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5-08 10:56:01

文档简介

浙江七彩阳光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
化学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Li-7 C-12 N-14 O-16 Na-23 Mg-24 Si-28 S-32 C1-35.5 K-39 Mn-55 Cu-64 Ag-108 Ba-137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下列物质中属于可溶性碱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碱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再根据碱的溶解性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 是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故A不选;
B. 属于盐,故B不选;
C. 是易溶于水的碱,故C选;
D. 是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故D不选;
故选C。
2.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我国短道速滑队取得了良好成绩,短道速滑所用冰刀材料一般是碳素钢,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碳素钢的熔点比纯铁低 B. 碳素钢的硬度比纯铁低
C. 碳素钢的延展性比生铁差 D. 碳素钢的含碳量比生铁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A.碳素钢是合金,熔点比纯铁低,A正确;
B.碳素钢是合金,硬度比纯铁高,B错误;
C.碳素钢(<1.35%)的含碳量比生铁(>2%)低,延展性比生铁好,C错误;
D.碳素钢的含碳量比生铁低,D错误;
故选A。
3. 新能源电池广泛使用碳酸锂为原料制造,下列关于碳酸锂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碳酸锂的化学式为 B. 碳酸锂属于电解质
C. 可通过焰色试验鉴别碳酸锂和碳酸钠 D. 碳酸锂与酸、碱均不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碳酸锂可用于制造电池,其化学式为,A正确;
B.碳酸锂为碳酸盐,在熔融状态下可以导电,属于电解质,B正确;
C.锂和钠的焰色试验颜色不同,可通过焰色试验鉴别碳酸锂和碳酸钠,C正确;
D.碳酸锂与酸可以反应,与碱不反应,D错误;
故选D。
4. 下列化学用语的使用正确的是
A. 氯化氢的电子式为
B. 重氢负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C. 四氯化碳的空间填充模型为
D. 富勒烯和石墨互为同位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氯化氢为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 ,A错误;
B.重氢负离子的质子数为1,核外电子数为2,,结构示意图正确,B正确;
C.四氯化碳结构式为: ,C错误;
D.富勒烯和石墨是碳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D错误;
故选B。
5.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金刚砂硬度大,可用作砂纸和砂轮的磨料
B. 纯铝的硬度和强度小,不适合制造机器零件
C. 利用溶液作为腐蚀液,将覆铜板上不需要的铜腐蚀
D. 二氧化硅具有导电性,可用来生产光导纤维
【答案】D
【解析】
【详解】A.金刚砂的主要成分为SiC,硬度大,可用作砂纸和砂轮的磨料,A正确;
B.纯铝的硬度和强度小,不适合制造机器零件,B正确;
C.溶液与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铜,利用溶液作为腐蚀液,将覆铜板上不需要的铜腐蚀,C正确;
D.二氧化硅可以传输光信号,可用来生产光导纤维,D错误;
故选D。
6. 关于反应Zn+(极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生成1 mol ,转移个电子
B. 氧化剂和还原剂之比为1∶2
C. 是还原产物
D. 该反应只体现了硝酸的强氧化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反应中Zn失电子,做还原剂,硝酸一部分表现酸性,一部分表现氧化性。
【详解】A.N元素由+5价降低到-3价,生成1 mol ,转移个电子,A正确;
B.氧化剂硝酸,还原剂是锌,1mol硝酸做氧化剂得8mol电子,1mol锌做还原剂失2mol电子,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氧化剂和还原剂之比为1∶4,B错误;
C.是氧化产物,C错误;
D.该反应体现了硝酸的强氧化性和酸性,D错误;
故正确答案选A。
7.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向溶液中加过量NaOH溶液并加热:
B. 溶液与氨水反应:
C. 用NaOH溶液吸收过量:
D. 氯气与水的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向溶液中加过量NaOH溶液并加热,生成碳酸钠和氨气,离子方程式为:,A错误;
B.一水合氨为弱碱,不可拆,溶液与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错误;
C.用NaOH溶液吸收过量,生成亚硫酸氢钠,离子方程式为:,C正确;
D.次氯酸为弱酸,不可拆,故氯气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D错误;
故选C。
8. 新戊烷的球棍模型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新戊烷的分子式为 B. 新戊烷沸点比正戊烷高
C. 新戊烷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 D. 新戊烷能与溴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新戊烷为含5个碳原子的烷烃,分子式为,A正确;
B.碳原子数相同的烷烃,含支链越多,沸点越低,故新戊烷沸点比正戊烷低,B错误;
