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台儿庄区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人类由采集渔猎到农耕畜牧,逐步到半定居等待收获的农耕生活方式,主要是由于( )
A. 私有制的逐渐确立 B. 人工取火出现 C. 农业和畜牧业出现 D. 国家开始形成
2. 下列两首诗歌,说明人类早期文明( )
猖獗的洪水呀,
没有人能和它对抗,
它使苍天动摇,
使大地颤抖……
庄稼成熟了,
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
——苏美尔诗歌 向你致敬,尼罗河,
你来自大地,
孕育了埃及!
用你神秘的方式,
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使得追随者歌唱
——古埃及诗歌
A. 深受自然环境影响 B. 对大河充满乐观情绪
C. 都产生于两河流域 D. 对洪水怀有悲观感受
3.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等文明成果出自( )
A. 尼罗河流域 B. 两河流域 C. 印度河流域 D. 长江流域
4. 灭亡拜占庭帝国的是( )
A. 阿拉伯帝国 B. 俄罗斯帝国 C. 奥斯曼帝国 D. 波斯帝国
5. 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出现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每一层的上下级之间都是领主均附庸的关系,都是从属关系。领主主要保护附庸,附庸对领主要宣誓效忠,交纳贡物,打仗时应召出征。这表明( )
A. 国王作为领主成为最高的统治者 B. 封君与封臣间形成契约关系
C. 缴纳贡物是形成这一关系的前提 D. 庄园是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6. 如图作品描绘的是中古西欧的“三种人”:僧侣是祈祷的人,骑士是作战的人,农民是劳作的人。绘制者要告诉我们的是中古西欧( )
A. 封建庄园形成 B. 封建王权强大 C. 等级制度森严 D. 神权逐步衰落
7. “这座城市”显赫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它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险要位置。它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岬角从爱琴海海峡的欧洲一面向对面的亚洲沿岸伸出,仿佛要挡住从黑海流入马尔马拉海的急流。“这座城市”是( )
A. 君士坦丁堡 B. 亚历山大 C. 雅典 D. 巴格达
8. (他们)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他们是指( )
A. 苏美尔人 B. 阿拉伯人 C. 马其顿人 D. 奥斯曼人
9. 14~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天南非的部分地区都纳入其统治之下的国家是( )
A. 桑海 B. 摩加迪沙 C. 阿克苏姆王国 D. 津巴布韦
10. 下表为古代世界不同地区的重要文明成果。这说明世界古代文明( )
地区(人) 文明成果
苏美尔人 楔形文字、60进位制、大麦和小麦
埃及人 象形文字、金字塔、法老、莎草纸
玛雅人 金字塔庙宇、历法纪年、独特文字、种植玉米
班图人 引进绵羊和山羊、掌握冶铁技术、培育棉花
A. 缺乏普遍的连续性 B. 存在生产力水平差异
C. 缺乏地区间的交流 D. 多元特征且独立发展
11.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最初一些拉美国家认为哥伦布到达美洲是“苦难的开始”。后来一些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是“两个大陆相遇”。由此可知最初拉美国家对“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认识( )
A. 受主观立场的影响不够理性 B. 缺乏史料的补充与佐证
C. 站在全球角度看待各种文明 D. 随时代发展而趋于全面
12. 如图为某一历史事件影响的示意图。若请你为此图拟定一个主题,最切合的主题应该是( )
A. 亚非拉之间物种交换 B. 血与火的殖民与掠夺
C.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1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进行征服和掠夺,使非洲变成商业性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里的“曙光”指的是( )
A. 资本原始积累 B. 殖民时代来临 C. 世界市场形成 D. 工业革命开展
14.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的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于自己的了。对此启蒙运动提出的口号应是( )
A. 要自由竞争实现自由主义 B. 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
C. 要实现资产阶级理想王国 D. 要摆脱专制和宗教的束缚
15. 恩格斯说:“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理想化的王国;……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仅是资产阶级所有权。而对于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也只能在实践中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这说明18世纪启蒙思想家( )
A. 有利于建立开明君主制 B. 没有超出时代的限制
C. 代表了资产阶级进步性 D. 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
16. 如图所描述的法律文件是( )
1689年议会通过。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A. 英国《权利法案》 B. 法国《人权宣言》
C. 法国《民法典》 D. 《德意志帝国宪法》
17. 托克维尔指出“这场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这场革命”是指( )
A. 美国独立战争 B. 英国光荣革命 C. 法国大革命 D. 德意志的统一
18. 如图体现的主要变化是( )
A. 生产动力的变化 B. 组织形式的变化 C. 生产关系的变化 D. 分配方式的变化
19. 18世纪的法国和英国同为君主制。法国的君主专制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而君主立宪制度则成为英国革命的成果。这主要是由于英法两国( )
A. 革命风暴程度不同 B. 君主实际权力不同 C. 工业革命效果不同 D. 启蒙思想主张不同
20. 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起草同盟纲领,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于( )
A. 美国纽约 B. 英国伦敦 C. 德国柏林 D. 法国巴黎
21.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侵占了几乎瓜分了整个非洲。保持独立的国家除了西非利比里亚,另一个是( )
A. 阿尔及利亚 B. 埃及 C. 津巴布韦 D. 埃塞俄比亚
22. 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战后和平计划,包括:一战后的世界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包括贸易的开放和海洋的开放;各国要裁减军备;要建立国际联盟,以保各国安全。其动机是( )
A. 促使美国尽快加入国际联盟 B. 维护美国的政治经济利益
C. 倡导民族自决结束委任统治 D. 调节英法德之间尖锐矛盾
