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5-07 20:5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师大二年级下册数学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学生对“什么是一维的长度”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也知道了为描述方便,在生活中要运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一课的学习为后续学习长度单位“千米”打下基础,更是对于以后学习周长、面积单位以及体积单位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充分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过“厘米”和 “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并且也知道 1 米等于 100 厘米这样的关系。对部分学生进行了知识前测发现:学生已经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及实际意义;知道了厘米和米的关系;具有了初步的估测能力;有选择恰当单位表示物体长度的意识和初步判断;具备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活动,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
用分米、毫米表示物体的长度,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法学法】
二年级的孩子的脑功能发育处于“飞跃”发展的阶段,表现为活泼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逻辑思维还不发达,比较难以理解抽象概念等特点,按照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当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设置的学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问题驱动。
1. 播放视频《钱市胡同》,创设生活化的情景,从生活实际引出主题——长度单位。
视频介绍北京最窄的胡同过程中,反复多次提到的都是各种长度单位,将学生快速带入到今天课程的主题——长度单位。
出示课件:钱市胡同,北京最窄的胡同,全长55米,最宽处80厘米,最窄处40厘米。引导学生从这段话中找到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贴“米“和”厘米“在黑板上。)
2.复习旧知,回忆体会1米和1厘米有多长及关系。让学生利用身体尺找到1米和1厘米的长度,教师用米尺来验证。复习这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1米=100厘米(贴在单位的下面)。
3.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通过测量铅笔有多长来认识更多的长度单位。(写课题《铅笔有多长》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我设计先由观看视频《钱市胡同》引入,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钱市胡同是北京众多胡同中最窄的胡同,到底有多窄?如何表示出来?”从这个在生活中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引入,产生生活即数学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复习“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去探索新的知识——引出课题:通过测量铅笔有多长一起来认识更多的长度单位,把要解决的问题融入情境中,孩子们在一开始上课学习的氛围是轻松愉悦的,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构建新旧知识联系,增强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二、自主探究,内化理解。
通过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来探索新知,认识“毫米“和“分米”。
(一)通过测量自己文具盒中的铅笔的长度,发现“毫米“。熟记1厘米=10毫米。
活动一:估计自己铅笔的长度,分享估测方法。
出示课件:1.从文具盒中取出一支铅笔,先来估一估铅笔的长度,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是通过什么方法对自己的铅笔长度进行估计的。教师在这里注重总结估测方法,帮助其他学生理解。
活动二:拿出“厘米尺”量一量这支铅笔的长度。(1)学生通过厘米尺测量自己的铅笔长度,初步感受到产生“毫米”这个“小单位”的必要性。复习了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后,学生自己测量,集体汇报测量结果。预设回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6厘米,后面的不足1厘米,应该还有几毫米。引导学生自己说出了“毫米”。进而通过提出问题“到底是6厘米几毫米呢?现在要准确的长度,该怎么办?”引导学生找到“需要在尺子上画出毫米的刻度线,必须用最小单位是毫米的尺子来测量”的方法。(2)通过让学生思考“厘米尺”变成“毫米尺”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小单位”毫米是如何产生的。
师:现在知道了毫米是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可是尺子上没有毫米刻度怎么办呢?请同学们先认真思考思考,也可以和同桌讨论一下,有什么办法可以将尺子从“厘米尺”变成“毫米尺”呢?
