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训练------《隋书·令狐熙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熙性严重,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以母忧去职,殆不胜丧。其父戒之曰:“大孝在于安亲,义不绝嗣。何得过尔毁顿,贻吾忧也!”
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后拜沧州刺史,在职数年,风教大洽。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其年来朝,考绩为天下之最,颁告天下。
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先是,州县生梗,长吏多不得之官,寄政于总管府。熙悉遣之,为建城邑,开设学校,华夷感敬,称为大化。在职数年,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愧惧兼深,常愿收拙避贤,稍免官谤。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且筋力精神,转就衰迈。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熙奉诏,令交州渠帅李佛子入朝。佛子欲为乱,请至仲冬上道。熙意在羁縻,遂从之。有人诣阙讼熙受佛子赂而舍之,上闻而固疑之。既而佛子反问至,上大怒,以为信然,遣使者锁熙诣阙。熙性素刚,郁郁不得志,行至永州,忧愤发病而卒,时年六十三。
(选自《隋书·令狐熙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划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
B.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
C.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
D.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豪右,指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古代“凡居以富强为右,贫弱为左”,故豪族又称“豪右”。
B.祠太山,古代帝王去泰山封禅,向天地之神致谢,同时也是向天下宣告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C.下车,代指官吏就职。因为古代官员都是坐驿车去上任,故后来用下车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D.犬马,臣子对君王的自喻,表示忠诚、甘愿服役奔走。犬马之年,对尊上称自己年龄已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狐熙洁身自好,博学多能。他对朋友的选择极为严格,凡结交的均为当时名士;他博览群书,文武兼备,而且通晓音律,其才能颇得时人赞誉。
B.令狐熙治理沧州,广受拥戴。开皇四年,因为令狐熙被调往朝廷任职,沧州百姓悲伤不舍;等到他重返沧州时,当地百姓纷纷出境前往迎接。
C.令狐熙治政有方,政绩显著。在汴州刺史任上,他禁游食,抑工商,并清理了狱讼积案;到岭南任职后,他修城邑,办学校,让各族百姓感佩不已。
D.令狐熙受人诬告,忧愤而死。有人告发令狐熙接受贿赂并放走李佛子,当李佛子造反的消息传到京城,皇上大怒,派人将其抓捕;他于半路郁郁而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孝在于安亲,义不绝嗣。何得过尔毁顿,贻吾忧也!
(2)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
5.令狐熙向皇帝请辞,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以母忧去职,殆不胜丧。其父戒之曰:“大孝在于安亲,义不绝嗣。何得过尔毁顿,贻吾忧也!”熙自是稍加饭粥。及武帝平齐,以留守功,增邑六百户。进位仪同,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当时之誉。
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寻除司徒左长史,进爵河南郡公。时吐谷浑①寇边,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谐讨之,以功进位上开府,后拜沧州刺史。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在职数年,风教大洽。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而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上闻而嘉之。其年来朝,考绩为天下之最,赐帛三百匹,颁告天下。
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刺史以下官得承制补授。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②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 ”于是相率归附。先是,州县生梗,长吏多不得之官,寄政于总管府③。熙悉遣之,为建城邑,开设学校,华夷感敬,称为大化。
(选自《隋书·令狐熙传》,有删改)
【注】①吐谷浑:也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②渠帅: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③总管府:朝廷设置的区域性军事管理机构。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B.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C.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D.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人的表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B.吏部,隋唐到明清中央行政机构之一,掌吏治,负责文职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吏部尚书。
C.下车,动词,意为官吏初到任,在文中指令狐熙初到汴州任职。另外,古代用作殉葬的粗陋之车,也称下车。
D.华夷,文中“华”泛指中原地区的汉族,夷,古代称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为“夷”,而文中则指除汉族外的各少数民族。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狐熙不随意结交朋友,所结交的都是当时的名士。他博览群书,文武兼备,又很懂音律。做官时以才能出众闻名。
B.母亲去世,令狐熙非常悲伤。父亲劝诫他大孝在于让父母安心,让家族延续后代,不能过度伤心委顿。他听从了父亲的劝告。
C.皇上对汴州因商贸富庶繁盛而不法之徒众多非常厌恶,派令狐熙前去治理。令狐熙治理效果显著。当年政绩考核天下第一。
D.岭南一带反叛的部落首领经常以武力威胁官府。令狐熙在管理此地军事时,广施恩德,使部落首领深受感动,率众归顺朝廷。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
(2)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
答案
1、D句意:百姓有向街开门经商的就禁止他们,凡停留在城外分散居住的船客,都勒令他们聚成村落,驱赶外乡居住的百姓回乡务农,有积压或拖延未审结的案子,都审判发落,有令即行,有禁必止,被百姓称为良政。
“杜”为禁止之意,动词,后接“之”构成动宾结构,且“船客”为名词,作后面句子的主语,应在“船”前断句,排除AC。
“本”在此指务农,作“归”的宾语,这里表达的意思是让百姓回乡务农,因此“归本”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B。
2.D“犬马之年,对尊上称自己年龄已大”说法错误。犬马之年,是对尊上卑称自己的年龄。
3.B“因为令狐熙被调往朝廷任职,沧州百姓悲伤不舍”说法错误。从文中“上幸洛阳,熙来朝……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可知,令狐熙并未被调往朝廷任职,而是去朝见皇帝。
4.(1)最大的孝道在于让父母心里安慰,在道义上不让家族断绝了后代。怎么能因悲伤过度而精神委顿,让我忧心啊!