23. “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新制度的框架。”文中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 二月革命 B. 四月提纲 C. 七月流血事件 D. 十月革命
24.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某国的民族主义者代表其国家要求英国废除殖民保护制度,允许国家独立。遭到拒绝后,该国即组织代表团,希望旁听巴黎和会,将独立要求诉至国际社会,也未成功。这一国家是( )
A. 中国 B. 印度 C. 印尼 D. 埃及
25. 二战后建立起以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共处与合作的雅尔塔体系,并成立由主权国家组成的联合国。这体现了( )
A. 呼唤世界和平的时代要求 B. 反对美苏强权政治的呼声
C. 尽早结束战争的迫切愿望 D. 亚非拉维护自身利益诉求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明同学在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时,整理出下表内容:
一、古代文明的扩展 二、 ______ 三、 ______
埃及新王国时期,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 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古希腊的人像雕刻艺术,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字母文字起源于地处埃及和西亚文明交汇点的腓尼基。
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巴比伦王国通过扩张把文明的势力扩展到地中海东岸。 公元前4世纪晚期,亚历山大灭波斯帝国,征服印度河流域,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冶铁技术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
(1) 请参照“一、古代文明的扩展”的子目样式,为“二、三”编写一个子目标题,并指出导致“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优势。
(2) 请归纳指出三个子目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阅读图1,归纳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
(2) 阅读图2,指出启蒙运动发展的社会基础。有人将启蒙运动视为欧洲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高峰,试简要说明其含义。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通过图1反映的历史发展状况,说明与图2这一历史事件的关联。
材料二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还会到来,无产阶级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年恩格斯在《卡尔 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又写道:“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统治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
(2)试结合19世纪60年代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的史实,说明对恩格斯这一认识的理解。指出恩格斯这一认识是基于什么?说明了什么?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张芝联等《世界历史地图集
(1) 概括图1、图2、图3西方殖民者对非洲殖民侵略的区域特征,并分别指出其时代景。
(2)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3的史实对世界历史带来的重大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新石器时代人类由采集渔猎到农耕畜牧,逐步到半定居等待收获的农耕生活方式,据所学知识可知,推动这种情况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产生,C项正确;
私有制的确立是发生在原始农业产生,人类由采集渔猎到农耕畜牧之后,排除A项;
人工取火发生在旧石器时代,并没有推动人类由采集渔猎到农耕畜牧,排除B项;
原始农业产生,人类由采集渔猎到农耕畜牧,私有制产生,进而产生阶级之后,国家开始形成,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苏美尔诗歌......古埃及诗歌”可知,两首诗歌中都描述了洪水、河流等自然信息,说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A项正确;
苏美尔诗歌中提及“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并非对大河充满乐观情绪,排除B项;
古埃及文明产生于尼罗河流域,排除C项;
古埃及诗歌中提及“向你致敬,尼罗河。你来自大地。孕育了埃及!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使得追随者歌唱”,并非洪水怀有悲观感受,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人类文明产生,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人类文明产生,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为《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为楔形文字;“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为《吉尔伽美什》,它们均出自西亚的两河流域,故B正确,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两河文明,解答本题根据两河流域文明的特征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两河文明,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掌握,考生应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拜占庭帝国的灭亡,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53年,奥斯曼帝国素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入君士坦丁堡(今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廷帝国正式灭亡。故C正确,排除A、B、D。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出现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每一层的上下级之间都是领主均附庸的关系,都是从属关系。领主主要保护附庸,附庸对领主要宣誓效忠,交纳贡物,打仗时应召出征。”可知,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封臣之间是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领主主要保护附庸,附庸对领主要宣誓效忠,交纳贡物,打仗时应召出征,说明封君与封臣间有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形成一种契约式关系,B项正确;
国王是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排除A项;
封君与封臣关系的形成,是缴纳贡物的前提,排除C项;
材料描述的是封君封臣的政治制度,没有体现庄园经济组织的信息,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A.题干中提到的是中古西欧的社会分工,并没有提到封建庄园经济,排除A;
