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韩国前总统金泳三(1993一1998年任韩国总统)说:“科学技术时代,国力不是来自武器,而是来自知识和科学技术。没有自己的技术,只能沦为殖民地。”这一言论( )
A.推动韩国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B.促使韩国政府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C.表明韩国重视发展科学技术 D.指出韩国没有构建独立的科学体系
2.1941年3月,距离珍珠港事件发生还有9个月的时间,一本名叫《Captain America》的漫画创造出了这样一位美国偶像:身穿红白蓝三色的星条服装,手持盾牌,对希特勒狠狠地抱以正义铁拳。这
A.体现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全球流行 B.反映了世界动荡不安局面
C.标志着美国政府外交政策的转变 D.丰富了人们对偶像的认知
3.下列历史事件所反映的共同的历史主题是
区域 事件
亚洲 1947年,印度独立
非洲 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拉丁美洲 1959年,古巴革命
A.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B.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4.下表是不同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不同认识
观点 学者
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发动的,根源在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美国必须承担主要责任 竺培芬
冷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双方行为的结果,并非美国单方面对苏联发动的。冷战并非美国独家制造,而是“美苏共振互动所致” 沈志恩
在冷战的起源中,英国政府极端仇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对美苏冷战的爆发起了始作俑者的作用 陈亚峰
斯大林把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当作假想敌而采取敌视态度,致使冷战不可避免 张华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美苏冷战的发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
B.美苏两国应该对冷战发生承担主要责任
C.极端意识形态不利于构建国际和平秩序
D.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冷战发生的主要原因
5.下表为1960-1976年部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表。表中数据变化表明
国家 1960年 1970年 1976年 注
A B A B A B
美国 72 2800 93 4800 105 7900 A为经济增长指数;B为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
英国 76 1400 94 2200 102 3900
乌干达 99 60 117 135 96 266
加纳 93 198 95 257 97 498
A.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B.资本主义无法克服基本矛盾
C.发展中国家成就与挑战并存
D.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联系加强
6.1957年,赫鲁晓夫对工业的管理体制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改组”,用地方行政命令代替中央命令。改组后,苏联的工业管理体制从部——总管理局——企业,改变为经济行政区——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局。这次改组旨在
A.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B.改变国家管理企业的行政办法
C.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 D.推动经济管理的市场化
7.下表反映出二战后世界发展的趋势是
A.殖民体系瓦解 B.两极格局形成
C.第三世界崛起 D.多极化趋势加强
8.1945年6月,《联合国宪章》发表并强调“促成国际合作,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不久后,英联邦的诸多成员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法国也不得不承认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立。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这说明二战后( )
A.民族独立潮流不可逆转 B.联合国主导着国际关系
C.美苏积极争取中间地带 D.国际力量中心日益分散
9.以下是某同学总结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的概况。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A.20世纪70年代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B.20世纪80年代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C.至今仍面临着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挑战
D.独立后完全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
10.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几内亚国父与首任总统塞古·杜尔在1958年声明:几内亚宁愿要贫穷中的自由,也不要卑屈中的富裕。这表明
A.摆脱殖民统治后非洲国家更加动荡
B.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主题
C.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D.战后民族主义思想在非洲广泛传播
11.下表为20世纪50至80年代非洲成立的部分经济组织。据此可知( )
时间 经济组织
1959年 西非国家关税同盟
1960年 非洲国家咖啡组织
1981年 东部和南部非洲特惠贸易区
1983年 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1987年 非洲石油生产国协会
A.南北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 B.国际经济旧秩序逐步瓦解
C.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D.非洲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12.20世纪60-80年代,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西亚海湾产油国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由此可见,西亚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
A.各国经济发展方式千差万别
B.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很不平衡
C.石油工业发展迅速,产油国日益富裕
D.产油国逐渐改变了单一的经济结构
13.从下图描绘的场景可推知,当时古巴( )
A.以分散的小农经济为主 B.延续了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C.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 D.劳作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14.很多学者认为,在孤立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持续萧条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应通过推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加强内外合作,释放增长潜力。材料认为发展中国家( )
A.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B.已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
C.已经成为全球治理的主导力量 D.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
15.非洲五百年的屈辱、五百年的抗争都在1990年尘埃落定。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枷锁的事件是( )。
A.纳米比亚独立 B.非洲独立年 C.埃及独立 D.阿尔及利亚独立
16.1997年7月2日,一场金融风暴首先席卷泰国。在国际炒家的不断抛售下,泰铢贬值,泰国金融危机爆发。不久,这场风暴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地。这反映了( )
A.亚洲是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 B.部分国家经济结构不合理
C.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一致 D.加强各国经济合作必要性
