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荥阳市2013-201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荥阳市2013-201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7-05 19:4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3-2014学年下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试卷
七年级 历史
(满分5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表格内。)
1.他在位时开创科举、开凿运河,造福后世。他好大喜功、不惜民力,结果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这里说的“他”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汉献帝 D.隋炀帝
2.隋朝大运河的南北起止点分别是
A.余杭、涿郡 B.洛阳、大都 C.余杭、洛阳 D.洛阳、涿郡
3. 隋朝末年,有位商人欲通过大运河从余杭运送一批粮食到洛阳,其先后要经过
A.邗沟→江南河→永济渠 B.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C.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D.江南河→邗沟→永济渠
4.中共中央提倡“勤俭节约、廉洁从政”。历史上“戒奢从简”的帝王典范是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李隆基
5.下列画面不应该在电视剧《贞观长歌》中出现的是
A.扩充国学规模 B.玄奘西行天竺 C.文成公主入藏 D. 鉴真东渡日本
6. 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A.百家争鸣 B.贞观之治 C.安史之乱 D.开元盛世
7.科举考试是从下列哪个朝代开始的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第8题图) (第9题图)
8. 农具的改进及广泛采用,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图中所示曲辕犁最
早出现的朝代是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9.该城市平面图反映的是
A. 汉朝都城长安 B. 隋朝都城长安 C. 唐朝都城长安 D. 北宋都城东京
10.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
①吸取北宋灭亡教训;②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③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④完善科举制,创设殿试和武举;⑤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⑥开通了大运河。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⑤⑥ C.②③⑤ D.②⑤⑥
11.隋唐时期,有一少数民族首领曾给唐朝皇帝写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据此判断该民族是
A.回纥 B.吐蕃 C. 靺鞨 D.匈奴
12. 七年级(一)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代的中外交往”,并拟定了如下四个标题,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
A.日本派遣唐使来华 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
C.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D.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13. 唐代擅长人物故事画的画家是( )
A.阎立本 B.吴道子 C.颜真卿 D.柳公权
14.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是
A.《大唐西域记》 B.《西游记》 C.《史记》 D.《金刚经》
15.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A.遣唐使来华 B.鉴真东渡日本 C.玄奘西游天竺 D.文成公主入藏
1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了杜甫对唐都长安遭安史之乱破坏的悲怆情怀。他的诗被后人称为
A.医圣 B.书圣 C.诗圣 D.诗史
17.莫高窟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
A.大批的宝物被劫到国外 B.有大量的碑刻书法
C.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D.建筑具有独创风格
18. 隋唐时期,中日交往的著名人物是( )
A.玄奘 B.戒贤 C. 戒日王 D. 鉴真
19.唐太宗是我国古代一位有作为的开明君主,下列言论不属于他的治国智慧的是
A.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B.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C.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D.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0.明朝人文徵明在《满江红》词中感慨岳飞的遭遇:“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
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宋高宗害怕自身统治受到威胁 ②岳飞抗金胜利后达成澶渊之盟
③秦桧以谋反罪杀害了岳飞 ④岳飞的遭遇受到后世的广泛同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1. 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为著名瓷都的是
A.杭州 B.泉州 C.景德镇 D.广州
22. 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23.1141年后,我国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政治上主要是因为
A.南宋与金订立了和约         B.宋辽议和
C.北宋陆续消灭了各地的割据政权   D.经济重心的南移 
24. 小明同学选用宋代众多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你认为他研究的主题是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清明上河图 交子 南宋海船 南宋货郎图
A.农业经济发达 B.海外贸易兴盛 C.民族政权并立 D.商品经济繁荣
25.苏州的“苏”,过去往往写成“穌”,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因为苏州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我国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开始成为全国粮仓,并且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朝代是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综合题。(共3小题,25分)
26.(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贞观之治】材料一 唐太 ( http: / / www.21cnjy.com )宗认为“夫欲盛而费广,费广而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耶”。为此,他沿用唐初的以庸代役制度……规定:凡不愿服劳役的丁男,均可以拿绢或布代替,每天折合绢三尺,这叫做庸 ……此外,唐太宗还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如 627 年山东大旱,他下令免除当年租税。628 年关中旱灾,次年又命免去关中两年租税。
——摘自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唐太宗为减轻农民负担所采取的措施。(2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1分)
【技术创新】
材料二
A B
(2)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依据图A和图B分别写出当时便于耕作和灌溉的生产工具名称。(2分)
【和同一家】 材料三 641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3)吐蕃人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2分)
27.(10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梦回汉唐】 材料一 隋唐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个蓬勃兴旺的时代。隋文帝时期,开通了大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唐太宗李隆基统治时期,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逐步加强,史称“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康乾盛世”。
(1)材料一中有三处错误,请你在错误处划横线标出来,并把正确的内容依次写在下面。(3分)
【唐朝辉煌】(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有关“唐朝辉煌”的知识卡片任务。(7分)
28.(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分)
(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它最早出现在哪个时期的哪个地区?(3分)
2013-2014学年下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答案
七年级 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5 DACBD 6-10 CBBCC 11-15 BDAAD 16-20 DCDCD 21-25 CCADD
二、综合题。(共3小题,25分)
26.(7分)
(1)措施:以庸代役(允许农民交纳一定的实物绢或布替代劳役);(1分)
减免赋税(轻徭薄赋)。(1分)
作用:保证了农业生产不误农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任一点,1分)
(2)A:曲辕犁;B:筒车(2分)
(3)藏族;文成公主。(2分)
27.(10分)
(1)①错误:隋文帝 改正:隋炀帝 (1分)
②错误:李隆基 改正:李世民 (1分)
③错误:康乾盛世 改正:开元盛世 (1分)
(说明:标出错误并改正正确方可得分。)
(2)政治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2分)
制度创新:科举制。(1分)
友好交往:鉴真;玄奘。(2分)
光耀千古的诗坛:李白:《早发白帝城》(或《蜀道难》等);
杜甫:“三吏”(或“三别”等);
白居易:《秦中吟》(或《新乐府》等)。
(2分,回答出其中的一位诗人及其代表作即可。)
28.(8分)
(1)现象:经济重心南移。(1分)
原因: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
②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
③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
④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4分)
(2)“交子”。北宋;四川。(3分)
政治盛世(2个)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制度创新发展:
____________。
友好交往:
________东渡
________西游
光耀千古的诗坛:
(举一位作家、作品)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