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桂 花 雨
说课思路
说教材
说教法、学法
说学情
说程序
说应用
一、说教材
《桂花雨》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桂花雨》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文章。读着这篇文章,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琦君的思乡情愁也萦绕在我的心头,这是一种甜甜的香,暖暖的愁;这是一种快乐的香,温馨的愁;这更是一种浓浓的香,隐隐的愁。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借助多媒体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 桂花。”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 桂花。”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
1、 以课件促感悟
现代教育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课件的应用,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特别是本节课学生对于桂花的形态,“摇桂花”的情景,不易想象。所以,这节课我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能更加有效的解决教学重、难点。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知识的习得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而自主探究又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情况下,组织开展小组学习,同桌交流等活动,就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
三.说学情
可是对现今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思乡情愁却是他们情感体验的一个空白点、薄弱点。如何上好这样一篇情韵绵邈、意味深长的散文。在学习中如何调用好儿童的生活经验,在学生与文本间铺设好这座贯通的桥梁,引领孩子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与作者的情融为一体。是本节课设计的中一个研究的重点。
四、说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二)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三)自读自悟,局部深究。
(四)走进作者,升华情感
(五)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上课伊始,出示荷花、梅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与这两种花有关的诗句,然后利用一首古诗,引出桂花,(出示桂花图),通过三种花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桂花的与众不同之处。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课堂。
(二)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创设情境(出示情境图:桂花不像梅花那样有姿态,可是它的香气味儿却是很迷人,在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我缠着母亲“摇桂花”,纷纷扬扬的桂花散落下来,我们沐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此时播放课件中的配乐朗读,让学生边听边低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桂花的什么让作者久久难忘?从而使学生走进文本,对课文有一个整体印象,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的能力。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三)自读自悟,局部深究。
我先让学生自学品读,让学生默读摇桂花这一部分,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写在课本上,这样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阅读期待。这时,出示课件:“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小组交流讨论,体会“我”当时的迫不及待,渴望看到桂花雨落下的美景。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这场桂花雨,出示课件,纷纷扬扬的桂花雨撒落下来,会落到哪里?然后让学生演读本段课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通过课件的演示和学生的情感体验,体会感受桂花的香气和作者“摇桂花”时的快乐,此时,引导学生思考:纷纷扬扬的桂花落在了你的———,落在了你的———,你的———,你的———,你的———……此时,你也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出自己感受,从而发展语言,陶冶情操。
(四)走进作者,升华情感
出示琦君在《烟愁》中的一段文字: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像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让学生思考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正是因为这份爱所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样,在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的对话中,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
(五)拓展延伸
童年是多么的美好,那一幕幕回忆都将永驻我们心间……
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说一说,你童年难与忘怀的人和事。
(出示课件,出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童年的生活。使学生的生活与文本的内容得到沟通,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的心与课文融为一体。
板书设计
桂花雨
爱桂花
桂花雨 思念家乡 怀念童年
“摇花乐”
五、说应用
本节课的设计我力求以课件促进学生的感悟,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考、交流,给予他们个性的评价,让他们充分享受现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无穷乐趣,以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