选)
巴金
晚会结束,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走原路回去。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
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里等我。他要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他向我表示了歉意。他虽然高兴回连队,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
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晚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我常常怀念小刘,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拿下来了。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三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
我听到了许多捷报以后,再得到那个连队的胜利消息,我很难制止想会见小刘的欲望。过了国庆节,我便动身到那个连队去。我们在坑道里见到了连长。他已经得到了通知,又热情又亲切地接待我。我和他交谈了半个钟头的光景,便提起小刘的名字,还说我想见见小刘。
“对,对,刘正清,是个好战士!”连长点头说。
我连忙说明我跟刘正清很熟,并且把那次分别的情形也讲了。
“不凑巧,他回国去了。”连长略略皱起眉毛说。
我诧异地问道:“他回国去干什么呢?”我自己马上兴奋地接下去说:“参加国庆节观礼吗?”
连长摇摇头说:“他挂了花,送回去了。”
“他挂了花?伤重不重?”我愣了一下,惊问道。
连长看了我一眼,声音低沉地答道:“两条腿都断了。”我变了脸色,着急地追问:“危险吗?”
连长昂起头说:“这个小青年还嚷着要回朝鲜来打美国鬼子呢!”
“他能回来吗?”我顺口问了这一句。话出口我才觉察到它是多余的了。
连长看了我一眼,激动地说:“要是真依他的话,他一定要回来。那天他跟着我上战场,打到最后,主峰上还有个敌人的大母堡攻不下来,火力猛得很,我们牺牲了几个同志。我十分着急,拿起一包炸药,打算自己冲上去炸掉它。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
……
小刘虽然回国,但是我总算践了约,我在这个连队住下来了。
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我本来打算在这里多住些时候,可是忽然接到王主任的电话,说是祖国来的慰问团就要到了,叫我马上回到军政治部去。
我到了政治部,还是住在从前住过的地方。我几个月不来,山沟里也有了不小的改变。人多了,路宽了,房屋增加了,树木也茂盛了。沟口用松枝搭了一个牌楼,上面有这样九个字:“欢迎祖国人民慰问团。”走了一段路,见到好些熟人,还隐约听见文工团同志们的歌声。我放好行李就去见王主任。
王主任在房里跟王芳谈话,一面在看手里的几张稿纸。他见我进去,跟我握了手,就把稿纸塞到我手里让帮忙修改。我摊开稿纸一看,原来是她写的一首欢迎慰问团的《献诗》。我还看到王主任修改的句子。她看见我不提什么意见,便挑出几个她自己认为不大妥当的句子要我替她解决。这次我总算给她帮了一点忙。她满意地拿回诗稿就向我告辞。我要留住她,她却笑着说:“我还要准备节目,再不回去,我们陈团长可要急死了。下次来吧。”
我就说:“那么我陪你走一段吧。”她还要推辞,我却跟着她走出了洞子。
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她听到小刘的名字,马上说:“小鬼有个东西要我交给你!”我连忙问:“什么东西?”她侧过头看了我一眼,脸色马上变了,压低声音说:“笔记本。小鬼还说——”
“他怎么说?”我打断了她的话。
“他说他等了你几个月,他还以为你回国去了呢!”她答道,埋下头往前走,也不再看我了。我过了半晌,才再问一句:“他伤得怎样?”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
王芳一面走,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
她一直不讲话,我后来实在忍不住又问一句:“他没有危险吧?”
