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5.1课《阿Q正传》同步练习
一、课内基础题
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________”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A.儿子总是把我打,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B.我总是被儿子打,现在的世界真不像话……
C.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D.儿子总算把我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话……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他便愈被未庄的闲人们喜欢玩笑。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哙,亮起来了。”
B.阿Q的钱便在这样的歌吟之下,渐渐的输入别个汗流满面的人物的腰间。终于只好挤出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别人着急。
C.虽然阿Q近来比较的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傲些,但和那些打惯的闲人们见面还胆怯。
D.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
3.下列对小说《 阿Q正传(节选) 》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对阿Q性格的对比分析,既揭示了一位普通农民的血泪史,又刻画出其既蛮横无理又毫无办法的性格矛盾,收到了极强的讽刺效果。
B.本文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最经济、最简练的笔墨,把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C.本文用悲剧性艺术因素,叙述一个喜剧性的故事,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
D.本文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练,饱含幽默感,又好用反语,喜欢夸张,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语言艺术。
4.下列对《阿Q正传(节选)》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阿Q在未庄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尽管他“真能做”,但未庄的人们只在忙碌的时候会记起他,可见他在未庄没有社会地位,不被人重视。
B.“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表现出阿Q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C.“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这一投降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
D.阿Q“十分得意的笑”,酒店里的人“九分得意的笑”,“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酒店里的人”比阿Q少一分得意,说明他们比阿Q有同情心。
5.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事, , 。 。 ,所以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鲁迅《<阿Q正传>俄文译本序》
①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魂灵,但时时总自憾有些隔膜
②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
③因为,已经说过,我们究竟还是未经革新的古国的人民,所以也还是各不相通
④并且连自己的手也几乎不懂自己的足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
二、语言表达
6.请你仿照例句,结合小说《阿Q正传》,为鲁迅写一段话,表现其在文学上的重要成就。要求:语言流畅,有一定的文采,不少于40个字。
示例:汤显祖:一部《牡丹亭》,一首青春的赞歌,一曲真情的颂歌。你彰显人性,反对束缚,你是当之无愧的杰出的戏曲作家,美的守护神。
7.(2022高二下·潍坊期末)西汉刘向《说苑》中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阿Q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但“精神胜利法”依然存在,甚至在今天成为了一些人选择“躺平”,不去努力奋斗、不再渴望成功的借口。
请结合你阅读过的《阿Q正传》。从“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出发,谈谈你对这种心态的看法。100字左右。
8.(2017高三上·海安期中)《阿Q正传》第九章题为“大团圆”,有人认为作者使用“题喜文悲”的反讽技巧,反思了国民性的弱点。请列举本章中体现这种反讽技巧的相关情节。
9.下面是鲁迅先生《阿Q正传》的初稿和定稿中的两段文字,请说说画线处修改的妙处。
初稿:天色将黑,他睡眼蒙眬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钱,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
定稿:天色将黑,他睡眼蒙眬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
10.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家喻户晓的著作,请你各用一句话(可以是单句,可以是复句)点评阿Q和《阿Q正传》。要求语言精练,富于哲理性。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风 波
鲁 迅
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
这时七斤捏着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
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
“皇帝要辫子么?”
“皇帝要辫子。”
“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有些着急,赶忙问。
“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
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太阳收尽了它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七斤嫂吃完三碗饭,抬起头,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们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地研究他们的饭菜。
“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么?”赵七爷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地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七斤嫂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赵七爷绕出桌旁,打断她的话,“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①。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一边说着,一边往回走,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
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觉得七斤便要没有性命。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
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他心里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计划,但总是非常模糊:“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龙庭。谁能抵挡他?……”
此后七斤虽然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七斤嫂也没有好声气,还时常叫他“囚徒”。
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七斤嫂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
“没有听到些什么。”
“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
“他们没有说。”
“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
“也没人说。”
“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
“你想,不坐龙庭了罢?”
