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如图为《联合国家宣言》,它的签署( )
A.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 B.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C.将二战扩展到全球范围 D.标志联合国的正式建立
2.“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不就也将落到你们的身上”,“妥协换来的是屈辱,而不是和平”。这些话批评的是
A.铁血政策 B.绥靖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门户开放政策
3.旨在维护雅尔塔体系的国际组织是
A.国际联盟
B.联合国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4.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俄国皇家瓷器厂收归国有。该厂在1901年烧制的瓷盘正面加绘红色的工厂、举着锤子的工人图案,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锤子的标记,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上述做法反映苏俄( )
A.输出了革命文化 B.政治对现实的妥协
C.打破了外交孤立 D.艺术与经济的兼顾
5.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里说:“世界经济如不曾大崩溃,希特勒肯定不会出现。十之八九,也决不会有罗斯福这号人物。”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说:“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有另一个人来扮演的”。以上两则观点都
A.反对脱离经济背景讨论政治
B.认为经济危机催生独裁政治
C.认同英雄人物影响历史进程
D.认可社会环境影响英雄人物
6.1941年8月以来,苏联在197个城市居民点施行食物购买证政策。将居民分为四类按不同的标准配给粮食。其中,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尤其是航空、化工、坦克、煤炭、石油等部门工人在分配链中处于最高位。这一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十月革命的成果 B.争取卫国战争的胜利
C.保障优先发展重工.业 D.确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7.如图是一幅二战时期的美国漫画,图中动物形象及其腿部所系重物分别标注“JAPAN”“CHIAN”,所举牌中文字是“美国佬,如果我能脱身,看我怎么收拾你!”。该漫画旨在
A.谴责日本发动罪恶的太平洋战争
B.肯定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C.号召美军在太平洋地区由守转攻
D.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对中国的援助
8.一位战地记者记载二战期间英国的一次军事行动:“等着上船的士兵富有纪律性,他们为撤离已战斗了三个星期,他们缺少睡眠,忍饥挨渴,然而他们一直保持队形,直至开到海滩,仍服从指挥。”该军事行动产生的影响是
A.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B.英军在北非的战果丧失殆尽
C.德国开始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D.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
9.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以下史实不能证明此结论的有
A.十几万中国华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承担战勤任务
B.1942年,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英军,战绩名扬海外
C.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参与谋划和指挥
D.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太平洋战场上日军总兵力
10.美国拆散英日同盟的根本目的是
A.削弱英日在亚太地区的势力,便于美国资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向英、日显示美国在经济上的雄厚实力
C.反对日本利用战争时机独霸中国
D.勾结英、日共同对付苏联
11.德国纳粹党员从1928年的10万人,发展到1932年的100万人,其中2/3为职员、独立劳动者和农民,1/3为工人;国会选举中,纳粹党的选票从1928年的81万张,增加到1932年的1374.5万张。纳粹党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主要原因是
A.纳粹党坚持民主法制深得民心 B.纳粹党依靠武力发动政变上台
C.纳粹党迎合了各阶层利益需求 D.德国有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12.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后,罗斯福提出了“四警察计划”的构想,他认为苏美英中四国在战后的世界上应该充当警察的角色。该计划( )
A.激化了反法西斯联盟的内部矛盾 B.促使中国抗日战场出现战略转折
C.继承了美国在二战前的外交传统 D.对集体安全机制提出了新的设想
13.1943年10月,意大利新政府向德国宣战,意大利被同盟国承认为“共同参战国”。这意味着( )
A.德国失去北非战场的主动权 B.北非战场宣告胜利结束
C.北非战场形势发生重大转折 D.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14.20世纪30年代,日本政局持续动荡。1931-1940年10年间产生了1任首相,其中2任首相出自政党(任期为1931年4月-1932年5月),1任出身文官(任期为1936年3月-1937年2月),其余8任均为军人或由军部支持。这一现象反映出日本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A.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 B.国家全面走向法西斯化
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 D.民主宪政传统丧失角尽
15.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
C.完善新经济政策 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
16.二战后,由于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的建立,国际社会开始用"第三世界"来称谓这类国家群体。冷战结束后"第三世界"这一术语使用频率明显减少,学术界为此引发一场第三世界是否存在的讨论。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已基本结束,国际社会以发展中国家的术语代替了第三世界。其原因是
A.这一国家群体已经不再存在 B.发展已成为国家的首要问题
C.国家间不再有意识形态分歧 D.不同性质国家实现合作共赢
17.下列事件按其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德国突袭波兰 ②美国对日本宣战 ③德国投降 ④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A.①④②③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④①②③
