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9 11:2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冷战时期最后一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罗伯特盖茨说:“总的来看,中情局对美国取得冷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它是美国在第三世界代理人一把利剑,为苏联和东欧国家持不同政见者和反对派提供了帮助和支持……中情局成功地甚至完善地完成了总统交给它的任务。”这说明
A.中情局是对苏“冷战”先锋
B.中情局的“和平演变”手段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C.美国对苏“冷战”多措并举
D.挑动与利用内部冲突是美国打击对手的重要手段
2.第二次世界大成后,美苏两国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昔日盟友反目成仇。以下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铁幕”演说发表 ②马歇尔计划出台
③“杜鲁门主义”提出 ④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④①③ D.①③②④
3.如图为漫画《不可被战胜的力量!》,图中由中、苏等国组成的阵营高居画面中央上方,下方为美国为首的对方阵营,写有“原子弹”的气球快被吹破了。该图意在
A.歌颂中苏同盟关系正式形成 B.说明新中国成立打破美苏平衡
C.表达对抗美战争的必胜信念 D.揭露美国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
4.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目的是
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5.二战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以巩固西欧资本主义制度,与之针锋相对,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了( )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经济互助委员会
C.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D.华沙条约组织
6.20世纪60年代,世界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担心苏联的人造卫星破坏其军事通信系统,加紧了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诞生。材料主要反映了
A.信息技术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现代科技发展加剧了军事竞争
C.军事需求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 D.民用技术迅速转化为军事技术
7.不结盟运动现有100多个成员国,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2016年第十七次首脑会议提出:不结盟运动将继续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和“去帝国主义"方向发展。对此,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第三世界的崛起推动世界格局发展
B.发展中国家开始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C.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间的集团
D.中国的加入壮大了不结盟运动规模
8.在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为缅怀周总理光辉的一生,老师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见下表)。根据老师所列周总理的主要事迹:
①亚非会议上提出“求问存异”的外交方针
②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③担任黄捕军校政治部主任
④参加重庆谈判同学们自上而上填写表格“主要事迹”一栏,正确的填写顺序是
A.①②④③
B.③②④①
C.④③①②
D.③②①④
9.1946年3月,英国驻苏联使馆临时代办弗兰克.罗伯茨向外交部建议,“要像战时解决军事战略问题那样来处理英苏关系”,“必须认识到苏联不可能成为可信赖的朋友,但同时我们应努力防止这种缺乏友谊的状态转化成敌对”。该建议被英国政府接受。这一建议
A.推动了英国对苏联政策的转变 B.延缓了英国对苏联冷战进程
C.体现了英国期望保持大国地位 D.反映了苏联与西方关系缓和
10.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其中“存异”主要是指尊重各国的
A.风俗习惯
B.宗教信仰
C.社会制度
D.文化传统
11.1952年,南斯拉夫实行双重价格制度,企业30%的产品价格按供求关系自由形成,70%的产品价格在国家监督下形成。1968年,匈牙利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取消对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指令性计划,改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两国经济改革的共同点是( )
A.探索独立发展的道路 B.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C.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 D.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12.1959年9月,在第14届联合国大会上,古巴外交大臣劳尔罗亚发表讲话,宣布古巴今后的外交政策既不倾向共产主义阵营,也不倾向资本主义阵营,将古巴定位为不结盟国家。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古巴导弹危机改变了古巴外交政策 B.拉美地区受到不结盟运动的影响