“我想,不坐了罢。”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地招呼。
(有删改)
[注] ①张大帅:指张勋,北洋军阀之一。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所属官兵仍留着辫子以示忠于清王朝。1917年7月1日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7月12日即宣告失败。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斤是幸运的,最终没有因为剪掉辫子而被惩治;他又是不幸的,当他面临可能被惩治的命运时,不仅村里人不同情他,而且妻子也怪罪他。
B.赵七爷有钱有学问,在村里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其辫子的放下与盘起反映了时局的变化,也体现了他是个圆滑善变、见风使舵的人。
C.七斤的境遇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也随之经历了“尊敬—幸灾乐祸—嘲讽—尊敬”的变化,富于戏剧性。
D.小说通过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当时封建帝制还在统治着农村,农民愚昧落后、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社会现实。
1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了两条辫子:一条是七斤已剪掉的辫子,这条辫子贯穿全文;另一条是赵七爷的辫子,这条辫子体现了故事背景的变化。
B.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富有个性色彩,不仅凸显了人物性格,而且预示了故事的发展走向。如七斤和七斤嫂关于“皇帝要辫子”的对话,就预示了风波的来临。
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如“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表现了赵七爷对七斤的尊敬。
D.小说多用白描,富含深意,如“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说明不管是辛亥革命还是张勋复辟,对农村都没有很大影响。
1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七斤这一人物形象。
14.文中反复出现皇帝“坐了龙庭”“不坐龙庭”这样的话,请分析其作用。
四、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鲁迅确实是语文教材入选率最高的作者,但如果说鲁迅作品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____,未免有些无理取闹。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______,一些语言表达方式______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异。应该看到,____,如胡适的《我的母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背影》,普遍存在一些读起来“不通顺”的地方,然而都______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太大阻碍。何况文言文与早期白话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难道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当然,想要读懂鲁迅,得有______的意识,要提前对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有整体的把握。讲《荷塘月色》绕不开朱自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学《记念刘和珍君》也要知道为什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没有听过教师讲解、没有意识到揣摩种种隐喻重要性的学生,拿什么去理解《西西弗的神话》?又怎么去分析《变形记》?今天我们与其争论要不要在语文教材中保留鲁迅的作品,____,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什么用意。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如火如荼 诚然 不可能 饱带干粮,晴带雨伞
B.方兴未艾 确实 不至于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C.如火如荼 确实 不至于 饱带干粮,晴带雨伞
D.方兴未艾 诚然 不可能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何况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难道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B.何况文言文与早期白话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C.但是文言文与早期白话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有限的教材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D.何况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1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8.将下面三个句子组合为一个以“阿Q”为主语的单句。(不得改变原意,可以适当改动词语)①鲁迅在《阿Q正传》一文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
②阿Q是个破产农民。
③阿Q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农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
C紧跟前面的“想”,主语应是“我”,“像样”是针对世界说的,而“像话”则针对某一事件。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复位句子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2.【答案】D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语序不当,“他便愈被未庄的闲人们喜欢玩笑”中语序不当,应为“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
B.成分残缺,“终于只好挤出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别人着急”前缺少主语,在“终于”前加“他”。
C.语序不当,“虽然……但……”中主语一致,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故“虽然”应放在“近来”后面。
