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1张PPT。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报国欲死无战场,
栏杆拍遍悲断肠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课文学习目标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抗金英雄 。 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掌管一路军政的长官),多有利国便民举措。从?43?岁起,闲居江西信州达20余年。到了晚年,朝廷又起用他,任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任内因力主抗金而不能久于其位,抑郁而殁。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人称“词中之龙”,传世词有600多首。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题目解说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1、正音:
遥岑( cén ) 堪脍( kuài )
搵泪( wèn ) 许汜( sì )
供恨( gōng ) 倩(qìng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楚地的天空辽远空阔,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浩荡的江水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遥望远处起伏的山岭,有的如玉簪般峭立,有的如螺髻般回旋,向我呈献出无限的愁苦和怨恨。在落日斜照的赏心亭上,在孤雁的哀鸣声中,流落江南的游子站在楼上瞭望。我仔细把吴钩宝刀看过,把亭上的栏杆拍遍,但没有人能领会我登高望远的心情。 不要说鲈鱼如何鲜美,可以切碎煮熟品尝,如今秋风已起,张季鹰回到故乡没有?求田问舍的许汜,恐怕会羞于见到雄才大略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我为这风雨飘摇中的祖国而忧愁,光阴虚度,连树木都这样老大了。请什么人唤得那穿红着绿的温情女子,来揩拭英雄留下的眼泪?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慷慨激昂、沉郁悲愤、悲慨雄放。
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什么内容?
上片先描写景物,这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自己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愿望不能实现的无奈与遗憾。
。
思考:分析词的上片
1、上片中词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3、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请大家抓住关键词结合诗句理解)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楚天千里江水无际气势阔大、笔力遒劲、磊落的胸襟远山连绵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落日南宋国势衰颓断鸿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 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看、拍、会、登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苦 闷急切悲愤忧愤孤寂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哪些意象?有哪些特点?
长天 秋水
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千里弥漫清爽秋气,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 。
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此三句写什么?诗人的情感如何?为何如此呢?
此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诗人见如此壮美的远山,又是秋高气爽之时,为何诗人说远山在“献愁供恨”?
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报国无门。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抒发内心块垒。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深意?
这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游子”, 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总之,《水龙吟》借景抒情。上阕以江水、远山、落日、断鸿、游子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景象广阔而淡远的画面……词人由水写到山,由景写到人,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气象阔大。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当夕阳西沉,孤雁哀鸣,赏心亭上的词人,怎不对远在北方的故乡万分思念。怎能不将其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看了又看,悲愤地拍打起亭子上的栏杆呢?然而,这一切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思考: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1、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张翰?:乐于归隐????有家难回的乡思,以及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许汜:谋取私利?不学、不愿,刘备?:雄才大略?赞赏,志在为国为民
桓温?:叹时光流逝忧惧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反例正例用典 春秋吴人善铸钩,故称。后也泛指利剑。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 《南园》思考 思考 (1) 尽西风,季鹰归未?
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思考(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思考思考: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此三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
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抒发作者内心的孤独与痛苦的心情。同时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难句理解 诗歌主题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水龙吟》艺术特色
1、 从写景入手,意境开阔,情景交融。
2、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然而贴切,深沉而含蓄。用典也叫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于借古抒怀。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内容丰富,言简意赅,文情隽永,含蓄深刻。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如:“休说”“怕应羞见”可以看出辛弃疾对张翰和许汜是不赞同的,辛弃疾希望去收复失地,抗击金兵,洗雪国耻。用桓温的典故,词人表达了自己已经渐渐衰老,可是祖国仍处在飘摇的风雨中,自己杀敌报国的壮志却难以实现的痛苦心情。
3、采用白描、反衬的手法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典故:张翰,许汜、刘备,桓温
1、张翰——作者写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吹来,很想吃家乡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立即弃官还乡。像这样轻易地挂冠离职,辛弃疾是做不到的。?
2、许汜、刘备—— 写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着买田置产,作者更不屑那样去做。在这里他要说明的是: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去追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
3、桓温 —— 说明自己心中怕的是时光如流水般飞逝,人也会在饱经磨难之后很快地老去。他想到岁月催人老,报国壮志难以实现;想到自己的苦恼并没有人能够理解,就不禁掉下了英雄之泪!?
小结: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执著于人生理想的追求,所以他的词时时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沉郁、悲愤和愁苦。
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拓展延伸 比较本诗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有什么相同点?
