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选择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1954年,中国人民银行出版发行了一幅宣传画,号召:每人储蓄一元,国家就可集中六亿。六亿元可买4000架战斗机、26000台拖拉机,可建设有10万纱锭的纺纱厂9家,可修铁路1000公里。这一宣传服务于( )
A. 恢复国民经济 B. 抗美援朝战争 C. 工业发展战略 D. 国家三线建设
2. 1962年9月,日本通产省松村谦三带着池田首相的重托应邀来华访问。经过多次协商,11月中国外贸部廖承志与通产省高崎达之助,签订了《中日长期综合贸易备忘录》。这反映了( )
A. 中日建交格局基本奠定 B. 两国政治经济往来频繁
C. 两国经济往来趋于正常 D. 中日政治交往成果丰硕
3. 西方主流媒体热议中国的形象,如崛起与霸权的政治形象、腾飞与泡沫的经济形象、灿烂和扩张的文化形象、稳定与动荡的社会形象、新潮与贫穷的国民形象。这是基于(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C. 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 D. 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
4. 如图为2007—2017年我国各类企业占进出口总值比重统计图。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我国( )
A. 国有企业发展乏力 B. 外资企业受到限制 C. 外贸市场更趋活跃 D. 贸易强国地位确立
5. 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认为,掌管洪水的神是带来灾难的恶毒的神;古埃及人认为洪水之神是会带给每个人快乐的善良的神;古代印度人认为,水是万物的起源,是包含大神在内的一切的母体。古人对水的信念源自于( )
A. 生产方式 B. 文化传统 C. 宗教信仰 D. 文明交融
6. 考古学家在北叙利亚一处港口遗址发掘出大量古风时代的希腊陶器,类似陶器也曾出现在地中海西部最早的希腊殖民地。这说明( )
A. 商贸活动促进文明交流 B. 希腊手工业技术领先
C. 海洋文明冲击农耕世界 D. 地中海文明多元一体
7. 12世纪初,法国琅城居民向主教高德理和国王路易六世买回城市自治权。但是,高德理又准备重新统治琅城。1112年,琅城居民起义,成立“公社”,杀死高德理等人。1128年,路易六世颁发特许状,承认琅城自治。由此可知()
A. 天主教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B. 市民采取多种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C. 法国封君封臣制度逐步瓦解 D. 城市自治得益于王权与教权斗争
8. 1657年,德川幕府成员德川光窗设史馆,以朱熹《通鉴纲目》为圭臬,开始修撰日本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大日本史》。该书反映了( )
A. 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 B. 东西方交流的成果
C. 德川幕府的保守封闭 D. 儒家文化圈的影响
9. 早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玛雅人就建立了二十进位算术系统,比印度人建立的十进位计算法早了1000多年;在公元6至7世纪期间,玛雅人计算出地球公转一年为365.242天。这说明古代美洲文明( )
A. 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 B. 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C. 已具备近代科学研究方法 D. 与亚欧大陆文明存在密切交流
10. 1609年荷兰的格劳秀斯发表《海洋自由论》,主张海洋应自由利用;1635年英国的塞尔登发表《海洋封闭论》,则认为英国君主有权占有四周的海洋。这反映出当时( )
A. 海外殖民竞争激烈 B. 自由市场初步形成 C. 英国荷兰势均力敌 D. 商业联系日益紧密
11. 15世纪末以后的100多年中,葡萄牙从非洲运走黄金27.6万公斤。1521-1544年间,西班牙从美洲每年运回黄金2900公斤,白银30700公斤,在1545-1560年运回的黄金和白银达到平均每年5500公斤和24.6万公斤。这种现象( )
A. 表明西欧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 促成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C.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 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
12. 最初,茶叶在欧洲不是被当作饮料,而是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但到17世纪末,欧洲很多人家专辟茶室品茗啜茶,并以此作为时尚消遣。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文艺复兴推动欧洲思想解放 B. 价格革命促进了社会消费
C. 东学西渐促进欧洲社会进步 D. 商品流动影响了习俗变迁
13. 15世纪以来,欧洲服饰造型基于人体解剖学制衣的理念,逐渐摆脱了哥特的直线型风格,男性服饰凸显肌肉发达、肩膀宽大,女性服饰呈现细腰、圆臀等特点。这反映了( )
A. 经济发展,女性地位提高 B. 文化繁荣,宗教信仰动摇
C. 思想开放,近代科学发展 D. 王权强化,民族国家兴起
14. 在法国大革命中,各政权都要求法国公民说法语,而代替许多地方方言;建立了公立小学网来教授法语;在革命过程中创立了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这些举措旨在( )
A. 巩固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 B. 增进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C. 集中力量抗击国内外敌人 D. 消除封建割据以维护统一
15. 如表为近代英国从事农业、工商业和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①②③分别代表的产业是( )
年份 ① ② ③
1801 45 20 35
1841 43 37 20
1871 55 31 14
A. 农业、工商业、第三产业 B. 工商业、农业、第三产业
C. 农业、第三产业、工商业 D. 工商业、第三产业、农业
16. 基于形势的改变,晚年恩格斯(1820年~1895年)以很大热心关注社会主义运动的合法斗争形式。他认为:“实行突然袭击的时代,由自觉的少数人带领着不自觉的群众实现革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上文“形势的改变”主要指( )
A. 社会主义运动的低落 B. 巴黎公社的失败
C.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D. 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受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生产能力,中国出口商品一直以初级产品为主,到1957年初级产品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仍高达63.6%,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比仅为36.4%,而且其中将近3/4是轻纺工业产品。中国进口商品则以成套机械设备和工业生产原料等生产资料为主,“一五”期间其进口额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始终处于91.6%以上。据统计,1950年,私营企业承担的进出口额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占33.5%,之后随着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非国营企业逐渐在中国对外贸易活动中退出,到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全部由国营外贸公司垄断经营。由于冷战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敌对、孤立甚至封锁禁运政策,我国内地贸易的市场主要是中国港澳地区、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与部分西欧国家(英国、法国、瑞士等)也有小规模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盛斌、魏方《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整理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950~195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指出1958~197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没有法律,国家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虽然存在,但不能行动。”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