B.材料未涉及王权,排除B;
C.中古西欧的“三种人”(僧侣、骑士、农民)在社会中承担了不同的工作,共同促进了中古西欧的发展,所以上图反映了中古西欧社会的分工,僧侣是祈祷的人,脱离劳作的人,结合中世纪西欧的基督教会的特殊地位,可知,这三种分工特线路森严的等级制度,故 C正确;
D.题干的“三类人”并不能反映神权的衰落,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世纪欧洲,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中世纪欧洲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世纪欧洲,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拜占庭的这段显赫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险要位置。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呷角上;呷角从海峡的欧洲一面向对面的亚洲沿岸伸出,仿佛要挡住从黑海流入马尔马拉海的急流。因此,君士坦丁堡南有马尔马拉海,北有博斯普鲁斯海湾,从而形成了重要的港口,即所谓的金角湾。故A正确,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拜占庭帝国,解答本题根据拜占庭帝国的特征及发展史实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拜占庭帝国,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应用,考生应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可知,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B项正确;
苏美尔人、马其顿人和奥斯曼人,与材料描述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C项和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阿拉伯文化的特点,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阿拉伯文化的特点,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津巴布韦是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在其鼎盛时期,包括今天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其统治之下,D项正确;
桑海位于西部非洲,排除A项;
摩加迪沙和阿克苏姆王国位于东非,排除B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大津巴布韦文明,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大津巴布韦文明,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北非的埃及人、美洲的玛雅人、非洲的班图人,各自的文明成果不同,具有自身特点,反映了世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且相对独立发展,D项正确;
材料放映的是各文明的特点,没有反映纵向的连续性,排除A项;
局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北非的埃及人、美洲的玛雅人、非洲的班图人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相近,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各文明具有自身的特点,没有反映各地区是否存在交流,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A.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B.材料无关史料问题,排除;
C.拉美国家最初的认识并不是站在全球视角,C项概括性不强,排除;
D.根据材料“苦难的开始”、“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两个大陆相遇”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对“哥伦布发现美洲”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视角越发多元化,对其认识也趋向于全面,正确。
故选:D。
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解题关键信息是“苦难的开始”、“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两个大陆相遇”。
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2.【答案】D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之间的往来,全球性贸易联系网络初步建立,D项正确;
A项只涉及亚非拉物种交换,而材料包括欧洲、美洲、亚洲、非洲之间的物种、商品、黑奴等交换,排除A项;
B项只针对欧洲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活动和掠夺,而材料还包括正常的贸易活动,排除B项;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三角贸易,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三角贸易,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在殖民资本主义时代,通过各种航脏的手段包括但是不限于奴隶贸易搜取和掠夺财富,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故A正确;
殖民时代的来临从新航路开辟就开始了,故排除B;
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故排除C;
工业革命的开始是从18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殖民扩张,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进行征服和掠夺,使非洲变成商业性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殖民扩张,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据材料“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的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于自己的了”可知人要有不经别人引导就运用自己理智的能力,符合这种观点的口号是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人要勇于运用自己的理智,没有体现自由竞争、摆脱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不过是资产阶级理想化的王国”、“仅是资产阶级所有权”和“只能在实践中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中的“不过是”、“仅是”、“只能在”可知,恩格斯认为启蒙运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原因是受到时代的局限,B项正确;
