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三重境界——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
一、活动课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于新课标的要求设计了这堂课。主要通过“读书的三重境界”和“问题式阅读法”,希望学生能领悟并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层层深入探究红楼梦的深刻意蕴,让学生体会《红楼梦》中人生和结局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活动依托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教材的第七单元,属于课程标准设置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教材的阅读指导要求把握前五回的纲领作用,第六到第一百二十回都是基于前五回的铺叙背景展开的。本单元的编写意图有三个考虑:
第一,继续落实“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和内容,深化读“整本书”的观念。
第二,促使学生进一步积累阅读长篇章回体小说的方法和经验,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第三,强调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作品的文化内涵。基于教材上的这几点,活动作业设计主要以《红楼梦》前五回为本,提出了“读书的三重境界”,引导学生读整本书要有三个层次“初读感知、熟读质疑、精读体悟”,层层递进,先要有宏观上的把握,提纲挈领,知人论世,然后要在阅读的细节中提出问题,最后精读深思,体悟整本书的深刻意蕴。由《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进一步积累阅读长篇章回体小说的方法和经验。另外,整本书阅读和短篇小说阅读有不同之处,要从宏观全局的角度去考虑作品的文化内涵,强调“整本书”的观念。《红楼梦》前五回是整本书的纲领,运用“问题式阅读法”深入浅出的探讨《红楼梦》的深层意蕴。
三、活动背景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普遍对《红楼梦》有简单的了解,大部分学生知道主要内容是写“宝黛爱情”。学生对小说的阅读有一定的认识,但都是短篇小说。对于整本书阅读,不知道从何下手,更多的在浅阅读状态,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语文素养没有深层提高。另外,当读书遇到困难时,往往知难而退,读书过程中断。基于以上学情,开设了整本书阅读指导课,旨在教会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方法。这里有一点,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至于内容上的体会,正如新课标所强调,应以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合作探究,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思考。“读书的三重境界”初读感知、熟读质疑、精读体悟。读整本书要先有宏观上的认识,熟读之后对细节处提出问题,层层深入,去体悟作品的深刻意蕴。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运用“问题式阅读法”,填写表格,可采用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求助教师的方式解决,扫清阅读障碍,确保整本书阅读顺利进行。
四、【活动设计思路】
本单元属于课程标准设置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课程标准对于该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有如下表述:“在阅读的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路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基于课标指导要求和学生学情分析,本节课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以《红楼梦》前五回为本,引导学生从读书的三重境界出发,主要运用问题式阅读法,初步形成整本书阅读的阅读思路,感受《红楼梦》的深刻意蕴。
五、【活动目标】
1.合作探究《红楼梦》前五回问题,答疑解惑。
2.掌握并熟练运用问题式阅读法解读《红楼梦》。
3.理解读书的三重境界,逐层探究《红楼梦》深厚意蕴。
六、【活动重难点】
重点:学生用问题式阅读法提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通过小组合作展示研读成果。
难点:
1.深入探究曹雪芹把结局放在开篇的意义,体会红楼梦的深刻意蕴。
2.理解读书的三重境界,了解读《红楼梦》要做到初读感知、熟读质疑、精读深思。
七、活动过程
活动对象,高中二年级某班全体学生48人,分为8组,每组6人。
活动时间:课下或自习,待定
活动地点:教室或学校会议室,待定
汇报方式:通过网络,让学生收集、整理、完成对作品、作者背景等知识的了解掌握
主持人组织好活动过程,尤其活动的衔接,过渡(课前查阅资料精心准备)
主持人: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位益友。
——臧克家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得舆《京都竹枝词》
我们都知道 “读书三境界,是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提出的读书理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好书益友即为《红楼梦》,到底应该怎样去读这部文学巨著呢?我们可以去汲取古人读书的智慧,读书有三重境界,我们去一探究竟。
主持人:
读书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初读感知。冯梦龙“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读书要提纲挈领,知人论世。
第二重境界,熟读质疑。朱熹“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要圈点评析,刨根问底。
第三重境界,精读体悟。陆九渊“读书戒慌忙,涵咏兴味长。”读书要反复体悟,涵咏深意。
理解了读书的三重境界,活动作业我们以前五回为本去阅读《红楼梦》。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活动第一阶段 初读感知 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 ——冯梦龙
《红楼梦》主要写了什么?(更名的过程)
学生抢答:
《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红楼梦》
主持人:
整体感知一本书,要先看书名。《红楼梦》更名的过程。一开始叫《石头记》,贾宝玉是女蜗补天未用的一块顽石。《情僧录》,贾宝玉最终出家,是为僧,他的一生又和情紧密相连。《风月宝鉴》联想到贾瑞,告诫我们人生不要轻易乱动情。《金陵十二衩》告诉我们本书的主角大多是女性。《红楼梦》重在一个“梦”字,人生终究是一场梦。
活动第二阶段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曹雪芹生平了解作者
二组出示 曹雪芹一生
生于繁华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他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人,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满洲贵族的家奴)。曾祖父曹玺曾担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的“保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后,其子曹颙、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所以,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荣华的贵族生活。
死于没落
雍正五年,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的罪名而被革职,南京的家产全被抄没,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家庭衰败之后,曹雪芹基本上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乾隆二十七年(1762),由于幼子夭亡,曹雪芹感伤成疾,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终于因贫病无医,“泪尽而逝”。
主持人:
曹雪芹的一生用八个字概括“生于繁华,死于没落。”正是因为他的家族经历了“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的过程才能写出家族兴衰这样的小说
活动第三阶段 熟读质疑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第二重境界)
活动一:合作探究,解疑答惑。
①宝黛初会为何感觉彼此见过?