明确: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语言:大气豪放
意境:空旷辽远辛弃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 怀古
铁板铜琶继东坡 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 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
“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字词积累
风流:指英雄遗风,英雄伟业带来的影响。
金戈铁马:指精锐的军队。
气吞万里:豪气能吞吐万里江山,气概非凡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佛狸(bìlí):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千百年来江山依然如故,但是无处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象征着当年繁华景象的歌舞楼台,连同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去。夕阳映照着荒草枯木,在那普通的街巷,人们传说说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这里居住过。回想当年,刘裕率领精锐大军北伐,那气势像猛虎一样,扫荡万里,把盘踞中原的敌人都赶走了。 元嘉年间,宋文帝(刘裕的儿子)草率地出师讨伐魏,想要建立像汉朝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却只落得个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大败南逃。南归至今,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到处都是金兵南侵的烽烟战火。往事怎能回想,如今在敌占区里,异族的佛狸祠庙前,吃祭品的乌鸦的啼叫声和社日祭神的鼓声响成一片!现在靠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上片思考:
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孙权:
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
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思考:
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手法是用典,借古讽今、借古喻今
上片小结: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思考: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准备,委婉规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思考:
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社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思考: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以廉颇自况,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下片小结: 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本词主题: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
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
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
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
愤懑。 《永遇乐》表现手法
1、运用典故
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
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与前人对比鲜明。
本词运用了五个典故: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恰当,非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以少胜多,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想。
廉颇——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2、对比 (孙权等)英雄业绩——可悲现实
刘裕——刘义隆 扬州路——佛狸祠
廉颇——自己 小 结
辛弃疾生不逢时。他的文才武略换来的却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于是他只好笑傲山林、诗酒余生。他常常将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的长歌。这是英雄人格意识的变向表达,我们从这两首词中。分明也能品味出他对英雄人格的悲壮追求。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的遭遇,使他一寄之于词,成为一代词宗,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辛词无论从内容和艺术表现来说,都丰富而多采。在不同的题材下,表现了不同的风格与情调。有时豪迈奔放,慷慨激昂;有时委婉清新,情味深永;有时诙谐嘲戏,趣味横生。特别是他的爱国词章,忧思悲壮,都是发之于内心深处的情感,不止是真挚动人,而且热情澎湃,给人们精神上以强烈的感染力,引起人们奋发有为的心情,是我国抒情诗中最可珍贵的遗产之一。 研讨与练习
一、1、辛弃疾于绍兴32年 (1162)率领北方抗金义军投奔南宋,为的是参加南宋军队北伐抗金。但他从南来至作此词时已有12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朝廷只让他担任一些维持地方治安之类的官职,并没有派他去杀敌陷阵,所以作者心中十分失望和愤慨。当他在秋季登上赏心亭时,眺望寥廓的天空、悠悠的江水、高耸的山峰,看到楼头落日,听到断鸿哀鸣,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处境:他如今流落南方,事业无成!岁月不饶人,他急切地希望有用武之地,却不能被人理解,词人深感孤独寂寞,面对楚天清秋不禁怆然泪下。他的 “登临意”就是这种要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对于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的悲痛和愤慨。词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他的抒情营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2、这句是说武将廉颇被免职后,到了年老时,赵王又想起用他,就派人前去探视。看到了廉颇饭量很大,还能骑马。作者由此联想到自己,他并不如廉颇老迈,却没有人来过问。作者在这里运用典故,是以廉颇自况,表达了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路的悲痛、愤慨。这一句集中地体现了全词的主旨。
二、作者在这两首词中,写到的历史人物有:张翰、许汜、刘备、孙权、刘裕、南朝宋文帝、拓拔涛、廉颇。历史事件有:张翰弃官归乡、刘备鄙视许汜、孙权始置京口、刘裕起兵北伐、霍去病出击匈奴、宋文帝北伐失败、拓拔涛建立行宫、赵王探望廉颇。作者通过这众多的历史人物故事,分别表达了对英雄功业的仰慕,对追求享受、草率从事的行为的批判。抒发了自己炽热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悲哀与愤慨。 这两首词同是写登临,词人运用了怎样不同的方法?
(1)《水龙吟》:借景抒情。江水、远山、落日、断鸿、游子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景象广阔而淡远的画面……
(2)《永遇乐》:借古讽今。作者登高远眺,但见山河长存,世事沧桑,不禁缅怀历史上两位在京口起步而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明君孙权和刘裕,作者慨叹乱世英雄难觅,表达自己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两位古代帝王建功立业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这两首词同是登临,同是用问句结束,两首词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不同的心境?