C.由图可知,新戊烷中所有碳原子等效,新戊烷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C正确;
D.新戊烷为烷烃,在光照条件下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D正确;
故选B。
9. 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其中Z元素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X Y
Z W
A. Y元素气态氢化物比Z元素的稳定,是因为Y元素气态氢化物分子间存在氢键
B. W的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Z的强
C. 将溶液加入到氯化钙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
D. W的原子半径比Z的小,W与X能形成化合物XW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短周期元素分析,X、Y、Z、W为二、三周期元素,Z为P,W为S,Y为N,X为C,以此分析;
【详解】A.N的氧化性强于P,则NH3的稳定性强于PH3,与氢键无关,A错误;
B.S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比P的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强,B错误;
C.亚硫酸与氯化钙不发生反应,C错误;
D.当电子层相同下,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S原子的半径小于P的原子半径,C、S形成CS2,D正确;
故答案为:D。
10. 用下列仪器或装置进行相应实验,部分现象描述和解释不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A. ①中石蕊溶液变为红色后不褪色
B. ②的烧杯中产生白色沉淀,说明非金属性Cl>C>Si
C. ③中产生红棕色气体,不能说明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D. ④的试管内先出现红棕色气体,后变无色
【答案】B
【解析】
【详解】A.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条件下制备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溶于水溶液显酸性,能使石蕊溶液变为红色,但不能使其褪色,A正确;
B.盐酸与碳酸钙反应制备二氧化碳,可证明HCl酸性比碳酸强,不能比较氯和碳非金属性,制备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与硅酸钠溶液反应产生白色硅酸沉淀,不能证明碳酸酸性强于硅酸,综上该实验不能证明非金属性Cl>C>Si,B错误;
C.③中产生红棕色气体,不能说明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可能是浓硝酸受热分解产生了红棕色的NO2,C正确;
D.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无色的NO,但试管中含空气,NO与氧气立即变为红棕色的NO2,NO2、NO与氢氧化钠可以反应,当试管中的氧气消耗完全时,产生的气体最终为无色,D正确;
故选B。
11. 下图表示和反应生成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和反应生成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A. 化学性质稳定,是因为断开分子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较多能量
B. 1 mol 和1 mol 所具有的能量之和比2 mol 的能量高
C. 1 mol 和1 mol 反应生成2 mol ,需吸收能量180 kJ
D. 分解为和是放热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分子的键能大,断开分子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较多能量,故化学性质稳定,A正确;
B.1 mol 和1 mol 反应生成2 mol 的反应热为:,为吸热反应,故1 mol 和1 mol 所具有的能量之和比2 mol 的能量低,B错误;
C.由B分析可知,1 mol 和1 mol 反应生成2 mol ,需吸收能量180 kJ,C正确;
D. 和反应生成为吸热反应,故分解为和是放热反应,D正确;
故选B。
12. 电池结构如图,a和b为两个电极,其中a极为单质钾片。关于该电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电极为负极
B. 电池工作时,电子从a电极经过电解质流向b电极
C. 电池工作时,由a电极通过隔膜移向b电极
D. 正极的电极反应为:
【答案】C
【解析】
【分析】该装置中,K为负极,即a电极为负极,b电极上氧气得电子,b电极为正极。
【详解】A.根据分析,b电极为正极,A错误;
B.电池工作时,电子从a电极经过导线流向b电极,B错误;
C.b电极上氧气得电子,得到的产物为KO2,故电池工作时,由a电极通过隔膜移向b电极,C正确;
D.正极的电极反应为:,D错误;
故选C。
13. 将5 mol 和1 mol 混合气体通入2 L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维持容器内温度不变,10 min末测定的浓度为0.2 mol/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从反应开始到10 min,的生成速率 mol/(L min)
B. 若单位时间内消耗a mol ,同时产生3a mol ,则表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C. 反应达到平衡后充入少量氦气,压强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D. 当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则表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甲烷的起始浓度为,10 min末测定的浓度为0.2 mol/L,则甲烷浓度的变化量为0.3mol/L,氢气浓度的变化量为0.9mol/L,从反应开始到10 min,的生成速率,A错误;
