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如何理解前后矛盾(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如何理解前后矛盾(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7 21:4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如何理解前后矛盾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傻子
阿城
北京的傻子不多,多还成个什么世界?可也不少,少怎么会差不多各处都有那么一两个?
我在北京搬过五次家。每回收拾停当,就到街门口站一会儿,看看。直到看见一个人身上脏得不正常,眼神儿不对头,心里踏实了:这个地方也有傻子。见的傻子多了,就给他们分了等儿。有的傻子,四季一身衣裳,脏得赛铁,皮肉也见不着原色。二等有四季衣服,但脏是第一等的。三等不太脏,有四季衣服,但是旧。四等衣服皮肉与常人一样,只剩一个傻。我第五次搬家,几天了,还没发现一个傻子,心里就有些不舒服。于是上班就和对面的老李说起来。老李听了,用手抚一抚稀了的头发,说:“你太认真。”临到下班,老李对我说:“怎么样?上我那儿喝点儿去?”
我到这个单位几年,很敬重老李,单位的人也都认为老李厚道,没有人前人后的事。我敬重老李,是他写得一手好颜体,很像他的人。老李有些量,喝到酣时,就蘸着酒在桌面上写字讲给我听:“人都要体面,字就是人的一面旗。这旗要漂亮、体面。你说骨力?写出骨力自然高。可三教九流,人来人往,谁看骨力呢?其实就是看个顺眼。说字如其人,那人歪,字就不能正。可严嵩的字怎么说呢?蔡京的字怎么说呢?”一喝酒论字,就被老李绕了。
老李请我去他家喝酒,倒是第一次。他家在临街的一个院子里。院子不特别大,住户不少。见了老李,都熟熟地打着招呼。老李就“回来了、回来了”地应着,进到北屋。
老李的北屋是这个院子里最体面的房,还是维持着昔日四合院儿上房的体面,干干净净,没有丝毫的累赘。见惯了北京院子里的拥挤与杂乱,心里忽然地敬重与舒服起来。
屋里更是素雅。墙有些黄,但绝无灰尘。大方砖墁地,一张大漆有些残的条案,条案两边有两个沙发。大沙发上悬一轴字,字漂亮潇洒。老李的爱人在屋里走动着,显得那么稳实、安静,似乎是颜体的贤慧二字,透着体面。
老李安安稳稳坐下,说:“今天小雯儿朋友来。我拉着你,为的是帮着看看。”原来是相姑爷。
说话间小雯儿来了,后面跟着一个小伙子。老李和他爱人的四只眼睛不松不紧地看着那小伙子。小雯儿介绍说:“这是严行,我们那儿的同事。”
摆好桌子,老李拉我在他旁边儿坐下。小雯儿和严行坐在一起,急着忙着就给严行夹菜。
我见老李的爱人拿着一碗盖了几样菜的饭进来,就招呼说:“你来呀? ”老李的爱人笑着摇摇头:“你们喝吧。”一掀墙上的大布帘,拨了一声销子,推一扇门进去了,布帘晃了晃又遮在那里。我回头对老李说:“你们家还这么大规矩?女人不上席?”老李很和善地瞧瞧我,略举举杯,说:“喝。”大家都呷了一口。
我觉得让老李爱人一个人在屋里吃,实在不过意,就站起来要去请。老李一把按住我:“坐下,坐下。”我有点儿不舒服。严行忽然问: “这幅字是谁写的?”小雯儿在我站起来的一刹那,把头低下去,这时抬起头来,很高兴地说:“我爸。”严行说:“写得真好。”
我忽然觉得背后门一响,只见老李的爱人一团喜气,拿着碗筷从里屋出来,进来走到灯影里。我觉得酒暖烘烘地在身子里漫开,说:“老李,你这日子!真是——”
就在这时,里屋的门响了一下,我分明看到老李爱人哆嗦了一下,眼凄凄地看着老李。老李的额角儿腾腾地跳了两下。我回过身去,只见门帘掀开一些,一张脸向灯下的人们望着。我明白了,这是一个傻子。
我听见旁边老李低而快地说:“怎么不插门?”我回过身来,老李的爱人慌乱地看着大家。老李顿了一下酒杯,她才醒悟过来,站起身走过去。小雯儿的脸在灯下白得不成样子,愣着眼儿看着严行。严行没有表情,静静地注视着老李的爱人走过去处置傻子。
小雯儿忽然涌出泪水,很快地站起来,也进到里屋。老李笑得很勉强,说:“喝,喝!”严行没有动。我端起酒杯,觉得杯里是水,吸了一口,辣极了。
猛听得里屋老李的爱人大声地说:“小雯儿!这是你兄弟!”