材料中仅有启蒙思想家提出了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构想,但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政治制度构想中,除了开明君主制外,还有民主共和制,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启蒙运动的局限性,没有说明资产阶级进步性和人民主权思想,排除C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1969年议会通过”、“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法律文件为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通过法律的形式限制国王的权力,A项正确;
法国《人权宣言》颁布的时间是1948年,排除B项;
法国《民法典》颁布是在1804年,排除C项;
《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的时间是1871年,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英国《权利法案》,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英国《权利法案》,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是,18世纪末的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欧洲的封建制度,确立了以平等为基础的新的政治秩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场革命是指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故C项正确,排除AB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考生可结合材料“这场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8.【答案】A
【解析】由只能手摇纺纱机到蒸汽动力的纺纱机,其生产动力由人力到蒸汽动力,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生产动力的变化,手摇纺纱机到蒸汽动力的纺纱机不能反映了生产组织形式、生产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变化,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8世纪的法国和英国同为君主制。法国的君主专制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而君主立宪制度则成为英国革命的成果。”可知,君主立宪制度则成为英国革命的成果,是因为成功限制了王权,而法国的君主专制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因为法国封建君主权力过大,资产阶级无法对其进行限制,进而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实行共和制,即君主实际权力不同,B项正确;
英国和法国都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排除A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C项;
启蒙思想源于英国,高潮于法国,其思想主张具有延续性,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答案】B
【解析】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同盟起草了《共产党宣言》。结合所学可知此宣言发表于英国伦敦,B项正确;
A、C、D项都不符合题干的特点,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答案】D
【解析】A.阿尔及利亚被法国占领,排除;
B.埃及被英国占领,排除;
C.津巴布韦被英国占领,排除;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侵占了几乎瓜分了整个非洲,保持独立的国家除了西非利比里亚,另一个是埃塞俄比亚,D正确。
故选:D。
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解题关键信息是“非洲”、“保持独立的国家除了西非利比里亚”。
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战后和平计划,包括:一战后的世界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包括贸易的开放和海洋的开放;各国要裁减军备;要建立国际联盟,以保各国安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战后和平计划,其目的是维护美国的政治经济利益,B项正确;
1918年1月,一战尚未结束,国联尚未建立,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战后建立新秩序,没有描述民族自决的信息,排除C项;
调节英法德之间尖锐矛盾,是表象,其目的是维护美国国家利益,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美国霸权主义,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美国霸权主义,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可知,这一历史事件代表社会底层利益,“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新制度的框架”说明这一事件建立了新制度,十月革命符合题干描述,D正确;
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但是并未建立起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府,排除A;
四月提纲、七月流血事件并未建立起新制度,排除B、C。
故选:D。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新制度的框架”。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4.【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扎格鲁尔一战之后组织代表团,希望旁听巴黎和会,将独立要求诉至国际社会的国家是埃及,D项正确;
中国一直没有沦为殖民地,排除A项;
印度和印尼在一战后并没有组织代表团,希望旁听巴黎和会,排除B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巴黎和会,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巴黎和会,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5.【答案】A
【解析】二战后建立的雅尔塔体系和联合国中“以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和“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共处与合作”体现了呼唤世界和平的时代要求,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美苏强权政治的表现,也没有体现反对美苏强权政治的呼声,排除B项;
据材料“二战后建立起”可知,材料强调的时间是在二战之后,排除C项;
雅尔塔体系和联合国体现了世界范围内对和平的呼唤,并非只体现亚非拉维护自身利益的诉求,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雅尔塔体系,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雅尔塔体系,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6.【答案】【小题1】古代世界的帝国
【小题2】古代文明的交流
