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泸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A 2.C 3.D 4.D 5.A 6.B 7.A 8.A 9.B 10.C 11.A
12.C 13.B 14.C 15.D
16.(1)特点:体现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蕴含民主、平等色彩;中华民族自觉意识增强。
原因:民族危机的深重;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民主共和观念的广泛传播;西方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影响;仁人志士的推动。
(2)发展:着眼于“民族复兴”“中华民族复兴”成为社会思潮;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关注。
意义: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发展;坚定了中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心;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奠定了基础。
17.(1)精神内核:“理性”(或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
人物及主张: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伏尔泰:君主立宪制;卢梭:主权在民;康德: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或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事件: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
(2)原因: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爆发;《共产党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刻剖析,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18.示例
论题:国情不同导致的民主道路选择差异。
阐述:13世纪,英国《大宪章》签订后,逐渐确立了限制王权的历史传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通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行,君主立宪政体逐渐确立起来。此后,英国民主政治在承袭“王在法下”议会中心”等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开创了英国式的民主道路模式。中世纪晚期的法国,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封建专制势力根深蒂固。法国大革命结束了专制政体后,资本主义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十分强大,导致法国政局动荡不堪,政体更换频繁。1875年,经过各派的斗争和妥协,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综上,英法民主道路的选择,归根结底是国情不同的产物。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评分标准)
(
2
)泸州市泸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4页,18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第I卷(选择题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写道:周王将自己家族子弟、亲戚和功臣分派到外服地区做诸侯,由这些人所率领的氏族,混合被征服地区的土著氏族,组成新的族体,改变了过去外服全部由土著首领担任领导的格局。这打破了原有氏族血缘的壁垒,造就了按地区划分居民的前提条件。由此可知,周王的举措
A.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C.直接导致了国家走向分裂 D.促使地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
2.稷下学宫是战国时齐威王设立的一个招徕四方文士讲学议政的学术机构。各家各派在稷下学宫互相汇通,在辩驳、争鸣中综合发展。这反映
A.齐威王以重视人才为强国之本 B.齐国拉开了百家争鸣的大幕
C.政治与学术文化活动联系紧密 D.士阶层成为时代巨变的先驱
3.秦王嬴政每征服一国,就把诸侯后代、原国内的贵族和豪门大户迁往他处,或迁往秦统治中心,或迁往边远地区。嬴政统一全国后,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由此可见,嬴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
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B.有利于贵族等级制的重构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D.为推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
4.唐初,科举考试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诏令由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中举及第的士人还要参加由吏部主持的以身、言、书、判为内容的铨选考核,铨选合格后才有资格被授官。这一变化表明,唐玄宗前期
A.中枢权力机构的相互制衡 B.士人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
C.君主专制制度正发生变化 D.官员的行政能力受到重视
5.乾隆六十年,高宗发布上谕强调,各地方若出现地方官员贪污、大规模疫病等紧要事宜,当地督抚自应随时具折陈奏,若涉及日常政务,则应按常规程序上奏。可见,奏折制度的实行
A.旨在保障政令畅通 B.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C.重在强化思想控制 D.分化了地方官的事权
6.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输出的茶叶由7600万磅下降到5500万磅,生丝由6800包下降到4300包;进口的棉花由7700万磅下降到6400万磅;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导致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B.外贸中心的逐渐北移
C.广州外贸地位的下降 D.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7.19世纪90年代末,日本驻华大使馆的书记官中岛雄称:“现在的北京政府……建条铁路就动辄要去占卜风水;敕议很久,才能下定决心办采矿等实务……像这样要在短短三年里急速冒进的行为,其结果只能导向政变蜂起的穷途末路。”这可用于说明
A.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性 B.晚清政府革新举措的滞后性