B.若单位时间内消耗a mol ,同时消耗3a mol ,此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同,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B错误;
C.反应达到平衡后充入少量氦气,恒容条件下,压强增大,但各物质浓度都不变,化学反应速率不变,C错误;
D.该反应正向气体分子数增大,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增大,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当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时,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D正确;
故选D。
14. 将氮氧化物NOx烟气与的混合气体通入与的混合溶液中实现无害化处理,其转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过程Ⅱ,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B. 处理过程中,和起催化作用
C. 该转化过程,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加快
D. 该转化过程需定期补充溶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过程I中Ce4+与H2反应生成Ce3+和H+,过程Ⅱ中H+、Ce3+、NOx反应得到Ce4+、N2和H2O。综上分析,Ce4+为催化剂,H+为中间产物,总反应为:。
【详解】A.过程Ⅱ,总反应为:,氧化剂为NOx,还原剂为Ce3+,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正确;
B.根据分析,Ce4+为催化剂,H+为中间产物,,B错误;
C.升高温度可能使催化剂活性降低,化学反应速率不一定加快,C错误;
D.该转化过程中,总反应中不消耗,不需要定期补充溶液,D错误;
故选A。
15. 将27.2 g Cu和组成的混合物加入500 mL一定浓度的稀硝酸中,固体完全溶解生成和NO。向所得溶液中加入500 mL 2.0 mol/L NaOH溶液,恰好生成沉淀的质量为39.2 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固体混合物中,Cu和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B. 在标准状况下,产生的NO的体积为4.48 L
C. 原稀硝酸的浓度为2.0 mol/L
D. Cu、与硝酸反应后剩余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4 mol
【答案】B
【解析】
【分析】500 mL 2.0 mol/L NaOH溶液中氢氧根的物质的量为,生成的沉淀为氢氧化铜,物质的量为,消耗氢氧根的物质的量为0.8mol,剩余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1.0mol-0.8mol=0.2mol。根据铜元素守恒,铜元素的物质的量为0.4mol,设27.2g混合物中Cu的物质的量为xmol,的物质的量为ymol,可列出关系式:x+2y=0.4,64x+144y=27.2,解得x=0.2,y=0.1。
【详解】A.根据分析,原固体混合物中,Cu和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A错误;
B.Cu的物质的量为0.2mol,Cu2O的物质的量为0.1mol,全部转化为硝酸铜,转移电子的总的物质的量为:,硝酸中N元素由+5价降低为+2价,故生成NO的物质的量为,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4.48L,B正确;
C.根据N元素守恒,硝酸最终转化为硝酸钠和NO,硝酸总的物质的量为1.0mol+0.2mol=1.2mol,原稀硝酸的浓度为,C错误;
D.根据分析,Cu、与硝酸反应后剩余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2mol,D错误;
故选B。
16. 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A 将通入溶液中 溶液紫色褪去 具有漂白性
B 将通入足量 溶液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立即又变为黄色 氧化性:稀硫酸
C 向蔗糖中加入几滴水和少量浓硫酸 蔗糖变黑并膨胀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D 用排饱和食盐水法在试管中先后充入等体积的甲烷和氯气,将装置放在光亮处(避免阳光直射) 试管内壁出现油状液滴,一些液滴沉入水槽底部 反应生成等油状液体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将通入溶液中,溶液紫色褪去,具有还原性,故A错误;
B.将通入足量,溶液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立即又变为黄色,因为Fe3+具有氧化性,能将SO2氧化成硫酸,自身被还原为Fe2+,故溶液变为浅绿色,氧化性:稀硫酸;随着溶液中H+浓度的增大,NO逐渐显现出其强氧化性,再将Fe2+氧化为Fe3+,而NO中氮元素从+5价变为+2价,氧化性:,总之,氧化性:稀硫酸,故B正确;
C.向蔗糖中加入几滴水和少量浓硫酸,蔗糖变黑并膨胀,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故C错误;
D.用排饱和食盐水法在试管中先后充入等体积的甲烷和氯气,将装置放在光亮处(避免阳光直射),反应中生成的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均为油状液体,密度大于水,部分附着在试管内壁上,部分沉入水槽底部,反应生成为气体,故D错误;
故选B。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2分)
17. 碳是一种很常见的元素,它以多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大气、地壳和生物之中。
请回答:
(1)碳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大气中存在温室气体,写出的电子式___________。碳有多种单质,100 kP时,1 mol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吸收1.85 kJ能量,则___________(填“石墨”或“金刚石”)更稳定。