《水龙吟》:
正值壮年的词人,慷慨激愤,拍遍栏杆,忧愤难泄,恨恨地唱出:“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
词人为山河破碎、朝廷偏安贪逸而愤激落泪。
为自己飘零失所、年华流逝而伤感落泪。
为壮志难酬、且又无人理会而寂寞落泪。《永遇乐》:
步入晚年的词人,屡遭打击,空怀抱负,雄心不死,渴望听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辛弃疾仍不心死,做着英雄的“梦”,他做寻觅孙权的梦,是因为时无英雄;他做刘裕业绩的梦,是因为南宋萎靡,难成大器;他做元嘉草草败绩的梦,是为警戒时人,不要重蹈覆辙;他梦见中原的烽火,是因为他伤时忧国;他梦见廉颇待诏,是希望自己虽老也能重用,一展夙愿。然而,梦终归是梦,辛弃疾心里也十分清楚,留给他的只有无尽悲痛。
抗敌救国的热情,壮志难酬的激愤比较《念奴娇》与《永遇乐》的异同:
相同点:
①内容上:均借某地怀古。
②意境上:均雄浑壮阔(豪放派)。
③主旨上:均怀古伤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
不同点:
①苏轼:风格开阔明朗,旷达乐观。(抒情直抒胸臆)
②辛弃疾:风格含蓄蕴藉,激愤沉郁,读来心情更沉重。(抒情多与典故结合) 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境,建立起豪放的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
苏轼的词:具有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襟,形成了豪放而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的词:既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感情,跃跃欲试的雄心,又表现出深沉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形成了豪放而沉郁的风格。苏辛词比较 婉约派
代表人物:
柳永、李清照
优点:
1.婉约派的词大多描绘当时人们的生活情节,反映其对生活的各种态度。 2.婉约派的词大多富含浓烈的感彩,其文藻唯美,给人以心灵的极大享受。
缺点:
1.宋词顾名思义在宋代,但是当时国家饱受风霜,婉约派的诗词大多对战事描绘较少。李清照也仅有一首豪放的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婉约派的词虽然美,但豪气不足,给人的整体感觉太过悲凉。 豪放派
代表人物:
苏轼 、辛弃疾
优点:
1.创作视野较为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2. 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
缺点:
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译文:
站在北固亭楼上,向北方金兵占领区一望,满眼美好的风光依旧,可是从什么地方可以看见大宋的中原大地呢?千百年来,发生了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就已带领了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个儿子就应该像孙权那样!”
注释:
⑴望:眺望。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⑵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⑶ 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⑷年少:年轻。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
兜鍪(dōu móu):指千军万马。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⑸ 坐断:坐镇,占据,割据。
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
休:停止。
⑹ 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⑺ 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⑻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 ,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暗讽今天的朝廷不如能与曹操刘备抗衡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孙权。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译文: 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从天而降的礼花,又如被东风吹落的繁星,像阵阵星雨。华丽的车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萧声四处回荡,玉雕的灯流光飞舞,人们彻夜狂欢,耍弄着鱼龙形的彩灯。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她们在欢声笑语中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人丛中我寻找那人千百次,都没看见她,猛然回头,却看见那人正在灯火稀少的地方独自站立。注释:
元夕:旧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宝马雕车:装饰华丽的马车。凤箫:排箫,箫管排列参差如风翼,故名。玉壶:比喻月亮。鱼龙:拽鱼灯,龙灯。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的首饰。这里指盛妆的妇女。盈盈:形容女子仪态美好。千百度:千百次,千百遍。蓦然:忽然。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上阕写元宵节灯火辉煌的热闹景象;下阕写经过反复寻找,终于在“灯火阑珊处”发现了意中人的惊喜感情。而这位意中人是厌恶繁华、自甘寂寞的美人。这正是词人虽政治失意,却不与那些庸人同流合污的品格的反映。故梁启超评之为“别有怀抱”。此词乃辛弃疾婉约词之代表作。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
⑴造口:即皂口,镇名。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
⑵郁孤台:在今赣州西北田螺岭上。
⑶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⑷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京师。
⑸可怜:可惜。
⑹愁余:使我发愁。
⑺鹧鸪(zhè 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摸鱼儿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②曾有人妒。千金③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④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注释:
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遭嫉妒失宠,幽居长门宫。
②蛾眉,指美女。
③千金,陈皇后曾用百金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献给汉武帝以求重新得宠。
④玉环,指杨玉环。安史之乱时,为平军心,被迫在马嵬坡自缢。飞燕,汉成帝宠妃赵飞燕,曾得宠一时,后被废为庶民,自杀而死。二人皆善舞善妒,且不得善终。这里暗指得势的投降派。
阅读下面这首辛弃疾词,完成题。
西 江 月 遣 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注释】
遣兴∶遣发意兴;
觉:觉悟;
信着:随便写;
何如:怎样。
全词三见“醉”字,这“醉”中隐含着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
因其力主抗金而不为南宋统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又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而忧心忡忡,满腹牢骚和委屈,不便明说而又不能不说,所以,只好借用这种方式,来畅快淋漓地宣泄他的真情实感。 译文:
以酒浇愁,暂且欢乐,想愁那得有时间。最近才觉得古书上的道理,信了还不如不信。
昨夜里我醉倒在松树边,问松树:我醉得怎样?还以为松树要来扶我,便用手推松树说: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