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9 11:2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关于冷战爆发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原子能革命和核武器的出现,也有人认为是全球范围内非殖民化运动引起的革命民族主义,还有人认为一些国家领导人个人作用。从当时西方视角分析,冷战是( )
A.美国巩固与维持其霸权地位的结果 B.极权体制扩张冲击自由世界的结果
C.两个超级大国错误判断形势的结果 D.旧国际格局与力量对比变化的结果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并完成了《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基本科研任务,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电子计算机等重大成果。上述成就的取得( )
A.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主要依靠苏联对中国的技术支持
C.与“科教兴国"战略相辅相成 D.加速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际化
3.苏联1965—1982年工业年均增长表
年份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1982年
工业总产值 8.5% 7.4% 4.4% 2.8%
农业总产值 3.9% 2.5% 1.7% 4.0%
根据表格可以推知,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苏联
A.国民经济发展停滞 B.工农业产值差缩小
C.经济改革出现困境 D.综合国力水平下降
4.“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个侧重经济领域,—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在21世纪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导致其“主次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欧元地位确立
B.民族意识增强
C.第三次科技革命
D.两极格局瓦解
5.1959年,苏联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其下属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辖的工业,产值占全苏(联)工业总产值的72%,而中央直接管辖的工业,产值急剧下降。据此可知,苏联这场改革
A.使苏联走上了市场经济道路 B.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C.对高度集中体制进行了调整 D.推动了工业总产值的增长
6.
主要指标 1960 1965 1970 1975
粮食(万吨) 12550 12110 18680 14010
奶(万吨) 6170 7260 8300 9080
基本建设投资(亿卢布) 414 560 806 1129
电影院数量(万个) 10.34 14.54 15.7 15.41
表是1960~1975年苏联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统计表,据表可知,该时期(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民众消费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C.苏联改革的步伐逐步停滞 D.产业结构失衡问题有所缓减
7.1961年-1964年间,苏联粮食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的年平均产量由570万吨变为930万吨,增加60%以上。农庄庄员的生活明显改善,1955年的平均月收入为25卢布,1964年达到51.3卢布。这主要得益于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C.赫鲁晓夫改革的效果 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成果
8.复旦大学教授俞正梁指出:“战争在摧毁旧格局的同时,迅速建立新格局……然而,这并非世界格局发展的普遍规律,目前正在进行的世界格局转换与战争没有必然联系,而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的,即以两极格局中的一个超级大国自行解体为启端。”他的这一认识
A.肯定了冷战形式对维护和平的贡献 B.认为避免战争已成为国际共识
C.强调了当今世界格局演变渐趋平和 D.淡化了世界仍动荡不安的现状
9.通过学习苏联的历史,我们得到的信息不可能是
A.社会主义革命是目前最先进的最具生命力的社会革命
B.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的需要
C.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证明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失败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同处一个世界,应当和平共处,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10.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于1994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下表是书本第九章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改革和发展变化第二节的目录,本节所述内容发生的根源是( )
一、南斯拉夫自治制度的实验和联邦的分裂及内战二、波兰改革的三起三落和团结工会的上台 三、匈牙利改革的成败和反对派掌权 四、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和联邦一分为二 ……
A.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B.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C.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急剧的变化 D.东欧国家国内都遭遇严重危机
11.1954~1956年,苏联各部和主管部门撤销了一半以上的处、司、局和总管理局,下放了1万多个企业,国家指令性指标减少52%左右,扩大了企业在计划、财务、劳动工资等方面的自主权。这些举措( )
A.加强了对企业的领导 B.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提高了企业职工工资 D.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12.1989年德国民众推倒柏林墙,1990年10月德国重新获得统一。出现这种现象的国际背景是( )
A.两极格局已经形成 B.多极化格局形成
C.不结盟运动兴起 D.东欧剧变
13.戈尔巴乔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见图)。封面主题词是:“Starting Over”(重新开始)。此图透露的信息是( )
A.试图说明战后美苏争霸结束 B.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质疑
C.借用媒体宣传图谋思想渗透 D.旨在消除意识形态的矛盾
14.勃列日涅夫曾说:“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中,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己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7.6%,日用消费品占20%。”这表明其改革仍
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15.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  )
A.越南战争的结束 B.尼克松访华
C.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D.海湾战争
16.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一批以新闻记者和非职业历史学者为主的写手,为西方势力买通,在各种传媒上“重新认识”“重新评价”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这导致苏联
A.历史虚无主义迅速蔓延 B.社会科学研究百家争鸣
