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说明文(三)说明方法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08-说明文(三)说明方法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8 12:4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说明文(三)说明方法
(一)说明方法作用
1.说明方法总的作用:(1)无论何种方法,都是为了说清说明对象的××特征
(2)应注意是为了说明本段中心句,还是全文说明对象的特征
2.常见说明方法作用:
(1)运用________举例子的说明方法,________具体充分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2)运用_________列数字的说明方法,_________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3)运用__________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和……作比较,__________鲜明突出地说明了××说明对象
的××特征。
(4)列图表:这里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照片类的,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对象)……(特点)。另一种是图表类的,包括圆饼图、柱状图、曲线图和表格等,它的作用是________简明直观地说明了……(对象)……(特点)。
(二)补充说明方法——引用
1.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2)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3)引用名言、格言、谚语:增强说明文语言表现力,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4)引用神话传说、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2.答题一般模式:
真实可信地说明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充实。(可根据实际酌情加答“权威性和说服力、引出说明对象、加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等。)
注意:如果是引用故事和传说来进行说明,不要答“增强说明语言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因为它们都属于不可靠的事实。
例题解析
例1
扇子的起源和功用
付秀宏
①晋代《古今注》记载,扇子发端于殷代,以鸟羽制成,作仪卫之美。三国孔明之羽扇,非为自用,而是仪令之物。汉代之后,湖南竹扇、山东纨扇问世,才用之除热取凉。及宋时,折扇由朝鲜传入神州,张合自如,风行一时,苏东坡曾有“高丽白折扇,展之广尺余”的妙语。
⑤作为艺术品,扇面之画讲究气韵迷人。鸟兽虫鱼、人物山水,无不能画,贵在品位。有时仅画菊一枝、白菜一棵,也要清风雅意。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唐寅扇面画《秋江垂钓》,令人冥思。北京故宫博物馆珍藏的纵长59.5厘米、横宽152厘米的明代大折扇,一面画的是柳阴赏花,气息飘动,闲情如梦;一面画的是松下读书,主仆对语,儒风拂面。此画出自明宣德帝朱瞻基之手,为中国之最大折扇,乃罕见传世宝物。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列出其中两种来,并举例说说各自在文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两种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列数字。举例子,举出孔明羽扇的例子具体说明扇子发端时制作材料与功用;列数字,列举明代大折扇长度和宽度的数字,准确说明它是中国最大的折扇,是罕见的宝物。
【解析】 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列图表等。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举例子:三国孔明之羽扇,非为自用,而是仪令之物。说明了扇子发端时制作材料与功用。列数字:北京故宫博物馆珍藏的纵长59.5厘米、横宽152厘米的明代大折扇。说明它是中国最大的折扇,是罕见的宝物。
例2
走进C919:国产大型客机解密
王思磊
③C919的机翼设计运用了这一超临界翼型(1)。相对于古典翼型,超临界翼型可使巡航气动效率提高20%以上,巡航速度提高100多千米/小时;如果用同一厚度的标准来设计古典翼型和超临界翼型,超临界翼型的整体阻力比古典翼型要小8%左右,而这可以减轻飞机的结构重量,增大结构空间及燃油容积。
【注】(1)是一种高性能的跨音速翼型。
(1)第③段画线处除用了列数据外,还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分析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比较,通过把超临界翼型与古典翼型的整体阻力相比较,准确突出地说明C919的机翼设计运用超临界翼型的整体阻力小,可以减轻飞机的结构重量,增大结构空间及燃油容积。
【解析】 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超临界翼型的整体阻力比古典翼型”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C919的机翼设计运用超临界翼型的整体阻力小,可以减轻飞机的结构重量,增大结构空间及燃油容积。