她忽然抬起头,提高声音说:“他一定会活下去,比我们还活得久。他没有腿,也能做许多、许多好事情。”她很激动,不过声音很坚决。但是这以后她又不作声了。
我们默默地走到了文工团的住室。我拿到笔记本,马上打开翻看,在第一页上,我看见小刘亲笔写的四行字:
“忠于团,
就要忠于自己的工作;
爱祖国,
就要爱自己的同志。”
王芳站在我旁边,低声念出了这两句话,然后解释道:“小鬼说他以后不一定能再见到你,请你留下这个做纪念吧。这些字是他入团的时候写的。”
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
(有删改)
文本二
巴金的小说理论是他大量小说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主张创作面向读者,“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
(摘编自许德《论巴金的小说理论与批评》)
【注】1952年3月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17人访朝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1961年,巴金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刘两条腿都锯掉了,还是坚信自己能回到前线去,表现出勇敢执着、坚强乐观的人物特征。
B.小刘笔记本上的四行字是对其精神品质的高度概括,有利于展现其精神境界,从而深化主题。
C.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王芳的胆小懦弱反衬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D.小说主要采用侧面描写,通过连长和王芳的讲述和“我”的回忆,塑造了小刘的好战士形象。
8.文本一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请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6分)
9.文本二中巴金的小说创作理论在《团圆》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一)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
(二)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颂功业。于是召集鲁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封禅。诸儒或曰:“古代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祀,席因菹秸。”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太山阳至颠,立石颂德;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
B.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
C.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
D.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以区区之地”中的“区区”与“何乃太区区”中的“区区”意思不同。
B.“行军用兵之道”中的“道”与“而遂除车道”中的“道”意思相同。
C.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意思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举行。
D.阳,古人多用“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用“阴”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文中“上自太山阳至颠”指从泰山的南坡一直到达顶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一“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选文一通过多组比喻论证,揭示了秦从极盛而一统天下到迅速土崩瓦解的历史事实,突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中心。
C.选文二秦始皇认为谥号制度不合理,于是他便废除了谥号制度,自他之后的皇帝依照顺序来计数,称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等。
D.选文二秦始皇准备到泰山封禅,有的儒生认为要用蒲草包裹车轮,使用草席,最终秦始皇没有采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于是召集鲁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封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独看”一词写出了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的情景。作者借用比喻,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在长安“独看”明月对妻儿的深切思念。
B.颔联中妻子望月“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独”字,越发显得妻子的孤独无助,更显出诗人困居长安的孤独无助。
C.颈联中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意思是雾气沾湿了她浓密的头发,月光给她莹洁的双臂洒上清寒。
D.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久久伫立望月怀人的妻子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15.本诗与《蜀相》都写到“泪”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之处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
(2)《诗经·氓》中开篇“ , ”两句表现了男子求婚时的敦厚。
(3)李白在《蜀道难》中多次发出“ , ”的感叹,其中两处接着用“使人听此凋朱颜”的表情变化和“侧身西望长咨嗟”的动作情态,凸显了蜀道之“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正月十四下午两三点钟,人们就从四面八方向这里聚集了。大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小媳妇们也( ① ),生怕落了下风;汉子们虽然不讲究穿戴,心里却同样热乎乎的,像年轻时一样,三五好友相约而至;小伙子则多是与心爱的姑娘牵着手,成双成对地出现。
四五点钟,这南北、东西中心街上就汇为两条( ② )的巨流,南北街北到黄河,南到黛溪湖,一眼望不到头。人们脸上漾着笑,陶醉地观赏着沿路排开的花灯展车。一部分花灯内容依旧是传说中的人物、故事,像八仙过海、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另一类展车更舍得花大本钱,在车上搭起戏台子,雇了剧团名角,或咿咿呀呀着古装戏,或昂扬着现代京剧……这时候,夜的帷幕垂下来,上百辆用彩灯支撑、垒筑、装扮的展车一起闪亮,火树琼枝,映照大地;而焰火、礼花又燃爆了,一蓬蓬硕大的光艳花朵在空中怒放,整个天空( ③ )。与此同时,人流像猛涨的春潮滚滚涌动,像风中的麦穗、风中的稻谷、风中的青纱帐那样晃荡起来。