②为何设置英莲丢失这一情节?
③贾雨村和贾府的关系是什么?
④为何把秦可卿作为警幻仙姑的原型?
⑤一僧一道的作用是什么?
⑥为什么一开始要写甄士隐和贾雨村?
智慧分享,同伴点评
三组展示:
①《红楼梦》宝黛初会时双方都有似曾相识之感,是两人前世本就相识。宝玉和林妹妹前生有缘。宝玉前身是神瑛侍者,林黛玉的前身是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神瑛侍者曾浇灌绛珠仙草,使之久延岁月,脱去草木之胎修成女体。后来神瑛侍者携一块无才补天的顽石投胎人间,即为贾宝玉。绛珠仙草为报灌溉之恩随之而去,投胎为林黛玉,用一生的眼泪相报答,所以才有木石前盟这一说法。
四组展示②
香菱是《红楼梦》中可以说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作者给她起名甄英莲,可以说是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作者对英莲给出了八个字:“有命无运,累用爹娘。”
我时常在想,命运究竟是什么?比如说这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看到甄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好奇怪。为什么那僧要哭?凭白无故看到这样的人,应该是英莲哭才对啊,小孩子看到一对怪物,吓得怕。可是,英莲没哭,僧却哭了。这神仙一般的跛足道人已经看到了英莲将来凄惨的命运。现在都将命运二字合在一起说了,但是,细究起来,命和运其实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命,是天生注定给你的那部分,而运,则是人生后来的时机。所以,那僧说英莲“有命无运”,说得非常对,英莲出身挺不错,只是她后来的人生遭际太悲惨了点。
作者在写这个人物的时候,是不是也一直在感怀自己的身世?身为掌权江宁织造六十多年的富贵之家的传人,曹雪芹显然也是属于有好命的,他从小经历过的繁华可能别人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来。然后,忽然有一天这个家败落了,他们失去了从前所有的一切,被没收财产,被发配,被卖身为奴,这时候,是“运”像一双强大的看不见的手在操纵着这个府里所有人的现在和将来。
五组展示③讨论成果
贾雨村与贾府并没有血缘的亲族关系。贾雨村是林黛玉的老师,因林黛玉的关系得以攀上了贾府的高枝。贾雨村被林家推荐给贾政后,通过贾家的关系做了官。但后来贾府衰败,贾雨村便落井下石,背信弃义,过河拆桥了。
六组展示④讨论结果:
秦可卿本是太虚幻境警幻仙子的妹妹,表字可卿,原是个钟情的首座,管的是风情月债。因奉命来到人世,指引金陵十二钗早归太虚幻境。入世之后,被养父秦业收养,嫁入贾府,为贾蓉妻。因长相俊美,天资聪颖,获得合族上下的夸赞,婆婆尤氏拥护、贾母疼爱,与凤姐情深。
七组展示⑤讨论结果:
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在红楼梦所做的事。
一,入甄士隐梦中,交代宝黛钗前世故事。
二,出场度化甄英莲。
三,跛足道人度化甄士隐。
四,癞头和尚度化林黛玉。
五,癞头和尚救治薛宝钗,给出冷香丸药方和药引,说薛宝钗的金要找贾宝玉的玉。
六,跛足道人用风月宝鉴度化贾瑞。
七,二圣出场救贾宝玉、王熙凤,点化通灵宝玉。
八,跛足道人度化柳湘莲。
其实,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频频出现的目的有两个。
一,积攒功德,是为求利。
二,用自己的“道”度人,教化众生。这就像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样,取经是结果,“度化”皈依才是最大意义。
妙玉、甄士隐、柳湘莲包括贾宝玉这些人,属于顺从“取经”之人。而贾瑞和林黛玉属于“至死不悔”之人。别看贾瑞多有不堪,其实他与林黛玉一样,执迷不悟却坚持了初心。
贾瑞对王熙凤的感情,林黛玉对贾宝玉(绛珠仙子对神瑛侍者)的感情,至死不悔,他们不会顺从唯一死尔!