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2分)
微藻——可循环的“绿色油田”
①由于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乃至最终枯竭,全世界将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能够替代石油产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生物柴油就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能源。提起生物柴油的原料,我们可能会想到油菜和大豆,用它们“体内”的油脂加工而成的生物柴油,能有效降低碳排放。然而,这两种作物的培育周期较长,占用农田较多,会产生“与人争粮,与粮争地”问题,从而导致“解决了能源危机,却出现粮食危机”的尴尬结果。此时,微藻进入了科学家们的视线。
②微藻是一种古老的低等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淡水湖泊等水域,种类繁多。微藻可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内合成大量油脂。因此,微藻为生物柴油生产提供了新的油脂资源。
③与大豆、油菜和麻风树等油料植物相比,微藻的生长周期短,从初生到可以制油仅需一个星期左右,而大豆等油料植物一般需要几个月。此外,微藻的含油量高,油脂产率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数百倍,每公顷可年产几万升生物柴油。微藻还不会占用耕地,利用滩涂、盐碱地、荒漠等,以及海水、荒漠地区的地下水等,就可以大规模地开发“微藻油田”,不会与农作物争地、争水。
④微藻在培养过程中还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据计算,每培养1吨微藻,需要消耗约2吨二氧化碳。此外,微藻在光自养培养过程中可利用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从而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微藻还能用于净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
⑤现在,我国已启动了微藻能源方面的首个973项目“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该项目有望在5年时间内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提供适合在我国不同地方、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藻株。今后,各地在建设“微藻油田”时,就可在资源库中挑选合适的微藻品种。该项目还将深入研究微藻产品的机理,力争提高微藻产油的效率,降低它的成本。此外,该项目还将通过对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工艺、采收、油脂加工及藻细胞综合利用的研究,建立一套中试系统,全面评估微藻产油的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大力推动我国微藻能源的产业化进程。
1.第②段除了指出微藻是古老的低等植物外,还介绍了微藻哪四个特点 (3分)
分布广泛(2) (3) (4) 。
2. 第③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 第④段划线句中的加点字“约”能否删除?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全球能源危机是世界各国研究生物能源的重要原因。
B. 不选择油菜和大豆作为生物柴油,是因为它们培育周期长,占用农田多。
C. 培育微藻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和净化水体。
D. 微藻能在我国不同地方和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生长。
【答案】
1.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生长快速,富含油脂
2.作比较。将微藻和大豆、油菜、麻风树等油料植物相比,突出了微藻生长周期短的特点(4分)
3.不能删除。“约”表示大概,说明培育1吨微藻消耗的二氧化碳在两倍左右,而不是绝对的两倍,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
4.D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人类也有自然寿命
①根据现代生物学家推算,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寿命应该是100~175岁。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巴风指出,一般哺乳动物的最高寿命,相当于它完成生长期的5~7倍。比如,牛的生长期为4年,其最高寿命为20~30年;马的生长期为6年,其最高寿命为30~40年;人的生长期一般都在20~25岁之间完成,按这样推算,人的最高寿命应该是100~175岁之间。现实表明,牛、马以及其他动物均可以活到大自然赋予的自然寿命,而人却只能活到自然寿命的一半左右,这是为什么?
