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人生道理。 2.品读课文中的对话,发现作者言简意赅、文字朴实、层层递进的言语特点和表达方式,初步了解“借物喻理”的写作方法,尝试写一段话。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中的对话,发现作者言简意赅、文字朴实、层层递进的言语特点和表达方式,初步了解“借物喻理”的写作方法,尝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任务一:复习回顾 1.在单元课中,我们知道本单元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一个共同点,是? 预设:作者借助一个事物抒发情感,表达观点。 2.这篇课文,作者许地山借花生表达了一个什么观点? 预设: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3.小结:在《落花生》这篇课文中,作者借助花生这种事物表达了一个观点——“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简单地讲就叫“借物喻理”。 任务二:借物喻理 (一)言语之简 1.作者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件事? 预设: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2.我们知道,种花生、收花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付出比较多的劳力,但作者为何一笔带过,详细地描写“议花生”的过程? 预设:在“议花生”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做人的道理。这是重点部分,需要详写。 3.分角色朗读“议花生”的对话,你们发现这段对话好在哪里?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回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道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1)有关内容 ①作者借助每个人物的话写出了花生的哪些好处? 预设1:姐姐说花生味美。 预设2:哥哥说花生营养价值高。 预设3:“我”说花生价廉物美。 预设4:父亲说花生低调朴实。 (2)有关表达 A.言简意赅 ①联系生活实际,你会怎么说花生的这几个优点? ②作者是位大作家,为何没有像你们这般详细地描述? ③小结:作家简单明了、言简意赅地写出了花生的优点。 B.文字朴实 ①作者是这样写提示语的:“姐姐说”“哥哥说”“我说”“父亲说”,你有什么看法?身为一位大作家,语言却如此贫瘠? ②小结:朴素的提示语让我们清楚看到花生的优点。 C.层层递进 ①你觉得姐姐、哥哥、我、父亲说话的顺序可以调换吗? ②小结:看似简单的话语中蕴藏着表达的逻辑,花生的味道、营养价值、经济价值以及它的品质层层递进。 (二)寓理之深 1.有关内容 (1)在花生众多的好处中,最可贵的是什么?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预设: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 小结:原来父亲就是借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很有实用这一事物,来告诉作者“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就是借物喻理。 2.有关表达 (1)父亲在表达花生的可贵之处时,为什么要说桃子、石榴、苹果? 预设1:父亲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做对比,突出花生品格的可贵。 预设2:在比较中,让作者去领悟其中的道理。 (2)小结:父亲如此朴素的话语中,蕴含着他的教育智慧。 任务三:拓展升华 正是因为父亲的潜移默化,作者许地山成为了什么样的人? (1)出示补充资料 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侯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落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他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他像花生那样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抗日战争期间,他更是为抗战事业劳心劳力,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年仅48岁。 总结:著名作家矛盾是这样评价作者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他是脚踏实地的,他在他的每一篇作品里,都试着要放进一个他认为合理的人生观,他并不建造什么理想的象牙塔。”作者许地山(笔名“落华生”)和他的父亲一样,成为了朴实无华、脚踏实地、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具有落花生品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