D.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3.【答案】C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
C项,应该是用喜剧性艺术因素,叙述一个悲剧性的故事。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4.【答案】D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
D“酒店里的人”也是个个有着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并不能说明他们比阿Q富有同情心。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5.【答案】B
【知识点】语句连贯;阿Q正传(节选)
【解析】【分析】本题作答首先注意这四句话,①②是解释“我”的遗憾和希望,③④是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实在算一件难事的原因,由此可知,③④两句话应排在一起,①②应排在一起,且③④应排在①②之前;
首句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事”,而③是解释首句的原因,④是对③的进一步举例说明,故③后应排④;
①是说“我”对摸索人们的魂灵总自憾有些隔膜,②是寄期望于高墙里人众能自己觉醒,应该是先说自己的遗憾,然后再希望他人的觉醒,故①应排在②前面。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这类题解答时注意以下几点:①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②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③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④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6.【答案】鲁迅:一部《阿Q正传》,一曲灵魂的哀歌,一段混乱的岁月。你反思人性,重塑国魂,你是世所公认的杰出的文学巨匠,思想的火炬手。
【知识点】仿写句式;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仿照例句,结合小说《阿Q正传》,为鲁迅写一段话,表现其在文学上的重要成就”,题干中已经明确了作家,是写“鲁迅”,考生要选择鲁迅和其作品《阿Q正传》进行拟写。然后分析所给的例句,“《牡丹亭》,一部跨越生死的爱情传奇,一部浪漫绮丽的昆剧经典;你彰显人性,反对束缚,你是当之无愧的杰出的戏剧作家”,例句先对作品做出评价,评价作品的意义,然后对作家做出评价,肯定其在文学上的成就,考生可以模仿这种方式来评价其他作家和他的某一部作品。
故答案为: 鲁迅:一部《阿Q正传》,一曲灵魂的哀歌,一段混乱的岁月。你反思人性,重塑国魂,你是世所公认的杰出的文学巨匠,思想的火炬手。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所谓“仿用句式”就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句子。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仿用句式时充分考虑语言环境,在句子结构、句式、修辞等方面符合题干的要求。具体包括嵌入式、续写式、命题式、开放式、对联式。
7.【答案】“躺平”的心态其实就是不敢正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而是用不渴望成功来自我陶醉,在虚幻的精神世界之中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这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没什么两样。长此以往,只会让自己远离社会,远离人群,消极一生,老来后悔。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阿Q正传(节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
首先要确知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言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等种种“妙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世界之中的自我安慰方法。再分析“躺平”、不去努力奋斗,不再渴望成功心态与之相似的地方,指出二者的共同点,都是生活的失败者,都是消极的失败的人生。最后要明确这种心态要不得,贻害无穷,于人于己于社会都没有益处。
故答案为:“躺平”的心态其实就是不敢正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而是用不渴望成功来自我陶醉,在虚幻的精神世界之中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这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没什么两样。长此以往,只会让自己远离社会,远离人群,消极一生,老来后悔。
【点评】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自要细致,回想小说的主要情节,然后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前提下分析每一项。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
8.【答案】阿Q被诬告为强盗同伙而被枪毙;白举人因损失钱财而无法追赃,对把总生怨;赵家因为秀才进城报官被剪了辫子又出了赏钱,全家大哭;看客们认为枪毙没有杀头好看而倍感遗憾。
【知识点】名篇;阿Q正传(节选);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回顾《阿Q正传》,哪些地方用了讽刺手法。文中有很多处,要求考生尽可能多举例,不能只举一例,因为题干明确要求“列举”,即不止一事。叙述时要注意表述清晰。
故答案为:阿Q被诬告为强盗同伙而被枪毙;白举人因损失钱财而无法追赃,对把总生怨;赵家因为秀才进城报官被剪了辫子又出了赏钱,全家大哭;看客们认为枪毙没有杀头好看而倍感遗憾。
【点评】学生应熟读识记相关名著的内容,情节等,本题涉及的是鲁迅的名篇《阿Q正传》。
9.【答案】用借代手法形象具体地显现出阿Q手中钱的零碎,凸现阿Q寒酸却又要摆阔的情态;也避免与下文“钱”字重复。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阿Q正传(节选)
【解析】【分析】“钱”是抽象的概念,“银的和铜的”较具体。
10.【答案】阿Q虽然死了,但他的子子孙孙还活着;阿Q,部分中国人的代表。《阿Q正传》,现代中国的“警世通言”;《阿Q正传》,封建主义压迫下的一曲国民悲歌。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阿Q正传(节选)
【解析】【分析】可以根据阿Q这个人物形象的代表性和《阿Q正传》的主旨作答。
【答案】11.C
12.C
13.①勤劳本分。他靠帮人撑船养活家中一班老小,是个底层劳动者。②愚昧落后。他缺乏觉悟,因撑船而消息灵通,然而所关注的只限于妖魔鬼怪的奇谈,并非真的“时事”;对于皇帝复辟的事也只知道与辫子有关。③怯懦软弱,逆来顺受。面对妻子的埋怨咒骂不敢还击;听了赵七爷说他有罪的话,仿佛被判了死刑,说不出一句话。