②首先,除了人以外,所有的动物均采用腹式呼吸。腹式呼吸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肺细胞的功能,增大肺活量。而人类只是在胎儿和婴儿时期以腹式呼吸为主,自从学走路开始,就改变为以胸式呼吸为主了。这一改变致使大部分肺叶细胞长期闲置不用,失去活性从而肺活量变小。
③其次,人类用双足直立运动代替四肢爬行,无疑是一大进步。然而,随之也带来诸多不利因素,例如:直立姿势缩小了骨骼、关节、肌肉、韧带等全身运动系统的活动幅度,并使脊柱负荷过重;直立姿势使大脑处于人体最高位置,导致大脑极易缺血缺氧等。人类的心脏和大脑面临更大的挑战。
④再次,人类与动物相比,其消化功能的萎缩十分明显。jǔjué( )能力下降,吞食能力丧失,以及胃肠道细菌构成的改变,使人类极易出现致命的代谢病、文明病等病患。
⑤最后,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动物,为了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保持了皮肤保暖和散热的功能。而人类生活在日益舒适的环境中,使血管的锻炼愈来愈少,以致使全身微血管逐渐壅塞硬化,加之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使人类心心脑血管易硬化而缩短寿命。
⑥此外,人类的神经系统高度发达,心理活动变化多端。由于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的变化,成为导致疾患的重要因素。因此,人类情绪的变化也是影响寿命的因素。
1.根据拼音写汉字:jǔjué( )(2分)
2.从第(2)段看,腹式呼吸要更多地使用_______________,其优点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第(3)段划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根据文本内容概括人类不能活到自然寿命的原因:(6分)
(1) 呼吸方式的改变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循环方式的改变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章内容,请你设想一个合理的方法使人能够活得更长久一些。(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6分)
1.咀嚼(2分)
2.肺(叶)细胞 可以充分发挥肺细胞的功能,增大肺活量。(一空1分 共2分)
3.举例子(2分 书写有误扣1分)
具体说明了人类用双足直立运动(代替四肢爬行)(1分)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因素。(1分)
4.(2)运动姿势的改变(2分)
(抄写“人类用双足直立运动代替四肢爬行”原文给1分,概括为“直立运动代替爬行”给满分)
(3)消化功能的改变(萎缩)(2分) (5)人类情绪的多种变化(2分)
5.能够结合文中提到的五个要点,合理清晰地表达即可。(2分)例如: 努力调控自己的情绪
(三)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13分)
宜居城市
①美好的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环境。一座适宜居住的城市,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近年来,为了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一些国际组织经常举办评选宜居城市的活动,评选出来的宜居城市各具特色。
②一般来说,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这样一些共同特点。
③首先,宜居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加拿大的重要港口城市多伦多,被人们认为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这里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春天花木欣欣向荣,夏季海滩阳光灿烂,深秋树木艳丽多彩,冬日冰雪充满神奇。法国南部的小镇普罗旺斯,蓝天澄澈,空气新鲜。每到七八月间,紫色的薰衣草装饰着翠绿的山谷,浓郁的芳香新人心脾,整个小镇充满了浪漫的气息,一座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可以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每时每刻都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温馨和惬意。
④其次,宜居城市具有合理的城市规划。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位于美丽的多瑙河衅。维也纳老城保存着大量巴洛克式、哥特式、罗马式建筑。这些建筑内部的卫生设备,供水、供暖,排污系统等都在不断地更新改建,但其外部却始终保持原样。虽然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那些被破坏的建筑也仍然按照原样进行修复或重建。维也纳的新建筑则集中在老城之外,现代气息浓厚。这样的规划,使这座城市兼具古典与现代气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有“北方威尼斯”之称,是一个地少人稠的城市。但是,与其他一些大城市的喧嚣和拥挤不同,阿姆斯特丹的城市交通网覆盖面广,发达高效,人们出行方便快捷。 ,这样的城市,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⑤第三,宜居城市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的工业重镇,但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城市。维多利亚国立美术馆建筑宏伟,收藏着数量众多的艺术精品,维多利亚艺术中心为人们提供了芭蕾舞、戏剧,音乐会等丰富多彩的世界级演出。值得一提的是,墨尔本拥有全澳洲唯一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墨尔本皇家展览馆,它和著名的圣保罗教堂,弗林德斯街火车站等共同显示出这座城市辉煌的人文历史,令人驻足赞叹。墨尔本还以时装,美食、娱乐及体育活动著称,浓郁的文化气息,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⑥良好的生活环境,给人以舒适、惬意的享受;合理的城市规划,给人以有序、便利的感觉;浓厚的艺术氛围、丰富的文化侵染,让人们心灵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人们舒心、安心、放心,这样的城市就是宜居城市。
1.文章第④段画线句有一个错别字是 ,应改为 。(2分)
2.根据文章内容,请写出宜居城市应具备的特点:(3分)
① ;② ;③ 。
3.根据第④段内容,在文中画线处应填写的语句是 。(只填序号)(2分)
【甲】规划合理,再加之治安稳定,供给充足。 【乙】治安稳定,供给充足,再加之规划合理。
4.第③段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5.第②段中的加点字“一般来说” (能/不能)删除,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
1.衅 畔
2.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合理的城市规划;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3.甲
4.举例子 具体准确地说明宜居城市应该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5.不能,因为“一般来说”表明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删除以后句意变成所有宜居城市都具备以下一些共同特点,和实际情况不符(太绝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四)阅读下文,完成1——5题 (14分)
温柔“杀手”暖宝宝
乔 娟
①冬日街头,北风呼啸,滴水成冰,气温已经降到零下10多度。可是那些亭亭玉立的冰美人,身着韩版百褶裙,时尚短上衣,修长的大腿上套着一条薄薄的小绒裤,在大街上潇洒秀身材,惹得帅哥频频回头。在欣赏其优雅迷人的身姿时,让我等外裹羽绒服,内穿羽绒马甲罩毛衣的人倒吸一口凉气。难道她们都是爱斯基摩人的后代,体内有天然的抗寒基因?谜底并不神秘,美眉们都有贴身保镖:她们的肩膀、膝盖、后背和身体那些肉薄不经冻的地方,都加上了一道防护:暖宝宝。
②暖宝宝   给年轻女孩儿带来了美丽动人的惊艳效果,   给很多中老年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他们青睐暖宝宝,是因为它对人体有治疗作用。那些常年饱受肩周炎、关节炎折磨的患者们有一个共同发现,只要把暖宝宝贴在病患处,一贴下来,疼痛全无。这不难理解:人体中有许多微循环系统,为机体各部分输送营养,排出垃圾。当人体受寒气侵袭时,微循环系统就会发生阻滞,使机体既得不到营养,又无法排出废物,这时身体就会产生疼痛,进而引发病变。暖宝宝的持续供热能够促进人体微循环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恢复正常的生理机能,这就是它能消除疼痛感,缓解疾病的原因。暖宝宝贴上去很给力,立竿见影的效果让忙碌的都市人很是受用,但随后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就在手掌翻飞间,你会发现,暖宝宝贴过的地方,皮肤会出现局部红肿、瘙痒,甚至还会出现破溃。到医院就诊,医生说这是低温烫伤,它会造成人体深处组织的破坏,导致伤口难以愈合。
③暖宝宝不是口服药,只是起保暖作用的外用贴儿,本来是为我们御寒的,怎么还会有后遗症呢?
④暖宝宝的主要成分是铁粉、炭粉和蛭石。当我们打开包装袋,揭开不干胶贴膜,空气就会进入铁粉内,铁粉和其他原料发生氧化反应,生成大量热源,这样它就可以在12~20小时内持续不断地释放热量。
⑤暖宝宝到底有多热呢?有人做了一个实验。把4枚鸡蛋分别编上1、2、3、4号,每枚鸡蛋用两片暖宝宝包住,外面再裹上一层棉被。1小时后,把鸡蛋敲开一个小洞,发现局部蛋清呈现出白色不透明的半固体状;2小时后,全部蛋清呈现出半固体状,蛋黄为半液体状;3小时到了,蛋黄和蛋清均呈半固体状态;4个小时过去后,再看鸡蛋已经完全熟透,和用锅煮出来的没啥两样。这时,实验者测了一下暖宝宝的温度,发现它竟然高达89℃。比暖宝宝外包装上宣传的最高温度要高出许多。当暖宝宝的热量作用在我们的皮肤上时,烫伤也在同步进行。只是它太舒服,我们觉察不到。就如同温水煮青蛙,在惬意舒适中,谁也不会想到去逃避。而我们就这样被不知不觉中的舒服感蒙蔽了痛感,使皮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实际上这不是副作用,只是我们太疏忽。
⑥因此,虽然它是冬天里的宝,可防手部冻伤、预防感冒、缓解腰痛、腿痛、肩痛和其他生理病痛,但在使用时,一定要仔细操作。首先,不要直接接触皮肤,要把它贴在内衣外面;第二就是在睡觉时慎用,防止低温烫伤;第三就是糖尿病、血液循环障碍者和皮肤热敏感度低者使用时要当心,尤其是小孩儿、老人、不能自理者应在他人看护下使用。注意了这些,烫伤的问题就基本不会发生了。