一会儿,小雯儿眼睛红红地出来,慢慢坐下。严行看着她,问:“怎么了?”小雯儿不说话。
老李看着自己那幅字,身架塌下来。严行说:“喝,伯父,喝。”老李脸上暗暗的,夹了一筷子菜,放到嘴里慢慢嚼着,咽了,脸忽然松下来,说:“反正是早晚的事儿。”搓一搓手,招呼着:“喝, 喝。”
小雯儿每样菜又都给严行夹了一些,严行不看她。小雯儿定定地看着严行,忽然低下头去。严行忽然说:“我赶明儿跟您学字吧。”老李一下高兴起来,给严行斟上酒,把筷子作笔竖捏着在空中虚绕绕,“这写字,第一要骨力。人看字,看什么呢?就是看个骨力。颜体不易取巧,非要心宽心正,不能写好。字如其——” 老李忽然发觉我在笑,就酒遮脸,对我说:“不对?”我连忙点头。
吃罢饭,我站起来告辞,严行也说回去了,老李两口子和小雯儿送出来。老李两口子一叠声地让严行常来,小雯儿不说话。严行答应着,刚要走,忽然站住,说:“小雯儿不送送我吗?”小雯儿一下跳下台阶儿,可着嗓子叫了一声:“哎——”老李呵呵笑着,和爱人在门口站了许久。
(作品有删改)
1.文中老李两次谈论“骨力”前后矛盾,你怎样理解这种矛盾?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双白老人
于德北
①按算双白老人已经90 高龄了,论辈分我应该称他曾祖爷爷。二十年前,他曾到我的家里来过一次,是给我的祖父看病。他看我祖父的病气太重,就开了一大盆的药给我祖父吃。祖父吃了他的药,气色红润,也不那么剧烈地咳了,减少了许多痛苦。
②双白老人是个中医。他的老家在德惠,却常住在云南的一个小寨子里。说常住,其实也不过是定居地,他的大半生是在行走中度过的。③他从云南往东北走,三年左右走个来回。从云南到东北,又从东北到云南,往来行医,随吃随住,一日不短,三日不长。偶尔在病人家一住半年的时候也有,却保着人家的性命,救着人家的病痛。
④双白老人吃素,饮食十分清淡。他每日离不开酒,却注意节制,每晚三盅,不多喝,也不少喝,喝时不用劝,不喝了谁劝也没有用。
⑤他一辈子没结过婚,因而没有儿女。他曾对我的祖父说,他想收一个徒弟,把自己的一生所学都教给他。但这个徒弟收得十分考究,十分挑剔,十分严格。由于他的一生云游行医,并没有多少时间认真地坐下来考察一个人,一个可以让他接受的姑娘或小伙子。他曾对我的祖父说:“若能从亲戚中选一个聪慧、好学、本分的孩子也未尝不可。”祖父就向他推荐了我。我那时八九岁的年纪,淘气淘得不得了。双白老人把我叫到祖父床前时,我的整个身心都在航模的最后工艺制作中。所以,当他问我喜不喜欢像他一样当一个中医时,我脱口而出:“不喜欢。”我不知道双白老人为什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⑥说起来祖父的病,已有三年之久,他得的是肺癌,这与他早年拼命赌博过于劳累有关。祖父初病的时候还恐于死亡,主动调理自己。可当他觉得生命无望的时候,曾固执地回老家独居了一段日子。后来听乡下的堂叔、表哥们说,那是昏天黑地的一段日子,祖父每天沉浸在牌局上,胜多败少,直至累吐了血。双白老人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来到我家的。他脸色红润,双目炯然,一把过胸的胡须如雪样白。圆口布鞋,一袭灰色的褂子。他的牙齿,晶莹剔透,像宝石一样闪闪发光。他和我的祖父同吃同住,并用大盘给祖父配了色彩驳杂的中药,内有蝎子、蜈蚣、白花蛇、蟾蜍、蜘蛛等毒物,令人毛骨悚然。双白老人想尽各种方法让我的祖父服药,每日陪他下棋,散步。双白老人比我家祖父大十余岁,是我祖父的堂叔,但在我看来,祖父要比双白老人苍老很多。双白老人和他在一起,倒像一个晚辈在服侍长辈。
