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高一某学生制作的某帝国的知识卡片,据此推断该帝国是( )
●帝国建立于公元前●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广泛推广希腊文化
A.拜占庭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波斯帝国
2.亚历山大东征使原本已经失去发展条件的希腊文化找到了根植于城邦外部的土壤和条件,再度辉煌起来。同时,希腊文化中心也由雅典转移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这表明亚历山大东征( )
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B.传播了欧洲古典文化
C.恢复了古希腊城邦制度 D.扩大了古埃及文化圈
3.古代历史学家色若芬说,波斯帝国有两种官吏,“一种官吏负责管理居民和劳动者,并向他们征收贡物,令一种官吏统率军队和守备军”。波斯的这种设置( )
A.体现古代奴隶制民主政治 B.利于官员互相监督和制约
C.反映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D.继承希腊和马其顿的文化
4.“王权自天而降”是古代两河流域的一个基本思想,每当改朝换代之际,国王总要重新编撰新的创世神话,比如苏美尔时期创世主是恩利勒,巴比伦时期变成了马尔杜克,亚述时期则是阿淑尔。国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获得政权的合法性 B.延续神话的传统
C.加强对祖先的崇拜 D.增强文化的认同
5.《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盗窃或隐藏他人奴隶的人处以死刑;欠债到期不还的人,责令其妻子和儿子两人到债主家里充当奴隶三年,第四年恢复自由。据此判断,《汉谟拉比法典》( )
A.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 B.有效解决了古巴比伦社会矛盾
C.注重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 D.杜绝了盗窃等不良的社会现象
6.“赛里斯”(Seres),由希腊文“Sere”即“丝”一词演化而来,意为“产丝之国”。关于赛里斯人人的描述最早出现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地理学家克泰夏斯的《史地书》中,后世文献中也屡有出现,如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田园诗》写道:“赛里斯人从他们那里的树叶上采集下了非常纤细的羊毛”。由此可知( )
A.中国古代丝绸制品享誉世界 B.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历史悠久
C.文明交流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D.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多元性
7.古埃及建筑历史悠久,有许多仪式性建筑,主要是陵墓和神庙。其风格是地中海谱系最重要的源头之一,其一定程度上受到美索不达米亚建筑风格的影响,又对希腊、波斯和罗马建筑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据此可知,古埃及建筑风格可用于说明( )
A.文化产生具有多源特征 B.地理环境对文明的深远影响
C.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发展 D.欧亚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8.图1、图2、图3可用来说明( )
A.亚非文化的统一性 B.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C.农牧文明的交融性 D.各国重视文化传承
9.下列考古发现能够实证古代西亚文明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十二铜表法》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这主要是因为
A.损害了贵族的私有财产权
B.由平民代表参与修订
C.平民和贵族政治平等
D.平民维护自身权利有法可依
11.黑格尔认为:“活跃在希腊民族生活里的第二个元素就是海,地形造成了他们两栖式的生活,他们不像游牧民族那样漂泊无定,也不像江河流域居民那样安土重迁。”据此可知,古希腊民族的生活方式( )
A.促进了自由观念形成 B.孕育了人文主义精神
C.推动了民主政治确立 D.推动了对外贸易发展
12.有人说:“爱琴海区域海陆交错,东通阿拉伯半岛,南望埃及,西对亚平宁半岛,北通黑海,因而成为融通亚非欧不同文明的加工场。”这句话揭示了( )
A.爱琴海区域的航海业发达 B.爱琴海地区的地形、地貌
C.地理环境对爱琴文明的影响 D.爱琴文明源于古埃及
13.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并成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的是
A.《查士丁尼法学总论》
B.《查士丁尼新敕》
C.《查士丁尼学说汇纂》
D.查士丁尼法典
14.英国学者赫伯特在《世界史纲》中指出,古代文明中的庙宇大多数是定向的(如下表所示)。这说明这些古代文明( )
古巴比伦的庙宇 大多门朝东开 准确地在春分和秋分时对着日出的方向
古埃及的庙宇 朝向白昼最长的那一天的日出方向 最常见的洪水的方向
中国北京的天坛 朝着仲冬日日出的方向 皇帝们在那一天祭祀天地
A.为宗教迷信活动增加神秘色彩 B.对自然缺乏了解,难以面对灾难
C.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和影响 D.对天体的运行规律有一定了解
15.赫梯帝国的统治者除了继续任用王室后代出任祭司职位外,还接纳异族的神职人员参加赫梯宗教活动,甚至将被征服者胡里人的神灵泰苏普和女神海帕特奉为主神。赫梯帝国的做法主要目的是( )
A.强化王室对政治特权的垄断 B.充分发挥宗教的基层治理功能
C.减少被征服地区民众的反抗 D.增强宗教文化认同以巩固统治
16.下列关于古代西亚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苏美尔人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象形文字
B.《吉尔伽美什》反映了印度河流域人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C.《汉谟拉比法典》宣扬法老是神的化身
D.古代西亚的建筑和艺术成就辉煌
17.亚历山大东征时,沿途兴建了许多希腊式的新城。为了扩大帝国统治的社会基础,亚历山大竭力推行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融合的政策,倡导马其顿人与东方女子婚。随着东征,巴比伦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了希腊。上述材料说明亚历山大东征
A.是一次掠夺性战争 B.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D.希腊文化渗透到各个阶层
