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 力 7.3 重力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物理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 力 7.3 重力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7-07 09:28:41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3节 重力
第七章 力
人教版(PEP)八年级物理下册
抛出的篮球,最终落向地面
撒开的鱼网会飘落到水里
水总是由高处向低处流
导入新课
生活中,你可以随处发现向上面一样的例子,这些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有吸引的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教学目标:
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了解重力的大小与其质量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掌握重力的大小与其质量的关系。
导入新课
重力

1.定义:因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重力的符号:g(gravity)
3.重力的施力物体:地球
注: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讲授新课
飞机投放的物资,受到地球对它的重力作用,会落向地面。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证明重力的存在吗?
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讲授新课
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质量不同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举起不同物体的感受也不同。
我们如何找出地球附近的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呢?
讲授新课
把质量均为50 g的 3个钩码,逐个增加,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记下示数。
讲授新课
重力的大小

1.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设计实验
实验记录表格
次数 1 2 3
质量m(kg)
重力G(N)
重力/质量 即G/m(N/kg)
9.8
9.8
9.8
0.05
0.1
0.15
0.49
0.98
1.47
讲授新课
0.05
0.5
1
0.1
0.15
1.5
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象
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连接这些点,你发现什么?
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讲授新课
O
G/N
m/kg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1)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9.8N/kg
3)如果用g表示这个比值,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
g =9.8N/kg的物理意义:
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

讲授新课
注:粗略计算时,可取 g = 10N/kg
例题:
质量为0.25㎏的木块,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一个人所受的重力为450n,那么,他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g = 10N/kg。
解 由 G = mg 可知,木块受到的重力
g木 = m木g= 0.25kg×10N/kg = 2.5N
由G= m g可得 m= , 因此人的质量
m人 = = = 45kg
答:木块所受的重力为 2.5 N ,人的质量为 45 kg 。
GGGGGGGG
G
讲授新课
方向:竖直向下
建筑工人在砌砖时常常利用悬挂重物的细线来确定竖直方向,以此检查所砌的墙壁是否竖直。
应用:铅垂线
重力的方向

讲授新课
铅垂线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因为在一根线下挂重物时,重物静止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悬线下垂的方向跟重力的方向一致。
检验建筑物是否垂直于地面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指向地心

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站得很稳。但地球是球形的,在我们“脚下”的阿根廷人,好像是脚朝上的。他们为什么也站得很稳呢?我们通常所说的“下”到底指的是什么方向呢?
不一样!
正确
错误
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方向是哪一个?
G
G
讲授新课
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一样吗?
概念: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对于整个物体,重力作用的表 现就好像它作用在某一个点上,这个等效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
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光盘的重心在其圆心上
G
G
重心

讲授新课
如何确定质量不均匀、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用悬挂法寻找重心
讲授新课
注意: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讲授新课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的大小:G=mg
重力的方向
重心
规则物体的重心:几何中心
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悬挂法
竖直向下
应用
重力
随堂小结
谢谢!再见!第七章 力
第3节 重力
课型:讲授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重力,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式G=mg,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重力的方向,并能够应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4.了解重力的由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无论如何向空中抛乒乓球,最终乒乓球都要落到地面的实验,让学生来认识重力。
2.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并会用数学上描点、连线的方法,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坐标图。
3.学会用比值法、图像法处理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身边的小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PPT课件,弹簧测力计、钩码等。
课件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瀑布美景。引导学生思考“水往低处流”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重力。
讲授新课
探究点一:重力的产生
分析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一起解释现象。
2.形成概念:在讨论中,学生很容易得出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作重力。
3.总结: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通常用字母G表示。
探究点二:重力的大小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现在我们就来研究重力的三要素。
1.练习测量重力。
提示学生参照课本P10图7.3-2,利用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练习测量钩码的重力(指导学生在自由状态下进行测量)。
2.探究影响重力的因素。
(1)提出问题: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说说重力是否有大小?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提问: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本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各个物理量可以怎么测量?在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自己的意见,形成如下实验方案:(通过课件展示)
①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钩码所受的重力;
②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50g钩码3个;
③实验方案:
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所对应的力的大小。
④设计实验表格。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教师在此期间,走到学生中去。一是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二是解决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对部分实验困难学生给予引导和帮助,让他们不掉队,也能顺利完成本实验。(要求学生把实验数据填入表中)
(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引导各实验小组分别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用多媒体展示几个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所测数据的特点,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进一步补充说明,关系式G=mg中各量的单位:G—牛(N)、m—千克(kg)、g—牛/千克(N/kg),在地球表面附近,g=9.8牛/千克,其物理意义: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同时说明:在利用关系式G=mg进行计算时,各物理量必须统一成国际单位。
探究点三:重力的方向
演示:(1)铅垂线与窗台是否垂直?
铅垂线与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归纳:铅垂线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不是垂直向下。
学生领悟到:如果铅垂线和墙壁是平行的,说明墙壁竖直,如果铅垂线和桌面及窗台是垂直的,则说明桌面和窗台是水平的。
思考: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由于重力的作用可以站得很稳,但地球是圆形的,在我们“脚下”的人,好像脚是朝上的,他们也能站得稳,为什么呢?
通过分析让学生说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球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指向地心的方向叫作“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就应该叫作“向上”。
探究点四:重心
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某一点,这个点叫作物体的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在重心处。
教师讲解: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把物体的全部质量集中到一点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替代的思想。
如何确定物体的重心呢?
一般质量分布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这个物体的几何中心上。如粗细均匀直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处,均匀圆木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处。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可用二次悬挂法寻找重心。
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可在物体之外。
巩固练习
课本十一页的例题。
物理课本的重心演示。
归纳小结
本节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的大小: G=mg

重力的 方向: 竖直向下

规则物体的重心:几何中心
重心
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悬挂法
作业布置
课本第十四页动手动脑:1、2、3题
课后反思
1.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由于学生刚接触到力,对于应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还是不太熟练,所以本节课应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
3.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