一僧一道加上世俗的儒家,三教融合形成中国人的世俗观。三生石故事,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故事,女娲补天石故事,实则就是儒释道三教融合之意,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取向,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8组展示⑥讨论结果曹雪芹一开始写甄士隐,就是以甄士隐的经历暗喻贾宝玉的人生。甄士隐原本是富绅,有着富足的生活,也有着美满的家庭。在遇到贾雨村时,资助了他,让他借力向高处走,也算是行了一善。但是最后,甄士隐却不得善终。丢了女儿英莲,家中惨遭大火,遭遇种种不公,最后,终是出了家。
这本身就暗示了《红楼梦》这个故事处于的社会大环境:仅有善心是不可以的,没有哪个人可以善始善终。社会的黑暗,也便从甄士隐的故事开始展现。有了甄士隐的支持,贾雨村才能一路高就,最终也正因为此,害的贾府抄家。甄士隐和贾雨村放在红楼开头,也正是一切故事的开始。
而在红楼中,出家似乎又是解脱一切的定律结局。甄士隐一生光明磊落,最后却如此结局,不由得感慨世事纷扰,也只能看破红尘出家。比如还有一位出家的,便是我们的贾宝玉。 宝玉本在府中过着“不知天高地厚”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被自己的母亲王夫人搞得乌烟瘴气,这个年纪的贾宝玉,并没有什么远大理想,只不过是想和心上人安安稳稳在一起,但是最后却被骗,娶来了薛宝钗,没多久便以出家结束自己的红尘之路。
而至于说贾雨村这个人物,大家也都知道贾雨村是个小人,他得甄士隐资助,却无视甄英莲(香菱)被找到的事实,为了前程,而忘恩负义。后面他更是为了讨好贾府而不惜作恶。贾雨村的存在,不仅是为了引出林黛玉进贾府,也是埋下伏笔,庞大的贾府最终会倒在小人手里。
总之,甄士隐和贾雨村的出场,给了曹雪芹一定的篇幅,来讲清故事脉络和所设下的伏笔。
而甄士隐和贾雨村不管是为人处世,还是最后的结局也都是鲜明的对比:在那个乱世,好心已经没有用了,只有背负所有的骂名,才能一步一步往上走,有时候会失去很多,但是却还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虚名浮利,想要逃避这一切,也只有出家,才是避世之道,不免让人觉得可悲。
活动第四阶段 精读体悟 读书戒慌忙,涵咏兴味长。 ——陆九渊 (第三重境界)
《红楼梦》的惊世创举是在开篇第五回就写出了结局?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
小组合作,找出写作切入点,形成文字,选出最佳展示
某生 :首先,在写作技巧上,采用倒序的手法,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然而更重要的是在深刻意蕴上。宝玉到了太虚幻境,看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也就是众女子的命运,然而贾宝玉却并没有看懂。即使是开始就知道结局又能如何,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走过,真真切切经历过体验过,回过头来,才能真正明白人生的结局。人生就是一场渐行、渐醒、渐悟的过程。
活动第五阶段 自我总结,复盘收获
主持人:人生短短几十年,我们不可能体验所有,也不可能经历全部。 “读一部《红楼梦》等于多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红楼梦》是读不尽的,这正是其魅力所在,希望我们通过阅读经典,不仅可以领略曹雪芹的才情,还可以多一重生命的体验。——王蒙”
八、评价与反馈:
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是以前五回为本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本节课的活动目标是:1.合作探究《红楼梦》前五回问题,答疑解惑。2.掌握并熟练运用问题式阅读法解读《红楼梦》。3.理解读书的三重境界,逐层探究《红楼梦》深厚意蕴。从活动作业准备来看,学生认真阅读,提出了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还是比较深刻的。在提出问题之后,采用了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求助教师的方法解决了部分问题。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再因阅读障碍而产生畏难情绪。从活动过程来看,对于尚未解决的问题,在全班范围内探讨,学生能够在理解前五回的基础上解决大部分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获得了极大的自我效能感。从活动最后总结来看,采用了学生自我复盘,自我总结的形式。学生能够自主总结阅读整本书的方法,“读书的三重境界”及其含义,“问题式阅读法”,红楼梦把结局放在开头的深刻意蕴等等,收效显著。
九、活动反思
《红楼梦》这部章回体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座艺术高峰。本节课作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指导课,是以前五回为本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旨在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而对于书本内容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学生通过问题式阅读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回顾活动过程:
1.利用自习课学生充分准备,学生积极参与。课前让学生阅读前五回,并提出问题,采用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求助教师等方式自主解决了部分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扫清了部分阅读障碍。
2.活动目标明确,活动过程流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了学生自己提出的前五回阅读障碍,展示成果,采用同伴点评的方式。展示了问题式阅读法的成果。在探究前五回的过程中渗透了“读书的三重境界”,深入浅出,学生更容易理解。
3.学生作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活动有三个:
一、合作探究,解疑答惑;
二、智慧分享,同伴点评;
三、自我总结,复盘收获。
活动作业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开放、放开”,活动过程由学生主持,大部分以学生思考发言为主,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点评为辅。同时使用了学生点评学生的评价方式,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获得自我效能感。
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设计的三个学生活动中,有合作探讨的“动”,也有自主复盘总结的“静”。既有激烈的思维火花碰撞,又有安静的思维沉淀。
3.教学关注细节。如让学生去找教学目标的关键词,更能清晰准确的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让学生自我总结、复盘收获并分享,代替教师总结,提升了学生的总结能力,发展了归纳性思维。
4.生成大于预设。活动过程流畅,除了顺利的完成了活动目标。“生成”也是活动作业最大的特点,对于《红楼梦》的解读提出了许多新想法。
第 页,共 页
第 5 页,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