17.请从下列成语中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在文中括号内。(3分)
赴汤蹈火 不甘示弱 浩浩荡荡 金碧辉煌 五彩斑斓 翻江倒海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别有韵味,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继“社交恐惧症”“热度排斥症”之后,一种新型“病症”——“文字讨好症”冲上了热搜, ① :有人认为“这是刚需”,有人认为“被戳中了”,还有人感觉“被冒犯到了”。
所谓“文字讨好症”,指的是人们在线上用文字聊天时,会习惯性地添加一些语气词或者特定符号对语言进行“软萌化”, ② 。比如“好的”会说成“好嘞”“好哒”“好滴”等;“收到”说成“收到啦”“收到哈”“收到了哟”等。某网站曾以“语言通货膨胀”形容这一现象,但该词并没有流行起来。
文字讨好,“症”从何来?在疫情的大背景之下,网络成为了人们社交的主要阵地之一。虽然网络便利了人们的交往,却阻隔了情绪的传达。因此,为了弥补这一缺失,可爱的语气词和表情包成为了传达我们情感的工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字讨好症”的初衷并不是讨好, ③ 。与其因词不达意引发矛盾,花更多时间解释,不如多打几个字或加上各种辅助修饰,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真实意思——这是许多“文字讨好症患者”的心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0.“语言通货膨胀”和“文字讨好症”是针对同一现象的两种不同的命名,为什么后者成为了信息时代的网络“热词”?请简要分析。(4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进入高二后,有些同学的梦想逐渐模糊,甚至丢失;也有些同学仍坚守梦想。针对这种情况,班级准备召开“人生与梦想”主题班会。如果你将在班会课上发表演讲,你打算怎样讲。
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人生与梦想”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A.“世界上几大古代文明都源远流长,从未间断”扩大范围,原文是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C.“秦汉时期”混淆时间,原文是“秦汉至宋元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期,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个时期走向成熟并迈向新的高峰”;D.选项“而且还对艺术倾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错误。从原文“华夏传统中一些鲜明的文化特质,如好仁、不武、中庸等等,甚至诗歌的声韵对偶、楷书的端正庄严等艺术倾向,无不生发于‘温柔敦厚’”来看,选项以偏概全,言过其实。故选B。
2.C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证明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促使了中华文明的前进”错误,文章写1840年鸦片战争主要为了证明“最值得重视的是全新历史变局的出现和中国人民的抉择”。
3.B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B.从文章内容阐述来看,B项“正己修身,善用人才,为政以德,重视民生,和谐共荣”的思想与文章中“大同”社会理想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价值追求有相通之处。
4.C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是否符合材料三教练所提建议的辨析能力。由材料三可知,健身教练提倡“应尽量避开高碳水化合物类食物”、“如果要减肥,可用蔬菜、水果等食物代替部分米饭、土豆等食物”。A.“馒头”“米饭”属于高碳水类食物;B.“米饭”“土豆”属于高碳水类食物;C.更符合要求;D.“肉包子”“米饭”属于高碳水类食物。
5.B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都来源于糖类化合物”错误。原文是“是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选项说法绝对。
6.①低碳水食物能够快速地降低体重,减肥可以从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入手;②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摄取能量的主要来源,能满足机体所需,并且有些碳水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不能完全不摄入碳水化合物;③用蔬菜、水果等食物代替部分米饭等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并且要持之以恒。(一点2分,意对即可。)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7.C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用王芳的胆小懦弱反衬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说法有误。原文只是说“王芳一面走,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并没有说王芳胆小懦弱,而是通过王芳的赞扬之语正衬小刘的英勇。
8.①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感染力更强;②有利于故事的展开。小说以“我”对小刘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加集中连贯;③有利于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形象,生动表达文章主旨。通过“我”的视角,直接感受到他们崇高的精神品质,从而表现“我”对志愿军战士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一点2分,意对即可。)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视角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9.①在战场的真实经历感染了作者,给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让他有了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②作者把与志愿军的真挚情谊和对志愿军的由衷赞美通过小说诉诸读者,体现了“把心交给读者”;③小说叙述故事时以顺叙娓娓道来,语言质朴,情感自然,体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一点2分,意对即可。)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指定的某种创作理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0.C句意:追尊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并颁布制书说:“从前君王死后,依据他生前的事迹行为定谥号,这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王,实在不应该。“庄襄王为太上皇”是“追尊”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AD;“死而以行为谥”,“以……为”固定结构,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C。