(2)碳在地壳中的含量很低,但是含有碳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却分布极广。最简单有机物的空间构型是___________,热稳定性___________(填“>”或“<”);丙烷是甲烷的同系物,写出丙烷光照下与氯气反应生成一氯代物的所有可能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 CO和O生成是放热反应
B. 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
C. 状态Ⅱ→状态Ⅲ形成共价键向环境放出能量
D. 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反应的过程
(4)可利用焦炭制粗硅,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该反应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碳的非金属性大于硅。
【答案】(1) ①. 第二周期第ⅣA族 ②. ③. 石墨
(2) ①. 正四面体形 ②. < ③. 、 (3)AC
(4) ①. ②. 不能
【解析】
【小问1详解】
碳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二周期第ⅣA族;的电子式:;总能量越低的物质越稳定,1 mol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吸收1.85 kJ能量,故石墨总能量低,石墨更稳定;
【小问2详解】
的空间构型是:正四面体;同周期从左往右非金属性增强,简单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增强,故稳定性:CH4【小问3详解】
A. 如图所示,CO与O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CO2的过程是放热反应,A正确;
B. 在该过程中,CO没有发生断键,B错误;
C. 状态Ⅱ→状态Ⅲ形成共价键,成键放热,故向环境放出能量,C正确;
D. 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反应的过程,D错误;
故选AC;
【小问4详解】
焦炭制粗硅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在高温下进行,不能说明碳的非金属性大于硅。
18. 已知固体X由三种前四周期元素组成,其转化关系、实验流程和结果如下:
已知:①固体A、固体B的焰色试验均呈紫色
②气体C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1.518 g·L-1。
请回答:
(1)气体C分子的电子式___________,白色沉淀D的化学式___________。
(2)固体X的化学式___________。
(3)固体X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固体X、固体A和碘单质以物质的量1∶1∶1发生反应,生成两种盐,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5)设计实验证明固体X样品是否已经被氧化:___________。
【答案】(1) ①. ②.
(2)
(3)
(4)
(5)取少量固体X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先加过量稀盐酸,再加氯化钡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固体X样品已经被氧化;反之未被氧化
【解析】
【分析】固体B加入氯化钡后产生白色沉淀D6.99g,则为BaSO4,且n(BaSO4)=,固体B焰色试验为紫色,推知B为K2SO4,n(K2SO4)=n(BaSO4)=0.03mol,m(K)=2.34g,m(S)=0.96g,推测X中含有K、S、O三种元素,推测E为S,气体C的摩尔质量M=Vm=1.518 g·L-122.4L·mol-1=34 g·mol-1,推测C为H2S,A的焰色也为紫色,则A为K2S,n(K2S)=0.01mol,m(K)=0.78g,m(S)=0.32g,X中m(K)=2.34g+0.78g=3.12g,m(S)=0.96g+0.32g=1.28g,m(O)=1.92g,K、S、O个数比为::=2:1:3,所以X为K2SO3;
【小问1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气体C为H2S,分子的电子式为,白色沉淀D的化学式为BaSO4;
【小问2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固体X的化学式为K2SO3;
【小问3详解】
固体X受热分解生成K2S和K2SO4,结合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及质量守恒配平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固体X(K2SO3)、固体A(K2S)和碘单质以物质的量1∶1∶1发生反应,生成两种盐,应该均为钾盐,根据元素化合价变化特点,生成KI和K2S2O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5详解】
设计实验证明固体X样品是否已经被氧化:取少量固体X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先加过量稀盐酸,再加氯化钡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固体X样品已经被氧化;反之未被氧化。
19. 氮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
一定温度下,在2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可发生下列反应:
下表为反应在温度下的部分实验数据:
0 500 1000 1500
(mol) 10.00 7.04 4.96 4.96
请回答:
(1)从反应开始到500 s,生成的平均速率___________。
(2)温度下,该反应达到平衡时的转化率___________。
(3)对于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
B.不可能100%转化
C.该条件下当混合气体密度不再变化,反应达到最大限度
D.通过调控反应条件,可以提高该反应进行的程度
E.200℃时,转化率几乎为0,可能原因是能量不足以破坏的分子间作用力