17.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18.1901年,美国迫使英国就范,获得了开凿、经营和管理巴拿马运河的特权。1903年在美国的策划下,哥伦比亚共和国巴拿马地区的一些人发动政变,宣布成立巴拿马共和国。同年11月18日,美国与巴拿马签订了不平等的美巴条约,运河区变成了国中之国。1963年11月,美国被迫同巴拿马政府达成协议。1999年12月31日起,巴拿马将全部收回运河的管理和防务权,美军全部撤出。巴拿马运河的历史表明( )
A.美国修建巴拿马运河为世界造福 B.美国主动完全放弃了对运河的控制
C.美国帮助实现了巴拿马的民主梦 D.人民坚持不懈的斗争最终收回主权
19.20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政府组织一大批美国体育界知名人士到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交流访问,希望通过美国文化人士与当地民众的面对面的接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民众心中美国形象的构建。该做法
A.旨在与苏联争夺欧洲以外地区
B.主要目的是扩大美国文化影响
C.使得美国资本在当地迅速扩张
D.促进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20.下列方框中文字为1942年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部分内容,据此判断,该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在于
①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 ②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③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④确立了战后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末期,埃及实际上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传统的经济秩序和社会制度持续变化。20世纪上半叶,以柴鲁尔为代表的华夫脱党带领埃及人民进行了一些列抗争。二战结束后,埃及人民掀起反英浪潮。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建立了埃及共和国。1956年,纳赛尔政府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同时接管了大量外国公司和企业。纳赛尔政府从1957年开始制定多个五年发展计划,新建数百个工业项目,由其注重投资基础工业。与此同时纳赛尔政府致力于埃及乡村的土地改革,在农村,限制地主占田规模,保护资本主义农场,组建合作社扶持小农生产。埃及还大力支持阿拉伯等国的独立和发展,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但纳赛尔无视阿拉伯各国的国情和利益,谋求地区霸权,也使埃及处于不利的国际境地。
——摘编自哈全安《纳赛尔主义与埃及的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埃及独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纳赛尔的活动进行评价。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世界整体形成后,一个国家借助关税、货币贬值或者外汇管制来改善自己商品的地位时,这种战术会遭到报复。30年代的国际经济关系中存在严重的保护主义,各国高筑关税壁垒,引起了经济战,加深了危机。美国凭借在战争中树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地位,千方百计地按照其意志规划战后的“世界经济蓝图”,积极筹建一个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
——摘编自杨泽伟《试论30年代经济危机对世界整体发展进程的影响》
材料二 二战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思想起始于1955年的万隆会议。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提出,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发展中国家要采取联合行动抵制不平等的国际贸易。1964年联合国第一届贸易与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发表《联合宣言》,谜责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控制,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由此组成七十七国集团。为了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斗争,许多亚非拉原料出口国还联合建立国际经济组织。1960年中东产油国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并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石油作为武器与以色列及支持国展开斗争,使西方经济陷入混乱。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期重建世界经济体系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三世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举措并分析其影响。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70年代,美国利用拉美国家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道路战略的时机,以提供货款为交换条件,为其提供改革“处方”,从而给拉美国家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以墨西哥为例,墨西哥政府依靠私有化扩大财政收入,大量引进外资,带动了投资和消费的扩张。到1994年,除墨西哥国家铁路总局和墨西哥银行等11家企业继续由国家控制外,其余都已拍卖。墨西哥被树为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的典范,1991年和1992年分别呈现10.6%和9.6%的超高经济增长。但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新自由主义改革导致墨西哥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并不是因为它“忽视”了平等和公正问题,而是根本就把平等、公正排除在改革目标之外。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的不断深入,拉美国家对政府职能的调整是以建立“小政府、大市场”为目标的全面改革。1995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出现28个百分点的负增长,2001年后经济衰退达到创纪录的-11%,全国年均失业率高达18.3%,外债激增至近1500亿美元。改革后的拉美国家普遍陷入“拉美陷阱”。
——摘编自董伟《俄罗斯转轨和拉美国家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借鉴》
(1)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拉美国家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拉美国家改革失败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韩国经济发展。据材料可知,金泳三担任韩国总统时认为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动国家强盛的重要因素,这表明韩国政府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故C项正确;金泳三担任总统时,韩国已经实现国家经济的复苏,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韩国总统重视发展科学技术,不能体现政府工作重心发生转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自己的技术,只能沦为殖民地”强调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并非韩国没有构建独立的科学体系,故D项错误。
2.B
【详解】根据材料《Captain America》的漫画创造出了这样一位美国偶像,对希特勒狠狠地报以正义的铁拳,说明德国法西斯主义发动的世界大战已经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为世界和平,亟需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以正义的打击,材料内容反映了世界动荡不安的局面,故选B;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并且在全球流行过于绝对化,排除;1941年美国政府还是中立政策,C错误;材料仅创造了一个偶像,不能说丰富了人们对偶像的认知,D错误。