14.①交代故事的社会背景。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后,张勋扶持溥仪复辟时期。
②推动情节发展。风波因皇帝“坐了龙庭”的传言而起,又因皇帝“不坐龙庭”而终,七斤没有辫子是否会被治罪,取决于是否有皇帝。
③反映小说主题。皇帝的复辟对于老百姓来说,只意味着是否应该留辫子,他们丝毫意识不到这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思想并未得到广泛宣传,体现了它的不彻底性。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4)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11.C“嘲讽”错,由原文“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可知,这一阶段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是回避,而不是嘲讽。
故答案为:C。
12.C“表现了赵七爷对七斤的尊敬”错,赵七爷走到七斤家的桌旁,是因为他知道七斤没有辫子,是来恫吓他的。
故答案为:C。
13.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从描写该人物的相关情节入手。如根据“他也照例帮人撑着航船”“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等内容可知其勤劳本分,根据“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等内容可知其愚昧落后,根据他不敢反抗赵七爷对他的恫吓等内容可知其怯懦软弱、逆来顺受。
故答案为: ①勤劳本分。他靠帮人撑船养活家中一班老小,是个底层劳动者。②愚昧落后。他缺乏觉悟,因撑船而消息灵通,然而所关注的只限于妖魔鬼怪的奇谈,并非真的“时事”;对于皇帝复辟的事也只知道与辫子有关。③怯懦软弱,逆来顺受。面对妻子的埋怨咒骂不敢还击;听了赵七爷说他有罪的话,仿佛被判了死刑,说不出一句话。
14.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
皇帝“坐了龙庭”,意味着皇帝复辟登基;皇帝“不坐龙庭”,意味着复辟失败。小说这样写暗示了社会背景:皇帝“坐了龙庭”需要辫子,没有辫子会被治罪。因此引发了一场风波,这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农民对张勋拥护溥仪复辟及其失败的认识仅停留在皇帝“坐了龙庭”“不坐龙庭”的表面上,而且希望皇帝坐龙庭大赦天下,这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也体现了农民的愚昧无知,这是其在反映小说主题上的作用。
故答案为: ①交代故事的社会背景。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后,张勋扶持溥仪复辟时期。
②推动情节发展。风波因皇帝“坐了龙庭”的传言而起,又因皇帝“不坐龙庭”而终,七斤没有辫子是否会被治罪,取决于是否有皇帝。
③反映小说主题。皇帝的复辟对于老百姓来说,只意味着是否应该留辫子,他们丝毫意识不到这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思想并未得到广泛宣传,体现了它的不彻底性。
【答案】15.B
16.D
17.①应该退出教材 ②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 ③不如多思考一下
18.(阿Q)是鲁迅在《阿Q正传》一文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出的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农村的破产农民的典型形象。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选用、变换句式;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3)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4)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长句变短句最常用的手法是将修饰成分如定语、状语等独立出来,让它们各成一个分句,相应的主干也独立成句。当然也可以长句中出现的动词,然后确定其动作的发出者来进行变换。
15.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如火如荼:像火那样红,像荼(茅草的白花)那样白,原形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语境强调的是白话文运动正在兴起、发展,应用“方兴未艾”。诚然:实在;固然(引起下文转折)。确实:真实可靠;对客观情况的真实性表示肯定。第二个横线的内容与下文不存在转折关系,应用“确实”。不至于:不会达到(某种程度)。不可能:不会有可能。“不可能”的表述太绝对,根据语境,应用“不至于”。饱带干粮,晴带雨伞:指虽然吃饱饭出门,还是要带足干粮;虽然是晴天出门,还是要带上雨伞,比喻有备无患。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队未出发,先准备好了军用物资,比喻提前做好准备。语境说的是学习课文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应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故答案为:B。
16.画横线句存在两处语病:第一处,语序不当,这段文字强调的是对早期白话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看法,应该是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相比较,正确语序是“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第二处,否定失当,“难道……并非坏事”指“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是坏事,不符合事实。综合分析四个选项,只有D项全部修改正确。
故答案为:D。
17.第①处根据横线后的“无理取闹”可知,所填写的句子应表达让鲁迅作品退出教材的意思。第②处,根据横线后“如……”所举的例子可知,应填写“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之类的句子。第③处,根据画线句所处的语境以及前面的关联词“与其”的提示可知,应填写“不如多思考一下”之类的句子。
故答案为: ①应该退出教材 ②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 ③不如多思考一下
18.首先要从三个短句中选取一个作为新句子的主干,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其他两句作为修饰成分加入新句,可适当采用代词衔接,但不能遗漏信息。
故答案为: (阿Q)是鲁迅在《阿Q正传》一文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出的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农村的破产农民的典型形象。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5.1课《阿Q正传》同步练习