C.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D.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滋生
17.“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C.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 D.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彻底废除
18.下表反映的是1961~1985年苏联重工业(甲类工业)与轻工业(乙类工业)年均增长率变化情况(单位:%)。据此判断,这一时期的苏联
1961~1965年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1981~1985年
整个工业 8.6 8.5 7.4 4.4 3.8
甲类工业 9.7 8.6 7.8 4.7 3.8
乙类工业 6.3 8.4 6.5 3.9 3.9
A.放松了与美国的军备竞赛 B.工业结构得到不断的调整
C.工业发展呈现出衰退趋势 D.重视农业而轻视工业的发展
19.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试图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但骤然放开的舆论氛围使公众茫然不知所措,容易被极端思潮所俘获。由此可见,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
A.改革造成了思想意识的混乱,加剧社会动荡 B.加盟共和国被赋予过多权力,离心倾向加强
C.戈尔巴乔夫改革损害了国家的利益遭到反对 D.外部资本主义势力国家对苏联的压制和渗透
20.下表是1953—1958 年苏联农村个人副业的增长情况。据此可知,此时苏联
A.农村商贸经济日益活跃 B.计划经济体制基本解体
C.副业已成农民主导产业 D.农民的自主经营权扩大
二、材料分析题
21.一种政策和体系的发展,应当顺应民意,又顺应时代潮流,方具有生命力、可持续性和长远的积极社会效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罗马奴隶制,社会的商品生产关系不可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关系相提并论,但他已经蕴含了现代商品经济的主要元素,可谓之为简单的市场经济。正如拉德布鲁赫在其著述《法学导论》中所言:“贸易的需要,产生了个人主义私法,……它曾对罗马法产生过关键性影响,使之以古典形式,从为罗马商人与外国商人贸易而设立的万民法中产生。”
——吴斌《略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罗马法思想》
材料二 拿破仑没有充分估计到英国资本主义的牢固基础,也不了解它的现代化结构。苦心孤诣经营了十多年的拿破仑也无法阻挡这股强大的现代化潮流。尔后的历史也屡屡证明,在现代工业生产条件下任何壁垒、垄断不仅伤害他者利益,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摧毁,几乎没有任何国家的经过封锁和垄断强大起来的。
——施京吾《杀死英国:为什么拿砍仑的大陆封锁政策会失败》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在上台之初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上,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以加速科技进步作为工作中心,集中从企业改革入手,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取消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主要目标是从1986—2000年15年国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达4.7%,国民收入翻一番。
随着改革政策的失误,经济危机的加深,1990年春,戈尔巴乔夫提出更大范围的经济改革,在所有制形式方面,国家、集体、个人不分主次,缩小国家所有制比重,通过租赁、承包、股份形式,计划从目前85%降到30%左右,生产性设施、航天工业、军事设施、国家银行归国家所有。……戈尔巴乔夫改革逐步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严重恶果。
——摘编自人民版必修二教师用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罗马万民法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拿破仑“大陆封锁令”的内容,并分析其带来的结果。结合所学,概括在现代工业生产条件下拿破仑三世时期法国的对外经济政策。
(3)依据材料三概括苏联推行“加速发展战略”的措施。并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逐步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在经济上的体现。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是欧洲经济先进、自由议会制度运行比较规范的国家之一。1948年在“冷战”的国际大格局下,苏联策动“二月事件”把捷克斯洛伐克拖进《华沙条约》和经济合作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实行斯大林模式的计划经济。自此,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困境。20世纪60年代初,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开始谨慎地酝酿经济体制改革。
1964年10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公布了《关于完善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原则草案》,其基本内容是:国家除保留制定中央长期规划的机构以外,逐步把国家机器的有关部分转变为企业和超企业组合的行政机构,同政治性的国家机构分开;免除党机关活动中指挥经济的工作,把党的职能集中于政治工作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工作;让企业成为尊重市场规律和生产效率的经济活动独立实体;提高专业干部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新解决工会、工人、企业行政干部在工厂和企业管理中所应发挥的作用问题,让企业的全体员工通过奖金(利润提成)直接感受到管理不善的恶果,为此,必须让他们对管理拥有某种形式的发言权(建立某种形式的自治机构)。
1968年4月5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全会通过了题为《捷克斯洛伐克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改革纲领,标志着捷克斯洛伐克跨进被称为“布拉格之春”的改革阶段。苏联随后介入,在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施加压力未取得预期结果之后,于1968年8月20日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军事行动,“布拉格之春”在苏联坦克的碾压下最终凋零。
——刘天白《勃列日涅夫是如何扼杀布拉格之春的》
(1)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布拉格之春”发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拉格之春”改革方案的特点及局限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
年份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1950 61 8785 2733 484
1955 285 10617 4527 941
1965 1223 11926 9102 4116
1975 2390 10582 14134 10231
