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一章 地球
遂宁大英:周老师
★1.1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地球的形状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延续了几千年
在古代,地球究竟是什么形状,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最初古人眼中的天地形状
古人眼中地球的形状:天如斗笠, 地如覆盘。这也正确吗?
都不正确,这些是人们凭直觉和想象判断出来的地球形状。
北京天坛含有天圆地方的寓意
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盖天说(天圆地方)
浑天说
张衡的浑天说:天就像个一鸡蛋,大地像其中的蛋黄,天包着地,如同蛋壳包着蛋黄一样。理念认识上大进步
地球是球形的最早提出
月食时从月亮上看到地球影子的一部分是圆弧形的。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学者)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从欧洲西班牙出发,首先进入大西洋,绕过南美洲进入太平洋,1521年到达亚洲菲律宾群岛,向南经大洋洲后,横渡印度洋来到非洲好望角,最终回到出发地欧洲西班牙。途中经过三大洋,穿过赤道次数是4次。实践上第一次证实地球是球形的。
好望角
麦哲伦海峡
麦哲伦的船队成功地首次环球航行的成功,在实践上第一次证实了大地是球形的,第一次证实了全球海洋是一个整体。这使地理学发生了一场真正的革命。
大
赤 道
麦哲伦环球航行
西班牙
当代的太空观测
阿波罗17号拍摄的地球全貌
1961年4月,苏联“东方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
1.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P4页思考:
学习前人为认识自然,不怕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的观念,用发展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2.假如你要驾船做一次远洋航行,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品外,还需要携带哪些工具?
航海图,指南针、航海表、卫星电话等。
1、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见桅杆,再看到船身。当人们观看一艘驶离港口的大船时,可以看到它渐渐地消失在水平线下。
活动:下面的事例能够作为地球是球形的证据吗?
活动2、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证明地球是球体
月食时从月亮上看到地球影子的一部分是圆弧形的。
注意:日食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因为日食发生时,太阳表面的阴影是月球的形状,只证明月球是一个球体)
3.你还能举出一些其他例子吗来证明地球是球形吗?
站得高,看得远
例如古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又如北极星高度角的变化
低
高
高
第一次飞跃—球体
直觉
天圆地方
臆想
浑天说
实践证实
麦哲伦环球航行
确证
卫星照片
四个历程
尝试说说
哪些事例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
帆船由远驶进,先见船杆后见船身
月食
登高望远
麦哲伦环球航行
地球卫星照片
你知道地球的真正形状吗? 你能用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吗?
◎地球的大小
形状
近代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 轴
北 极
南 极
赤 道
P5页思考
1、地球是一个 略扁的,赤道略鼓的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相差
很少,只差了 千米。
3、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千 米
4、地球的赤道周长约 千米。
两极
21
6371
4万
比较赤道半径、极半径,你对地球形状有什么新的发现?
P5页阅读:
1、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
2、大陆上最高的山峰与大洋底最深的海沟相差近近2万米
3、精确测量发现,南北两个半球并非是对称的。差距微小,
在日常学习中我们通常仍把它看作一个正球体
标准操场的长度为400米,赤道周长相当于操场的多少倍?
月球的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
随歌谣学地理
地球是个圆球体,这个事实人共知
探求地球形状史,伟人献身我辈记
庐山起义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
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
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
最大周长
表面积
6371千米
约4万千米
5.1亿平方千米
想个办法:使你站在地球上就能看到“地球”的全貌
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
首次看到地球全貌的宇航员是 ;
麦哲伦
加加林
练一练
练习
2.假如一列火车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环绕赤道行驶一圈,大约需要多少小时
A. -③-
球体或近似球体
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天圆地方
③
B.③- -
C.③- -
1.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A.4小时
C.400小时
B.40小时
B.40小时
(1)在400多年前,麦哲伦船队从的西班牙出发,开始了那次永载史册的航海行动。麦哲伦船队离开欧洲后,依次经过的大洋和大洲是 洋、 洲、 洋、 洲、 大洋 洲、 洋、 洲,最后又回到 洋,抵达他们的出发地 洲。
(2)此次航行验证了地球的形状是一个 形。为什么? 。
由此判断,图中的甲、乙两地实际上是 ( )。
A.相距遥远的
B.地处同一地点的
B
他的船队最终又回到了起点
读图回答问题
大洋
欧
亚
大西
印度
球
南美
太平
亚
印度
非
大西
欧
球
B
学习小结
学习地球的形状,其意义在于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让我们懂得:任何科学真理,都不可能单纯依靠思维来获得,唯一的途径是致力于对自然的观察和实践 。
勤于观察,勤于学习,
勤于思考,勤于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