(2)以前的总管都是以武力来威胁我们,如今的总管(有事)竟然来信相告,我们怎么能违背他呢?
5.①避让贤才,以免受到责难和非议;②任职四年,已使夷人认识到了皇朝的教化;③年迈体衰,不堪重任。
参考译文: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他家世代都是西州的豪门大族。令狐熙生性严谨持重,他不随便与宾客交往,凡结交的都是当时的名士。他博览群书,尤其精通《三礼》;他擅长骑马射箭,精通音律。因为通晓经典,从家里被征召出来,担任吏部上士,不久被任命为帅都督,继而调任为夏官府都上士,都有能干的名声。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几乎不能忍受失去母亲的悲伤。他父亲劝诫他说:“最大的孝道在于让父母心里安慰,在道义上不让家族断绝了后代。怎么能因悲伤过度而让精神委顿呢,让我忧心啊!”
高祖即位时,令狐熙以本官身份代行纳言之事。后来接任沧州刺史。他在任几年,风尚教化遍及沧州。开皇四年,皇上来到洛阳,令狐熙前往朝见,沧州的官吏百姓怕他被调走,在路边悲痛饮泣。等到令狐熙又返回沧州时,百姓出境迎接,欢呼叫喊声充满整条道路。皇上祭祀泰山回京,临时在汴州停留,对当地因商贸富庶繁盛,不法之徒众多的社会风气很厌恶,于是任命令狐熙担任汴州刺史。令狐熙一到汴州就严禁百姓游手好闲、不劳而食,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百姓有向街开门经商的就禁止他们,凡停留在城外分散居住的船客,都勒令他们聚成村落,驱赶外乡居住的百姓回乡务农,有积压或拖延未审结的案子,都审判发落,有令即行,有禁必止,被百姓称为良政。这年令狐熙来京朝见皇上,考定政绩,他是天下第一,并颁告天下。
皇上因为岭南夷人、越人多次反叛作乱,就调令狐熙去总管桂州等十七州的军事,同意他随机行事。令狐熙到桂州,大施恩典,讲究信誉,那些居住在溪洞中的部落首领互相交流说:“以前的总管,总是以武力来威胁我们,如今的总管有事却是来信相告,我们怎能违背他呢?”于是一起归附朝廷。在此之前,州县行政出现障碍,朝廷任命的官员大多不去赴任,却把政务放在总管府里来办。令狐熙全部遣散了他们,并为当地修建城邑,开设学校,汉族与少数民族都感激敬佩,对社会风气极为称赞。他在职几年,上表说:“我忝寄岭表,到现在四年了。我的年纪已经六十一了。才能既轻,任务又重,我很惭愧,很害怕,常想收起我的拙劣,避让贤才,以稍稍免一点官谤。但我所管辖的地方太大,安抚尤其困难,我虽未能马上革除夷人旧习,他们也慢慢地认识到皇朝的教化。并且我的精力精神,很快就要全老了。请解除我现在的职务。”皇上不许可,赐他一些医药。令狐熙接诏,让交州渠帅李佛子入朝,李佛子想谋反,所以请求仲冬时再上路。令狐熙以为他只是想拖一拖,也就同意了。有人上朝告令狐熙受佛子贿赂,而放了他,皇上听了很怀疑。不久李佛子造反的信息传到京城,皇上大怒,以为受贿是真的,就派使者抓令狐熙到京师来。令狐熙生性一向刚烈,郁郁不得志,到了永州,因忧愤发病而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6、C句子翻译:开皇四年(584年),皇上来到洛阳,令狐熙前往朝见,沧州的官吏百姓怕他被调走,在路边悲痛饮泣。到令狐熙又返回沧州时,百姓出境迎接,欢呼叫喊声充满整条道路。
“沧州”修饰“吏民”,意思为“沧州的官吏百姓”,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沧州”前断句,排除选项AB,“其迁易”做“恐”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易”后断句,“迎谒”做“百姓”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谒”后断句,排除选项D。