18.19世纪以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靠文献记载。19世纪后期以来,考古学家发现迈锡尼和克里特文明,古希腊文明史才从公元前776年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对古西亚、古埃及和古印度文明的研究也经历了类似过程。这种情况表明( )
A.历史研究必须结合考古资料 B.考古发现完善对历史的认识
C.古代文明发展历程基本相同 D.研究视野决定历史研究成果
19.19世纪前,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只能从公元前776年即古代第一届奥林匹亚赛会算起。19世纪后期以来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考古发现,则将古希腊文明史上推到2000年以前。这反映了( )
A.历史研究具有不确定性
B.考古发现影响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
C.西方文明缺乏文献记载
D.历史真相只能通过考古才能被发现
20.下边这幅漫画反映了( )
A.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B.《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
C.古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 D.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家们把最大注意力集中到人事以及人伦关系方面,从而构成了独特的古代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以突出人的道德理性为根本特征,因而可称为道德人本主义。道德人本主义侧重于家庭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是以共同的人性和以共同的人伦道德为基础的。中国道德人本主义是以群体为本体的,主张大同世界天下为公,讲信修睦,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摘编自乔根锁《论中国先秦儒家哲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材料二 古希腊早期哲学的人文精神表现在对终极生活方式的向往,以自己的方式来把握存在是一种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方式。法国哲学家哈道特曾说:“在这一时代(指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是一种方式,它必须在每时每刻都要践行,其目标是从整体上改造个体的生活。”因而哲学家注重从人的现实生活、从人的存在的困惑出发,追求人生幸福,通过这种生活方式达到对存在的切中而得到心灵的安定和自由。
——摘编自史巍《古希腊早期哲学的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先秦时期儒家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人文主义思想相比,古代希腊人文精神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及填充图册
材料二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修建的道路和桥梁,同其他古代社会修建的道路一样,也刺激了经济的一体化:尽管最初建设时考虑的是军事用途,但是之后,这些路桥却成为内部商业交流的通衢。
公路连接了罗马帝国的各个部分。一条长4800公里的路与北非海岸线平行,许多支线一直延伸到南方,商人、士兵通过这些支线可以深入撒哈拉沙漠。在东部地中海地区,罗马人也新建一些道路,方便了这一地区的旅游和贸易。
——摘编自《新全球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道路和罗马帝国道路的共同特点。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时期 京杭运河(北京—杭州)变迁
春秋战国 开凿邗沟、鸿沟,是京杭大运河中开凿最早的一段。
隋朝 将各段古运河加以疏浚、扩展,并相互沟通,形成以洛阳为中心,联系南北方的“大运河”。
元朝 会通河开通后,漕船往往有上千艘连接而行,年运粮量常达三、四百万石,沿河一些城镇码头兴起。通惠河竣工后,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在北京积水潭附近曾出现“舶舫蔽水”、盛况空前的繁荣景象。
明清时期 黄河改道,河运日益困难。宣统年间,津浦铁路通车后,大运河的运输作用逐渐为铁路所代替。
材料四 英国的运河与英国的工业革命密不可分,18世纪中后期,英国运河兴起,当铁路、公路运输还远没有那么发达时,英国的运河承担着运送钢铁、煤炭的重任,运河网主要分布在工业发达的英格兰中部,特别是伯明翰和曼彻斯特一带,而通过泰晤士河,运河也把伦敦和这些城市连在了一起。在威尔士的北部和南部,苏格兰低地也有一些人工开凿的运河。整个英国的运河网加起来达到3000公里长。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是英国运河从繁荣到衰落的主要时期。……与铁路的规格统一相比,标准不一的运河竞争力处于下风。工业革命对英国运河的发展是把双刃剑。——摘编自《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英国运河的兴衰》等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杭大运河变迁的历史特点。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运河与京杭大运河发展的相同点。
(3)如果用以上材料进行历史研究,你会确立怎样的研究主题?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527年查士丁尼继承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称:“我们将重建过去的一切……我们要重现罗马人的名誉……”他征服了北非、意大利及西班牙部分地区,再次将地中海变为罗马的内湖。查士丁尼镇压尼卡起义,优化地方行政制度,在亚洲领土率先推行军政权力合二为一的政策。查士丁尼采取积极地外贸政策,开通红海和南高加索商路,从东方引进丝织业。他还在君士坦丁堡大兴土木,圣索菲亚大教堂深刻影响欧洲的建筑风格。为维护统治,查士丁尼任命特里波尼安为首的法典编纂委员会,总结历代罗马法,也就是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