一、课内基础题
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________”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A.儿子总是把我打,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B.我总是被儿子打,现在的世界真不像话……
C.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D.儿子总算把我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话……
【答案】C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
C紧跟前面的“想”,主语应是“我”,“像样”是针对世界说的,而“像话”则针对某一事件。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复位句子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他便愈被未庄的闲人们喜欢玩笑。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哙,亮起来了。”
B.阿Q的钱便在这样的歌吟之下,渐渐的输入别个汗流满面的人物的腰间。终于只好挤出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别人着急。
C.虽然阿Q近来比较的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傲些,但和那些打惯的闲人们见面还胆怯。
D.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
【答案】D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语序不当,“他便愈被未庄的闲人们喜欢玩笑”中语序不当,应为“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
B.成分残缺,“终于只好挤出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别人着急”前缺少主语,在“终于”前加“他”。
C.语序不当,“虽然……但……”中主语一致,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故“虽然”应放在“近来”后面。
D.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3.下列对小说《 阿Q正传(节选) 》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对阿Q性格的对比分析,既揭示了一位普通农民的血泪史,又刻画出其既蛮横无理又毫无办法的性格矛盾,收到了极强的讽刺效果。
B.本文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最经济、最简练的笔墨,把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C.本文用悲剧性艺术因素,叙述一个喜剧性的故事,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
D.本文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练,饱含幽默感,又好用反语,喜欢夸张,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语言艺术。
【答案】C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
C项,应该是用喜剧性艺术因素,叙述一个悲剧性的故事。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4.下列对《阿Q正传(节选)》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阿Q在未庄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尽管他“真能做”,但未庄的人们只在忙碌的时候会记起他,可见他在未庄没有社会地位,不被人重视。
B.“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表现出阿Q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C.“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这一投降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
D.阿Q“十分得意的笑”,酒店里的人“九分得意的笑”,“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酒店里的人”比阿Q少一分得意,说明他们比阿Q有同情心。
【答案】D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
D“酒店里的人”也是个个有着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并不能说明他们比阿Q富有同情心。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5.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事, , 。 。 ,所以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鲁迅《<阿Q正传>俄文译本序》
①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魂灵,但时时总自憾有些隔膜
②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
③因为,已经说过,我们究竟还是未经革新的古国的人民,所以也还是各不相通
④并且连自己的手也几乎不懂自己的足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
【答案】B
【知识点】语句连贯;阿Q正传(节选)
【解析】【分析】本题作答首先注意这四句话,①②是解释“我”的遗憾和希望,③④是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实在算一件难事的原因,由此可知,③④两句话应排在一起,①②应排在一起,且③④应排在①②之前;
首句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事”,而③是解释首句的原因,④是对③的进一步举例说明,故③后应排④;
①是说“我”对摸索人们的魂灵总自憾有些隔膜,②是寄期望于高墙里人众能自己觉醒,应该是先说自己的遗憾,然后再希望他人的觉醒,故①应排在②前面。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这类题解答时注意以下几点:①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②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③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④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二、语言表达