(4)若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和,发生反应:,该反应的正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请解释正反应速率如图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
(5)①电化学气敏传感器可用于监测环境中的含量,其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其中被氧化为常见的无毒物质。写出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
②氮的另一种氢化物肼(),是一种可燃性的液体,可用作火箭燃料。
键能是指破坏1 mol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下列共价键的键能信息如表所示:
共价键 N-H N-N O=O O-H
键能/(kJ/mol) 391 161 498 946 463
关于反应,则16 g 与完全反应将放出热量___________kJ。
【答案】(1) mol/(L·s)
(2)50.4%或0.504
(3)CE (4)①温度升高大于反应物浓度下降对正反应速率的影响,使正反应速率增大;②反应物浓度下降大于温度升高对正反应速率的影响,使正反应速率减小;③后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5) ①. ②. 287.5
【解析】
【小问1详解】

故答案为:;
【小问2详解】
根据数据可知,1000s时反应达到平衡,;
故答案为:50.4%;
【小问3详解】
A.刚开始反应时候,反应物浓度最大,生成物浓度最小,则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最小,A正确;
B.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则N2O5不可能100%转化,B正确;
C.根据公式,,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恒容容器的体积不变,则密度不变,C错误;
D.升高温度、增大压强、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以促进平衡正向进行,D正确;
E.分子间作用力决定物理性质,E错误;
故答案为:CE;
【小问4详解】
①t1-t2 温度升高大于反应物浓度下降对正反应速率的影响,使正反应速率增大;
② t2-t3 反应物浓度下降大于温度升高对正反应速率的影响,使正反应速率减小;
③ t3 后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故答案为:(见解析);
【小问5详解】
氨气在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反应焓变=反应物键能-生成物键能=;
故答案为:;287.5kJ/mol。
20. 可用于核燃料回收和半导体材料制备,易与水反应。实验室可利用Mg与加热到800℃制得,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
(1)装置E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溶液甲是浓氨水,固体乙是___________。
(2)下列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
(3)写出Mg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_____。
(5)与传统工业的镁与氮气反应制备方法相比,此法最大的优点是产品纯度高(氧化镁含量低),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球形)干燥管 ②. 生石灰、NaOH或碱石灰
(2)①③ (3)
(4) ①. 干燥氨气 ②. 防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装置
(5)Mg与产生的氢气能抑制氧化镁的生成
【解析】
【分析】A中浓氨水与固体乙反应制备氨气,B为缓冲瓶,C中碱石灰干燥氨气,D中氨气与镁粉反应,E中P2O5吸收未反应完的氨气,F防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装置。
【小问1详解】
装置E的名称是球形干燥管;溶液甲是浓氨水,固体乙是生石灰、NaOH或碱石灰;
小问2详解】
加热氯化铵固体不能制备氨气,因为氯化铵分解产生的NH3和HCl在试管口遇冷重新生成氯化铵固体,①错误;加热浓氨水可以制备氨气,②正确;加热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制备氨气需要试管口向下倾斜,③错误;故选①③;
【小问3详解】
Mg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小问4详解】
装置C的作用是:干燥氨气,装置F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装置;
【小问5详解】
此法产品纯度高(氧化镁含量低),可能原因是:Mg与产生的氢气能抑制氧化镁的生成。
21. 为测定某金属冶炼厂排放的尾气中的含量,将尾气样品经过管道通入密闭容器中的250 mL 0.200 mol/L的酸性溶液。若管道中尾气样品流量为8 L/min,经过5 min溶液恰好褪色(假设尾气样品中的其他气体与酸性溶液不反应)。
请回答:
(1)配制250 mL 0.200 mol/L的酸性溶液需用天平称量___________g 固体(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
(2)该尾气样品中的含量为___________g/L。
【答案】(1)7.900
(2)0.2
【解析】
【小问1详解】
250 mL 0.200 mol/L的酸性溶液中的物质的量为:,质量为;
【小问2详解】
二氧化硫与反应生成硫酸根和锰离子,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得出关系式:,则该尾气样品中的含量为。浙江七彩阳光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
化学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Li-7 C-12 N-14 O-16 Na-23 Mg-24 Si-28 S-32 C1-35.5 K-39 Mn-55 Cu-64 Ag-108 Ba-137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下列物质中属于可溶性碱的是