——摘编自徐国栋《查士丁尼及其立法事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查士丁尼的主要功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查士丁尼大帝措施的影响。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率领希腊联军东征,以武力征服的方式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为了巩固统治亚历山大帝国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B项正确;拜占庭帝国建立于395年,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中古时期时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兰帝国,排除C项;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没有广泛推广希腊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亚历山大东征使原本已经失去发展条件的希腊文化找到了根植于城邦外部的土壤和条件,再度辉煌起来。同时,希腊文化中心也由雅典转移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及所学知识可得,欧洲文化传播到城邦以外的其他地区,希腊文化中心转移到其他地区,传播了欧洲古典文化,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东西方之间的相互交流,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而不是制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欧洲文化而不是埃及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一种官吏负责管理居民和劳动者,并向他们征收贡物,令一种官吏统率军队和守备军”及所学知识可得,从中体现波斯帝国的两种官吏分工较为明确,有各自的职责,反映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民主政治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官吏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波斯帝国的官制与希腊和马其顿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王权自天而降’是古代两河流域的一个基本思想”可知,两河流域的国王宣扬君权神授,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政权的合法性,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国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排除BC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巴比伦王国。根据所学,当时奴隶是奴隶主的财产,从保护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和债权人的债权等信息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注重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C项正确;材料强调《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而不是地位,排除A项;《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没有保护奴隶,不能解决古巴比伦的社会矛盾,排除B项;D项中的“杜绝”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地理学家克泰夏斯的《史地书》”“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田园诗》”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缫丝技术作为中华文明所独创,“赛里斯”所指即东方的中国,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便已出现“赛里斯”,反映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历史悠久,B项正确;材料与丝绸制品及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元性无关,排除AD两项;材料没有涉及缫丝技术传入欧洲及对欧洲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排除C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其一定程度上受到美索不达米亚建筑风格的影响,又对希腊、波斯和罗马建筑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建筑风格受到美索不达米亚建筑风格的影响,又对希腊、波斯和罗马建筑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多源特征,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排除B项;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图片涉及到苏美尔地区、埃及、阿拉伯,它们各自的文明文化不相同,因此反映出文化的多样性,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统一,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交融,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出各自的文化,并没有体现传承,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并所学知识可知,恰塔尔·休于遗址属于西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吉尔伽美什》楔形文字泥板具有很高文学和史料价值,不仅是研究古代西亚文学,也是研究古代西亚文化、历史、风俗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汉谟拉比法典》石碑浮雕为后人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经济关系和西亚法律史提供了珍贵材料,①②④正确;莎草纸是古埃及人广泛采用的书写载体,不属于古代西亚文明,③错误。因此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0.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古代罗马人原来通行习惯法,没有行诸文字。贵族垄断了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群众,广大平民对此强烈不满,他们极力要求制定成文法来保障自身的权益。《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使平民维护自身权利有法可依,所以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以往罗马习惯法的汇编,其中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并未损害贵族的私有财产权;B选项不是《十二铜表法》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的主要原因;C选项错误,罗马共和国是贵族专政的国家,制定罗马法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平民和贵族的政治地位并不平等。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1.B