“让我们为宪章加冕…… 把国王这一称号分散给有权享受它的人民。”
——[美]潘恩《常识》
材料二 19世纪早期的一些思想家疾呼:“表面富裕、生气勃勃、欣欣向荣的社会中,却有这么一大群贫穷的同胞臣民,他们是用双手创造社会财富的工具,本身毫无过失,却注定要遭受沉重的苦难”。一些工人阶级的理论家逐渐认识到不仅要反对现存的工厂制度,更重要的是要反对资本主义体制,建立更为合理公正的新社会。
——摘编自李宏图《再造社会:19世纪欧洲的社会问题与化解》
材料三 无产阶级将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 请用两个词准确概括材料一中的思想主张,并举一例说明西方资产阶级对上述主张的实践。
(2) 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中的理论家反对“资本主义体制”的理由。
(3) 根据以上材料,指出马克思构想的“联合体”的特点,并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价值。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基督教是罗马帝国对巴勒斯坦地区当地民族高压统治的产物。基督教一开始就反对罗马的统治,仇视富人,号召教徒过清贫的生活。基督教诞生后的前三百年里,遭受了罗马帝国多次镇压。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和一些奴隶主贵族、富人和军官的加入,基督教在教义上、组织上和仪式上变得复杂起来;罗马帝国统治阶级内部也有一部分人逐渐认识到基督教对争取民众和加强统治的重要性。 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92年,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法律,规定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唯一合法的宗教(即罗马国教)。
材料二中世纪初期,教会是唯一设有学校的地方。教育目的是为宗教神学服务,培养对上帝虔诚、忠于教权的教士。《圣经》成为学校唯一的教科书。骑士们则在宫廷和贵族家里接受军事战术训练和礼法教育,以此成为能够维护封建主利益的强悍军人。 12~13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发展,行会学校,商人子弟学校出现了。这类学校注重本族语和计算的教学,着重学习生产和业务知识,为本行业培养人才。后来这类学校合并成城市学校,并逐渐促成了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城市学校和大学的陆续出现,反映了萌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打破了教会对学校的垄断,对欧洲文化的普及起到推动作用,并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条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世力、陈光裕《一本书读懂世界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性质的变化及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教会学校和城市学校的不同历史作用。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主要内容
棉花第一帝国 棉花具有不耐严寒、不耐酷暑的特性,印度的自然气候适合棉花生长,而英国则无法种植棉花,很长一段时间,印度通过加工棉花、进行销售来增加国家的财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通过强大的武力对印度、美洲等原产地的棉花进行掠夺,逐渐形成以欧洲为主导的棉花贸易帝国。
棉花第二帝国 这一阶段印度棉花开始自己走进欧洲,没有欧洲列强作为中间商。前期,欧洲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禁止进口印度棉花;中期,欧洲各国通过在农村开设工厂,聘用童工和妇女来解决劳动力问题,通过在美洲建立棉花种植园来解决原料不足的问题,派遣工业间谍窃取印度棉纺织技术,通过这些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棉花制造帝国应运而生。
——整理自[美]斯文 贝克特的《棉花帝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从材料“每人储蓄一元,国家就可集中六亿。六亿元可买4000架战斗机、26000台拖拉机,可建设有10万纱锭的纺纱厂9家,可修铁路1000公里”可以看出,在1954年中国人民银行出版发行了一幅宣传画,上面提到了每个储蓄一元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其中提到的战斗机、拖拉机、纺纱厂、修铁路等项目都和工业化建设有关,联系当时中国正在进行一五计划,因此这一宣传旨在服务于当时的工业化建设,C项正确;
1952年底中国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排除A项;
1954年抗美援朝战争已经结束,排除B项;
国家三线建设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是由于中日达成了相关经济协议,两国经济往来逐渐趋于正常,选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中日两国建交,1962年中日两国的交往还处于半官方的性质,A项错误,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题干时间涉及20世纪60年代,此时中日尚未建交,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日还没有建交,政治交往谈不上成果丰硕,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根据“崛起”、“腾飞”、“灿烂”、“稳定”可知,从经济基础层面看,改革开放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提高了我国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开始了从改革旧体制、建立新体制到在新体制下实现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转化,所以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C项正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
“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比较片面,排除B项;
“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2007——2017年我国各类企业占进出口总值比重统计图”可知,2007——2017十年间,外商投资企业占进出口的比重有60%下降到50%以下,国有企业占进出口的比重由22%左右下降为20%左右,而民营企业其占进出口的比重由18%上升到40%左右,说明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对外进出口中,民营企业增长较快,外贸市场更加趋于活跃,C项正确;