C.新兴国家寻求保持独立自主的愿望 D.美苏冷战的重心转移到拉美地区
13.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称,美国将支持和帮助世界上所有选择“自由制度”的力量抵抗“极权统治”该咨文的提出标志着
A.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
C.马歇尔计划开始施行 D.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14.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诞生。下列国家,属于不结盟运动发起国的是
A.苏联、南斯拉夫、埃及 B.美国、埃及、印度
C.南斯拉夫、埃及、印度 D.中国、印度,南斯拉夫
15.“大会上他既没有去刻意争取对共产主义的支持,没有做或鼓动他人做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但他达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使许多代表相信了他是一个心怀善意、通情达理而真挚诚恳的人,并相当成功地使人相信了共产党中国奉行和平的政策。”与该言论相关的人物和事件是
A.周恩来日内瓦会议 B.周恩来26届联大
C.周恩来万隆会议 D.乔冠华26届联大
16.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系列活动,这反映出,当时( )
1960年 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4年 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1966年 总统戴高乐访问莫斯科
1966年 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
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B.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C.法国推行和平演变 D.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17.第五十六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慕安会)于2020年2月14日至16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主办方发布的《2020年慕尼黑安全报告》,将“西方缺失”设定为会议主题。按照主办方的说法,“西方缺失”是指一种被广泛感受的不安,这种不安源于“西方”持久目标的不确定性和“西方”共同立场的缺失。导致“西方缺失”的内部因素是
A.“反自由主义”浪潮兴起 B.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C.西方国家实力差距的缩小 D.新兴市场国家的不断崛起
18.1947年3月,美国杜鲁门总统在演讲中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这说明美国
A.开始扶蒋反共 B.主导欧洲联合 C.对苏发动冷战 D.干涉盟国主权
19.1972年,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签订了《基础条约》,该条约既规定了处理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准则,也指出了双方的分歧和保留意见。这反映出
A.两德就民族统一问题达成共识 B.欧洲“冷战”对峙有所缓解
C.美苏对欧洲国家的影响力减弱 D.西方“和平演变”取得突破
20.1970年,美苏双方就古巴潜艇基地危机达成谅解。美国不进攻古巴,不去武力颠覆古巴的现有政权;苏联不在古巴部署任何形式或者性质的进攻性战略和战术武器及其附属设施。这一谅解
A.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反映了美苏双方逐渐放弃正面对抗
C.体现了两极格局下对峙与对话并存
D.客观上实现了亚欧地区的稳定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亚里士多德认为)由于在民主制下,政事的裁断不取决于法律,而是取决于群众,这种平民政体“包含着专制君主的性质”……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民主是一个坏东西……
——王绍光《民主四讲》
材料二国际关系民主化概念在国际社会中首次出现于1970年的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发表的《卢萨卡宣言》。……考察国际社会现状,尽管目前国际社会主要力量中心的实力对比仍不平衡,但这种差距正在缩小……这成为了当代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源。
——摘编自欧阳丽《当代国际关系民主化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亚里士多德认为雅典“民主是一个坏东西”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要说明近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希腊民主的改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结盟运动诞生的标志。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结盟运动的积极意义。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环绕西柏林边境的边防系统,目的是阻止本国首都东柏林与西德所属的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除了上层彼此不接触、不来往之外,民间接触也十分困难。“柏林墙”只有七个过境站,实际上阻断了东、西柏林及西柏林与民主德国其他地区的一切交通联系,使两国骨肉同胞相互不能正常往来,人口200多万的西柏林变成了一座“孤岛”。西柏林与联邦德国之间的联系也仅仅只借助于三条空中走廊、四条公路、四条铁路和三条水路。两国关系《基础条约》签订之后,双方人员交往虽然不断增加,但“柏林墙”仍然发挥着它的阻碍作用。不少民主德国公民出于各种原因,冒着生命危险非法翻越“柏林墙”,逃到西柏林和联邦德国,逃亡流血事件经常发生。不难想象,“柏林墙”给两德人民带来了多么大的精神痛苦和灾难!