⑦我记得祖父每次服药之后都剧痛难忍,双白老人说那是药毒和病毒厮杀的结果,如果疼痛日减一日,就是说药毒战胜了病毒,祖父的病也会渐渐好起来。
⑧双白老人为我祖父医病,是我亲眼所见癌症可治的病例。看着祖父一天一天爽朗起来的面容,全家人有说不出的高兴……
⑨在一个暴雨如注的夜晚,双白老人接到一封信。他读信时,面色惨白,额头鬓角尽是虚汗。读罢信,他匆匆地整理行囊,对我祖父做了一些简单的交待,就消失在茫茫的雨夜深处。
⑩如来得突然一样,他走得也如此突然。如果说双白老人不来到我家,如果说他不给我祖父的病带来希望,那么一切都将十分平常而平淡。但他传奇般的离去给我们留下了难以体会的痛苦。我们眼看着祖父日益枯萎下去,而我们却束手无策。这是怎样的煎熬很难为外人所知,难以言达。看着祖父瘦小的身躯平躺在棺材里,这形象是我少年时期不能忘怀的忧伤。
我很想念双白老人。真的。现在我长大了,我很想对他说:“我想学习中医!”
2.⑤段说“我”不喜欢当中医,结尾又说“我想学中医”,前后矛盾。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晚香
丁玲
塬上纷纷下开了雪,父亲一句话也不说,只在前边默默地走。他舍不得这小闺女到人家去做媳妇,也想到自己对不住她死去了的娘,他没有按照她的心愿好好看承这闺女。可是他觉得一切事情都不如他的愿望,他没有一点办法呵!就让她凭命去吧。
路不近,晚香吃力地在寒冷的塬上,迎着朔风,踏着雪地上的爹的脚印朝前走,她懂得她就要踏入另一个世界了。她对新的生活,没有幻想,可是她也不怕。她觉得自己已经不小了,能经受住一切。她也看见过做媳妇的人。她能劳动,她能吃苦,她就能不管闯到什么陌生的环境里都能对付。她是一棵在风霜里面生长的小树,她是一枝早春的红杏,反正她是一个失去了母亲的孤女,公公婆婆,大姑小叔也无非是另一个后母。
李家是一个人口众多的人家,老两口有四个儿子,和四个孙子,晚香是他们小儿子的媳妇。虽说是穷人家,可比晚香家过得宽裕多了。他们有二十来亩地,自种自吃。他们替小儿子和新来的儿媳妇在他们的房子里砌了一盘小炕。晚香有生以来第一次铺了一床新擀的羊毛毡,她摸着那短毛的硬毡,觉得非常暖和。三个嫂嫂看见她瘦弱的身体都叹气:“这毛丫头能干什么?五十块大洋还不如买头毛驴。”
晚香不多说话,看着周围的事物,听着家人的议论,心里有数。婆婆领着她,教她做着家里各种各样的活儿。这个新的小山沟如今就是她全部的世界,外边的惊天动地,改天换地,并没有震动过这偏僻的山沟。公公有时也把在村上听到的一星半点的消息带回家来,但这些新闻对于一个蒙昧的小女子,也无非像塬上的风、沟里的水,吹过去,淌下来那样平平常常。但,风越吹越大,水越流越响,而且临到了每个偏僻的大小山沟。这李家沟也不由自己的卷进去了。这沟里没有地主,没有富农,少数地块是自己的,大片大片的是租种别村的。现在忽然来了解放军、共产党、工作队,忽然地亩这块那块都归种地的人了。晚香家里按人口也分进了不少地。公公婆婆成天咧开着嘴,老两口天天爬到塬上,走过这个地块,又走过那个地块,看了这片庄稼又看那片庄稼,绿油油,黄灿灿,这是什么世界呵!有这样的好事!晚香一时半刻是不能深刻体会老人们的心意的,可是全家分到土地的喜悦,感染着她,她也兴致勃勃地忙碌着。不久,解放军扩军了,只听人人说什么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晚香还来不及懂得这个新名词,李家的小儿子就报名参军了。两个老人说这是应该的,我们家有四个儿子。于是不久,晚香的丈夫李桂就披红戴花辞别了这高螈深沟。这是一九五一年的事,那时晚香十七岁了。