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生存哲学。小小的暖宝宝也在时刻提醒我们:暖于警醒,伤于舒适,这是生活哲学。
(选自《知识窗》)
1.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如果  就  B.只有  才 C.不但  还  D.即使  也
2.作者开篇写街头那些亭亭玉立的冰美人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第⑤段主要运用了的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对暖宝宝作用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暖宝宝能消除人们疼痛感,是因为它持续供热使人体产生很大热量。
B.暖宝宝能消除人们疼痛感,还因为它能恢复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
C.暖宝宝能给人以温暖,是因为暖宝宝成分主要是铁粉、碳粉和蛭石。
D.暖宝宝能给人以温暖,还因为打开其包装,空气进入,生成大量热能。
5.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能不能删去?为什么?(4分)
就在手掌翻飞间,你会发现,暖宝宝贴过的地方,皮肤会出现局部红肿、瘙痒,甚至还会出现破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1)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2)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暖宝宝”(2分)
3.举例子(列数字)具体准确的说明了暖宝宝产生的温度之高。
4.A(暖宝宝能消除人们疼痛感,是因为暖宝宝的持续供热能够促进人体微循环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5.不能删去,“局部”表“部分”之意,“甚至”表“更严重”程度之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五)阅读下文,完成1——5题
被媒体“妖魔化”的沙尘暴
①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就我国来看,沙尘暴天气多发生在西北内陆沙漠地区。它是一种强灾害性天气,通过制造荒漠来(1)(吞噬、吞没、吞并)人类的家园,给生活、生产等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传媒对沙尘暴的报道就有了一种“妖魔化”的倾向。
②概括起来,媒体对“沙尘暴”的描述是这样的:一是“沙尘暴”是人类破坏环境所遭受的(2)(惩处、惩罚、处罚);二是“沙尘暴”近些年来越演越烈;三是“沙尘暴”极具侵略性和进攻性;四是沙尘暴所到之处,地毁城埋,犹如人类的末日。
③作为媒体,报道“沙尘暴”,我想首先应该掌握一些关于自然和生态的知识,对于沙尘暴的描述,至少应该建立在这样几个知识背景上,一个是关于自然区划,一个是沙尘暴的历史。
④首先是自然区划的概念,地球表面是由不同尺度的自然带控制的,大尺度的是全球气候带,气候带决定一个地区最基本的状态:如热带、温带、寒带等。小尺度的是按地貌、植被、气温、降水等划分的自然区划,比如按不同的降水量我国可以分成湿润区,干旱区,半干旱区等。
⑤一个地区是否成为干旱区和沙漠,最根本的是由这一区域的降水量决定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如果大的气候条件不变,沙尘暴或者沙漠,是不具有侵略性的,因为自然已经为其划定了界限,用不着担心沙漠会逼近北京城。
⑥从环境史的角度看,现在人们已经能搞清楚过去几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变化,以及历史上沙尘暴的情况,我从许多研究著作中,都看到了科学家已经能够列出一个历史沙尘暴的发生状况年表。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沙尘暴是古已有之,是有周期性的,而且今天的沙尘暴并不比过去更猛烈。
⑦沙尘暴之所以古已有之,是因为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就已隆起,它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造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要素,而这些与人类的活动无关。
⑧人类的活动如果正逢气候变干的周期,的确可以加剧沙尘暴的强度,因为人类的活动将覆盖植被的地方变成了裸露的土地,有一个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就是中国“农牧交错带”的北移西进,从黑龙江大兴安岭南端到青海湟水谷地,长逾2000公里、宽200—300公里、年均降水400毫米以下的一条狭长地带,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带”。这一地带是有森林的草原向典型的草原的过渡带,但由于人类的活动加剧,使这一狭长的农牧交错带北移了大约400-500公里,西进了大约1000公里。这使农牧过渡带完全进入了只适合进行牧业生产的草原带,当农业的铁犁犁开草根盘结的土地,就为沙尘暴提供武器,仅仅在这个意义上才能说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沙尘暴。在北移西进的农牧交错带上发生的沙漠化和沙尘暴埋城毁地的情况,只能怪人类自己。
