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落
花
生
五年级语文上册
《落花生》说课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法
四、说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六、说作业
说教材
《落花生》是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叙事散文。单元训练重点是根据课文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并联系生活实际从中有所感悟,得到启发。
本文描写了作者一家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落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篇课文语言朴实无华,详略安排巧妙,通过借物喻人,给人留下深刻清晰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耐人寻味的道理。其中借物喻人和详略分明的写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课标要求及课文特点
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五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从以下方面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榨”等8个生字,会写“榨”“慕”等9个生字,学会运用“爱慕”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3.把握文章内容,梳理课文条理和层次,提高学生概括能力。
4.学习课文中借物喻人及详略分明的方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提高学生写作表达能力。
5.品味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语言。体会落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理解心灵美比外表美更重要的道理。
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阅读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的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要求: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把握文章内容、梳理课文条理和层次,深入体会落花生的可贵品质,并联系生活实际从中有所感悟、得到启发。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由表及里地了解落花生的可贵及其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理解心灵美比外表美更重要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学生学情:人生阅历较少、情感体验不够丰富,还不能很好地体会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对“心灵美比外表美更重要”的道理也理解不深。同时,学生还不具备完善的鉴赏和分析能力,还不能够掌握课文中借物喻人及详略分明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中借物喻人及详略分明的方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想法开始变得更加独特,对生活有所体验和感悟,思想也开始向成熟发展,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辩是非,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期。在学习上,他们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也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这就更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循循善诱,关注学生们的个性体验,用文本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桥梁,让学生阅读课文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生活中蕴含的哲理,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说教法
课堂是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法上我会采用创设情景法、导读法、朗读感知法和讨论法。
创设情境法
课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掌握学习花生外形不美却很实用的认识,并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堂是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法上我会采用创设情景法、导读法、朗读感知法和讨论法。
导读法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师对文中内容进行讲解、引导,更易学生体会课文主题,也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以读促讲,在读中感知、感悟,增加积累,发展语感。
课堂是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法上我会采用创设情景法、导读法、朗读感知法和讨论法。
讨论法
激励学生全面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合作探究,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的交流以及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发展。
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培养学生质疑、讨论、探究的能力,结合本课特点、学生实际及教法,在学法上,学生主要通过“读、议、说、写”等形式进行学习。
读是通过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课文的深刻含义;
说是生生交流、师生互动,学生上台分享观点和感受;
议是让学生组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课文主题;
写是让学生将其从课文中学到的借物喻人及详略分明的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可以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任务是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并理清课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的任务是深入探究课文,感受,升华主题并且进行拓展迁移。
下面我详细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可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
第二环节: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第三环节:拓展迁移,深化主旨。
接下来,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优化教学过程,请看我的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
上课伊始,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类似电视闯关节目的带有紧张感的音乐,并说到:“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落花生》。不过,今天我们要用小组竞赛闯关的形式来完成这一课的学习。”在闯关之前,先听写词语,并用以上词语练习说出《落花生》的主要内容,最后说说课文详略部分。这样,既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又为本节课深入学习作了铺垫。
播放音乐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落花生》。不过,今天我们要用小组竞赛闯关的形式来完成这一课的学习。”
听写词语
听写词语,并用以上词语练习说出《落花生》的主要内容,最后说说课文详略部分。
第二环节:重点精读
(一)找重点
“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面对、发现、解决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需要挑战的困境。”设置小组讨论,旨在通过小组探究,提升学生讨论、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环节,我将设置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同学们找出自己认为的重点句段,划出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每个组派代表进行分享,我再引导学生找到真正的重点句段,也就是议花生的片段。(10段、12段、13段)
(二)读重点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因此,我会把朗读作为品读本段的重要手段。
找到重点句段后,我会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读准语气、语调,读准感情。同时提出以下问题:兄妹以及我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而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又是什么?为什么父亲议花生又要说到桃子苹果石榴上?让学生带着思考、带着情感去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感受角色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感性能力。
第二环节:重点精读
(三)品重点
教育名家李吉林曾说,真情交融不仅仅表现在师生之间,而且表现在师生情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教材蕴含的情感是靠老师去传递、去触发,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的。
抓关键词“矮矮地”与“高高地”、“埋在地里”与“鲜红嫩绿”、“挂在枝头”等词进行对比,找出落花生与石榴、苹果、桃子差异,了解落花生的特点。在学生分享完自己对父亲的话的理解后,我会顺势引导学生继续思考,“难道这仅仅是在讨论花生吗?”PPT上出示重点句子:“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由此可以看出,父亲从讨论花生的品质引申到做人的道理。紧跟我的思路,一一完成问题的解答。最后我会总结说明,父亲认为花生的品质是“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学生就能体会到这突出的是做人的道理。讲完以后,顺势就能解决在课前提出的悬而未决的笔名问题,为什么作者要给自己的笔名取为“落花生”呢?那是因为作者是想拥有花生的精神。
第三环节:拓展迁移 深化主旨
我会让全班齐读重点句,让大家分享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有什么收获?父亲的话给你什么启示 进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没有像花生那样的物或人 我们又要向这些人学习什么 通过再次交流学习,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将写作指导寓于阅读教学中,是提高学生习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要力求做到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所以在这里我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回忆生活中像落花生一样的人或物,交流归纳他们身上具有的优秀的品质,很自然地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推向课外,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生活性和开发性。
说作业
课后作业
布置小练笔:让学生去找找与花生类似的事物,什么样的事物比喻什么样的人,并把它写下来。
这个作业可以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并巩固学生对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的理解,拓宽学生认识事物的角度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说板书
种花生 收花生 吃花生 议花生
(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借物喻人
略写
详写
落 花 生
这个板书把《落花生》的整体结构和文中主要运用的写作手法展示出来,简洁明了,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中心思想一目了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