18.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所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消除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矛盾
B.彻底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C.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
D.直接导致了法西斯集团内部的瓦解
19.丘吉尔在1919年的一次演讲中说:“人类的两个强大的支脉,斯拉夫人和条顿人(古代日耳曼人的一支),在目前都陷于最深的灾难之中。一个曾是我们战时的敌人,一个曾是我们的朋友,……如果他们走到一起,那是绝对不可取的。”下列条约的签订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预言的是
A.《布列斯特和约》
B.《慕尼黑协定》
C.《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D.《反共产国际协定》
20.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中国《外交评论》刊文指出∶"从我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来看;关系比较深切的国家,日本最先;次为俄,又次为英、为美、为法","在这关系最深切的国家之中.假使有—国是我们的"假想敌',则对于其他各国,当然应该力谋政治的谅解.取得同情的援助"。下列选项体现这一认知的是
A.《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B.《波茨坦公告》
C.《联合国家宣言》 D.《大西洋宪章》
二、材料分析题
21.(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世纪初叶,日本民间就出现了法西斯活动。20世纪20年代,“国本社”“一夕会”等120多个千奇百怪的法西斯组织充斥了日本社会,到1936年法西斯组织已增至500多个。1929年,随着经济危机不断深化,政党体制的政权无法扭转经济危机,加之军部势力与各种法西斯组织的结合,使日本国内政治民主化进程与“协调外交”走到了尽头。1936年3月广田内阁成立,法西斯政权在日本确立下来。到1936年时,日本军费已经比1931年增加了一倍以上,占到国民总产值的47%。军工生产急剧膨胀,坦克部队、机械化部队和化学武器部队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日本开始全面扩军备战,并确立了侵略中国,进犯苏联,伺机南进的扩张战略。1936年,日本先后与法西斯德国、意大利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了反动的国际法西斯集团。
——摘编自《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原因。
(2)根据材料,归纳日本法西斯政权的特点。
22.对比以下两幅德国地图:
请回答:
(1)两图表明二战全面爆发前,德国的版图发生了许多变化。结合有关历史事实,概括说明为什么能够发生这些变化?
(2)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曾说:“我们位于欧洲中部。我们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战线。”面对这种情况,德国在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时,有什么共同的做法?为什么?
(3)作为德国的近邻,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9~1939年间)是如何保证自身安全的?
(4)结合政治常识和历史经验,说明应如何处理邻国之间的相互关系?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并有办法、有决心这样做。他们大规模重整军备的计划和惊人的侵略行径急剧地改变了势力均街。较弱的意大利不再是徒劳无益地企图向现状挑战的唯一的修正主义国家: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也给修正主又运动增添了力量,导致了一个全新的力量布局,由于英国、法国及其欧洲大陆盟国坚持维护现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努力要求改变现状,因五年计划而变得强大的苏联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发展起来了。 这三方力量的相互影响解释了20世纪30年代一再发生的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的原因。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二十年代欧洲形势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初,《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A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排除B项;将二战扩展到全球范围的事件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排除C项;标志联合国正式建立的是《联合国宪章》的生效,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二战前,英法为了避免与法西斯国家直接冲突,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为代价换取所谓的和平,慕尼黑会议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满足了法西斯德国的领土要求,是绥靖政策达到高峰的表现,故选择B;铁血政策是德国首相俾斯麦为统一德国而制定的政策,排除A;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推动了苏俄生产力的发展,排除C;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推出的侵略中国的政策,排除D。
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建立联合国,旨在维护雅尔塔体系,故B正确;国际联盟是维护凡尔赛体系的组织,故A排除;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冷战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故C排除;亚太经合组织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故D排除。
4.B
【详解】根据材料“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及所学知识可得,苏俄当时经济上十分吃紧,为了赚取外汇,采取了某种程度的妥协,B项正确;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不能说明苏俄输出了革命文化,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苏俄打破了外交孤立,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艺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由材料所分析,世界经济的大崩溃是导致希特勒、罗斯福出现的主要原因;“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成就了拿破仑等可知,两个观点都认可社会环境影响英雄人物,D项正确;材料中只有前半部分强调了经济对政治的影响,A项错误;大危机下推行新政的罗斯福并没有实行独裁政治,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侧重形势成就英雄人物,而不是英雄人物影响历史进程,C项错误。