⑨沙尘暴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它只是自然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如今,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如,科学家发现沙尘暴能为海洋生物带来丰富的饵料,来自美国的科学研究表明,沙尘暴加入了全球碳循环的过程,它为海洋浮游植物带来了生长必不可少的元素铁,而海洋浮游植物在吸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方面竟与陆上的森林等平分秋色,因此,可以说沙尘暴是抵抗全球变暖的“幕后英雄”。
⑩当然,我们不是要美化沙尘暴,我们只是希望客观地看待自然界的每一个现象。
1.请为文中(1)、(2)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1) 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段作者指出“沙尘暴的形成与人类的活动无关”的理由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运用了举例子和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⑨段阐述的主要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强调这一意思是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认为媒体不该将沙尘暴“妖魔化”的科学依据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l.吞噬 惩罚
2.(1)因为青藏高原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湿润的西南季风,造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2)这一干旱和荒漠区正处在西风带上。
3.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人类的活动如果正逢气候变干的周期,的确可以加剧沙尘暴的强度。
4.沙尘暴只是自然循环中的一个环节。 人类能够客观地看待自然界的每一个现象。
5.(1)从自然区划的角度来说,一个地区是否成为干旱区和沙漠,最根本的是由这一区域的降水量决定的,如果大的气候条件不变,沙尘暴是不具有侵略性的;
(2)从环境史的角度来看,沙尘暴是古已有之,是有周期性的,而且今天的沙尘暴并不比过去更猛烈。
作业
(一)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以形象、明快、洗练的语言,勾勒出层林尽染、枫叶流丹的画面,并吟诵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千古绝唱。
②为什么晚秋的枫叶会变得满山锦绣、遍地彩霞呢 宋人杨万里有诗云:“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说是枫叶在一夜间偷饮了“天酒”而“醉”成了红色。这虽然为枫林红叶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浪漫,但并没有道出枫叶变红的确切道理。
③那么,为什么树叶会变颜色呢?原来叶子里有许多色素,色素发生了变化,有的消失了,有的显露出来,有的重新形成。
④叶子里最普遍而又最重要的色素是叶绿素。它能吸收太阳光,把二氧化碳和水制成有机物质,供给植物本身以及动物的食料,这就是光合作用。叶绿素常见的有两种:叶绿素A,颜色较深,近乎蓝色;叶绿素B,颜色较浅,近乎黄绿。它们的构造大致相同,与人身上的血色素很相似,全是卟啉类化合物,只是叶绿素含镁而不是含铁。
⑤与叶绿素同时存在的还有叶黄素与胡萝卜素,它们的颜色是黄的或橙黄的,有很多种类,化学结构与维生素A相近,也是卟啉类物质。
⑥以上几种色素,不是每个细胞都有,也不是平均散布在细胞里,而是与一些蛋白质及脂肪聚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个小颗粒,叫叶绿粒。这些色素是不能溶解在水里的,所以用水洗不出来,但是可以用甲醇、丙酮等溶剂提取。提出来的溶液是绿的,因为叶绿素颜色重,把别的色素掩盖住了。如果把这种溶液层析,也就是使它通过充满淀粉的管子,再用溶剂冲洗,由于它们被吸附的程度不同,就可以分开几个色素的层次。
⑦比较起来,叶绿素是不稳固的,它经常在破坏,经常在形成。当光线很强而温度很低的时候,破坏强烈,形成停滞,叶绿素就要逐渐消失,而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就显露出来了。到了秋天,很多的叶子变黄,就是这个道理。
⑧至于叶子变红,那是由于另外一类色素,叫花青素。它们的化学结构与以上的完全不同,而是多酚类化合物的配糖体。它们能溶于水,在细胞中分散在胞液里,很容易洗出来。在酸性的溶液里是红色的,遇到碱变成蓝色。一般花瓣里的色素,都是这一类,在叶子里则少见。有时幼芽或嫩叶有这种色素,长大以后便消失了,或被叶绿素掩盖起来。到了秋天,很多植物的叶子,会大量制造这类色素,叶子会变成鲜红的颜色。每年的10月下旬到12月中旬,南京栖霞山会迎来红叶的最佳观赏季,游客一旦错过,就要等一年。
⑨花青素形成的过程还不十分清楚。但是与叶子中的含糖量有关系。天气冷时,叶子里贮藏的物质会转变成糖,糖分多了就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如果我们在一根树枝的下部切去一圈树皮使糖分不流到树干,而在叶子里累积起来,就可以促进这个枝条上的叶子变红。有时叶子感染病菌或被虫子咬伤也有同样情况。一般上部年幼的叶子比下边老叶先变色,有时叶脉先变色,有时叶肉先变色,都可能与糖分有关。此外,强光、低温、干旱都有影响,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所以特别在山上,天晴气爽,秋天骤冷,夜里有霜的地方,树叶也特别来的鲜艳。
