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8张PPT)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
第十七单元
第45讲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时空重点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
1921年
1924年
1937年
11月
1922年
1928年
1932年
1898年
1900年
1903年
1917年3月 4月
1918年
列宁创办《火星报》
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列宁主义形成
二月革命
《四月
提纲》
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成立
列宁逝世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基本实现“工业化”
第二个五年计划实施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进行了艰难探索和伟大实践,取得了重大成就。
主题概览
内容导航
梳理归纳 必备知识
易错提醒 精准读背
课时精练
重温高考 真题演练
梳理归纳 必备知识
一、列宁主义与十月革命
1.列宁主义的形成
(1)形成条件
经济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政治条件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阶级条件 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产生
组织条件 1898年,俄国 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个人努力 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社会民主工党
(2)形成标志: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 ”,也就是列宁主义。
(3)主要内容
布尔什维主义
帝国主义理论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国情认识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专政理论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2.十月革命
过程 两个政权并存 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领导人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 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指明革命方向 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 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占领冬宫 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成立新 政权 1917年11月8日,成立 , 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社会主义
苏维埃政权
列宁
意义 (1)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 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_________
无产阶级
世界格局
材料 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如何科学地评价社会革命的历史意义?我们认为应该从对世界人民的意义、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意义、对苏联人民的意义、对中国人民的意义这四个层次,进行整体把握。从坚持整体原则的角度来说,这四个层次缺一不可。
——摘编自章忠民、王树人《十月革命的中国意义》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重点探究
答案 示例
观点:十月革命具有伟大的世界历史意义。
评析:十月革命不仅开启了俄国历史的新篇章,而且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十月革命是对巴黎公社的发展,真正把社会主义从“空想的天国”带入“现实的人间”,加深了帝国主义的危机,极大地鼓舞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开辟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类解放的崭新道路。对于中国来说,十月革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总之,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俄陷入内战。
(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3)内容:最重要的是 ,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4)评价: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余粮收集制
2.新经济政策
(1)开始时间:1921年3月。
(2)内容
①农业: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②工业: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 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3)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租让制
思维点拨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新经济政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恢复和发展经济;是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3.“苏联模式”
(1)背景
①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②1924年1月,列宁逝世。
(2)措施: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结果: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4)特点
①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 。
②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计划体制
(5)评价
①积极性: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 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②消极性: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卫国战争
图解历史
“苏联模式”
材料
重点探究
图一 1928—1932年集体化农民
占农户总数比例变化
图二 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
图三 苏联宣传画:在斯大林同志领导下不顾一切向共产主义前进
你从上述图片中分别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利用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模式的弊端。
答案 信息:图一反映了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图二反映了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重工业增长很快,农业、轻工业增长较慢。图三反映了苏联出现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计划指令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压制学术思想的创造性,不利于思想文化繁荣。
返 回
易错提醒 精准读背
1.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2.二月革命推翻封建沙皇专制统治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3.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导致了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5.新经济政策允许私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间接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6.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易错提醒
1.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1)从理论的角度看: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学说。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了胜利,这就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通过实践证明了列宁的学说。
(2)从革命的道路看:由中心城市起义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
(3)从革命的阶段性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4)从革命实现的方式看:十月革命采用的是武装暴动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的方式。