A. B. C. D.
2.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我国短道速滑队取得了良好成绩,短道速滑所用冰刀材料一般是碳素钢,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碳素钢的熔点比纯铁低 B. 碳素钢的硬度比纯铁低
C. 碳素钢的延展性比生铁差 D. 碳素钢的含碳量比生铁高
3. 新能源电池广泛使用碳酸锂为原料制造,下列关于碳酸锂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碳酸锂的化学式为 B. 碳酸锂属于电解质
C. 可通过焰色试验鉴别碳酸锂和碳酸钠 D. 碳酸锂与酸、碱均不反应
4. 下列化学用语的使用正确的是
A. 氯化氢电子式为
B. 重氢负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C. 四氯化碳的空间填充模型为
D. 富勒烯和石墨互为同位素
5.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金刚砂硬度大,可用作砂纸和砂轮的磨料
B. 纯铝的硬度和强度小,不适合制造机器零件
C. 利用溶液作为腐蚀液,将覆铜板上不需要的铜腐蚀
D. 二氧化硅具有导电性,可用来生产光导纤维
6. 关于反应Zn+(极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生成1 mol ,转移个电子
B. 氧化剂和还原剂之比为1∶2
C. 是还原产物
D. 该反应只体现了硝酸的强氧化性
7.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向溶液中加过量NaOH溶液并加热:
B. 溶液与氨水反应:
C. 用NaOH溶液吸收过量:
D. 氯气与水的反应:
8. 新戊烷的球棍模型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新戊烷的分子式为 B. 新戊烷沸点比正戊烷高
C. 新戊烷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 D. 新戊烷能与溴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
9. 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其中Z元素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X Y
Z W
A. Y元素气态氢化物比Z元素的稳定,是因为Y元素气态氢化物分子间存在氢键
B. W的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Z的强
C. 将溶液加入到氯化钙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
D. W的原子半径比Z的小,W与X能形成化合物XW
10. 用下列仪器或装置进行相应实验,部分现象描述和解释不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A. ①中石蕊溶液变为红色后不褪色
B. ②的烧杯中产生白色沉淀,说明非金属性Cl>C>Si
C. ③中产生红棕色气体,不能说明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D. ④的试管内先出现红棕色气体,后变无色
11. 下图表示和反应生成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和反应生成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A. 化学性质稳定,是因为断开分子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较多能量
B. 1 mol 和1 mol 所具有的能量之和比2 mol 的能量高
C. 1 mol 和1 mol 反应生成2 mol ,需吸收能量180 kJ
D. 分解为和是放热反应
12. 电池结构如图,a和b为两个电极,其中a极为单质钾片。关于该电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电极为负极
B. 电池工作时,电子从a电极经过电解质流向b电极
C. 电池工作时,由a电极通过隔膜移向b电极
D. 正极电极反应为:
13. 将5 mol 和1 mol 混合气体通入2 L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维持容器内温度不变,10 min末测定的浓度为0.2 mol/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从反应开始到10 min,的生成速率 mol/(L min)
B. 若单位时间内消耗a mol ,同时产生3a mol ,则表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C. 反应达到平衡后充入少量氦气,压强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D. 当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则表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14. 将氮氧化物NOx烟气与的混合气体通入与的混合溶液中实现无害化处理,其转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过程Ⅱ,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B. 处理过程中,和起催化作用
C. 该转化过程,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加快
D. 该转化过程需定期补充溶液
15. 将27.2 g Cu和组成的混合物加入500 mL一定浓度的稀硝酸中,固体完全溶解生成和NO。向所得溶液中加入500 mL 2.0 mol/L NaOH溶液,恰好生成沉淀的质量为39.2 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固体混合物中,Cu和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B. 在标准状况下,产生的NO的体积为4.48 L
C. 原稀硝酸的浓度为2.0 mol/L
D. Cu、与硝酸反应后剩余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4 mol
16. 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A 将通入溶液中 溶液紫色褪去 具有漂白性