1980 3712 10080 14800 11141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在西方看来,对苏冷战是因为苏联的极权体制扩张冲击西方自由世界,B项正确;在苏联看来,冷战是美国巩固与维持其霸权地位的结果,排除A项;从西方视角分析,不会认为美国错误判断形势,排除C项;西方视角倾向于认为冷战爆发过错在苏联,不会从旧国际格局与力量对比变化的角度去分析,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科技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A项正确;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中国科技工作者自身的探索和研究,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排除C项;材料的成就同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际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由材料可知,苏联工农业总产值后期增长乏力,表明苏联受制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改革陷入困境,C项正确;苏联1965—1982年工业产值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并未停滞,排除A项;材料列举的是工业和农业产值年均增长比例,而非工业和农业产值的变动情况,无法体现工农业产值差缩小,排除B项;仅凭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的数据资料不能判定综合国力下降,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文字“过去的50年”是指“二战”后至苏联解体的50年,侧重经济领域的联盟应该是欧洲的一体化组织,侧重政治军事领域的联盟是北约组织,在美苏两极格局下,美苏冷战,北约居于主导地位,苏联解体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追求经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从而使两大联盟的主次关系发生变化,D项正确;ABC三项均排除。故选D。
5.C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这实际上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的调整,故选C;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并没有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排除A;赫鲁晓夫时期并没有放弃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只是减少了国家计划的比例,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出政策调整推动工业总产值的增长,排除D。
6.A
【详解】根据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1970年苏联主要指标呈上升趋势,1970年到1975年却出现增长缓慢或者倒退的趋势,表明这一时期改革成效不大,改革仍未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A项正确;图表中的信息没有体现民众是否得到满足,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苏联的改革并没有停滞,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产业结构调整,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1961-1964年间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苏联粮食产量增长,农庄庄员的生活明显改善,主要得益于赫鲁晓夫改革,故选C;1921-1928年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A;1936年斯大林模式建立,材料中成就是赫鲁晓夫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的成果,排除B;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排除D。
8.C
【详解】根据“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的,即以两极格局中的一个超级大国自行解体为启端”可知,俞正梁教授认为两极格局的解体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的,强调了当今世界格局演变渐趋平和,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冷战维护和平的意义,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国际共识”,排除B;材料强调世界格局演变的特点,并未体现淡化了世界仍动荡不安的现状,排除D。
【点睛】
9.C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只能说明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并不能证明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失败,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详解】
10.B
【详解】根据材料“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改革和发展变化第二节的目录”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受到苏联模式影响,出现一系列政治经济危机,于是纷纷进行改革,但最终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B项正确;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成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但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此时的东欧国家政治经济制度还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而“东欧国家国内都遭遇严重危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依据材料“撤销了一半以上的处、司、局和总管理局,下放了1万多个企业,国家指令性指标减少52%左右”,结合时间1954-1956年,可知赫鲁晓夫执政期间对苏联进行了改革,通过减少政府指令性指标,以及撤销一定的机构,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减少对企业的指导,排除A项;苏联并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提高职工工资,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国家因自身积重难返的政治和经济困难,在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下,相继发生剧变,1989年德国民众推倒柏林墙,1990年10月德国重新获得统一,德国以统一形式完成了剧变,故D项正确;两极格局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故A项错误;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仍然是一种趋势,故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故C项错误。
13.C
【详解】根据题干漫画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争霸结束的标志是苏联解体,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干图片主旨不相符合,故错误二;苏联解体前,意识形态的矛盾一直存在,故D项错误;苏联在20世纪八十年代出现危机,美国则加大了意识形态等“和平演变”攻势,故C项正确。
14.B
【详解】材料“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己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7.6%”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故B正确;材料并未将工业与农业进行比较,不能说明以工业化为主导,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农业经济基础薄弱,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苏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材料关键信息“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己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7.6%”,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比重大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得出勃列日涅夫改革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结论。