7.D“文中‘华’泛指中原地区的汉族”错误,文中“华”指汉族人。“夷,古代称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为‘夷’”错误,古代称东方少数民族为“夷”。
8.D“叛贼首领经常以武力威胁官府”错误,由原文“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可知,应是以前的总管总以武力威胁反叛者。
9.令狐熙性情严谨持重(或:严肃稳重),有宽宏的度量(或:大的气度),即使在家里(或:私人房间、私人之家),整日也很庄重。
令狐熙驱赶外乡百姓让他们回乡务农,如有积压的案子,都判决发落,有令即行,有禁必止,百姓称赞这是善政。
翻译: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他家世代都是西州的豪门大族。令狐熙生性严谨持重,有宽宏的度量,即使是在家里,也终日庄重。他不随便与宾客交往,凡结交的,都是当时的名士。他博览群书,尤其精通《三礼》;他擅长骑马射箭,精通音律。因为通晓经典,从家里被征召出来,担任吏部上士,不久被任命为帅都督,继而调任为夏官府都上士,都有能干的名声。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几乎不能忍受失去母亲的悲伤。他父亲劝诫他说:“最大的孝道在于让父母心里安慰,在道义上不让家族断绝了后代。怎么能因悲伤过度而精神委顿呢,让我忧心啊!”令狐熙从此才慢慢地吃饭了。等到周武帝平定北齐,他因留守京城有功,增加食邑六百户。他先后担任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很得时人的赞誉。
高祖即位时,令狐熙以本官身份代行纳言之事。不久他被授为司徒左长史,晋爵为河南郡公爵。当时吐谷浑侵犯边塞,他以行军长史的身份随元帅元谐讨伐敌人,凭借功劳升任上开府知府,后来接任沧州刺史。当时山东地区沿袭了北齐的弊政,住户人口大都不按照实际情况来登记入册。令狐熙就晓谕百姓,让他们各自回乡,当时回乡的就有一万户。他在任几年,风尚教化遍及沧州。开皇四年(584年),皇上来到洛阳,令狐熙前往朝见,沧州的官吏百姓怕他被调走,在路边悲痛饮泣。到令狐熙又返回沧州时,百姓出境迎接,欢呼叫喊声充满整条道路。皇上祭祀泰山回京,临时在汴州停留,对当地因商贸富庶繁盛,不法之徒众多的社会风气很厌恶,于是任命令狐熙担任汴州刺史。令狐熙一到汴州就严禁百姓游手好闲、不劳而食,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百姓有向街开门经商的,就禁止他们,凡停留在城外分散居住的船客,都勒令他们聚居到村落里,在外乡居住的百姓,都赶他们回乡务农,有积压或拖延未审结的案子,都审判发落,有令即行,有禁必止,被百姓称为良政。皇上听说后嘉奖他,回头看着侍臣们说:“邺城,是天下难治理的地方。”这年令狐熙来京朝见皇上,考定政绩,他是天下第一,皇上赐给他布帛三百匹,并颁告天下。
皇上因为岭南夷人、越人多次反叛作乱,就调令狐熙去总管桂州等十七州的军事,同意他随机行事,刺史以下官员,他可以按制度补授。令狐熙到桂州,大施恩典,讲究信誉,那些居住在溪洞中的部落首领互相交流说:“以前的总管,总是以武力来威胁我们,如今的总管有事却是亲笔写信相告,我们怎能违背他呢?”于是一起归附朝廷。在此之前,州县行政出现障碍,朝廷任命的官员大多不去赴任,却把政务放在总管府里来办。令狐熙全部遣散了他们,并为当地修建城邑,开设学校,各族百姓感激敬佩,对社会风气极为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