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6张PPT)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期
第十八单元
第51讲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时空重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1945年
1967年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947年
80年代
1989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9年
2001年
2003年
2008年
2013年
2015年
东南亚国家联盟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北美自由贸易区
世界贸易组织
“9.11”事件阿富汗战争
上海合作组织
国际金融危机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欧洲联盟
二十国集团
伊拉克战争
“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1)冷战结束后世界发展呈现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性等新特点。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
(2)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和人类社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需要各国携手解决。
(3)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要牢固树立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主题概览
内容导航
梳理归纳 必备知识
重温高考 真题演练
课时精练
梳理归纳 必备知识
一、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1.世界多极化
(1)美国希望建立单极世界
①背景: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消失, 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②主要表现:“9·11”事件之后,美国迅速展开反恐行动。2001年10月,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2003年3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美国
(2)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国家或地区 表现
欧盟 继续向经济和政治一体化迈进;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俄罗斯 取代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推行多极化外交
日本 将追求政治乃至军事大国作为国家的长远战略目标
中国 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正在发挥并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 总体实力增强,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思维点拨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多极化是一种趋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政治新格局。
2.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1)经济全球化
①发展历程
时期 概况
开始 追溯到 的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
工业革命后 世界市场更加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发展
二战后 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新航路
20世纪70年代以来 以 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主要推动力量
进入20世纪90年代 迅猛发展;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
进入21世纪 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信息技术
跨国公司
图解历史
经济全球化的条件
②存在的问题
风险加大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
利益交融 一国经济波动或经济危机可能殃及其他国家,甚至影响全世界
(2)区域经济集团化
欧洲联盟 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
北美自由贸易区 由 和 组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
东南亚国家联盟 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3.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
(1)社会信息化
①含义:是指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建立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向高效、优质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②影响:进入21世纪,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如何保卫自己的信息安全成为各国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2)文化多样性
地位 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
面临挑战 背景 经济全球化和____________
策略 各国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
中国 在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社会信息化
图解历史
世界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
材料
重点探究
——摘编自白远《当代世界经济》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 示例一
论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影响各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
阐述:由于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不高,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材料柱状图中马来西亚、泰国、南非、中国等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世界平均值,说明它们需要海外市场;发达国家技术含量高,压低初级产品的价格,加之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延续,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较低。
因此,努力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形成国际贸易公平公正的新环境,才能促进不同类型国家的共同发展,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示例二
论题:发达国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优势。