6.请你仿照例句,结合小说《阿Q正传》,为鲁迅写一段话,表现其在文学上的重要成就。要求:语言流畅,有一定的文采,不少于40个字。
示例:汤显祖:一部《牡丹亭》,一首青春的赞歌,一曲真情的颂歌。你彰显人性,反对束缚,你是当之无愧的杰出的戏曲作家,美的守护神。
【答案】鲁迅:一部《阿Q正传》,一曲灵魂的哀歌,一段混乱的岁月。你反思人性,重塑国魂,你是世所公认的杰出的文学巨匠,思想的火炬手。
【知识点】仿写句式;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仿照例句,结合小说《阿Q正传》,为鲁迅写一段话,表现其在文学上的重要成就”,题干中已经明确了作家,是写“鲁迅”,考生要选择鲁迅和其作品《阿Q正传》进行拟写。然后分析所给的例句,“《牡丹亭》,一部跨越生死的爱情传奇,一部浪漫绮丽的昆剧经典;你彰显人性,反对束缚,你是当之无愧的杰出的戏剧作家”,例句先对作品做出评价,评价作品的意义,然后对作家做出评价,肯定其在文学上的成就,考生可以模仿这种方式来评价其他作家和他的某一部作品。
故答案为: 鲁迅:一部《阿Q正传》,一曲灵魂的哀歌,一段混乱的岁月。你反思人性,重塑国魂,你是世所公认的杰出的文学巨匠,思想的火炬手。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所谓“仿用句式”就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句子。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仿用句式时充分考虑语言环境,在句子结构、句式、修辞等方面符合题干的要求。具体包括嵌入式、续写式、命题式、开放式、对联式。
7.(2022高二下·潍坊期末)西汉刘向《说苑》中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阿Q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但“精神胜利法”依然存在,甚至在今天成为了一些人选择“躺平”,不去努力奋斗、不再渴望成功的借口。
请结合你阅读过的《阿Q正传》。从“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出发,谈谈你对这种心态的看法。100字左右。
【答案】“躺平”的心态其实就是不敢正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而是用不渴望成功来自我陶醉,在虚幻的精神世界之中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这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没什么两样。长此以往,只会让自己远离社会,远离人群,消极一生,老来后悔。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阿Q正传(节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
首先要确知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言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等种种“妙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世界之中的自我安慰方法。再分析“躺平”、不去努力奋斗,不再渴望成功心态与之相似的地方,指出二者的共同点,都是生活的失败者,都是消极的失败的人生。最后要明确这种心态要不得,贻害无穷,于人于己于社会都没有益处。
故答案为:“躺平”的心态其实就是不敢正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而是用不渴望成功来自我陶醉,在虚幻的精神世界之中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这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没什么两样。长此以往,只会让自己远离社会,远离人群,消极一生,老来后悔。
【点评】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自要细致,回想小说的主要情节,然后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前提下分析每一项。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
8.(2017高三上·海安期中)《阿Q正传》第九章题为“大团圆”,有人认为作者使用“题喜文悲”的反讽技巧,反思了国民性的弱点。请列举本章中体现这种反讽技巧的相关情节。
【答案】阿Q被诬告为强盗同伙而被枪毙;白举人因损失钱财而无法追赃,对把总生怨;赵家因为秀才进城报官被剪了辫子又出了赏钱,全家大哭;看客们认为枪毙没有杀头好看而倍感遗憾。
【知识点】名篇;阿Q正传(节选);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回顾《阿Q正传》,哪些地方用了讽刺手法。文中有很多处,要求考生尽可能多举例,不能只举一例,因为题干明确要求“列举”,即不止一事。叙述时要注意表述清晰。
故答案为:阿Q被诬告为强盗同伙而被枪毙;白举人因损失钱财而无法追赃,对把总生怨;赵家因为秀才进城报官被剪了辫子又出了赏钱,全家大哭;看客们认为枪毙没有杀头好看而倍感遗憾。
【点评】学生应熟读识记相关名著的内容,情节等,本题涉及的是鲁迅的名篇《阿Q正传》。
9.下面是鲁迅先生《阿Q正传》的初稿和定稿中的两段文字,请说说画线处修改的妙处。
初稿:天色将黑,他睡眼蒙眬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钱,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
定稿:天色将黑,他睡眼蒙眬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
【答案】用借代手法形象具体地显现出阿Q手中钱的零碎,凸现阿Q寒酸却又要摆阔的情态;也避免与下文“钱”字重复。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阿Q正传(节选)
【解析】【分析】“钱”是抽象的概念,“银的和铜的”较具体。
10.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家喻户晓的著作,请你各用一句话(可以是单句,可以是复句)点评阿Q和《阿Q正传》。要求语言精练,富于哲理性。
【答案】阿Q虽然死了,但他的子子孙孙还活着;阿Q,部分中国人的代表。《阿Q正传》,现代中国的“警世通言”;《阿Q正传》,封建主义压迫下的一曲国民悲歌。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阿Q正传(节选)
【解析】【分析】可以根据阿Q这个人物形象的代表性和《阿Q正传》的主旨作答。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风 波
鲁 迅
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
这时七斤捏着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
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
“皇帝要辫子么?”