精准读背
2.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1)标志着苏维埃政权把工作重心由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2)最大的特点是采取妥协、退让和灵活的措施来发展经济,如列宁所说: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3)是列宁对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3.苏联模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1)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4)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返 回
重温高考 真题演练
1.(2023·1月浙江选考)下图为弗拉基米尔·塞尔罗夫1950年创作的油画《农民代表访问列宁》:列宁正专注地听取和记录三位衣着破烂的农民的倾诉。农民倾诉的主题,最有可能的是
A.俄国十月革命
B.农业集体化
C.苏联卫国战争
D.余粮收集制
1
2
3
4
√
5
根据材料“列宁正专注地听取和记录三位衣着破烂的农民的倾诉”可知,列宁正在了解农民面临的困难情况。结合所学可知,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政府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遭到农民们的抵制,社会矛盾激化,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余粮收集制,D项正确;
十月革命未实行余粮收集制,排除A项;
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排除B项;
卫国战争期间,余粮收集制为战争的胜利保证了粮食供给,排除C项。
1
2
3
4
5
2.(2022·6月浙江选考)建立社会主义与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索。在他看来,面对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如果不把俄国移到另一种比先前更高的技术基础上,就根本谈不上恢复国民经济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因为不实行电气化,要振兴工业是不可能的。”据此分析,列宁关注的重心在于
A.“布尔什维克速度”
B.推行“新经济体制”
C.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
D.扭转“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局面
1
2
3
4
√
5
列宁认为的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因为不实行电气化,要振兴工业是不可能的”,即要想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实现现代化大生产,由此可知,列宁关注的重心就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C项正确;
列宁并未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而是关注技术,排除A项;
材料并未涉及经济发展模式和体制,排除B项;
列宁认为当时俄国的经济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即重工业并不发达,而“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局面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
1
2
3
4
5
3.(2022·湖北卷)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俄国皇家瓷器厂收归国有。该厂在1901年烧制的瓷盘正面加绘红色的工厂、举着锤子的工人图案,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锤子的标记,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上述做法反映苏俄
A.输出了革命文化
B.政治对现实的妥协
C.打破了外交孤立
D.艺术与经济的兼顾
1
2
3
4
√
5
据材料可知,十月革命后烧制的瓷器中,既有革命的标记、也有专制的标记(尼古拉二世的标记),说明政治对现实的妥协,故选B项;
“输出了革命文化”表述片面,排除A项;
瓷盘的出口只是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并不能打破外交孤立,排除C项;
材料不涉及艺术审美旨趣,排除D项。
1
2
3
4
5
4.(2022·广东卷)列宁曾指出:“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的办法有
A.通过工业化以改变阶级结构
B.发展军事工业提升国防实力
C.实行家庭经营促进农业发展
D.恢复市场作用增强经济活力
1
2
3
4
√
5
根据材料“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发展工业化能够促进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改善人民的生活,巩固无产阶级的统治,A项正确;
提升国防实力并不能挖掉国内资本主义的“老根”,排除B项;
根据材料可知,发展农业不会“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排除C项;
恢复市场并不能“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排除D项。
1
2
3
4
5
5.(2021·广东卷)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
C.完善新经济政策
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
1
2
3
4
√
5
根据“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做法是为了适应苏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工业化培养人才,故A正确;
B项错在“普及”;
随着1924年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的上台,新经济政策被慢慢废除,故C错误;
冲破西方技术封锁不是其目的,故D错误。
1
2
3
4
5
返 回
课时精练
1.(2022·诸暨高三模拟)在《列宁传》一书中,作者将列宁的生平分为了六个部分,属于“十月的决战”部分的可能是
A.“在西伯利亚流放地”“革命伴侣”
B.“历史性多数”“独立建党”
C.“在两个政权并存的日子里”“震撼世界的十天”
D.“不幸的和约”“国内战争”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依据材料“将列宁的生平分为了六个部分”“十月的决战”并结合所学可知,“十月的决战”是指列宁领导俄国进行了十月革命,“在两个政权并存的日子里”“震撼世界的十天”反映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进程,符合题意,C项正确;
A项发生19世纪末,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排除;
B项发生在20世纪初,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排除;
D项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排除。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2023·南昌高三模拟)1917年11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从1917年11月到1918年2-3月,首先在莫斯科建立,然后到乡村,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苏俄这一历程体现了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艰辛
B.协约国武装干涉产生的影响
C.独特革命政权道路的创建
D.战时共产主义实施的必要性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苏俄从城市到农村的革命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的创新,是独特社会主义政权道路的创建,C项正确;
当时苏俄还没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
协约国武装干涉是在一战后才开始的,排除B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1918年协约国武装干涉以及国内反革命叛乱的情况下实施的,排除D项。
3.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在论及商品交换时说:“结果就会在一定的自由贸易基础上,使小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复活。这是毫无疑问的,漠视这样的事实便太可笑了。”在列宁看来,新经济政策
A.提高了俄国农民生产积极性
B.旨在利用商品市场发展经济
C.必然导致俄国复辟资本主义
D.有利于巩固俄国的工农联盟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据题干信息可知,列宁“在论及商品交换时”,对自由贸易持肯定态度,故选B项;
材料未涉及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A项;
新经济政策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而资本主义的基础为私有制,俄国资本主义复辟不可能出现,排除C项;
列宁探讨的是新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并非工农联盟,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4.列宁在1921年说:“在最近这几年,必须善于考虑那些便于从宗法制度、从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中间环节”的政策包括