就在这个时候,又来了土改复查工作队。工作队里有个中年妇女,这个女同志落脚晚香家里,睡在晚香那小炕上。她白天跟着她们爬坡种地。烧饭喂猪,晚上教村里妇女识字。没有一个妇女能比晚香更上心的,她看中了这个十七岁的小媳妇,夜夜同她谈半宵,晚香听得心里着实喜欢,她打开了心中的窗户,她看得远了,想得高了。她觉得能为更多的人做事比为一家人做事更高兴。这个女同志又再三劝说,公公婆婆只得答应让晚香去县上住了三个月的训练班。她回来时变得更为稳定和坚强,外表看起来却又比小时更温顺谦和,总是带着微微的含蓄的笑容。好像一切人一切事,对生活怀着甜甜的心意。人们都会自然地望着她,诧异地猜想她到底遇着什么高兴的事咧。
的确是的,晚香好像又回到了妈妈怀里似的,现在有人关心她了,照顾她了,对她满怀着希望,她像一个在妈妈面前学步的孩子,走一步,望一步,感到周围都在注视着她,替她使力,鼓舞着她。她不再是一个孤儿,一个孤零零,只知道劳动,随时都要避免恶声的斥责和狠毒地打骂的可怜人了。现在是温暖的春风吹遍了原野,白云在蓝天浮游,山间小路好似康庄大道。晚香白天跟在兄嫂们后边精榜犁刈,挑着担儿爬上爬下,晚上走家串户,学着那些工作队的人们,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她懂的,就现身说法,她还不懂的,就把听来的,生吞活剥地逐条念一遍。她当了妇女组长,又当了妇女主任,这个村才二十来户人家,她得把全村的一半人的心意摸透。随后她被吸收参加了共产党。她有了真正的妈妈,她就在这个村里,慢慢地成长,她生活在这里,就像鱼在水里一样,自由,安适。没有一个人小看她,也没有一个人不服她。
一九五四年,那个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回来了,天天晚上向村里的大伯小叔,哥哥弟弟,讲述一些闻所未闻的战斗故事,大家把他看成非凡的人。晚香知道他是“同志”,她的心几乎跳出来了。她不再把他看成只是过日子的伙伴,而是能终身依靠的两个有着共同理想、共同言语的神圣关系的人。李桂没住几天,便到四川上学去了,学文化,学政治,学军事。党要培养这批从朝鲜回来的勇敢而忠诚的战士,使他们几年后成为一批有实战经验的初级军事干部。
杜晚香仍旧留在这个闭塞的小山沟。她为他们一大家子人辛勤地劳动着,她又为这个山村的妇女工作而奔波。
(有删改)
3.文章开头说杜晚香是一个失去了母亲的孤女,后文又说“她有了真正的妈妈”,是否前后矛盾,请结合文本分析。
参考答案:
1.①第一次谈论“骨力”是傻儿曝光前,此时老李重“体面”轻“骨力”,表现出爱面子撑体面的心理:②第二次谈论“骨力”是傻儿曝光后,老李与严行谈论时看重的是“骨力”,表现出老李此时的释然和对严行品质的认可;③老李两次谈论“骨力”,表面说字,其实在说人,看似矛盾,实则体现出小人物在生活伤痛面前的无奈酸楚与坚忍勇敢。
2.不同意。文章⑤段写的是“我”八九岁时的事情,当时“我”年幼无知,整个身心都在航模工艺制作中。当双白老人问“我”喜不喜欢当中医时,“我”根本没考虑,脱口而出:“不喜欢”。而文章结尾写的是“我”长大后的事情,“我”经历了亲眼看见祖父的病在双白老人医治下好转、双白老人的离去使祖父离开人世的过程。所以长大后的“我”想学习中医,用高明的医术,为人治病。
3.不矛盾。①生活中,她确实是个失去母亲的孤女,“她有了真正的妈妈”,是指她被吸收参加了共产党。②她视中国共产党为母亲,在党关心引领下,她找到了精神归宿,有组织的关心照顾,让她感觉到了妈妈的温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