15.C
【详解】二战后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朝多极化趋势发展。因此,选择C。
16.A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西方势力买通,在各种传媒上“重新认识”“重新评价”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可知这种行为并不利于人们了解真实的苏联,容易使历史虚无主义迅速蔓延,故A正确;材料的信息并非研究的百家争鸣,故B错误;材料不涉及苏联改革,故C错误;材料不涉及传播资本主义观念,故D排除。
17.A
【详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故选A;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中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B错误;1980年在深圳等地建立4个经济特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政策,C错误;1984年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彻底废除,与材料主旨无关,D错误。
18.B
【详解】考查苏联经济。从表中数据看,苏联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增长率越来越接近,甚至在19世纪80年代前期轻工业的年均增长率超过了重工业的年均增长率,这体现出苏联对工业结构的调整,B项正确;A、D两项所述不符合史实,也不能从材料中得出;这一时期苏联工业发展呈增长趋势,只是增长速度放缓了,排除C项。
19.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内容,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相关内容。根据题干关键信息“骤然放开的舆论氛围使公众茫然不知所措,容易被极端思潮所俘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故,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三项均不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20.D
【详解】根据材料,1953-1958年苏联农村个人副业的增长,其中水果增长率最大,1953-1958为赫鲁晓夫执政期间,农民的自主经营权扩大,故D正确;表格的信息得不出农村商贸经济日益活跃,故A错误;1958年,计划经济体制没有解体,故B错误;材料的内容与副业无关,故C错误。
21.(1)特点:建立在贸易(或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价值: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2)内容:绝对禁止欧洲大陆与英国人通商。
影响:打击了英国,葬送了法国对外经济政策:推行自由贸易原则;全面、大幅度地降低商品进口关税;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
(3)措施:注重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完善生产和管理体制;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降低公有制的比重。
体现:改革否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作用(或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贸易的需要,产生了个人主义私法”可归纳出建立在贸易(或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之上;根据材料“从为罗马商人与外国商人贸易而设立的万民法中产生”可归纳出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民法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价值主要体现为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2)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大陆封锁令”的内容是对禁止欧洲大陆与英国人通商。影响:根据材料“苦心孤诣经营了十多年的拿破仑也无法阻挡这股强大的现代化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大陆封锁令”的影响是打击了英国,葬送了法国对外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击了英国,葬送了法国对外经济主要有推行自由贸易原则;全面、大幅度地降低商品进口关税;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
(3)措施:根据材料“以加速科技进步作为工作中心”可归纳出注重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根据材料“集中从企业改革入手,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取消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可归纳出完善生产和管理体制;根据材料“在所有制形式方面,国家、集体、个人不分主次,缩小国家所有制比重,通过租赁、承包、股份形式”可归纳出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降低公有制的比重。体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22.(1)背景:捷克斯洛伐克在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之前经济先进、政治制度规范;在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之后,实行斯大林模式的计划经济模式,经济在政治的干预下逐渐陷入困境;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想要扭转国家经济发展局势,开始酝酿改革。
(2)特点:通过改组国家机构,使政、企逐步分离;通过逐步规范党、政职能,使其各司其职;通过逐步转变企业管理运行方式,使其从全面面对国家计划到同时面对市场经济;
局限: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
【详解】(1)根据材料第一段既可以得出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背景,按时间梳理即可。即客观方面,加入苏联之前后的经济对比;主观方面,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的主观愿望。
(2)第一小问关于改革方案的特点,只能对着方案逐层归纳,材料中涉及改革方案的部分在第二段。根据内容与标点,可以划分为四层,任答三点即可。第二小问,根据布拉格改革的方案,对比所学过的苏联三次社会主义改革,可以发现,捷克斯洛伐克改革方案中,经济的发展仍然受到国家机构的干预,这些机构都是从政治机构转变来的,并不是新设立的,其领导方式等等均有政治的影子,即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经济体制。
23.趋势: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
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
中国:快速增长。
【详解】趋势,据表格美国1950—1975年增长而1975—1980下降得出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表格日本1950—1975成倍增长,1975—1980增长较少得出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由表格苏联1950—1965年成倍增长,1965—1980年增长减少可知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从据表格1950—1980中国钢产量翻了600多倍得出快速增长。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