A.实物配给制 B.余粮收集制
C.租让制和租借制 D.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依据材料“1921年”“必须善于考虑那些便于从宗法制度、从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可知,1921年,列宁主张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目的。租让制和租借制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C项正确;
A、B、D三项均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
5.1921年春末,在乌克兰、顿河流域和西伯利亚地区发生了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叛乱。1921年2月28日,在波罗的海海军主要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水兵叛乱,参加者多为刚刚穿上军装的农民。为避免此类问题再次发生,苏俄政府采取的对策之一是
A.建设福利国家
B.实行实物配给制
C.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D.征收固定的粮食税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材料时间“1921年春末”“1921年2月28日”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叛乱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故苏俄政府采取新经济政策,征收固定的粮食税,D项正确;
建设福利国家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实物配给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B项;
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时期工业化的内容,排除C项。
6.(2023·丽水高三调研)1926年,苏联某经济学家指出:“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规律——强调国家通过命令重新分配国民收入,把资金从农业方面抽调到工业方面,以保证工业的高速发展。”这一理论的实践使苏联
①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②快速走出了经济大危机
③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 ④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据材料“把资金从农业方面抽调到工业方面,以保证工业的高速发展”可知,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①正确;
苏联没有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接轨,没有受到经济大危机的牵连,相反借大危机发展了自己,故②错误;
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故③正确;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苏联模式使得苏联轻工业落后,并未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体系,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7.(2022·葫芦岛一模)1926年,列宁格勒一半以上的居民参与到房屋的租赁和买卖中去。没有单独房间或住宅可供租赁的住户,往往将自己的住处用柜子、窗帘、屏风等隔成些角落出租。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工业化的实现带动人口激增
B.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在持续下滑
C.新经济政策向社会生活渗透
D.集中化房屋管理体制已完全废止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根据材料时间“192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激发了人民的市场意识,故选C项;
“工业化的实现”不符合史实,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排除A项;
“在持续下滑”不符合史实,新经济政策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使城市居民生活有所改善,排除B项;
“已完全废止”不符合史实,应为“还未建立”,集中化房屋管理体制是在斯大林时期逐渐建立的,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8.(2022·烟台三模)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农业集体化以后,集体农庄(包括农民)与国家之间形成实行义务交售制的经济关系。义务交售制采用买卖的形式,但农副业产品不是商品,而是被征购的劳动产品,实际上是“贡税”。该做法
A.优化了国民经济的格局
B.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
C.提高了农业的经济地位
D.缩小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苏联在为了国家工业化的实现而不断地积累资金,据此可知,该做法适应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故选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苏联模式之下,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民经济格局并没有得到优化,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苏联模式之下,国家把重工业的发展放在了首位,排除C项;
题干这种做法会扩大城乡差距,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9.1930年,斯大林加快了消灭资本主义经济的步伐,提前结束新经济政策,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1936年,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但并不想进一步巩固和完善。1939年,斯大林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A.五年计划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B.经济模式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C.改革缺乏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D.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冒进倾向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从题干中可看出当时的苏联急于实现向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的过渡,带有明显的急于求成的冒进倾向,故选D项;
题干的主旨不是强调五年计划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排除A项;
题干中强调的是苏联模式的冒进倾向,超越了苏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排除B项;
从题干中可看出斯大林时期急于实现向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的过渡,有一致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
10.(2022·金华十校高三模拟)在苏联,1931年农产品价格水平只相当于一战前的50%,同时土地税高达战前水平的22.6%;1932年9月,农民出卖农产品的价格指数为59,而购买的工业品价格指数为121。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农产品的过剩造成了价格下跌
B.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初见成效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
D.工业化建设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14
15
16
17
根据材料可知,苏联的农产品价格低,而工业品价格高,是因为苏联通过牺牲农民的利益为工业化筹集资金并完成原始积累,D项正确;
农产品价格低并不是农产品过剩导致的,而是为了工业化积累资金,排除A项;
赫鲁晓夫改革于1953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于1921年被新经济政策代替,排除C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1.(2022·天津红桥区高三期末)1920年,列宁认为,在必须坚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口号的同时,还必须实行“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使西欧共产主义无产阶级与东方各殖民地一切落后国家的农民革命运动结成尽可能密切的联盟”。列宁意在号召
A.无产阶级必须领导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B.国际无产阶级应联合起来支持苏俄革命
C.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结合
D.各国无产阶级要与本国资产阶级联合斗争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据材料可知,落后国家的农民革命运动即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运动,故选C项;
