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
1.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受命在东北组织抗日联军,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下列对杨靖宇同志评价表述完整的是( )
①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③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④坚定不移的理想信仰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 阅读下面1941年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参战情况简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内 容 比例
中国战区总面积占世界反法西斯战区总面积比例 27%
中国抗击日军人数占世界法西斯军队人数比例 21.6%
中国参战人口占世界参战总人口比例 26%
A. 日军占领了整个中国的版图
B. 中国抗击日军人数比世界各国抗击法西斯人数都多
C. 所有中国人都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D.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3. 1941年11月20日,陕甘宁边区二届一次参议会选出边区政府委员会,共产党员、非党进步人士、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这一原则的实施( )
A. 扩大了统一战线的社会基础 B. 推动了社会主义政权建立
C. 有利于充分调动抗日的力量 D. 增强了边区政权的纯洁性
4. 毛泽东诗词“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5. 如图为1955年全国工业产值分布比例图,该表反映的现象( )
A. 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C. 统购统销制度已全面建立 D. 促进了工业结构平衡发展
6. “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毛泽东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 )
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7. 1972年7月,日本新任首相田中角荣在首次内阁会议上说:“在外交方面,要加紧实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邦交正常化。”推动他做出这一决定的关键是( )
A. 中国重返联合国 B. 中美关系解冻 C. 中日矛盾消弭 D. 中苏关系正常化
8. 铁人王进喜是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1960年4月,在大庆油田打井时突然出现井喷现象,危急关头王进喜和同事们冒着严寒跳进泥浆池清理被堵住的水泵口,一起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了井喷。由此可以看出当时( )
A. 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完成 B.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C. 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D. 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9. 2020年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关于深圳经济特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B. 标志着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C. 成为90年代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D. 中国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田”
10.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这关键时期,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这次会议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 快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B. 完成三大改造,优先发展农业
C.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 2001年,中国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的典型事件是( )
A. 加入七十七园集团 B. 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C. 加入关贸总协定 D.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2. 《汉谟拉比法典》石碑上半段有一幅浮雕,太阳神沙马什把象征帝王权力的标志授予汉谟拉比;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宣称靠至高神阿胡拉 马兹达之佑统治王国。这反映两个国家统治的共同点是( )
A. 建立了广阔的帝国 B. 实行行省制度 C. 依靠法律进行统治 D. 宣扬君权神授
13. 在哥伦布带着新大陆的报告返回后,墨西哥的征服者赫尔南 科特斯承认:“我们西班牙人人都受着一种心病的折磨,这种病只有黄金才能治愈。”这揭示了西班牙( )
A. 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动机 B. 急需扩大资本原始积累
C. 发展资本主义的紧迫性 D. 地理大发现的艰难历程
14. 如表所示为16世纪以后世界各地区新出现的部分农作物。这可用于说明( )
地区 新出现的农作物 原产地
美洲 小麦、燕麦、裸麦、橄榄 欧亚大陆
欧洲、亚洲、非洲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 美洲
A. 物种的世界性流动 B. 人口迁移的趋势 C. 商品的全球性交流 D. 西方的野蛮掠夺
15. 《新全球史》中写道:“从1519年开始,天花伴随着其他疾病的流行毁灭了阿斯特克帝国,不到一个世纪,墨西哥的土著人口就减少了90%,由1700万锐减到130万。”这一现象( )
A. 为大规模黑奴贸易的开展提供了契机 B. 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基本形成
C. 严重阻碍美洲地区近代化的发展进程 D. 引发了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侵略扩张
16. 新航路开辟后,在西欧市场上出现的商品中最能体现时代特色的是( )
A. 丝绸 B. 茶叶
C. 玉米 D. 香料
17. 以全球化史观的视角来看,新航路开辟的积极意义在于( )
A. 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 B. 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C. 欧洲资本主义加速发展 D.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18. 据统计,三大战役共动员支前民工880余万人次,人民群众支前的大小车辆141万辆,担架36万余副,牲畜260余万头,粮食4.25亿公斤,在千里运输线上,奔流着一支亘古罕见的支前大军,谱写着一曲人民战争的动人凯歌。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 B. 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腐败
C. 共产党善于做革命宣传 D. 三大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
19.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取得了伟大成就。其中包括( )
①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
③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
④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20. 位于西班牙的哥伦布纪念碑上有“光荣属于哥伦布”“向哥伦布致敬”两行大字。2007年10月,拉美各地印第安人游行示威,要求将“哥伦布日”改为“土著人民抵抗日”。欧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对于评价哥伦布持不同观点的原因是( )
A. 人种不同 B. 价值观不同 C. 评价角度不同 D. 意识形态不同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21.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平洋战争的结束开创了东亚的一个新时代。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独力抗战,抗击了在中国本土的50万到70万敌军--大约是日本总军力的一半--此外还有20万到70万的驻东北关东军。在1945年战争结束时,230万日本的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钉在了中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向苏联提供了4.5亿美元的矿石,向美国提供了价值7.48亿美元的桐油和锡、钨等矿产品,向英国提供了价值1.48亿英镑的农、矿产品,有力地支援了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材料四 现代化的发展自有其内在的规律,但在战争状态下,现代化的走向便不可能完全按照通常的经济规律运行。由于中国大部分在战前较为发达的地区多处于日军的占领之下,被纳入了日本占领当局“以战养战”的战时轨道。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影响。
(2)据材料二、三,说明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怎样的贡献?这与材料一之间构成了什么关系?
