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4张PPT。桃花源记陶渊明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
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背诵全文。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如此“无论魏晋”不管(连词)像这样这样“说如此”“来此绝境”辨一辨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鲜美鲜艳美丽。交通交错相通。交通运输(味道)新鲜、可口。妻子妻子儿女。指男方的配偶,老婆。“芳草鲜美”“阡陌交通”“妻子邑人”1、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景色的句子是哪些?
2、描写桃花源内部环境景色的句子是哪些? 找一找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美说一说 一、 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
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
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如: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
熠熠生辉……
1、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
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2、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
袅袅升起……
3、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
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5、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
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说一说二、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
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三、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
口吻说说看。
男女、老幼、渔人(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
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
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
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乐乐在民主平等
乐在和平安定
乐在丰衣足食
乐在民风淳朴桃花源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
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
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 景奇人奇踪奇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
为什么后来找不到呢?
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想一想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
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人人平等、自由的快乐的理想社会.小结 《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
般美丽奇特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没
有压迫、没有剥削、安居乐业、和平
宁静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
不挠,前赴后继,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
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
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
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
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当中国人民真正站了
起来,试问: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如今
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
知,不知将欣喜为何如?
我更希望在21世纪的今天,同学们能志存高
远,向着理想勇往直前。教师寄语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解释文中的加粗词
(1)既出 (2)得其船
(3)便扶向路 (4)诣太守
2.翻译画线句子。
3.为什么渔人“处处志之”后,再去找却
找不到了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练一练作业 1、 找出课文中描写桃林景象的句
子,请用一段文字描绘出渔人所看到
的那片桃林。200字左右。注意要写
出环境静与动的结合,不同层次的景
物的色彩。
2、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