国有企业发展乏力,在材料中无法判定,排除A项;
BD均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外开放,要求学生结合对外开放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外开放,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由于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存在差异,导致他们对于水的认知不同,如洪水会给苏美尔地区带来破坏,因此他们认为掌管洪水的神是带来灾难的恶毒的神,而古埃及人会在洪水退去后利用肥沃的土壤进行农业活动而获得丰收,因此他们认为洪水之神是带来快乐和善良的神。所以古人对于水的信念是受到他们生产方式的影响,A项正确;
古人对于水的信念主要是源于生产方式,BCD项都不符合这一主旨,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北叙利亚一处港口遗址发掘出大量古风时代的希腊陶器,类似陶器也曾出现在地中海西部最早的希腊殖民地”并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有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希腊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可以得出商贸活动促进文明交流,A项正确;
材料不能得出“希腊手工业技术领先”的结论,排除B项;
材料不能得出“海洋文明冲击农耕世界”的结论,排除C项;
材料中古希腊陶器出现在不同地区,只能体现古希腊与其他地区存在经济文化交流,不能体现地中海文明多元一体,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文明交流,重点掌握古希腊文明的发展特点。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文明交流,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琅城居民向主教高德理.......居民起义”等信息可知市民采取多种方式维护自身权益,B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琅城居民为自治做的多种努力,和天主教统治受到冲击无关,排除A项;
根据材料“路易六世颁发特许状,承认琅城自治”可知体现了封君封臣制度,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是琅城居民为自治做的多种努力,不是王权与教权的斗争,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需要结合中世纪欧洲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材料“1657年,德川幕府成员德川光窗设史馆,以朱熹《通鉴纲目》为圭臬,开始修撰日本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大日本史》”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即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圈的影响力,D项正确;
材料与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无关,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圈的影响,非东西方交流,排除B项;
从德川幕府的学习来看,当时并不封闭保守,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玛雅人取得的成就,反映出美洲对世界文明的贡献,B正确;
ACD选项都不符合材料特点,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玛雅文明,要求学生结合玛雅文明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玛雅文明,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洋自由论》与《海洋封闭论》是新航路开辟后大国海洋霸权争夺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海外殖民竞争激烈,故A正确;
B与《海洋封闭论》不符合,排除;
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D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殖民扩张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1635年英国的塞尔登发表《海洋封闭论》,则认为英国君主有权占有四周的海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1.【答案】C
【解析】西欧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是在工业革命以后,排除A项;
材料体现不出世界贸易规模的扩大,排除B项;
大量黄金白银进入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使得传统的地主贵族阶层逐渐衰落,工商业者崛起,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到让世界各地联系更加便捷,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后对欧洲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后影响欧洲社会经济关系的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影响,特别是搞清楚价格革命的影响。
12.【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但到17世纪末,欧洲很多人家专辟茶室品茗啜茶,并以此作为时尚消遣”,可以看出17世纪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东西方商品交流的增多,欧洲人的习俗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思想方面,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价格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东学西渐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开辟,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欧洲服饰造型基于人体解剖学制衣的理念,逐渐摆脱了哥特的直线型风格”可知,反映了近代科学的发展;依据材料“15世纪以来”、“男性服饰凸显肌肉发达、肩膀宽大,女性服饰呈现细腰、圆臀等特点”并结合所学可知,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欧洲服饰突破了传统束缚,呈现出人体的曲线美,这体现了思想开放,C项正确;
虽然女性服饰摆脱传统束缚,呈现细腰、圆臀等特点,但并不能说明女性地位提高,排除A项;
当时处于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并不否定宗教信仰,因此“宗教信仰动摇”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
材料与王权强化,民族国家兴起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需要结合文艺复兴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各政权要求法国公民说法语来代替地区方言,建立小学网教授法语,还创立了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之类的仪式和象征,所有这些举措增强人们对国家的认同,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增强,B项正确;