列宁未强调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由谁领导的问题,只是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排除A项;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资产阶级的作用,排除D项。
12.(2022·衢州高三模拟)“列宁本是认定了在产业后进的国家不经过相当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不能进于最低度的共产主义的。大产业的毁灭,工厂的停工,便是无产阶级不能存在。只有产业发达,无产阶级才发达,共产党的政府总有他的立脚点。”材料旨在分析
A.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阶级基础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的弊端
C.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D.苏联模式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材料可知,列宁认为“只有产业发达,无产阶级才发达,共产党的政府总有他的立脚点”,新经济政策实际上解决了产业落后的国家在民主革命胜利后怎样进行共产主义建设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中重建资本主义”并非“又回到资本主义”,C项正确;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阶级基础是俄国工人阶级力量壮大,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的弊端在于国内战争胜利后,仍然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影响人民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
材料信息与苏联模式的形成无关,排除D项。
13.(2022·湖北黄冈中学适应性考试)1923年,苏维埃国家先后颁布了《关于国营托拉斯条例》和《关于地方国营托拉斯条例》法令,它规定国营托拉斯是基本经济核算单位和工业管理基本环节。1923年,全国有478个托拉斯,它联合了4 144家企业和88%的工人。这一做法
A.有利于赢得国内战争胜利
B.奠定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
C.增强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D.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颁布《关于国营托拉斯条例》和《关于地方国营托拉斯条例》的法令,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允许私人资本的存在与发展,这有利于增强地方和企业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
“有利于赢得国内战争胜利”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排除A项;
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苏俄新经济政策是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这并没有偏离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排除D项。
14.(2022·重庆一模)1927年7月,斯大林提出农民要偿付一种类似“贡税”的间接税,即农民购买工业品时要“多付一些钱”,而出售农产品时要“少得一些钱”。国家有时竟以低至农产品成本10%的牌价强制收购农产品。此外,集体农庄必须接受国营机器拖拉机站的耕作服务,缴付巨额实物报酬。这些做法
A.基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B.有利于强化工农联盟的统治基础
C.借鉴了宏观经济学说基本原理
D.立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长远规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做法是立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长远规划,为苏联工业化建设提供必要生产资金和生产原料,D项正确;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排除A项;
材料所述做法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不利于强化工农联盟的统治基础,排除B项;
材料信息表明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同于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宏观经济学说,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15.(2022·浙大附中高三模拟)苏联“一五计划”期间,通过外贸手段直接从西方市场上购买了大量的机器设备和技术,1929年,仅美国向苏联出售机器设备的商号就有一千多家。1931年,苏联购买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到1932年,约占50%。这说明苏联
A.完全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与美国的敌对关系得到全面改善
C.抓住国际机遇加快工业化建设
D.计划经济体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选择题
15
16
17
根据所学知识,苏联在1928-1932年间实施“一五计划”,而此时的西方国家迫切需要通过向外国输出资本、技术,减轻经济危机的影响,因此苏联抓住了有利的国际时机,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工业化建设,故C项正确;
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材料仅仅反映美苏间的外贸情况,不能得出B项结论,排除;
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计划经济体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7
16.(15分)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摘编自《列宁全集》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材料二 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年份 钢(万吨) 煤炭(万吨) 棉织物(亿平方米) 谷物(万吨)
1928年 425.1 3 551 18.21 7 330
1940年 1 831.7 16 592.3 27.15 9 564
增幅(%) 330.08 367.25 49.09 30.48
——摘编自周荣坤等《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说:“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世纪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真相》
材料四 (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经济政策。(4分)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并概括这一方针的积极作用。(5分)
答案 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积极作用: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3)据材料四,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说说你对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认识。(6分)
答案 因素: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片面发展重工业。
认识:要尊重客观规律,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17.(10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列宁
材料二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遭到了严重的失败,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选集》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材料三 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模式: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启示:经济政策制定要从实际出发,适时调整;坚持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注重工农业协调发展,重视保护农民利益;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1)材料一所指的“两位学者和战士”是谁?他们所创立的科学理论是什么?这一理论在俄国得以成功实践的重要事件是什么?(4分)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人物: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论:马克思主义。事件:十月革命。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苏俄(苏联)经济政策的模式以及经济发展中的启示。(6分)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