【详解】根据题干“地形造成了他们两栖式的生活,他们不像游牧民族那样漂泊无定,……安土重迁”可知希腊文明是海洋文明,政治上小国寡民的城邦林立,城邦的狭小,使公民能更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经济上,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希腊的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思想上,孕育了人文主义精神,希腊人更多地关注人类自身,B项正确;游牧民族漂泊无定也很自由,A项与材料内容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自然环境是推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生活方式不是,排除C项;推动希腊人发展海外贸易的因素是以海洋为依托,陆地上地形支离破碎,农业不发达等,不是生活方式影响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材料称“爱琴海区域海陆交错,成为融通亚非欧不同文明的加工场。”,这说明地理环境对爱琴文明的影响,C正确;材料未涉及航海业发达及爱琴海地区的地形、地貌,A、B错误;D违背史实。
13.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形成了法律汇编,统称《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D正确;《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和《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属于查士丁尼法典内容,A和C错误;查士丁尼死后,法学家把他颁布的100多条敕令汇编成《查士丁尼新敕》,B错误。
14.D
【详解】通过阅读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古代中国的庙宇定向,反映出三大古代文明都对天体运行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D项正确;庙宇门的定位体现的是对未知世界的态度,并非为宗教迷信活动增加神秘色彩,排除A项;门的朝向与天体运行规律密切相关,说明人们对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有了一定了解,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三个文明间存在相互联系和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赫梯帝国利用异族的神职人员等措施,意在融合异族尤其是被征服地区的宗教文化,借以提高被征服地区民众对帝国的认同从而巩固统治,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在于对异族宗教的吸纳和利用,排除A项;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C项表述并非其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西亚的建筑和艺术成就辉煌,两河流域缺石少木,故从夯土墙开始,至土坯砖、烧砖的筑墙技术,并以沥青、陶钉石板贴面及琉璃砖保护墙面,使材料、结构、构造与造型有机结合,创造以土作为基本材料的结构体系和墙体饰面装饰,D项正确;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楔形文字,排除A项;《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成就,排除B项;“法老”是古埃及的特色,排除C项。故选D项。
17.C
【详解】根据“为了扩大帝国统治的社会基础,亚历山大竭力推行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融合的政策,倡导马其顿人与东方女子婚。随着东征,巴比伦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了希腊。”可得出其东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其掠夺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方面,排除B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8.B
【详解】依据材料“19世纪以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靠文献记载。19世纪后期以来,考古学家发现迈锡尼和克里特文明”,可以看出考古发现对历史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考古对历史认识的完善,排除A项;古代文明发展历程不一,排除C项;研究视野不能决定历史研究成果,排除D项。故选B项。
1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希腊时期。根据材料“19世纪后期以来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考古发现,则将古希腊文明史上推到2000年以前。”可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考古发现,历史学家对古希腊文明的认识得出了新的结论,B项正确;“历史研究具有不确定性”表述错误,排除A项;“西方文明缺乏文献记载”表述错误,排除C项;“历史真相只能通过考古才能被发现”表述不准确,考古发现是认识历史真相的重要手段,并不是唯一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
20.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政治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治,妇女没有民主权利,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雅典民主政治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治。
21.(1)特点: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自律性;追求家庭和社会的和谐;重视人的群体和睦。
(2)不同之处:追求个体生活的幸福和价值。
原因:古代希腊工商业经济形成了崇尚自由平等的社会氛围;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