阐述:材料柱状图显示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低于世界平均值,表明发达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较低。发达国家利用二战以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以及科技优势,垄断了世界贸易。
总之,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打破发达国家的贸易垄断地位,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1.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1)发展方面
①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
②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2)和平与安全方面
①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②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③ 和极地资源争夺等日趋激烈。
3.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传统的全球治理机制
①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仍然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
②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正在解决的问题。
海洋权益
(2)全球治理的新现象:二十国集团;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新开发银行。
(3)中国方案
内容 ①坚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②倡导构建 ,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依据 ①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大势的准确把握。
②源自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
意义 ①是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②是为了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实践 通过实施共建“ ”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等具体措施,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
一带一路
材料 2017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他回首最近100多年的历史,谈到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尤其是遭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他指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
——摘编自李惠军《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审视“家国情怀”》
重点探究
材料反映了全世界人民渴望和平、拒绝战争的共同期望。根据材料并结合实际说说我国为此作出的大国担当。
答案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等。
1.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精准读背
表现 国际贸易量增加,世界市场扩大,贸易全球化;国际分工日趋成熟,生产全球化;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资本全球化
实质 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问题 ①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占据主导地位,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距离,贫富分化严重;②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
对策 ①倡导平等互惠、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②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③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1)“人类命运共同体”汲取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实现了理论的坚持和继承。
(2)“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公平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
(3)“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倡导全球新型文明观。
(4)“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返 回
重温高考 真题演练
1.(2021·1月浙江选考)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东道主克林顿总统提出一项计划,推进实行“安全与经济、双边与多边并重”的战略合作。该会议将“一个松散的论坛或机构升格为首脑会议”,美国还企图在这一组织中担任领导地位。结合所学判断,该组织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美洲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
2
3
√
4
5
1
2
3
根据材料中“推进实行‘安全与经济、双边与多边并重’的战略合作”和“一个松散的论坛或机构升格为首脑会议”并结合所学可知,该组织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故C项正确;
世界贸易组织和美洲自由贸易区分别是世界性和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国际金融组织,都不是双边与多边并重的战略关系,故A、B、D项错误。
4
5
2.(2020·天津卷)下图是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变化示意图。该图适合用来说明
A.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
B.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
C.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了滞胀
D.世界贸易全球化的加强
1
2
3
√
4
5
材料中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在
1996年相对于1980年都有所上升,说明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世界各地联系
加强,贸易全球化不断发展,故选D项;
材料呈现的是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
存度,无法看出其经济发展状况,排除A项;
材料并未呈现这些不同类型国家的地区来源,无法体现经济区域化的发展,排除B项;
1980年以后,发达国家逐渐摆脱了“滞胀”危机而不是陷入,排除C项。
1
2
3
4
5
3.(2020·江苏卷)在科索沃危机期间,欧盟坚持召开朗布伊埃和谈,希望在欧盟的主导下解决问题。1999年科索沃战争后,欧盟决定设立外交和国防总代表一职,充分表现了独立解决欧洲问题的决心。这表明
A.欧洲已实现政治一体化
B.欧盟在多极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
C.世界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D.欧盟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1
2
3
√
4
5