3.D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印度独立,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古巴革命,反映了二战后亚非拉殖民地的民族独立主义得到发展,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D项正确;印度、埃及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世界格局多极化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至今还没有形成,排除B项;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材料是关于四位学者对“冷战”起源及应承担“冷战”发生的责任者的历史叙述,竺培芬认为“冷战”是美国发动的,应由美国承担主要责任;沈志恩认为“冷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应由美苏双方承担责任;陈亚峰认为英国在“冷战”的起源中是始作俑者;张华认为斯大林的个人原因是导致“冷战”发生的原因。由四位学者的论述,可知美苏“冷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美苏“冷战”的发动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故选A;BCD均只反映出材料的一个方面,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5.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60-1976年,乌干达、加纳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指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有了一定的增长,说明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远远落后于美英等发达国家,说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拉大了,发展中国家仍面临巨大的挑战,C项正确;材料没有众多殖民地独立的信息,排除A项;这一时期,英美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说“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联系加强”,材料没有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用地方行政命令代替中央命令的目的在于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并未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A项错误;改变国家管理企业的行政办法与“经济行政区”“国民经济委员会”代替“部”的工业管理体制不符,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旨在推动经济管理的“市场化”,D项错误。
7.A
【详解】印度独立、大韩民国、朝鲜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反映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摆脱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体现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故选A;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建立,标志两极格局形成,排除B;1961年不结盟运动标志第三世界崛起,排除C;1991年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排除D。
8.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进一步觉醒,加之《联合国宪章》的倡导,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风起云涌,英法等国控制下的殖民地纷纷获得解放,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殖民体系最终被摧毁。这说明二战后民族独立潮流不可逆转,A项正确;二战后美苏主导着国际关系,形成了雅尔塔体系,所以“联合国主导着国际关系”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独立潮流不可逆转,并非美苏积极争取中间地带,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国际力量中心日益分散,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今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依然没有形成,发展中国家依然面临这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挑战,故选C;20世纪90年代纳米比亚的独立才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排除A;“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表述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排除B;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故选C。
10.D
【详解】本题考查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根据材料“几内亚宁愿要贫穷中的自由,也不要卑屈中的富裕”,表明战后非洲急于摆脱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民族主义盛行,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非洲国家动荡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体现了非洲的民族主义盛行,没有体现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故C项不符合题意;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至80年代(非洲)。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些经济组织的建立都有利于加强非洲国家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动了非洲经济的一体化,C项正确;表格内容仅仅体现了非洲国家之间的联系,没有体现南北合作,更不能根据非洲国家间经济组织的建立说明国际经济旧秩序瓦解,排除AB项;仅仅根据经济组织的建立不能说明非洲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西亚石油资源丰富,二战后,西亚国家依托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大力发展石油工业,产油国日益富裕,故选C项;AB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排除。
13.B
【详解】解读材料图片可知,这描绘了奴隶们以农场为主体,在农场中分工协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86年,古巴奴隶制结束,但种植园主希望在奴隶制结束后,奴隶转化为有偿劳动者来维护种植园经济,这种想法在一些地方实现了,所以材料图片体现出当时古巴延续了奴隶制种植园经济,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并非分散的小农经济,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古巴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相关问题,排除C项;材料图片显示当时古巴延续了奴隶制种植园经济,所以古巴的老作坊式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依据材料“发展中国家应通过推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加强内外合作,释放增长潜力”,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发展中国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未涉及新型国家关系,排除B项;现阶段,发达国家仍然是全球治理的主导,排除C项;材料没有数据支撑,不能得出是否缩小,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掀起了独立运动的高潮,有很多国家获得了独立,此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继续发展。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A项正确;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枷锁,而1960年是“非洲独立年”,这一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22年2月28日,英国被迫承认埃及独立,排除C项;1962年7月3日,阿尔及利亚正式获得独立,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依据材料“1997年7月2日,一场金融风暴首先席卷泰国。在国际炒家的不断抛售下,泰铢贬值,泰国金融危机爆发。不久,这场风暴波及”,可以看出这场金融风暴折射出部分国家的经济结构单一,并不合理,对抗危机的能力较弱,B项正确;无数据的对比,无法得出亚洲是发展最不平衡的地方,排除A项;“挑战一致”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金融风暴对亚洲国家以及地区的影响,未涉及各国经济之间的合作,排除D项。故选B项。
