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9 08:5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重温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刻
导入新课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一篇: 以身许国铸重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第二篇: 为国为民谋福祉——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第三篇: 百花齐放结硕果——文化事业的发展
1.通过图片、阅读教材等方式,了解“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杂交水稻与青蒿素的伟大成就;通过史料分析的方式阐述“两弹一星”的发展原因,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通过图片列举,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坚定文化自信。
3.了解科学家的事迹,学习他们的品质,认识科学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本课重点
学习目标
壹·以身许国铸重器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壹·以身许国铸重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①含义:
原子弹
:核裂变
氢 弹
:核聚变


带有弹头和动力装置的高速飞行器

人造地球卫星

核弹
导弹


“两弹”
“一星”


“两弹一星”
你知道什么是“两弹一星”吗?
壹·以身许国铸重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②成就:
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1967年
第一颗氢弹
爆炸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64年
1970年
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1966年
第5个独立发射
人造地球卫星国家
第4个自己研制
氢弹的国家
壹·以身许国铸重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③原因:
材料一:
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为了抵制帝国主义国家的武力威胁,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垄断,保卫我国的国家安全
为了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掌握更多国际话语权
阅读下列材料,想一想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壹·以身许国铸重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④代表人物:
在中国核武器史上永远少不了一个人的存在——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
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良好的成绩圆
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1947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
渡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的第9天就启程回国。
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中国核武器理论研
究工作奠基者。
邓稼先(1924-1986)
“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邓稼先
中国原子弹历时5年,氢弹历时2年8个月。
苏联原子弹耗时6年9个月,氢弹4年。
美国原子弹历时6年,氢弹7年3个月。
法国原子弹耗时15年,氢弹8年6个月。
壹·以身许国铸重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④代表人物:
钱学森(1911-2009)
钱学森(1911-2009)
“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火箭之王”——钱学森
美国海军部次长甚至说:“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离开美国!”后经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中国政府多方呼吁,美国政府只好妥协。1955年,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之后,他投身于我国的航天事业,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发展国防科学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建立了功勋。
钱学森和蒋英
壹·以身许国铸重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④代表人物:
1999年9月18日,江泽民同志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将“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壹·以身许国铸重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⑤意义:
【美联社新德里10月16日电】(记者:芬克)……在亚洲,核力量——不论多么粗糙——是一种国际地位的象征,是科学技术和军事力量的象征,它既是动人的,也是吓人的。……随着星期五的消息报道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共产党中国龙在世界这部分地区数亿人的心目中长得更高大了。
【合众国际社东京10月17日电】共产党中国星期五爆炸了它的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核大国,成为亚洲的第一个原子大国。
【合众国际社东京10月17日电】(记者:史密斯) ……俄国背弃了关于提供技术和物质援助的保证,只是促使中国人自己加倍努力,并且增强了他们的决心。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打破了核垄断,增强了国防实力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阅读下列材料,想一想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壹·以身许国铸重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2.载人航天
1999年
11月
2003年
10月
2008年
9月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壹·以身许国铸重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2.载人航天
2016年10月19日3时31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是天宫二号自9月15日发射入轨以来,与神舟飞船开展的首次交会对接。宇航员在太空驻留时间将首次长达30天。
载人航天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神舟13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贰·为国为民谋福祉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贰·为国为民谋福祉——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指什么?
邓小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从1964年开始,他5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袁隆平珍贵的700多株秧苗被全部拔除毁坏,凭借在一口废井里找到仅存的5根秧苗,他依旧继续坚持试验,终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贰·为国为民谋福祉——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xi ā n)型杂交水稻
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杂交水稻之父”
荣誉
意义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赞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贰·为国为民谋福祉——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 普通水稻
全生育期 约140.7天 约150天
产量 平均亩产约750公斤 平均亩产约500公斤
株高 约110—120厘米 约120厘米
每穗总粒数 238.2粒 200粒
结实率 78.3% 75%
抗性 自身抗性强,具有综合抗性。抗倒伏、 耐热、 抗寒 缺乏综合抗性
杂交水稻的优势
贰·为国为民谋福祉——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2.屠呦呦与青蒿素: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由蚊子叮咬传播,其独特症状为间歇性发冷发热。如不及时治疗,疟疾可通过破坏对重要器官的供血而致人死亡。
疟疾是当今危害人类的流行病杀手之一。全世界约有40%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域,仅2020年,全球大致有2.41亿疟疾病例,疟疾死亡人数约为62.7万人,其中90%的病例来自非洲大陆。
贰·为国为民谋福祉——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2.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贰·为国为民谋福祉——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2.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钟南山
从非典到新冠肺炎,钟南山一直站在抗疫一线,成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推动者,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代言人,更成为稳定民心的科学家代表。
202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
叁·百花齐放结硕果
——文化事业的发展
叁·百花齐放结硕果——文化事业的发展
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文化领域出现了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优秀作品。
1978年以来,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电影《大决战》大型舞剧《丝路花雨》等。
叁·百花齐放结硕果——文化事业的发展
获奖理由:“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土是我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
——莫言
课堂小结
载人航天工程
科技文化
成就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文化事业的
发展
“双百”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发展
20世纪70年代,籼型杂交水稻
艺术问题百放齐放;
学术问题百家争鸣
杂交水稻与
青蒿素
青蒿素
杂交水稻
意义:对中国/对世界
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青蒿素
保护人类生命健康,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956年提出
两弹一星
意义
取得的成就
发展原因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2.一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研水平、教育水平等硬实力。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有( )
①袁隆平  ②莫言  ③屠呦呦  ④邓稼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C
随堂训练
随堂训练
3.“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这句话来称赞一位农业科学家。下列有关这位科学家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这位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②他的成果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他的成就证明中国是现代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④他的成功说明科学研究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其中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事件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