C.清廷举办洋务新政的紧迫性 D.近代中国变革活动的冒进性
8.1994年,上海实行《蓝印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在指定区域投资100万元、购买达到一定总造价或面积的商品房、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和稳定工作的人员,可申请蓝印户口,持蓝印户口达一定期限后可转为普通户口。南京、天津、广州、深圳亦相继推出了蓝印户口。蓝印户口的推出
A.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B.废除了城市户籍管理制度
C.促进了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D.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9.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时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报告中的重要论断
A.说明我国已经步入社会主义新阶段 B.适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完善 D.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强
10.尼罗河是古埃及主要的灌溉水源。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为古埃及带来了肥沃的土壤,而且还使土地得到了充足的灌溉水源,从而给尼罗河流域和三角洲地带的人们生存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切自然的前提。由此可推知
A.古埃及农业发展水源充足 B.古埃及人已成功利用自然
C.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D.古埃及发展完全依赖农业
11.罗马帝国时期的教育发生重大变化:教育目的从培养演说家改为培养效忠于帝国的顺民和官吏,对私立的初等学校实行国家监督,把部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改教师的私人选聘为国家委派。罗马帝国的教育改革
A.适应了国家的政治特点 B.体现了对希腊文化的继承
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冲击了基督教文化体系
12.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A.推动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13.《马可·波罗行纪》记载亚洲大陆的东部并未被广袤不可逾越的沼泽地封闭,相反地,其东部边缘是海岸,可以乘船泛海到达。据此,英国史学家享利尤尔绘制了《马可·波罗的世界观念》的圆形世界地图。只要乘船绕过非洲南部就可到达东方。这说明
A.西欧社会各阶层都热衷于追求金银 B.欧洲人为远洋航行补充了客观知识
C.新航路的开辟具备强大的精神动力 D.近代自然科学为远航提供技术支持
14.彼特拉克热爱生活,宣称:“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这反映他
A.崇尚科学理性 B.倡导民主政治 C.肯定人的价值 D.主张禁欲主义
15.“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A.工厂制组织形式 B.工业城市生活方式
C.机器大工业生产 D.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第II卷(非选择题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明确宣布实行“五族共和”。民国建立后成立的“中华民族大同会”在其电文中号召:“鉴民国初建,五族涣散,联络感情,化除畛域,共谋统一。”《共和国历史教科书》强调:“今民国建立,凡我民族,不问何种何教,权利义务皆属平等,无所轩轻。利害与共,痛痒相关,同心协力,以肩国家之重任。”至此,中华民族从几千年形成的“自在的民族实体”,开始发展成为“自觉的民族实体”。——摘编自郭盛民《“五族共和”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1932年,明确以“民族复兴”为办刊宗旨的《再生》《复兴月刊》等杂志先后在北平、上海创办,《东方杂志》《独立评论》《大公报》等报刊也纷纷以“民族复兴”为话题刊文,认为“民族复兴”是从目前的落后、衰落状态中走出,恢复世界强国的民族地位,恢复文化古国的灿烂辉煌。当时还出版了一些围绕“民族复兴”这一主题的书籍,如吴庚恕的《中国民族复兴的政策与实施》,张君劢的《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王之平的《民族复兴之关键》等。1937年“七七”事变的发生,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华民族复兴”的话语和观念很快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也为国共两党高度关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民国初年相比,20世纪30年代民族观的发展,并分
析其意义(10分)
17.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历史进入18世纪,欧洲迎来了一场启蒙运动,在不同的领域出现了一些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高举理性主义大旗,提出了一系列新颖主张,这场运动主要流行于法国大革命前夕,是当时的思想家非常自觉的运动。
——摘自赵立行《世界文明史讲稿》
材料二 当前资本主义国家关于资本主义现状和前景的大讨论,促成现代世界性思潮的一种新动向,即“回到马克思”“走近马克思”“追寻马克思”“保卫马克思”,试图从中寻找当前危机产生的根源。美国学者约翰·卡西迪在谈到马克思时也不得不承认:“不管他有什么建议,他确实是一个通晓我们经济制度的人。只要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存在,他的作品就值得拜读。”
——摘自【美】约翰·卡西迪《市场是怎么失败的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列举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及其关于未来社会蓝图的具体构想;并指出其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重大历史事件。(1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当前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保卫马克思”“回到马克思”现象的主要原因。(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英国在长期不断的宪政改革之下,率先建立了现代民主体制;而法国则从18世纪法国大革命起,历经数次革命和复辟,终在19世纪末确立起民主共和政体,其历程的复杂性、曲折性和长期性更为世间所罕见。渐进的英国民主道路较好地保留了传统政体中的有利因素,保持了政治稳定,避免出现社会大动荡;而激进的法国民主化则彻底重塑了政治体制,社会秩序在流血冲突中被打破、重塑。
——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