欧盟坚持召开朗布伊埃和谈,希望在其主导下解决问题,欧盟决定设立外交和国防总代表一职,充分表现了独立解决欧洲问题的决心,这是欧盟加强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的表现,故选D项;
1993年欧盟成立,这是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表现,但是欧洲还没有实现政治一体化,排除A项;
材料表明欧盟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且多极格局并未形成,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排除B项;
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排除C项。
1
2
3
4
5
4.(2022·临沂月考)1980年至2016年,欧美国家前1%的富有群体收入增长约200%;新兴国家劳动者收入增长约100%,与此同时,欧美国家后90%的群体平均收入只增长了50%。劳动回报率不足给发达国家“沉默的大多数”带来了不平等感,这些中产和底层劳动者对经济一体化的态度逐渐演变成政治上的本国优先主义。对此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A.南北国家贫富分化状况不断加剧
B.世界经济一体化明显违背平等原则
C.经济全球化趋势正面临严峻挑战
D.各国积极谋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1
2
3
√
4
5
1
2
3
依据“这些中产和底层劳动者对经济一体化的态度逐渐演变成政治上的本国优先主义”可知,欧美国家占多数的中产和底层劳动者的本国优先主义的态度,不利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说明经济全球化趋势面临严峻挑战,故C项正确;
材料只反映了欧美发达国家,没有体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分化状况,排除A项;
材料无法体现世界经济一体化违背平等原则,排除B项;
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4
5
5.(2023·福州调研)近年来英国脱欧、美国“退群”等全球化逆动现象,已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与此相反,中国则鲜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大国担当。材料反映了
A.欧美国家积极反对经济全球化
B.国际新秩序建立的必要性
C.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主导力量
D.贸易保护主义已得到控制
1
2
3
√
4
5
1
2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中期以来,改善全球治理机制成为时代主题,英美等西方大国逆全球化行为,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方案等,反映了国际新秩序建立的必要性,B项正确;
欧美国家积极反对经济全球化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
材料不能说明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主导力量,排除C项;
“贸易保护主义已得到控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返 回
4
5
课时精练
1.1982年美国总统里根企图阻止一些西欧国家的公司向苏联提供天然气管道设备和资金,却遭到英国的反对和拒绝。之后,美国政府声明,一些西欧国家相关公司将被禁止进入美国市场。据此可知当时
A.苏联遭到西方国家技术封锁
B.北约阵营已经瓦解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D.欧盟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材料中美国与英国等西欧国家就是否向苏联提供天然气管道设备和资金问题产生矛盾,反映了西欧国家企图摆脱美国的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共体、日本、中国、不结盟运动等力量的发展壮大,世界格局呈多极化发展趋势,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C项正确;
材料中美国对苏联实行技术封锁,但遭到英国反对,排除A项;
北约至今仍然存在,没有瓦解,排除B项;
1993年欧盟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2022·浙大附中高三)20世纪60年代,日本推行积极的经济外交。1962年,首相池田勇人出访西欧六国,协商贸易问题,法国总统戴高乐称他是“半导体推销员”。这是战后日本领导人首次出访欧洲。同时,池田还表示“没有必要和美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态度,现在可以和中国大力开展经济、文化的交流”。可见,当时的日本
A.实现了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
B.联合欧洲共同对抗美国
C.表现出摆脱美国控制的倾向
D.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根据“没有必要和美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态度,现在可以和中国大力开展经济、文化的交流”可以看出,随着战后经济的日益恢复,日本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走独立的外交道路,故C正确;
A是1972年,排除A;
日本并没有要对抗美国,排除B;
材料不能反映日本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排除D。
3.(2022·义乌高三适应性考试)日本外务省次官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真实意图是
A.主张国际合作
B.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C.与美国、西欧分庭抗礼
D.重走军国主义邪路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材料体现了日本想要通过经济实力谋求和美欧同等的政治地位,建立美、欧、日主导的国际秩序,B项正确;
日本的真实意图是建立政治大国地位,而非主张国际合作,排除A项;
“分庭抗礼”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项;
军国主义是指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材料没有体现日本想要“重走军国主义邪路”,排除D项。
4.二战后,全球成立了众多的国际组织,对地区乃至世界政治、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下列国际组织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A.1961年成立的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
B.APEC的成立和壮大为世界经济一体化探索出新模式
C.上合组织的成立,提供了经济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
模式
D.1967年东盟成立,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启动,树立了合作共
赢的典范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上合组织的成立,在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和稳定方面做出了贡献,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的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C项符合设问,故选C项。
5.(2023·温州高三一模)199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的基础上,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与GATT相比,WTO更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
A.成为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