“皇帝要辫子。”
“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有些着急,赶忙问。
“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
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太阳收尽了它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七斤嫂吃完三碗饭,抬起头,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们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地研究他们的饭菜。
“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么?”赵七爷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地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七斤嫂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赵七爷绕出桌旁,打断她的话,“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①。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一边说着,一边往回走,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
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觉得七斤便要没有性命。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
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他心里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计划,但总是非常模糊:“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龙庭。谁能抵挡他?……”
此后七斤虽然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七斤嫂也没有好声气,还时常叫他“囚徒”。
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七斤嫂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
“没有听到些什么。”
“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
“他们没有说。”
“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
“也没人说。”
“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
“你想,不坐龙庭了罢?”
“我想,不坐了罢。”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地招呼。
(有删改)
[注] ①张大帅:指张勋,北洋军阀之一。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所属官兵仍留着辫子以示忠于清王朝。1917年7月1日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7月12日即宣告失败。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斤是幸运的,最终没有因为剪掉辫子而被惩治;他又是不幸的,当他面临可能被惩治的命运时,不仅村里人不同情他,而且妻子也怪罪他。
B.赵七爷有钱有学问,在村里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其辫子的放下与盘起反映了时局的变化,也体现了他是个圆滑善变、见风使舵的人。
C.七斤的境遇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也随之经历了“尊敬—幸灾乐祸—嘲讽—尊敬”的变化,富于戏剧性。
D.小说通过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当时封建帝制还在统治着农村,农民愚昧落后、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社会现实。
1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了两条辫子:一条是七斤已剪掉的辫子,这条辫子贯穿全文;另一条是赵七爷的辫子,这条辫子体现了故事背景的变化。
B.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富有个性色彩,不仅凸显了人物性格,而且预示了故事的发展走向。如七斤和七斤嫂关于“皇帝要辫子”的对话,就预示了风波的来临。
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如“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表现了赵七爷对七斤的尊敬。
D.小说多用白描,富含深意,如“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说明不管是辛亥革命还是张勋复辟,对农村都没有很大影响。
1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七斤这一人物形象。
14.文中反复出现皇帝“坐了龙庭”“不坐龙庭”这样的话,请分析其作用。
【答案】11.C
12.C
13.①勤劳本分。他靠帮人撑船养活家中一班老小,是个底层劳动者。②愚昧落后。他缺乏觉悟,因撑船而消息灵通,然而所关注的只限于妖魔鬼怪的奇谈,并非真的“时事”;对于皇帝复辟的事也只知道与辫子有关。③怯懦软弱,逆来顺受。面对妻子的埋怨咒骂不敢还击;听了赵七爷说他有罪的话,仿佛被判了死刑,说不出一句话。
14.①交代故事的社会背景。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后,张勋扶持溥仪复辟时期。
②推动情节发展。风波因皇帝“坐了龙庭”的传言而起,又因皇帝“不坐龙庭”而终,七斤没有辫子是否会被治罪,取决于是否有皇帝。
③反映小说主题。皇帝的复辟对于老百姓来说,只意味着是否应该留辫子,他们丝毫意识不到这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思想并未得到广泛宣传,体现了它的不彻底性。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4)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11.C“嘲讽”错,由原文“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可知,这一阶段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是回避,而不是嘲讽。
故答案为:C。
12.C“表现了赵七爷对七斤的尊敬”错,赵七爷走到七斤家的桌旁,是因为他知道七斤没有辫子,是来恫吓他的。
故答案为:C。
13.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从描写该人物的相关情节入手。如根据“他也照例帮人撑着航船”“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等内容可知其勤劳本分,根据“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等内容可知其愚昧落后,根据他不敢反抗赵七爷对他的恫吓等内容可知其怯懦软弱、逆来顺受。
故答案为: ①勤劳本分。他靠帮人撑船养活家中一班老小,是个底层劳动者。②愚昧落后。他缺乏觉悟,因撑船而消息灵通,然而所关注的只限于妖魔鬼怪的奇谈,并非真的“时事”;对于皇帝复辟的事也只知道与辫子有关。③怯懦软弱,逆来顺受。面对妻子的埋怨咒骂不敢还击;听了赵七爷说他有罪的话,仿佛被判了死刑,说不出一句话。
14.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
皇帝“坐了龙庭”,意味着皇帝复辟登基;皇帝“不坐龙庭”,意味着复辟失败。小说这样写暗示了社会背景:皇帝“坐了龙庭”需要辫子,没有辫子会被治罪。因此引发了一场风波,这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农民对张勋拥护溥仪复辟及其失败的认识仅停留在皇帝“坐了龙庭”“不坐龙庭”的表面上,而且希望皇帝坐龙庭大赦天下,这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也体现了农民的愚昧无知,这是其在反映小说主题上的作用。