6.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41年苏联正处于与德国的战争中,战争初期由于苏联方面准备不足不断失利。因此实行粮食购买证政策是为了保障前线物资,工人和工程人员处于分配链的最高位是为了保障战争的进行,由此可知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争取卫国战争的胜利,故选B;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在1917年,明显不是巩固十月革命的成果,排除A;20世纪30年代,苏联已经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在此期间是中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C;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已经确立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
7.B
【详解】漫画表明,日本虽然想发动对美战争,但无奈被中国拖住了,这是从侧面反映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故B符合题意;由材料“如果我能脱身,看我怎么收拾你”只是说明日本有强烈的发动对美战争的欲望,故A不符合题意;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思想盛行,并没有认真准备,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对中国的援助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D
【详解】根据材料中“等着上船”“撤离”“海滩”并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是敦刻尔克大撤退,敦刻尔克大撤退为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故D正确。导致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的是不列颠之战,敦刻尔克大撤退是英法军队的一次失利,并没有导致英军在北非的战果丧失殆尽,更没有使德国开始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故排除ABC项。
9.A
【详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几万中国华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承担战勤任务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以A符合题意,故选A;BCD都是中国在二战中的战绩,与题意不符,排除。
10.A
【详解】试题分析: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四国条约》规定:相互尊重各自在太平洋地区属地和领地的权利,英日同盟解散。拆散英日同盟,扫除了美国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争霸的障碍。B、C、D不符合史实,故选A。
考点:《四国条约》
点评: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通过《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和《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建立起帝国主义国家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即华盛顿体系。
1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后,大量职员、独立劳动者和农民参与纳粹党,国会选举中,纳粹党的选票迅猛增长,纳粹党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迎合了各阶层利益需求,C项正确;纳粹党是法西斯政党,并未坚持民主法制,A项错误;纳粹党通过国会选举而非依靠武力发动政变上台,B项错误;德国有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是历史因素,并非当时纳粹党迅速发展的原因,D项错误。
12.D
【详解】根据材料“苏美英中四国在战后的世界上应该充当警察的角色”及所学,可知美国打算战后由四个国家共同来管理世界,该计划对集体安全机制提出了新的设想。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反法西斯国家联盟内部的矛盾,排除A项;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抗日战场出现战略转折,排除B项;美国二战前奉行中立外交,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意大利以前是轴心国集团,意大利投降并对德国宣战,说明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故D项正确;题干表现的是意大利加入同盟国作战,德国丧失北非的主动权是阿拉曼战役失败,排除A项;北非战场胜利结束与承认意大利为反法西斯同盟参战国无关,排除B项;北非战场形势发生重大转变,是在意大利加入盟国参战之前,排除C项。故选D
14.B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在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日本军部对国家政权的控制,反映的是国家全面走向法西斯化,B正确;A属于表象,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B。
15.A
【详解】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做法是为了适应苏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工业化培养人才,故A正确;B项错在“普及”,故错误;随着1924年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的上台,新经济政策被慢慢废除,故C错误;冲破西方技术封锁不是其目的,故D错误。
16.B
【详解】根据“冷战结束后"第三世界"这一术语使用频率明显减少,学术界为此引发一场第三世界是否存在的讨论。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已基本结束,国际社会以发展中国家的术语代替了第三世界”可得出“第三世界”的称呼是基于冷战思维之下而形成的,而如今各国需要的是发展,而不是冷战对抗,因此反映出发展已成为国家的首要问题,B正确;不存在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C项太绝对,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共赢,排除D。
17.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12月8日,美国对日本宣战;1945年5月9日德国投降;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④①②③,故D项正确,排除A、B、C项。
18.C
【详解】联系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消除了矛盾”,明显具有片面性,排除;B项表述绝对化,排除;D项说法具有片面性,不符合史实,排除;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断走向胜利,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19.C
【详解】丘吉尔的演讲是在1919年,当时的敌人即“曾是我们的朋友”的是苏俄,材料中“战时的敌人”指的是德国,因为一战中英国与德国是主要的对手,而能说明苏德走到一起的事件只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故答案是C项。《布列斯特和约》是1918年签订,在时间上可排除A项;《慕尼黑协议》和《反共产国际协定》不是苏德之间签订的条约,排除BD项。