B.维持汇率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C.电信市场相互开放,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
D.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6.(2022·鞍山高三模拟)“七国集团”(G7)和“八国集团”(G8)是发达国家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国协作和全球治理的机制。1999年七国集团财长提出成立二十国集团(G20),以寻求合作、促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和经济持续增长,成员有阿根廷、印尼、巴西、中国、印度、韩国、南非等。G20的出现反映了
A.发展中国家力量正在崛起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加快发展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完成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七国集团”(G7)和“八国集团”(G8)是发达国家主导的,而二十国集团(G20)中新增加的成员有阿根廷、印尼、巴西、中国、印度、韩国、南非等,它们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这反映出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强,A项正确;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二十国集团(G20)无关联,排除B项;
C、D项表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7.1993-2001年为某国际组织的快速发展期。1994年确定了“茂物目标”,即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分别于2010和2020年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1995年和1996年分别通过了《大阪行动议程》和《马尼拉行动计划》,规定了具体实施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2001年达成了《上海共识》,进一步带动成员推行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加强经济技术合作。该组织是
A.欧洲联盟 B.上海合作组织
C.亚太经合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3-2001年为亚太经合组织的快速发展期,在此期间,确定了“茂物目标”,达成了《大阪行动议程》《马尼拉行动计划》和《上海共识》,成员间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得到了加强,C项正确;
欧洲联盟与《大阪行动议程》和《马尼拉行动计划》等无关,排除A项;
上海合作组织直到2001年才正式成立,并非1993-2001年快速发展的国际组织,排除B项;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于1995年,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8.(2023·丽水高三模拟)俄乌冲突初期,卢布大幅贬值。为打破这一困局,2022年3月2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要求政府、中央银行和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对“不友好国家”从4月起必须用卢布支付天然气的费用。随后,卢布由最低时的1美元兑150卢布,一度突进到1美元兑52卢布。俄罗斯此举
A.有助于规范国际能源交易结算
B.表明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
C.完美应对了当下各种国际挑战
D.有助于金融市场的一体化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据材料可知,卢布由大幅贬值到大幅升值,说明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受各种因素制约,故选B项;
俄罗斯的举措是无奈之举,并不利于规范国际能源交易结算,排除A项;
“完美”说法错误,排除C项;
俄罗斯的做法显然是摆脱现有国际金融体系,不利于金融市场的一体化,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9.1999年2月15日的德国《明镜》周刊的一篇报道中说:“自工业时代开始以来,职工和所有者之间,从未像现在这样陌生。现代的金融市场正在使两个重要的生产因素——资本和劳动——彻底隔离。”报道中所谈到的现象
A.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产物
B.反映了资本的社会化趋势
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D.说明阶级矛盾已大为缓和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经济全球化同时也是资本的全球化过程,在资本全球化过程中寻求最优配置,原有的资金+劳动模式逐渐走向分离,故选B项;
经济全球化是市场配置的结果,不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产物,排除A项;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来说是一场巨大的挑战,对发达国家来说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导致本国就业形势严峻,阶级矛盾突出,排除C项;
阶级矛盾在资本全球化过程中不是缓和而是激化,排除D项。
10.(2023·浙江A9协作体高三联考)中东地区的难民取道白俄罗斯进入欧盟成员国波兰和立陶宛,却遭后者暴力应对,由于边境地区没有足够的食品、水和医疗保障,随着当地气温逐步下降,大批难民处境日益艰难。难民出现主要原因是
①战争和地区冲突 ②宗教或部族矛盾 ③自然灾害、经济恶化 ④冷战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14
15
16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战争和地区冲突是产生大规模难民的主要原因,如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二战后的历次局部战争、地区战争(印巴战争、中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两伊战争等)都制造了大量难民,故①正确;
宗教或部族矛盾如叙利亚内战、卢旺达部族冲突也造成大量难民,故②正确;
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经济恶化,也是“难民潮”形成的原因,故③正确;
冷战政策是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11.(2022·莆田三模)亚投行(AIIB)是中国倡议成立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成员国已有一百多个,虽然亚投行的成立受到美国大力阻挠,但包括英、法、德在内的西欧国家并没有对该组织表示拒绝。该银行主要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从而促进区域内经济体的发展。由此可见
A.世界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B.资本主义内部关系破裂
C.经济区域化向纵深发展
D.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材料中亚投行的成立反映了中国在国际金融的影响力,同时英、法、德并没完全按照美国的意思行事,可见世界经济领域的多极化趋势加强,故选D项;
亚投行(AIIB)只能代表中国目前的成就,无法代表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排除A项;
仅依据美国的阻挠,无法得出资本主义内部关系破裂的结论,排除B项;
亚投行(AIIB)是中国主导的一个国际组织,而不是一个区域集团,排除C项。