【解析】(1)标题:据“二”下的材料信息“波斯……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和“亚历山大……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可概括“二”为古代世界的帝国;据“三”下的材料信息“古希腊的人像雕刻艺术……模仿埃及,字母文字起源于地处埃及和西亚文明交汇点的腓尼基”和“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冶铁技术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可概括“三”为古代文明的交流。
优势:据材料埃及新王国、西亚文明、波斯、亚历山大等古代文明扩展的基本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文明扩张的主要原因是农耕文明的优势,如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使其具备稳定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
(2)据材料可知,三个子母的内容为古代文明的扩展、古代世界的帝国、古代文明的交流,据所学知识可知,正是古代文明的扩展,导致了古代世界帝国的兴起,而帝国区域的扩大促进了古代文明的交流。
故答案为:
(1)二、古代世界的帝国(或古代世界地跨欧亚非大帝国);三、古代文明的交流。
(2)古代文明的扩展,导致了古代世界帝国的(或古代世界地跨欧亚非大帝国)兴起;帝国区域的扩大促进了古代文明的交流(或经贸、技术、文化的传播)。
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第一问要结合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7.【答案】【小题1】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和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地处地中海欧洲贸易中心。
【小题2】社会基础:新建立的大学、新建立的科学院。
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构建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或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第一问要结合文艺复兴的特点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启蒙运动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8.【答案】(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欧洲)。第一小问状况,根据材料英国卢德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及所学知识可知,图1反映的历史发展状况是早期工人运动兴起。
第二小问关联,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人阶级进行了从捣毁机器到争取政治权利的多种形式的斗争,但最终的结果均以失败告终,反映了工人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图2中《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自此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欧洲)。第一小问理解,据材料二“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统治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可知,恩格斯认为19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还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此时欧洲的主要任务是扫清资本主义继续发展障碍,而非铲除资本主义统治,如俄国的农奴制、德意志和意大利政治分裂的局面阻碍了各自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所以俄国废除农奴制度,意大利和德意志统一,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些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后,推动了欧洲大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二小问基于,据所学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绝对上层建筑,恩格斯的历史观基于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小问说明,据材料二级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认为“新的革命高潮很快还会到来,无产阶级将获得最终胜利”,但到1895年恩格斯认为“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统治的程度”,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事求是。
故答案为:
(1)早期工人运动兴起;工人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诞生。
(2)19世纪60年代欧洲大陆的主要任务是扫清资本主义继续发展障碍(如俄国的农奴制、德意志和意大利政治分裂的局面)而非铲除资本主义统治(如俄国废除农奴制度、意大利统一、德意志统一,都是在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欧洲大陆资本主义经济(或经济革命——工业革命)有了迅速发展。
恩格斯的历史观基于生产力的发展。
恩格斯这一认识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事求是。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第一问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9.【答案】【小题1】特征:图一:列强的侵略范围仅局限于沿海个别地区,殖民地数量较少;图二:列强的侵略范围不断扩大;图三:非洲已经被列强瓜分完毕。
时代背景:图一处于十五世纪末到十七世纪上半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列强开辟新航路,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建立一些殖民地;图二处于十九世纪上半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为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列强加进了对非洲的侵略,殖民范围扩大;图三处于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为扩大资本输出和海外市场,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非洲被瓜分殆尽。
【小题2】影响:对非洲:给非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现在非洲长期贫穷落后的根源;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观念,促进了非洲的近代化进程;对欧洲: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历史发展的进程;对世界: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使世界市场形成;加速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
【解析】(1)本题侧重于考查殖民扩张的进程及原因,解题关键在于对地图信息的分析及时代背景的把握。
(2)本题侧重于考查殖民扩张的影响,可从对非洲、对欧洲及对世界等方面进行分析回答。
本题侧重于考查殖民扩张的特点、时代背景和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