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团结劳动是模范,
全家住在格子间。
常到花丛去上班,
造出产品比糖甜。
(打一昆虫)
蜜 蜂
14
宝盖头起笔要高,中间的“必”尽量写扁些,“虫”宜扁。
左窄短,右宽长。右部捺伸展,右下三横间隔均匀。
指导书写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初读课文
阻力
大概
gài
zǔ
包括
kuò
准确无误
wù
推测
cè
沿途
逆风
nì
tú
陌生
mò
超常
chāo
认读生字
形声字构字规律
熟字加偏旁
利用字义:
跨
误
超
吴 + 讠 = 误
角 + 石 = 确
百 + 阝 = 陌
辨
辩
辫
怎样区别这几个形近字?
辩辫瓣要分清,听我把它说分明。
唇枪舌战论不休,小小言旁藏里头。
麻花辫子粗又长,中央是个绕丝旁。
花朵瓣瓣开得鲜,一个小瓜悬中间。
遇上它们在一起,仔细端详看分明。
瓣
测
误
陌
括
阻
途
逆
超
概
法布尔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就做了个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发现蜜蜂辨认方向靠的是一种本能。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整体感知
依据小标题给课文划分层次。
实验目的
(第1自然段)
实验过程
(第2-7自然段)
实验结果
(第8自然段)
自主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自己从这段话中了解到了哪些重要的信息。
研读课文
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实验。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从这两个词中,你觉得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
◎严谨的科学态度
◎求实的科学作风
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实验。
关联词,说明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强
这组关联词说明了什么?
你能另说几个句子吗?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把实验目的填写在表格中。
验证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半包围结构
上下结构
左中右结构
左右结构
辨
途
跨
括
检
阻
误
陌
确
查
指导书写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biàn
三部分均要写窄,结构紧凑。左部“辛”最后的竖变竖撇;中部点撇要紧缩,撇长,起笔在竖中线上;右部 “辛”最后的竖为悬针竖。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kuà
左半部分“口”略小,下面最后一笔是提;右半部分“夸”起笔稍高,撇捺略舒展,“亏”两横宜短,长短不等,上横悬空,下横横中线下起笔,收笔于横中线。
tú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左下包右上。“余”写得不宜过大,结构要紧凑;“辶”的横折折撇较小,捺长而平,托住“余”。
课后实践
课后搜集蜜蜂的相关资料,了解这种小昆虫的生活习性。可以试着做一份资料卡。
蜜 蜂
14
蜜 蜂 辨认 大概 阻力 推测 跨进 包括 检 查 准确无误
逆风而飞 沿途 陌生 超常
复习生字
法布尔是怎么做实验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用笔画一画他所做的事。
研读课文
一天,我在我家草料棚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捉蜜蜂——放纸袋——走四公里路——做记号——放蜜蜂
朗读课文
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法布尔所做的事。
我先在我家草料棚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接着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然后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最后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放了出来。
说一说
便于观察
质疑:可以去掉其中一个步骤吗?
捉自家草料棚的蜜蜂
放在纸袋里
小女儿在蜂窝旁等
做白色记号
在四公里外放飞
让蜜蜂不明方向
准确记录实验结果
便于与其他蜜蜂区分
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
观察到的情况 推测
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法布尔放飞了蜜蜂之后,他观察到了什么?又是怎么想的?
蜜蜂向四面飞散
刮起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触到地面
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用心观察
勤于思考
从法布尔观察蜜蜂、推测蜜蜂的事情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一天,我在我家草料棚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朗读课文
实验的结果是怎样的?蜜蜂们能回到它们的家吗?请同学们继续阅读第3、4两个自然段。
研读课文
研读课文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我放蜜蜂的时候是将近两点钟,也就是说,在大约三刻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四公里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法布尔的推测
作者认为蜜蜂能飞回来吗?你是从什么地方读出来的?
结论未被验证前的困惑与怀疑
思考:作者为什么会这么推测?
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数量——两只蜜蜂
时间——大约三刻钟
假如你看到这两只归来
的蜜蜂,心情会怎样?
蜜蜂回来了吗?第一批回来了几只?它们用了多长时间?
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蜜蜂在“没等我跨进家门”的时候就已经回来了,说明了什么?
用的时间之短,飞行速度之快。
我放蜜蜂的时候是将近两点钟,也就是说,在大约三刻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四公里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认真读第4自然段,从这几句话中,你能看出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
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考虑全面
朗读课文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我放蜜蜂的时候是将近两点钟,也就是说,在大约三刻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四公里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其他蜜蜂飞回来没有呢?请大家继续读第5、6、7自然段。
研读课文
傍晚时,我亲眼看到另外三只飞了回来,身上也都带着花粉。
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发现了十五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
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研读课文
傍晚时,我亲眼看到另外三只飞了回来,身上也都带着花粉。
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发现了十五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
放飞二十只左右,飞回十五只
进一步证实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两点四十分
观察时间长
搜集数据充分
傍晚时
第二天
飞回两只蜜蜂
飞回三只蜜蜂
一共飞回十五只蜜蜂
如果你就是这十五只蜜蜂中的一只,在途中你可能遇到哪些事情?
一出纸袋,我被大风刮得头昏脑涨,跌到岩石上,晕了过去。醒过来之后,我碰到了一只花翅膀的蜜蜂,它告诉我附近有个很漂亮的小花园,我就跟它一起去转了一圈,采了很多花蜜……
想象交流
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你从这些词中还能感受到法布尔怎样的心理活动?
法布尔的假设得到验证,蜜蜂确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他已完全信服这个观点。
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非常佩服小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它们怎么会有这种能力呢?
研读课文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法布尔证明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但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他是怎么知道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的呢?
那靠的是什么呢?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这个“无法解释的本能”法布尔将来能解释吗?
实验结论。我们通过结论可以肯定的是蜜蜂确实能辨别方向,无法解释的是它为什么具有这种能力。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把实验目的填写在表格中。
验证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捉蜜蜂、放纸袋、走四公里外、做记号、放蜜蜂。
蜜蜂确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本能。
蜜蜂识途
蜜蜂识途靠的是两种本领:一是“偏光导航”,二是“香气走廊”。偏光就是人眼看不见的紫外线。蜜蜂利用偏光能感知太阳,从而准确地飞回巢去。蜜蜂腹部有一种嗅腺,蜜蜂飞行时腹部收缩,嗅腺分泌出来的香气便留在飞过的地方。后面的蜜蜂沿着香气去采蜜,在蜜源和蜜房之间形成一条“香气走廊”。沿着这条“香气走廊”,蜜蜂采运花粉归家就不会迷路。
法布尔曾经说过:“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我要观察、触摸,而且不是一次,是两三次,甚至没完没了,直到没有任何怀疑为止。”
找一找,从文中哪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到法布尔对科学的严谨?
感受严谨
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文中类似的词句还有哪些?
“二十只左右”表明蜜蜂数量不准确,“好像”表明是猜测,“大概”表示猜测;“两点四十分”是个准确的时间,体现观察的细致。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
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发现了十五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
我放蜜蜂的时候是将近两点钟,也就是说,在大约三刻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四公里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找出来,和同桌互相读一读。
课外阅读:
《昆虫记》。
课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