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落 花 生
一、说教材(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四、说板书设计
说课流程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语言朴实无华,却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课文脉络清晰,通过“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花生”等一系列活动,十分自然地揭示了主题思想:“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1、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词语和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
4、学习作者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的道理。
2.掌握详略得当的写法。
(四)、教学难点:
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一)、说教法
《课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衡量语文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我还主体地位于学生,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抓住重点语句,少讲精读,读中感悟,读中明理,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感悟人生的哲理。
(二)、说学法
“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了给学生的“点金术”授之以渔。我着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精读领悟,讨论理解及运用读、思、议、说、悟的方法学习。这样唤醒学生的主动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真正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1、你的名字叫什么?你了解你名字的含义吗?
2、同学们,我们每个同学的姓名中都包含着父辈们、长辈们对你们的希望。如果不知道自己名字意思的同学,今天就回去问问你的父母亲,为什么给你起这个名字,好不好?
3、现在老师在黑板上也写上一个名字,你从这个名字中想到什么?看名字叫什么? (板书:落华生)
3、你看到这个名字有什么想法?(板书:将“华”改为“花”)
4、这个人真名叫许地山,那他为什么给自己取一个跟花生有关的名字呢?
课文围绕落花生都写了哪些内容,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
种花生 ( ) ( ) ( )
收花生
吃花生
谈花生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三)、品读研析重点段:吃花生、谈花生
1、过渡:花生的意外收获令我们惊喜万分,母亲是个有心人,高兴之余,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一起过一个收获节,一方面让我们品味到花生的香甜,另一方面让我们体会到劳动的快乐。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一家如何边吃花生边谈花生,继而又如何谈论到了人生的?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吃花生、谈花生”部分。
3、鼓励学生质疑:中国有句古话叫“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就是说学习最可贵的是要能发现问题,发现一个问题就有一个进步,发现两个问题就有两个进步,如果你没有问题,那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你没有一点进步,另一种是你全懂了,那别人提出的问题由你来解答。怎么样?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下面老师要看同学们能不能发现问题。请拿出笔来,把你发现问题的地方全都标上记号。这样,便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预设一:爹爹的到来为什么很难得?
资料
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是位爱国人士,也是一位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将多年的积蓄全部充作官饷,率领台湾人民死守孤城台南,坚决抵抗日军入侵。他曾任广东三水县县令,终日奔波劳顿,很少跟家人在一起。
预设二:
花生有哪些好处?
苹果
桃子
花生
桃子
石榴
苹果
预设三:父亲拿花生与苹果、桃子、石榴作比较目的是什么?
花 生
苹果、桃子、石榴
不同点
启 示
◆苹果、桃子、石榴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埋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出落花生具有什么品质?
埋在地底、瑟缩地长在地上、接触
悬在枝头 、鲜红嫩绿、羡慕
不炫耀自己,不图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返6回
有用
相同点
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头上,那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之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人们才把它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读中品悟
你觉得应该抓住哪些关键词来读出花生的可贵品质呢
深入探讨
◆ 那么父亲特别指出花生的品质,目的是什么呢?仅仅是讲落花生吗?父亲特地回来就是来吃吃落花生,来讲讲落花生的吗?
◆ 父亲希望我们做什么样的人?“我”对父亲的话,听懂了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读第十自然段)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陶行知先生也说:“生活就是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者要善于启发、诱导,在语文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彩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落花生这样的人或物?结合实例来说说。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
(如清洁工、老师、蜡烛、春蚕、太阳等)
日本邮政大臣野田圣子
就算是洗一辈子的马桶,也要做一名洗马桶最出色的人!
商丘市梁园区环卫二处掏粪工人 万尊行
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
既然选择这个,就要干好,干得大家都满意。
我想做___那样的人,因为________。
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心上。
父亲的话却深深地记在我心上。
比较
父亲的这次谈话对“我“的影响非常大,课件出示最后一自然段,体会“印”和“记”的区别。
“印”:牢牢记住终生不忘。 “记”:把事物保持在头脑里。
(程度不一样)
许地山
我要像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笔名:落华生
许地山,现代作家,著名学者、教授,笔名落华生。192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学院并留校任教。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积极宣传革命。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终年48岁。他极具内才,但从不张扬,写有学术论文8篇,学术论著5部,他的散文集《空山灵雨》和小说集《缀网劳蛛》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散文《落花生》也是许地山先生极具代表性的一篇作品。
预设四:也许有些同学这样认为:苹果、石榴、桃子既好看,又好吃,又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很有用处,我也愿做像苹果那样的人。对不同见解,也应肯定。
小结:人应不应该做伟大、体面的人呢?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人应该也做个伟大、体面的人,因为人的外表是同样重要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只注重外在美,忽略了内在的修养,不考虑怎样对社会做贡献,再好的外表也是令人讨厌的。所以一个成功的人,受人尊敬的人,首先是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做人的根本,其次才是外在的伟大,体面。这是非常朴素的做人的道理,这也是父亲对子女的期盼。所以课文中写到:爹爹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
返回
总结全文
课文以谈花生的可贵之处,来说明做人的道理,是什么道理?
2 为了突出中心,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3、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借物喻人,主次分明)
(不图虚名,默默奉献)
◆质疑创新(这部分内容是灵活的,如果在讲到父亲拿花生与苹果、桃子、石榴做比较时就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那就顺势讲。如没有学生提出创新的观点,就放在最后,教师作引导。)
1、学到这里,课文已经学完了,可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少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再读读父亲的话,看有没有新的、不一样的理解?
2、我们来做几道判断题
▲花生好,苹果、桃子、石榴不好。
▲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的都是不好的。
▲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体面”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那么我们要不要讲外表?做个伟大、体面的有什么不好?我们能不能在这句话里加个词语使它表达得更好?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做伟大,体面的人。”
你觉得哪种更好些?
小结:
老师是想告诉大家:书上说的不一定都是全对的,老师说的话也不一定是全对的,我们自己要有大胆质疑的精神,你要有自己的想法,当然你的想法是要有根据的,要讲出理由的。
我想做___那样的人,因为________。
如果命运注定我只能做花生那样的人,那么我说:“_____
◆小练笔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你想对落花生说些什么呢?是想再一次的赞美它?还是要给它一些另外的建议?请以“落花生,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想法。
四、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上我力求简单,结构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种花生
居然
收花生
落花生 吃花生 详略得当
味美、制油、贱价 借物喻人
谈花生
做人的道理:不图虚名、默默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