B 将通入足量 溶液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立即又变为黄色 氧化性:稀硫酸
C 向蔗糖中加入几滴水和少量浓硫酸 蔗糖变黑并膨胀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D 用排饱和食盐水法在试管中先后充入等体积的甲烷和氯气,将装置放在光亮处(避免阳光直射) 试管内壁出现油状液滴,一些液滴沉入水槽底部 反应生成等油状液体
A. A B. B C. C D. D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2分)
17. 碳是一种很常见的元素,它以多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大气、地壳和生物之中。
请回答:
(1)碳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大气中存在温室气体,写出的电子式___________。碳有多种单质,100 kP时,1 mol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吸收1.85 kJ能量,则___________(填“石墨”或“金刚石”)更稳定。
(2)碳在地壳中含量很低,但是含有碳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却分布极广。最简单有机物的空间构型是___________,热稳定性___________(填“>”或“<”);丙烷是甲烷的同系物,写出丙烷光照下与氯气反应生成一氯代物的所有可能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 CO和O生成是放热反应
B. 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
C. 状态Ⅱ→状态Ⅲ形成共价键向环境放出能量
D. 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反应的过程
(4)可利用焦炭制粗硅,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该反应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碳的非金属性大于硅。
18. 已知固体X由三种前四周期元素组成,其转化关系、实验流程和结果如下:
已知:①固体A、固体B的焰色试验均呈紫色
②气体C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1.518 g·L-1。
请回答:
(1)气体C分子的电子式___________,白色沉淀D的化学式___________。
(2)固体X的化学式___________。
(3)固体X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固体X、固体A和碘单质以物质的量1∶1∶1发生反应,生成两种盐,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5)设计实验证明固体X样品是否已经被氧化:___________。
19. 氮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
一定温度下,在2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可发生下列反应:
下表为反应在温度下的部分实验数据:
0 500 1000 1500
(mol) 10.00 7.04 4.96 4.96
请回答:
(1)从反应开始到500 s,生成的平均速率___________。
(2)温度下,该反应达到平衡时的转化率___________。
(3)对于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
B.不可能100%转化为
C.该条件下当混合气体密度不再变化,反应达到最大限度
D.通过调控反应条件,可以提高该反应进行的程度
E.200℃时,转化率几乎为0,可能原因是能量不足以破坏分子间作用力
(4)若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和,发生反应:,该反应的正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请解释正反应速率如图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
(5)①电化学气敏传感器可用于监测环境中的含量,其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其中被氧化为常见的无毒物质。写出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
②氮的另一种氢化物肼(),是一种可燃性的液体,可用作火箭燃料。
键能是指破坏1 mol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下列共价键的键能信息如表所示:
共价键 N-H N-N O=O O-H
键能/(kJ/mol) 391 161 498 946 463
关于反应,则16 g 与完全反应将放出热量___________kJ。
20. 可用于核燃料回收和半导体材料制备,易与水反应。实验室可利用Mg与加热到800℃制得,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
(1)装置E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溶液甲是浓氨水,固体乙是___________。
(2)下列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
(3)写出Mg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_____。
(5)与传统工业的镁与氮气反应制备方法相比,此法最大的优点是产品纯度高(氧化镁含量低),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1. 为测定某金属冶炼厂排放的尾气中的含量,将尾气样品经过管道通入密闭容器中的250 mL 0.200 mol/L的酸性溶液。若管道中尾气样品流量为8 L/min,经过5 min溶液恰好褪色(假设尾气样品中的其他气体与酸性溶液不反应)。
请回答:
(1)配制250 mL 0.200 mol/L的酸性溶液需用天平称量___________g 固体(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
(2)该尾气样品中的含量为___________g/L。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