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5-07 21:3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师大五年级下册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⒈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初步感受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
的集中趋势,知道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⒉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
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⒊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感受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巧妙设疑,导入新课
同学们之前已经学过平均数,谁还记得怎么求平均数?(用总数÷份数或者用移多补少的方式)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平均数,你能举出例子吗?
说说看平均数是一个怎样的数?其实平均数中还藏着许多秘密,这节课我们就来再一次认识平均数。
揭题:平均数的再认识。
二、制造冲突,引领探究
1.出示:同学们坐过公交车吗?见过这个标志吗?它是什么意思?(你的生活经验很丰富)是的,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费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
(1)想一想:国家规定的1.2米这个数据它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不是1.3米1.4米而偏偏是1.2米呢?
(2)教师总结:你很会思考,不需要全部调查,只需要抽取一部分进行调查,求出平均数。那么你们觉得应该调查几岁的孩子?
老师也尝试对我们学校刚刚入学的50位男同学进行了调查,请看结果。
课件出示:老师收集的6岁儿童身高统计图,感受集中趋势。
教师提问:这些点表示什么?你认为哪个数能代表这些6岁男童的身高情况呢?学生交流得出:平均数。为什么想到用平均数来代表 6岁男童的身高?
教师总结:平均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具有代表性。板书:代表性---平均水平。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仔细观察这些点的分布,大部分都向哪个数据靠拢呢?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119.1,也就是都集中在平均数左右。
再来看50位女同学的调查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仔细观察这些点的分布,你有什么发现?大部分都向哪个数据靠拢呢?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118.5。
教师总结:女同学的身高都集中在平均数左右。
教师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图,大部分男童、女童的身高都向什么数据靠拢?(平均数)像这样,一组数据集中向某一中心值靠拢的趋势,叫做集中趋势。板书:集中趋势 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出示北京市学龄前儿童身高调查结果,你觉得国家将免票线定为1.2米合不合理?学生解释1.2米免票线确定的合理性。1.2米比男女童的平均身高略高一些,最大程度的可以让6岁以下儿童可以免费乘车,所以是合理的。
小结:通过对数据的观察、比较、分析、(贴板书)我们发现平均数不仅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还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正是因为平均数拥有的代表性,所以它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设计意图:创设“1.2米免票线”这一情境,通过交流1.2米这个数据的得出和解释1.2米免票线规定的合理性,引导学生经历数据统计的过程,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引入直观的散点图,借助直观图像演示,促使学生关注数据分布特点,直观感受集中趋势,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2.舞台上有6个人正在表演节目,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2岁。猜一猜,这六个人的年龄分别是多少岁?
(1)学生在作业单上写上数字后,老师有选择地投影展示。
(2)师:这位同学猜的6个数平均数是12吗? 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创设猜年龄的活动意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平均数的两种求法。】
(3)看一看哪一组猜中了?为什么没有猜中?
问:在这里,用12这个平均数作为6个人年龄情况的代表数是否合适?
①揭示“极端数据”。像这样在一组数据中与其它数据相比差距特别大的数,叫做极端数据。
②引导发现: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平均数变得不能很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不那么具有代表性。
【设计意图:在估一估中发展学生的数感,通过对两组数据的观察、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背后不同的数据特征,体会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积累分析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4)如果把第6个人的年龄变一变,平均数会有变化吗?如果变换另一个人的年龄呢?
小结:看来,一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据的增加或减少,都会使平均数发生变化。这就是平均数的又一特性——灵敏性。(板书)
(5)引导比较观察两组数据的特点,哪组数据用平均数做代表更合适?
用这个平均数作为代表数合理吗?
总结:平均数既具有代表性,又具有灵敏性。当数据差距不大时,平均数具有代表性;当数据差距较大时,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设计意图:逐一出示六人年龄,引发认知冲突,体验极端数据;插入FLASH动画,现场操作数据变化引起平均数变化,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灵敏性。】
三、实践应用,深化认识
下表是“一小好声音”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⒈独立完成学习单并交流名次。
⒉出示评委给出的实际名次。为什么和我们算出的结果不一样?想知道评委是怎么算的吗?这样的评分方式你在哪里见过?
3.引导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数形结合利用条形统计图帮助学生认识到去掉极端数据的合理性),小组讨论:哪种算法更公平、更合理?
4.学生汇报,老师引导观察。
总结: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的计分方法,可以减少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使最后的得分更加公平合理,更能代表选手的实际水平。
【设计意图:创设“歌手大奖赛”的这一情境,激发学生讨论“哪种算法更合理”,引导观察分析三组数据的不同特点,通过比较使学生再一次体会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深刻感受到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平均数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与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四、梳理总结,拓展认知
1.通过今天的学习,说一说,你对平均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招聘广告
①叙述故事。
②如果你是小赵同学你会怎么反驳经理?(提醒学生带上表情进入角色)
(中位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众数反映了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情况。有关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将在初中学习,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找资料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