17.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包括了欧亚非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并非区域合作,A项不合题意;C、D项太夸大其作用,不合题意;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正当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使国际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B项符合题意。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不结盟运动。
18.D
【详解】根据材料“1963年11月,美国被迫同巴拿马政府达成协议。”可知,为了收回运河主权,巴拿马政府同美国政府进行斗争;根据材料“1999年12月31日起,巴拿马将全部收回运河的管理和防务权”可知,经过斗争,巴拿马政府最终收回了运河主权,整个过程体现了巴拿马人民的不懈斗争,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美国修建巴拿马运河为世界造福,巴拿马运河也不是美国修建的,排除A项;通过材料“美国被迫同巴拿马政府达成协议。”可见,美国并非是主动放弃运河的控制权,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巴拿马人民在政府的领导下从美国手中收回了运河的主权,C项表述明显不符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9.A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到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交流访问”,以及开展这种活动的目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民众心中美国形象的构建”,说明艾森豪威尔政府的这一做法的目的是与苏联争夺欧洲以外的亚非拉地区,故答案为A项。B项没有考虑到当时美苏“冷战”格局,这一做法应当是服务于美苏对抗需要的,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美国资本的扩张,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不结盟运动无关,排除D项。
点睛:冷战是指二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所采取的除直接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1946年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发出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的最初信号。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1949年北约的成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在此之后,世界形势形成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20.A
【详解】根据所学,1942年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故①②③A项正确;《雅尔塔协定》确立了战后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④错误,故排除BCD。
21.(1)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浪潮;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华夫脱党的持续领导。
(2)领导民族解放运动,建立共和国;持续与帝国主义进行斗争;支持其他国家独立发展,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发展经济,推动埃及现代化进程;谋求地区霸权,使埃及处于不利境地。
【解析】(1)
背景:据材料“二战结束后,埃及人民掀起反英浪潮”可知可知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浪潮;据材料“传统的经济秩序和社会制度持续变化”可知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思想方面分析可知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据材料“以柴鲁尔为代表的华夫脱党带领埃及人民进行了一些列抗争”可知华夫脱党的持续领导。
(2)
评价:据材料“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建立了埃及共和国”可知领导民族解放运动,建立共和国;结合纳赛尔的活动可知持续与帝国主义进行斗争;据材料“埃及还大力支持阿拉伯等国的独立和发展,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可知支持其他国家独立发展,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据材料“与此同时纳赛尔政府致力于埃及乡村的土地改革,在农村,限制地主占田规模,保护资本主义农场,组建合作社扶持小农生产”可知发展经济,推动埃及现代化进程;据材料“但纳赛尔无视阿拉伯各国的国情和利益,谋求地区霸权,也使埃及处于不利的国际境地”可知谋求地区霸权,使埃及处于不利境地。
22.(1)背景:世界市场的整体发展;大萧条的历史教训;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金本位制的崩溃;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答对任意三点)
(2)举措:召开国际会议;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西方作斗争。(答对任意两点)
影响:有利于亚非拉国家巩固民族独立,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提高了第三世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答对任意一点即可)
【解析】(1)
背景:根据材料“自从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世界整体形成后”可分析出世界市场的整体发展;根据材料“”可分析出大萧条的历史教训;根据材料“30年代的国际经济关系中存在严重的保护主义,各国高筑关税壁垒,引起了经济战,加深了危机”可分析出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结合所学可分析出金本位制的崩溃;结合二战的影响可分析出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答对任意三点)
(2)
举措:根据材料“万隆会议”、“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提”可分析出召开国际会议;根据材料“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发展中国家要采取联合行动抵制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可分析出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根据材料“为了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斗争,许多亚非拉原料出口国还联合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可分析出建立国际经济组织;根据材料“1960年中东产油国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并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石油作为武器与以色列及支持国展开斗争,使西方经济陷入混乱。”可分析出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西方作斗争。(答对任意两点)
影响: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有利于亚非拉国家巩固民族独立,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使西方经济陷入混乱。”可分析出提高了第三世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答对任意一点即可)
23.(1)去国有化扩大财政收入;大量引进外国资本;调整收缩政府职能。
(2)改革应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改革红利应惠及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根据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发展道路。
【分析】(1)
措施:根据材料“墨西哥政府依靠私有化扩大财政收入,大量引进外资,带动了投资和消费的扩张”可归纳出去国有化扩大财政收入及大量引进外国资本;根据材料“除墨西哥国家铁路总局和墨西哥银行等11家企业继续由国家控制外,其余都已拍卖”可归纳出调整收缩政府职能。
(2)
启示: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改革应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改革红利应惠及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根据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发展道路等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