故答案为: ①交代故事的社会背景。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后,张勋扶持溥仪复辟时期。
②推动情节发展。风波因皇帝“坐了龙庭”的传言而起,又因皇帝“不坐龙庭”而终,七斤没有辫子是否会被治罪,取决于是否有皇帝。
③反映小说主题。皇帝的复辟对于老百姓来说,只意味着是否应该留辫子,他们丝毫意识不到这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思想并未得到广泛宣传,体现了它的不彻底性。
四、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鲁迅确实是语文教材入选率最高的作者,但如果说鲁迅作品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____,未免有些无理取闹。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______,一些语言表达方式______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异。应该看到,____,如胡适的《我的母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背影》,普遍存在一些读起来“不通顺”的地方,然而都______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太大阻碍。何况文言文与早期白话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难道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当然,想要读懂鲁迅,得有______的意识,要提前对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有整体的把握。讲《荷塘月色》绕不开朱自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学《记念刘和珍君》也要知道为什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没有听过教师讲解、没有意识到揣摩种种隐喻重要性的学生,拿什么去理解《西西弗的神话》?又怎么去分析《变形记》?今天我们与其争论要不要在语文教材中保留鲁迅的作品,____,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什么用意。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如火如荼 诚然 不可能 饱带干粮,晴带雨伞
B.方兴未艾 确实 不至于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C.如火如荼 确实 不至于 饱带干粮,晴带雨伞
D.方兴未艾 诚然 不可能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何况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难道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B.何况文言文与早期白话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C.但是文言文与早期白话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有限的教材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D.何况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1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8.将下面三个句子组合为一个以“阿Q”为主语的单句。(不得改变原意,可以适当改动词语)①鲁迅在《阿Q正传》一文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
②阿Q是个破产农民。
③阿Q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农村。
【答案】15.B
16.D
17.①应该退出教材 ②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 ③不如多思考一下
18.(阿Q)是鲁迅在《阿Q正传》一文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出的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农村的破产农民的典型形象。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选用、变换句式;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3)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4)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长句变短句最常用的手法是将修饰成分如定语、状语等独立出来,让它们各成一个分句,相应的主干也独立成句。当然也可以长句中出现的动词,然后确定其动作的发出者来进行变换。
15.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如火如荼:像火那样红,像荼(茅草的白花)那样白,原形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语境强调的是白话文运动正在兴起、发展,应用“方兴未艾”。诚然:实在;固然(引起下文转折)。确实:真实可靠;对客观情况的真实性表示肯定。第二个横线的内容与下文不存在转折关系,应用“确实”。不至于:不会达到(某种程度)。不可能:不会有可能。“不可能”的表述太绝对,根据语境,应用“不至于”。饱带干粮,晴带雨伞:指虽然吃饱饭出门,还是要带足干粮;虽然是晴天出门,还是要带上雨伞,比喻有备无患。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队未出发,先准备好了军用物资,比喻提前做好准备。语境说的是学习课文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应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故答案为:B。
16.画横线句存在两处语病:第一处,语序不当,这段文字强调的是对早期白话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看法,应该是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相比较,正确语序是“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第二处,否定失当,“难道……并非坏事”指“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是坏事,不符合事实。综合分析四个选项,只有D项全部修改正确。
故答案为:D。
17.第①处根据横线后的“无理取闹”可知,所填写的句子应表达让鲁迅作品退出教材的意思。第②处,根据横线后“如……”所举的例子可知,应填写“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之类的句子。第③处,根据画线句所处的语境以及前面的关联词“与其”的提示可知,应填写“不如多思考一下”之类的句子。
故答案为: ①应该退出教材 ②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 ③不如多思考一下
18.首先要从三个短句中选取一个作为新句子的主干,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其他两句作为修饰成分加入新句,可适当采用代词衔接,但不能遗漏信息。
故答案为: (阿Q)是鲁迅在《阿Q正传》一文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出的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农村的破产农民的典型形象。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