11.B行军用兵之道,道:方法,策略;而遂除车道,道:道路。
12.B“比喻论证”错,应该是通过多组对比论证。如选文将陈涉的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秦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一比地位。“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二比武器。“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三比士卒。“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土也”;四比人才。陈涉与诸侯不论在哪个方面比较都要差很多,可正是他率领戍卒,打败了强大的秦朝。这正好从侧面反映出秦朝灭亡,问题不在对手,而在于本身。
13.(1)陈涉一个人发难起义,秦王朝的宗庙就被毁坏,秦王也死在别人手中,被天下的人讥笑,这是什么原因呢?(2)于是召集鲁地的儒家学士七十人,到泰山下,商议祭祀天地封禅之事。
14.A“作者借用比喻”错,应该是“作者借用想象”。
15.①《月夜》诗中以“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来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寄寓了人民对战乱平息的渴望;②《蜀相》诗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句借诸葛亮抒惋惜之情,叹壮志未酬,从而引发了对国事的担忧。(每点3分)
16.(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氓之蚩蚩;抱布贸丝(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17.①不甘示弱;②浩浩荡荡;③五彩斑斓
18.(1)运用叠词,音韵和谐(或:运用拟声词,描摹情态);(2)词性活用,突出古装戏与现代京剧在声音和气势上的不同特点;(3)句式一致,朗朗上口。(4分。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特点、效果各1分)
19.①并且引发了不少争议;②以达到讨好的目的;③而是为了避免歧义和误会。(一句2分,意对即可。)
20.①后者更符合大众语言风格,“通货膨胀”是书面语,“讨好症”更口语化;②后者更贴近网络语言环境,“文字”适合网络交流,“症”字更符合网络受众特点;③后者更具有语言表现力,同为比喻,“讨好症”更生动形象;④后者更具有话题热度,“讨好症”容易引发网络争议,比“通货膨胀”更具有话题热度。(一点1分,鼓励学生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21.原句改为“网络虽然便利了人们的交往,却阻隔了情绪的传达”。
22.立意正确,思路较清晰,结构基本完整,语句基本通顺,字数基本符合要求,建议切入分45分。
【参考译文】
秦始皇死了以后,他的余威还震慑着远方。然而陈涉是一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拴门轴的穷苦人家的子弟,是耕田的人,是供人役使的人,是被征发戍守边境的人。他的才能比不上一般平常的人,既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明,也没有陶朱(范蠡)猗顿那样的富有,置身在戍卒的行列之中,兴起在乡野之间,带领着疲乏散乱的戍卒,统率着几百个人,转身攻打秦国,砍下木棍做武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天下的人就像风云那样迅速汇集起来,像回响那样应声而起,挑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崤山函谷关以东的英雄豪杰一齐起来,就把秦王朝推翻了。
再说,那秦王朝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土地,崤山函谷关的险要坚固,还像从前一样。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锄耙戟柄,并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被征发戍守边地的民众,并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深谋远虑,行军与指挥作战的本领,也比不上先前六国的那些才智之士。但是成功失败完全不同,;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什么原因呢?假使拿崤山函谷关以东各国诸侯来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较一下他们的权威,衡量衡量他们的实力,那简直不能够同年而语,相提并论。然而秦国当初凭借很小的地方,发展为有万辆兵车的强国,进而控制了其它八州,使来与它地位相同的诸侯国都来向秦国朝拜称臣,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然后把天地四方当作家,把崤山函谷关当作宫墙。可是陈涉一个人首倡起义,秦王朝的七代宗庙就被毁坏,连秦王子婴也死在别人手中,被天下的人所讥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不施行仁政,而攻取天下和后来防守天下的形势是不同的啊。”
——节选自《过秦论》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王嬴政刚刚兼并六国后,自认为自己品德胜过三皇,功劳超过五帝,于是改称号为“皇帝”,皇帝的文告称“制书”,皇帝下达的命令称“诏书”。皇帝自称为“朕”。追尊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并颁布制书说:“从前君王死后,依据他生前的事迹行为定谥号,这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王,实在不应该。从今以后废除谥号制度。朕为第一个皇帝,后世依照顺序计数,称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于万世,无穷无尽地传下去”。秦始皇嬴政二十八年,秦始皇巡视东方的各郡县,登上了邹峄山,刻立石碑赞颂秦朝的功德业绩。召集鲁地的儒家学士七十人,到泰山下,议论祭祀天地封禅之事。有的儒生说:“古代君主封禅,是用蒲草裹上车轮,避免伤害山上的土石草木;清扫地面进行祭祀,使用的席是用草编的。”每个人的想法很不相同。秦始皇认为他们的想法很难施行,由此便贬斥儒生。于是下令修筑车道,从泰山向阳的南坡一直到达顶峰,竖立石碑颂扬自己的功德;又从泰山阴面的北坡而下,到梁父山进行祭地仪式。祭祀天地的礼节与在雍城由太祝主持的祭祀上帝的仪式相同,而封藏都十分保密,世人不可能知道而记录下来。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