(3)材料四认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的理解。
22.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彼等(美洲人)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不杀人、捕人,不谙武器。彼等胆子甚小……鉴于此,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
毫无疑问,当地黄金甚丰……此外,这里还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这里还产大量的棉花,臣以为,无须送回西班牙,在当地即可卖好价钱……
——[意]哥伦布著,孙家堃译《航海日记》材料二: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哥伦布远航的真实目的。结合所学,简述新航路开辟的主要标志并指出新航路得以开辟的客观条件。
(2) 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新航路开辟是如何给“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结合所学分析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对亚非拉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受命在东北组织抗日联军,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并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受命在东北组织抗日联军,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这展现了杨靖宇同志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坚定不移的理想信仰,所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D项正确,排除AC。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九一八事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九一八事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抗日战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表格信息。
【解答】
A.日本占领整个中国的版图,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A。
B.表中看不出中国抗击法西斯的人数,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比较,排除B。
C.所有中国人都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C。
D.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D正确。
3.【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材料“1941年11月20日,陕甘宁边区二届一次参议会选出边区政府委员会,共产党员、非党进步人士、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可以判断这是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领导的敌后抗日民主政权中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为了争取包括地主阶级在内的各个阶级抗日,C项正确;
统一战线已经建立,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新中国尚未建立,谈不上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中边区政府实行三三制原则,显然政权成分更复杂,与纯洁性相矛盾,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需要结合解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特征解答。
本题考查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D
【解析】“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开展渡江战役,占领南京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故选D;
钟山就是今天江苏省南京市区东的钟山,辽沈战役发生在东北,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平津战役地点是京津地区,A、B、C三项地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要求学生结合解放战争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解放战争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时间“1955年”可知,当时处于“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时期。依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运用加工订货、自产自销以及公私合营等形式,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纳入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保障了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
材料现象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有关,保障了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新民主主义的特征”与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
统购统销制度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之一,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全国工业产值分布比例,看不出工业结构的情况,无法得出工业结构平衡发展,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图示信息,结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举措及其作用分析。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内容及其作用,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A.从材料中“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可以看出是要筹备建立新中国,所以这次会议应该是1949年9月份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这是1954年召开的;
C.这是1945年召开的;
D.这是1956年召开的。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政协会议,要求学生结合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内容和特点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内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7.【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对中日关系产生了直接影响。据此依据材料“1972年7月,日本新任首相田中角荣在首次内阁会议上说”等结合所学知可知B。
1971年中国已经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A。
C说法不合史实,排除。
此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中日关系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有:1972年7月,日本新任首相田中角荣在首次内阁会议上说。
本题考查中日关系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8.【答案】C
【解析】铁人王进喜在大庆油田井喷时,和同事冒着生命危险用身体去制服井喷,结合1960年我国工业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可以看出当时人民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所体现的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C项正确;A对应的时间是1952年,排除A项;1960年社会主义工业化还没有实现,排除B项;材料所示与勤俭节约关系不大,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表现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深圳是经济特区,是中国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田”,故D正确;
A是大连,排除;
B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
C是上海浦东的开发,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对外开放,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深圳”。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对外开放,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共十四大的目标。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答案】D
【解析】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在多哈作出决定,接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21世纪初中国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的典型事件,故D正确;
中国没有加入七十七国集团,排除A;
上海合作组织属于区域性组织,排除B;
关贸总协定是1947年成立,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D
【解析】材料“太阳神沙马什把象征帝王权力的标志授予汉谟拉比”“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宣称靠至高神阿胡拉 马兹达之佑统治王国”体现的是二者均宣扬君权神授的主张,彰显自身通知单额合法性,D项正确;
材料与建立广阔的帝国、行省制度的推行及依靠法律进行统治的说法无关,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考生可结合材料“太阳神沙马什把象征帝王权力的标志授予汉谟拉比”“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宣称靠至高神阿胡拉 马兹达之佑统治王国”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3.【答案】A
【解析】1492年哥伦布开辟出到达美洲的新航线,新航路开辟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追求黄金,因此材料中说“这种病只有黄金才能治愈”,这属于开辟新航路的动机,故选A;