通过这个活动引导学生找出“将1厘米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1份就是1毫米”这个方法,对于到底是平均分成几份让尽量多的学生表达看法,重点让回答“平均分成 10份”的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是10份呢?最后让其他所有同学说说赞同哪种方法呢? 教师总结强调方法:只要把 1 厘米这一大格平均分成 10 份,就能找到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3)通过学生熟悉的直尺(最小单位是毫米)验证方法结论,加深记忆。引导学生自己完整表述:把大单位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就是更小的单位1毫米。(4)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1厘米=10毫米,并且充分感受生活中的1毫米无处不在。让学生拿出自己文具盒里的尺子观察、感受,并且找出1毫米,再通过集体观看课件放大的尺子刻度,数一数,最终让学生自己找到关系:1厘米=10毫米。
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到生活中的1毫米和大家分享,教师进一步提示:课前发的常见卡片(公交卡、医保卡等)的厚度、2分钱硬币的厚度、11张数学课本的纸的厚度等等都是1毫米,让学生现场用手感受,课件显示各种笔芯的规格让学生发现毫米这个单位原来无处不在。
【设计意图】:为什么学习毫米?毫米是怎么产生的?这两个问题是本环节的重点。因此,上课时我设计提前给学生的是“厘米尺”,最小单位是厘米,而不是学生常见的直尺,最小单位已经是毫米。看似简单的情境其实不简单,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分享,探索把“厘米尺”变成“毫米尺”的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产生更小单位”的过程。教学中如果用现成的直尺来度量铅笔,学生则没有思维的投入而只有测量的技能。让学生经历把“大单位”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1份作为“更小的单位”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寻找方法的环节,对于到底将1厘米平均分成多少份才能产生1毫米这个问题,在教学中会产生冲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教学过程中让不同看法的学生都进行表达。
(二)了解、感受“1分米”的长度,熟记1分米=10厘米。通过估计课桌表面边长的长度,引出“分米”的必要性。让学生用上一环节积累的估测经验和方法估计课桌表面边长的长度。让学生通过观察黑板板书中已学的三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出在“米”和“厘米”之间还有一个长度单位——“分米”,才是适合的长度单位。
1.总结“毫米”、“厘米”和“米”这三个单位两两之间的关系,结合“小单位”产生方法的逆向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1分米=10厘米。
引导学生总结已学三个长度单位的关系毫米和厘米之间是10倍的关系,米和厘米之间是100倍的关系。(箭头在板书标注)
师:刚才我们在认识“毫米”这个单位的时候,发现把大单位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1份就是更小的单位1毫米。所以如果将10个1毫米连接在一起,是不是就组成了大单位1厘米呢?
师:10个“小单位”1毫米连接起来是1厘米,大胆猜测一下,10个1厘米连接起来,是否也能产生一个“更大的单位呢”?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启发,让学生很自然的说出“可以产生一个更大的单位,就是分米”。
师:那么1分米和1厘米是什么关系呢?总结一下吧。(贴关系1分米=10厘米,并且画出箭头标注)
通过四个活动,感受生活中的“1分米。
让学生拿出课前发的长度为1分米的小棒,在手中感受长度。
让学生找到自己身边的1分米。
让学生用1分米的小棒度量自己的课桌和椅子,加深感受。
(4)确认在尺子上 1分米就是10大格的长度,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分米。 贴关系在黑板:1分米=10厘米。
【设计意图】:在前面认识亳米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体验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1份是“1毫米”的过程,让学生知道“小单位”的产生是通过把大单位平均分成10份产生的。而分米的产生,让学生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把10个1毫米连接起来是1厘米,而这里可以把10个1厘米连接起来,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更大的长度单位—分米,从而体会把10个小单位连接起来就产生了“更大的单位。
(三)探索1米=10分米。
活动一:通过黑板上已经按照从大到小的四个单位关系图,进行“比划长度”活动。引导学生说出四个单位的字母表示并板书加深记忆。点题——“分米、毫米的认识”。活动要求:听老师的指令,学生用手来比划比划“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活动二:完成练习“填写出合适的长度位”。
活动三:(出示课件)在尺子上找出1毫米,1厘米,1分米,想一想,填一填。1厘米=( )毫米,1分米=( )厘米,1米=( )分米。引导学生通过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0个10是100,得出1米=10分米。
通过拿出课前贴好的米尺,一起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验证刚才的结论。板书四个长度单位的完整关系图(见板书设计)。
师:请同学们看着这幅关系图,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回答: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设计意图】:在学习了四个长度单位后,新授知识时间已经比较长了,活动也比较多,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在这里进行一个小结,引出本节课学习重点、出示副标题并点题。板书中的关系图加深学生对于四个长度单位关系的记忆,还通过了画线的方法总结出了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这样更让学生印象深刻。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升。
课程最后准备了三个练习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提升,加强理解。
1.练一练。针对本节课所学的单位之间的换算充分的进行了练习,并且在最后两题中提高了难度,但不要求必须掌握。
2.通过让学生朗读“淘气错误使用长度单位”的日记,教师进而可以强调出这道题的意图: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3.感受长度。
师:还记得刚上课的时候介绍的钱市胡同吗?记不记得胡同平均宽度是多少?最窄的地方又是多长呢?
师:现在用米尺测量一下教室左右两边的过道宽度,分别大约7分米和40厘米。现在请几位同学在这里走一走,迎面走一走,感受一下北京最窄的胡同,钱市胡同有多窄吧。(活动结束后课。)
【设计意图】:完成两道不同类型的练习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收获,突出学习的重难点,巩固和拓展学生对于四个长度单位的认识,通过感受知识在生活的广泛应用中,了解重要性和实用性。最后让学生在与钱市胡同的宽度相同的过道让走一走,既可以让课堂气氛在最后很轻松愉悦,也让本节课前后呼应,点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