——摘编自吴友法《“柏林墙”与德国的分裂和统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林墙修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柏林墙带来的影响。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结束后,法国政治家让·莫内提出将德国的煤钢产地鲁尔区、萨尔兰交由法国支配,以便让法国工业生产迅速恢复。美国反对将鲁尔区自德国分出。1950年5月,法、美两国发表了由莫内起草的西欧煤钢联营计划,主张以法国和联邦德国的煤钢资源为基础,把西欧国家各工业部门联合起来,由一个超国家的机构共同管理“联营”。1951年4月,欧洲煤钢联营正式成立。
——摘编自方连庆等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1969年,21个拉美国家在智利召开会议,讨论拉美与美国间不平等经贸关系的问题,强调各国有权自由支配其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合作不能附带政治和军事条件等原则。1975年,拉美23国政府代表签署《巴拿马协议》,宣告拉丁美洲经济体系成立,以协调拉美国家在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共同立场。70年代到80年代初,拉美的国际关系学界围绕拉美国家的核心关切——“自主”来构建国际关系理论,形成了自主理论。
——摘编自赵晖《拉美本土国际关系理论:自主理论及其评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煤钢联营计划实施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自主理论兴起的背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从材料中透露的情报局的活动看,就是充分利用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的第三方力量,对付对手,所以,D项正确;“先锋”在材料中无法体现,A项排除;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和平演变”只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B项排除;C项虽然符合事实,但材料只显示了其中一个方面的做法,排除。
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幕”演说发表是在1946年,马歇尔计划出台是在1947年7月,“杜鲁门主义”提出 1947年3月,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1947年9月,故按时间先后排列是①③②④,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不可被战胜的力量!》”这一标题及相关信息可得出,其表达了中国不惧西方原子弹的威胁,而坚定了必胜和信念,故C项正确。“正式形成”表述错误,排除A;此时中苏关系很好,美苏并没有平衡,排除B;材料与揭发其非正义性无关,排除D。
4.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扶植日本并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亚洲一系列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成立,美国政府扶植日本的目的反苏反共,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二战后美国就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联合国、北约等确立其在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没有转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在20世纪60、70年代。所以答案选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国全球战略
5.B
【详解】根据材料,马歇尔计划是冷战的经济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冷战期间,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的经济组织是经济互助委员会,B项正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军事组织,排除A项;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是苏联的政治措施,排除C项;华沙条约组织是苏联的军事组织,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美国担心苏联的人造卫星破坏其军事通信系统,加紧了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可知军事竞技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排除A项;现代科技发展加剧了军事竞争与 材料意思相反,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民用技术,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将继续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和“去帝国主义"方向发展”可以看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的力量在不断壮大,推动世界格局不断发展,A正确;“开始”错误,排除B;不结盟运动并不是发展中国家间的集团,有些国家并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比如中国,排除CD。
8.B
【详解】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上此题是在考查史实,联系所学可知,20年代周恩来参与了国民大革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30年代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40年代,参加重庆谈判。50年代代表中国参加多次国际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所以答案为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潮流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史实,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9.A
【详解】弗兰克.罗伯茨项英国外交部提出外交建议并被英国政府接受,这有利于推动英国对苏联政策的转变,故选A;发动对苏联冷战的是美国不是英国,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英苏关系的调整,不能体现英国期望保持大国地位,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英苏关系,不能说明苏联与整个西方关系的缓和,排除D。
10.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求同存异的同指的是有共同的任务,即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发展自己的任务;异指的是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的差异,因此“存异”主要是指尊重各国的社会制度,故C项正确。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都不是“存异”的主要方面,故ABD三项排除。
11.A
【详解】本材料展现了南斯拉夫和匈牙利适当减少国家的干预,对斯大林模式有所突破,探索独立发展的道路,A项正确;两国经济改革并没能彻底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B项;“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两国均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材料“宣布古巴今后的外交政策既不倾向共产主义阵营,也不倾向资本主义阵营,将古巴定位为不结盟国家”反映的是以古巴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寻求独立,保持自主的愿望,C项正确;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此时尚未开始,排除B项;美苏冷战的重心在欧洲,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据材料“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称,美国将支持和帮助世界上所有选择“自由制度”的力量抵抗‘极权统治’”并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称,共产主义威胁了世界和美国 的安全,美国将支持和帮助世界上所有选择“自由制度”的力量遏制“共产主义”,这是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宣言书,B项正确;1942年1 月《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排除A项;1947年针对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发起了旨在通过援助欧洲复兴进而控制西欧的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1955年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1961年由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发起,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故C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苏联、美国不是成员国故AB项错误;中国于1992年9月成为其观察员国,故D错误。