根据材料“各政权”都是这样要求来增强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的,这是主要目的,不能体现巩固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排除A项;
根据材料“在法国大革命中,各政权都要求法国公民说法语,而代替许多地方方言;建立了公立小学网来教授法语;在革命过程中创立了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可知,这些举措目的是增进民族意识,不是抗击国内外敌人,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法国本就是统一国家,不存在割据,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如表为近代英国从事农业、工商业和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及所学可知,近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超过了农业,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①是工商业,②是服务业,③是农业,D项正确;
ABC项排序错误,D项正确,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第三产业的兴起,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第三产业的兴起,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实行突然袭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可知,恩格斯认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已经无法再次进行大规模的突然袭击式的运动了,这里的“形势的改变”主要指工业革命的推进,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主义运动的低落的信息,排除A项;
巴黎公社的失败,与恩格斯表述信息无关,排除B项;
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与19世界末20世纪初,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特点: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进口商品以机械设备和工业生产原料为主;进出口逐渐为国营外贸公司垄断;外贸市场集中在中国港澳地区、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小题2】趋势:1958~1970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缓慢,1971~1977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较快。
1958~1970年增长缓慢的原因:“大跃进”运动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中苏关系的恶化。
1971~1977年增长较快的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周恩来、邓小平等对经济的整顿;“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外交。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1950~195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来分析;第二问结合1958~197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外交,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法治,民主。
17世纪,英国开展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限制王权,确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
【小题2】工业革命造成贫富分化加剧,广大人民生活困难,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小题3】特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掌握生产资料,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实现人人自由平等。
价值: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保障工人权利、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
【解析】1.
本题考查近代以来的世界思想。主张依据材料一“没有法律,国家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虽然存在,但不能行动”、“把国王这一称号分散给有权享受它的人民”分析概括;举例结合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史实分析说明.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的内容和实践史实。
2.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理由,依据材料二,结合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分析。
3.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现实意义。特点依据材料三逐一分析概括;价值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分析。
19.【答案】【小题1】变化:从下层人民反抗罗马统治的宗教组织发展成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的思想工具。原因:罗马帝国镇压人民的反抗;统治阶层的加入影响基督教的发展;基督教的发展适应了维护罗马帝国统治的需要;罗马统治者的扶持。
【小题2】教会学校:服务宗教神学,培养虔诚信徒;维护基督教的精神统治。城市学校:助推城市发展,促进商品经济繁荣;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推动文化普及和文艺复兴(思想解放运动)兴起;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转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的分裂。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性质的变化及其发生变化的原因;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世纪教会学校和城市学校的不同历史作用。
本题考查的是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的分裂,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0.【答案】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可知,棉花对于英国和印度有不同的影响,考生可结合材料和所学进行论述,逻辑思维一定要严密。
故答案为:
观点:棉花促进了英国的发展。
论述:新航路的开辟和随后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粗具规模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中叶初步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以强大的海军力量为保障,对外推行“炮舰政策“英国对棉花产业链的全方位控制。这加速了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但破坏了印度国内的棉纺织业及国外的棉纺织品市场,加剧了印度的贫困与落后,迫使印度卷入了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