1.第②节中,作者引用杨万里诗的作用是:⑴内容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⑵结构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根据上文内容,叶子中的色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四种。(4分)
3.第⑧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第⑨段中加点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上文,说明以下链接材料中所呈现的现象。(2分)
【链接材料】秋天到了,人们喜欢到北京的香山、苏州的天平山或南京的栖霞山去观赏红叶。本来葱郁的树林,脱掉了绿色的衣裳,换上黄、红、赭等鲜艳颜色的新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分)
1. (2分)(1)引用杨万里的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引出下文说明枫叶变红的确切道理。(本问2分,回答“为枫林红叶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浪漫”得1分,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角度答题)
2.(4分)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花青素。
3.(3分)举例子(1分),具体地说明了花青素在叶子里很少见,秋天很多植物的叶子会大量造这类色素(2分)。
4.(4分)①不能删;②可能,是大概,表推断、猜测;③因为花青素的形成过程还不十分清楚,变色与糖分的关系还是一种猜测。用“可能”可以将分析的原因解释得更加客观。若删去,句子就变成“变色肯定与糖分有关”,这与客观事实不符。④“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共2分)写出两点即可,每点1分:一是树叶的颜色和叶子中的色素有关,二是气候变冷或者秋天叶子中会大量制造花青素,从而使叶子呈现出黄、红、赭等颜色,克服了绿色的单调。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不论是红花还是红叶,它们的细胞液里都合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当细胞液是酸性时,花青素呈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细胞液是碱性时,花青素呈蓝色,碱性较强,就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便是。而当细胞液是中性时,则呈紫色。万紫千红,红蓝交辉,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
②除了红花以外,还有黄色、橙色的花。橙色与柑橘、南瓜等果实的色彩相似,而最典型的是胡萝卜,所以表现这种色彩的色素,就被称为胡萝卜素。
③至于白花,那是因为细胞液里不含色素的缘故。有些白花,例如菊花,萎谢之前微呈红色,表示它这时也含有少量的花青素了,变色的一个特殊例子是添色木芙蓉,早晨初开的时候是白色,中午变成淡红色,下午变成深红色,一日三变,愈开愈美丽。一般的花,大都初开时浓艳,后来渐渐褪色。
④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还需要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或水滴的折射,会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这七种颜色的光波长短不同,红光波长,紫光波短。花青素在酸性液中会反射红色的光波,我们便感觉到是鲜艳的红花。同样,花青素在中性液中反射紫色的光波,在碱性液中反射蓝色的光波。胡萝卜素有不同的成分,便分别反射黄色光波或橙色光波。白花不含色素,但组织里面舍有空气,会把光波全部反射出来,所以呈现白色。
⑤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还有它生理上的需要。光波长短不同,产生热效应也不同:红、橙、黄光波长,热效应大;蓝、紫光波短,热效应小。花的组织,尤其是花瓣,一般都比较柔嫩。野生状态中,在阳光强烈的地方,红、橙、黄花反射了热效应大的长光波,不致引起灼伤,有保护的作用。在树林下、草丛间阳光弱的地方,蓝花反射短光波,吸收微弱的热效应大的长光波,对它的生理作用有利。
12. 阅读文段,回答:蓝花是否适宜生长在阳光强烈的地方 为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选文内容回答:白花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文中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请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花的组织,尤其是花瓣,一般都比较柔嫩”与“花的组织,尤其是花瓣,都比较柔嫩”两个句子哪个比较好?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从说明顺序的角度说说选文是如何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