结合所学可知,西班牙把掠夺来的财富大多用于奢侈享乐,没有转化为资本,无法体现急需扩大资本原始积累、发展资本主义的紧迫性,排除BC;
材料无法体现地理大发现历程的艰难,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新航路开辟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6世纪以后世界各地区新出现的部分农作物”表中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原产美洲的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传播到欧洲、亚洲、非洲;结合所学可知,在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原产于欧亚大陆的作物“小麦、燕麦、裸麦、橄榄”等传播到美洲。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物种的世界性流动,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农作物的世界性交流,未体现人口迁移的趋势,排除B项;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农作物的交流,不是商品的全球性交流,排除C项;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物种的世界性流动,黑奴贸易、屠杀印第安人体现西方的野蛮掠夺,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伴随着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美洲疾病流行,人口锐减,为了弥补美洲缺乏的劳动力,欧洲国家从非洲贩运大量黑奴到美洲,A项正确;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工业革命后,排除B项;
材料中的现象是早期殖民扩张结果,而早期殖民扩张加速了美洲近代化的进程,排除C项;
D项属于因果倒置,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开辟,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6.【答案】C
【解析】A.新航路开辟之前,中国的丝绸就能够在西欧出现。
B.中国的茶叶和丝绸一样,在很早就能够出现在欧洲市场。
C.玉米原产自美洲新航路开辟以后,才从美洲传播到欧洲。
D.香料产于东南亚地区,新航路开辟之前,就有香料在欧洲进行销售。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贸易的特点来分析。
新航路开辟发现美洲新大陆,促进了美洲的物产和世界其他各地物产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传播,使世界各地的文明联系在一起,为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奠定基础。
17.【答案】A
【解析】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历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全球化开始于新航路开辟,故A正确;
BC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意义,关键词是“全球化史观”。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偏低。
18.【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三大战役共动员支前民工880余万人次,人民群众支前的大小车辆141万辆,担架36万余副,牲畜260余万头,粮食4.25亿公斤……”可知,三大战役时期民众踊跃支援,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原因是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故A项正确;
“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腐败”是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排除;
“共产党善于做革命宣传”不是主要原因,人民支援解放军不是革命宣传的结果,而是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故C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三大战役的结果,不能得出“三大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三大战役共动员支前民工880余万人次,人民群众支前的大小车辆141万辆,担架36万余副,牲畜260余万头,粮食4.25亿公斤……”的主旨,结合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的意义分析。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9.【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曲折探索时期是在1956—1978年间,这一时期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60年代我国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故①②③正确;
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④。
故选:C。
本题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依据题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涉及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建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0.【答案】C
【解析】A.材料中对哥伦布评判的差异不是因为人种,排除;
B.材料无关价值观的问题,排除;
C.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西班牙人认为哥伦布是伟大的航海家,而拉美各地印第安人受到殖民扩张的伤害,主张将哥伦布日改为“土著人民抵抗日”,主要原因在于评判者立场的差异,C正确;
D.材料无关意识形态,排除。
故选:C。
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解题关键信息是“西班牙”“光荣属于哥伦布”“向哥伦布致敬”及“拉美各地印第安人”“土著人民抵抗日”。
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1.【答案】(1)从材料中“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 可概括出中国在国际地位的变化,体现中国国际地的提高.
(2)从材料中日本侵华的军队数量占其总军队数比及中国提供给盟军的资源情况说明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的贡献.体现了因果关系.
(3)抓住材料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日本侵略中“以战养战”的政策,说明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和对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的破坏作用.
(4)从材料中进行归纳概括,以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贡献进行说明.
故答案为:
(1)影响: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贡献: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大量兵力;(1分)中国为同盟国提供大量战略资源.
关系:因果关系.
(3)影响:日本侵华打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4)理解:中国战场有力地支援了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但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巨大民族牺牲和代价.
【解析】(1)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影响.
(2)本题考查中国抗战的性质,认识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是国际地位提高的②根本原因.
(3)本题考查日本对华侵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认识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正是由于反法西斯同盟的相互支持和相互配合,才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①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④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
⑤抗战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抗战胜利的原因:
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
②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
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①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②具有双重性,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斗争;
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22.【答案】【小题1】目的:传播天主教;获得金银财富;开拓市场。
主要标志:达 伽马发现从欧洲到东方的新航线;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及其船队进行环球航行。
客观条件:地理知识的丰富;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等。
【小题2】分析: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开启,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商业资产阶级实力增强。
影响:中断了美洲、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带来巨大灾难;亚洲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第一问,目的:依据材料“将彼等变成基督徒”、“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毫无疑问,当地黄金甚丰……此外,这里还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分析概括;主要标志: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解答;客观条件: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解答;第二问,分析:依据材料二,结合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分析;影响:结合新航路开辟对亚非拉地区的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过程、影响以及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