【详解】(1)特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家们把最大注意力集中到人事以及人伦关系方面,从而构成了独特的古代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以突出人的道德理性为根本特征,因而可称为道德人本主义”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先秦时期儒家人文主义思想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自律性;据材料“道德人本主义侧重于家庭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是以共同的人性和以共同的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可知,追求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据材料“中国道德人本主义是以群体为本体的,主张大同世界天下为公,讲信修睦,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并结合所学可知,重视人的群体和睦。
(2)不同之处:据材料“在这一时代(指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是一种方式,它必须在每时每刻都要践行,其目标是从整体上改造个体的生活。”并结合所学可知,追求个体生活的幸福和价值。
原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古代希腊工商业经济形成了崇尚自由平等的社会氛围;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等角度回答。
22.(1)共同特点:以都城为中心,形成网络;道路多,范围广,遍布帝国境内。
历史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的稳定,行政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经济贸易的流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传播。
(2)特点:开始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间长;沟通水域多,运输量大;近代被铁路运输所取代。
相同点:都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而修建;运河的修建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沿河地区城市的崛起;其衰落都是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3)主题:交通与社会变迁;水陆交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等。
【详解】(1)“共同特点”,依据材料一图示和材料信息“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得出:以都城为中心,形成网络;道路多,范围广,遍布帝国境内。“历史作用”,依据材料二信息“也刺激了经济的一体化……在东部地中海地区,罗马人也新建一些道路,方便了这一地区的旅游和贸易”得出:有利于促进经济贸易的流通;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行政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传播等角度补充。
(2)“历史特点”,依据材料三信息“开凿邗沟、鸿沟,是京杭大运河中开凿最早的一段”得出:开始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间长;由材料信息“漕船往往有上千艘连接而行,年运粮量常达三、四百万石”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沟通水域多,运输量大;由材料信息“宣统年间,津浦铁路通车后,大运河的运输作用逐渐为铁路所代替”得出:近代被铁路运输所取代。“相同点”,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信息“英国的运河与英国的工业革命密不可分”得出:都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而修建;由材料信息“通过泰晤士河,运河也把伦敦和这些城市连在了一起”得出:运河的修建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沿河地区城市的崛起;由材料信息“与铁路的规格统一相比,标准不一的运河竞争力处于下风。工业革命对英国运河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得出:其衰落都是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3)“研究主题”,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交通与社会变迁;水陆交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等。
23.(1)开疆破土,扩大疆域;推进地方政治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海外贸易;重视城市建设;总结完善罗马法体系。
(2)政治改革,稳定东罗马帝国的统治;促进帝国经济的繁荣;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后世建筑和城市规划影响深远;《查士丁尼法典》标志着罗马法的完善。
【详解】(1)根据材料“征服了北非、意大利及西班牙部分地区,再次将地中海变为罗马的内湖”可知,查士丁尼时期,开疆破土,扩大疆域;根据材料“查士丁尼镇压尼卡起义,优化地方行政制度,在亚洲领土率先推行军政权力合二为一的政策。”可知,查士丁尼推进地方政治制度改革;根据材料“查士丁尼采取积极地外贸政策,开通红海和南高加索商路,从东方引进丝织业。”可知,查士丁尼大力发展海外贸易;根据材料“在君士坦丁堡大兴土木,圣索菲亚大教堂深刻影响欧洲的建筑风格。”可知,查士丁尼重视城市建设;根据材料“为维护统治,查士丁尼任命特里波尼安为首的法典编纂委员会,总结历代罗马法,也就是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可知,查士丁尼总结完善罗马法体系。
(2)根据材料“征服了北非、意大利及西班牙部分地区,再次将地中海变为罗马的内湖......镇压尼卡起义,优化地方行政制度......采取积极地外贸政策......总结历代罗马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查士丁尼大帝采取的一些列措施,有利于政治改革,稳定东罗马帝国的统治;促进帝国经济的繁荣;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后世建筑和城市规划影响深远;《查士丁尼法典》标志着罗马法的完善。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