20.C
【详解】由材料“则对于其他各国,当然应该力谋政治的谅解,取得同情的援助”可知,此文章实际上是建议中国联合与中国关系密切之国家一苏、英、美、法等,共同对抗日本,即建立反日本的统一战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能够体现这一认知的是1942年中国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C项正确;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8月22日至25日中国共产党在洛川会议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会议上由毛泽东提议并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彻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战争路线。排除A项;波茨坦会议(1945.7 美英苏)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与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行施。这与材料中的认识不符合,排除B项;《大西洋宪章》 的主要内容是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权益的否认,不涉及联合反法西斯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21.(1)原因:近代以来法西斯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危机激化社会矛盾,加剧民主政治的危机;军方势力的法西斯化(军方势力不断与法西斯组织勾结)。
(2)特点:通过恐怖、暗杀、政变等暴力手段夺权;国民经济军事化;不断推行对外侵略政策:与国际法西斯国家勾结。
【详解】第(1)小问,根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国本社’‘一夕会’等120多个千奇百怪的法西斯组织充斥了日本社会,到1936年法西斯组织已增至500多个”可知近代以来法西斯组织不断发展壮大;“随着经济危机不断深化,政党体制的政权无法扭转经济危机,”等信息可知经济危机激化社会矛盾,加剧民主政治的危机;“加之军部势力与各种法西斯组织的结合”可知军方势力的法西斯化,军方势力不断与法西斯组织勾结。
第(2)小问,根据材料“随着经济危机不断深化,政党体制的政权无法扭转经济危机,加之军部势力与各种法西斯组织的结合,使日本国内政治民主化进程与‘协调外交’走到了尽头”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法西斯政权是通过恐怖、暗杀、政变等暴力手段夺权;“到1936年时,日本军费已经比1931年增加了一倍以上,占到国民总产值的47%。军工生产急剧膨胀,坦克部队、机械化部队和化学武器部队规模不断扩大”可知国民经济军事化;“日本开始全面扩军备战,并确立了侵略中国,进犯苏联,伺机南进的扩张战略”可知不断推行对外侵略政策;“日本先后与法西斯德国、意大利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了反动的国际法西斯集团”可知与国际法西斯国家勾结。
22.(1)①《凡尔赛和约》对德国领土的处理,激起德国人民的民族复仇情绪。②希特勒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疯狂扩军备战,积累巨大力量。③法西斯德国采取一系列的外交讹诈,以达到扩充领土的目的。④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客观上有利于德国的扩张。
(2)做法:先集中力量打败西线的国家,再进行其他战线的作战。原因:避免东西两线作战。
(3)构筑马奇诺防线;推行绥靖政策;极力削弱德国;在欧洲大陆上孤立德国。
(4)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要积极使国际关系向和平方向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当建立在平等和睦的基础上;任何敌对和挑衅,都有害于两国关系
【详解】(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战败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领土的处理,激起德国人民的民族复仇情绪;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希特勒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疯狂扩军备战,积累巨大力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西斯德国采取一系列的外交讹诈,以达到扩充领土的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客观上有利于德国的扩张。
(2)做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先集中力量打败西线的国家,再进行其他战线的作战。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东西两线作战。
(3)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构筑马奇诺防线;在政策上推行绥靖政策;法国极力削弱德国;法国在欧洲大陆上孤立德国。
(4)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要积极使国际关系向和平方向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当建立在平等和睦的基础上;任何敌对和挑衅,都有害于两国关系
23.(1) 变化:欧洲由原来的实力均衡变为三足鼎立的海面德日为扩张领土整装备战,并与意大利一起要求改变现状;英国法国友其欧洲大陆盟国要求改变现状,但并不能遏制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径,苏联崛起强大使资本主义国家感到恐慌,并日益发挥主导作用。
(2)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和扩张;重新瓜分殖民地要求;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英法等推行绥靖政策。
【详解】(1) 变化: 根据材料“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他们大规模重整军备的计划和惊人的侵略行径急剧地改变了势力均街。较弱的意大利不再是徒劳无益地企图向现状挑战的唯一的修正主义国家”可知,欧洲由原来的实力均衡变为三足鼎立的海面德日为扩张领土整装备战,并与意大利一起要求改变现状;根据材料“由于英国、法国及其欧洲大陆盟国坚持维护现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努力要求改变现状,因五年计划而变得强大的苏联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可知, 英国法国友其欧洲大陆盟国要求改变现状,但并不能遏制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径,苏联崛起强大使资本主义国家感到恐慌,并日益发挥主导作用。
(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和扩张加速了二战爆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爆发背景之一是德意日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加剧了德日等国的国内矛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法等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德日等国的侵略气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