12.(2022·杭州高三一模)从1999年西雅图反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大规模骚乱以来,凡遇到一些重要国际会议,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均举行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对这一现象合理的历史解释是
A.经济全球化加剧全球文明冲突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差距扩大
C.经济全球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
D.经济全球化激化发达国家社会矛盾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举行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反映了发达国家一部分民众存在反全球化情绪,原因是经济全球化在某些方面对某些人群产生了冲击和影响,激化了发达国家社会矛盾,D项正确。
13.(2022·嘉兴一中期中考试)1950年7月,美国操纵巴黎统筹委员会将中国列入管制范围。1979年7月,中美两国签署的《贸易关系协定》,中美双方相互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2017年以来,美国对中方输美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据此可知
①20世纪50年代美国冷战思维和政策阻碍中美关系正常发展
②20世纪70年代经贸紧密往来推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当今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旧存在
④亟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
14.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老挝、新加坡、泰国、越南等6个东盟成员国和中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4个非东盟成员国正式开始实施该协定,这标志着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启动运行。下列对RCEP的认识,错误的是
A.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B.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产物
C.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D.标志着世界贸易逐步走向规范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
RCEP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产物,世界经济走向规范化的标志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A、B、C三项的描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15.(2022·温州十校联考)有学者将当下的地球比作一艘大船,190 多个国家就是这艘大船的一个个船舱。世界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 这艘“地球号”大船才能乘风破浪,平稳前行。这一比喻昭示了
A.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B.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迫切性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D.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可行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择题
15
16
√
16.(2022·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15分)大国的经济和外交政策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维持帝国战略上,英国历史上存在有形和无形两手。有形的那一手,指的是通过殖民政策开疆拓土,凭借力量而使其他国家臣服,在不平等基础上,使作为宗主国的英国收获各种各样(经济、政治、军事等)的利益。无形的那一手,则与之不同,它是通过英国与其他国家基于平等地位的更具有柔性的自由贸易方式,以英国具有先进生产力作为基础性条件,和平地攫取其他国家的经济利益。
——摘编自伍山林《如何认识经济思想的“谱系”
——以英国重商主义为例》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材料二 帝国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最明显特征是贸易量的大幅增长。19世纪七十年代前,德国对外贸易呈一种直线增长趋势,但长期处于入超状态。1861年德意志关税同盟对外贸易总额为22.68亿马克,逆差为1.44亿马克,1871年外贸总额为54.39亿马克,逆差为3.11亿马克。1871年以后,受快速工业发展对原料、粮食的需求和工业品出口增长的刺激,贸易的快速增长形势没有太大改变,但出口呈现更大的活力。1880—1913年,虽然对外贸易仍处于入超状态,但出口由29.23亿马克增至100.97亿马克,进口由57.36亿马克增至107.5亿马克,出口增幅明显大于进口增幅。这表明德国的产品出口能力在增强,外贸总额也在快速增长。——摘编自邢来顺、吴友法《德国通史》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材料三 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确立的全球性优势地位,使许多国际组织为美国所左右。有的学者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已经成为美国的代言人。“在经济政策、贸易政策、社会政策、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最终是华盛顿的政治家及其顾问们在为全球一体化制定规则”。这种规则被制定出来以后,往往被视为全球性的规范,在维持全球经济秩序、促进世界贸易发展等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因此,美国经济在全球的优势地位,客观上对经济全球化起了推动作用。
——摘编自杨卓林《美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地位和作用》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阅读材料一,指出英国历史上“无形的那一手”的内涵。结合所学,简述英国践行这一原则的举措。用一句话概括该思想对人们“财富观”的影响。(5分)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内涵:自由主义(或者自由放任、自由竞争)。
举措:1852 年英国议会宣布自由主义为基本国策;废除阻碍自由贸易的法令;炮舰政策,强行推行自由贸易。
影响:确立了发财赚钱的社会价值观。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德国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的国际贸易状况。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德国为扩大出口而采取的外交举措及其根本动力。(4分)
答案 国际贸易状况:贸易量快速增长、长期入超状态、出口增幅逐渐大于进口增幅。(任答两点)
外交举措:建立三国军事同盟(或者 1879 德奥同盟、1882 德奥意同盟);对外扩张,争夺世界霸权。
根本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主导的贸易政策的宗旨。简述这些规则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作用。(6分)
答案 宗旨:互相削减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自由贸易。
作用:成为全球性的规范,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有利于确立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制度化的发展方向。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