【点睛】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于1992年9月成为其观察员国。
15.C
【详解】根据“但他达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使许多代表相信了他是一个心怀善意、通情达理而真挚诚恳的人,并相当成功地使人相信了共产党中国奉行和平的政策”可得出其反映的是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获得了亚非拉国家的支持,故C项正确;日内瓦会议主要讨论朝鲜和越南问题,排除A;周恩来没有参加26届联大,排除B;26届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D。
16.D
【详解】根据材料“1964年与中国建交;1966年,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可知,法国倾向于独立自主的外交,也侧面体现了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不能体现美苏关系走向缓和,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的是法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不能得出法国推行和平演变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7.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方缺失”反映了弥漫在西方内部的一种焦虑情绪——担心西方在急剧变化的世界格局中失去主导地位、关注欧美统一立场因正在生成的不同理念和利益取向而受到侵蚀、担心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被所谓“威权国家”势力“修正”,等等,故“西方缺失”的内部因素在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发展对欧美主导体系的冲击,B项正确;“反自由主义”浪潮反映的是各种民粹主义和国家主义,现“西方缺失”无关,排除A项;西方国家内部实力差距变化与“西方缺失”无关,排除C项;新兴市场国家崛起增强了“西方”共同立场,不利于“西方缺失”出现,排除D项。故选B。
18.C
【详解】根据所学,杜鲁门主义的发表是冷战开始的标志,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D项。故选C项。
19.B
【详解】德国的分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争夺欧洲的产物。1972年仍处于“冷战”时期,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签订的条约既对立又有所妥协,反映出“冷战”局面有所缓和,故B项符合题意;1972年两德就民族统一问题达成共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美苏双方仍在争夺世界霸权,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对欧洲影响力减弱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和平演变”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20.C
【详解】根据“美苏双方就古巴潜艇基地危机达成谅解”可以看出在冷战时期,美苏双方保持了沟通的渠道,并注重双方的协商与谈判,体现了两极格局下对峙与对话并存,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多极化,排除A;放弃的说法错误,排除B;古巴是美洲,排除D。
21.(1)原因:政事的裁断取决于群众而不是法律;原始的直接民主容易走向专制;抽签选举、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误用
改造:制定宪法;实行代议制民主(或议会立法);分权制衡。
(2)标志:1961年,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意义:一定程度上改变世界面貌,冲击两极格局;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详解】(1)原因:根据“政事的裁断不取决于法律,而是取决于群众”得出政事的裁断取决于群众而不是法律;原始的直接民主容易走向专制;而且抽签选举、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误用。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雅典“民主是一个坏东西”。改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际通过制定宪法、实行代议制民主、分权制衡等措施对希腊民主进行了改造。
(2)标志: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61年,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是不结盟运动诞生的标志。意义根据“尽管目前国际社会主要力量中心的实力对比仍不平衡,但这种差距正在缩小……这成为了当代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源”可知主要是一定程度上改变世界面貌,冲击两极格局;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
22.(1)背景:美苏双方势均力敌;美苏均避免直接的军事对抗;两个德国分属不同的阵营。
(2)影响:加剧了东两德之间的对抗;不利于东德经济的发展;一度加剧了欧洲的紧张局势;对世界格局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详解】(1)依据二战后的国际局势可知,二战之后美苏之间势均力敌,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两国都避免直接进行对抗,开始了冷战,而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又分属于两个集团,最终导致德国出现了分裂。
(2)依据材料“两国骨肉同胞相互不能正常往来,人口200多万的西柏林变成了一座孤岛”并结合当时的国际局势可知,柏林墙的修筑对德国来说,这是美苏两个阵营的交锋,加剧了东西两德之间的对抗,不利于东德的经济发展;对世界来说,德国的问题是美苏两个阵营交锋的缩影,反映了当时欧洲的紧张局势,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1)促进法德和解,为欧洲实现长期和平奠定了基础;加剧了两大集团在欧洲的冷战对峙;推动了欧洲的区域集团化进程。
(2)世界多极力量成长,冲击了两极格局;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拉美国家的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拉美学术界积极构建新的国际关系理论。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5年之后的欧洲。根据材料“以法国和联邦德国的煤钢资源为基础”可分析出促进法德和解,为欧洲实现长期和平奠定了基础;结合冷战的史实可分析出加剧了两大集团在欧洲的冷战对峙;结合欧共体的发展历程可分析出推动了欧洲的区域集团化进程。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拉美国家。结合60年代世界局势的变化可分析出世界多极力量成长,冲击了两极格局;根据材料“拉美与美国间不平等经贸关系的问题”可分析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根据材料“拉美23国政府代表签署《巴拿马协议》,宣告拉丁美洲经济体系成立”可分析出拉美国家的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根据材料“70年代到80年代初,拉美的国际关系学界围绕拉美国家的核心关切”可分析出拉美学术界积极构建新的国际关系理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