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威尼斯的小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正确书写,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小艇与威尼斯水城的关系,感受多彩的异域风情。
4.联系“阅读链接”,进一步体会并能运用动静结合的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并能运用动静结合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未成曲调先有情
1.国家竞猜。出示一组图片,根据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国家?
依次出示:埃及金字塔、巴黎铁塔(法国)、自由女神像(美国)、长城(中国)
2.为什么每个国家仅仅提供一张图片,你们就能猜到呢?(典型代表)
二、信息交流,浮光掠影留印象
1. 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他的文笔以辛辣、讽刺为主,可是当他来到威尼斯,笔端瞬间流淌着碧水般的温柔。这节课,我们一同去学习马克.吐温的作品——
生齐读课题:《威尼斯的小艇》。
2. 欣赏威尼斯风光视频,谈印象。
同学们,这就是威尼斯,这座城市给你们留下怎样的印象?(这座城市有很多河道。威尼斯这座城市景色十分迷人。)
3.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奇丽风光很多,其中,威尼斯有三绝,分别是碧水、蓝天,还有色调明丽的大理石。可是,马克 吐温为什么偏对那里的小艇情有独钟?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生自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自读课文思考:威尼斯绮丽风光无限,为何偏选择小艇来写?
2.生字词语检查。
小艇 船头 船艄 船舱
散场 笼罩 停泊 夹着圣经
祷告 雇定 簇拥 哗笑
3.请学生读。
第一行:小艇、船头、船舱、船艄
你们说这行词语有什么特点?(都跟小艇有关。)
(出示小艇图片)师:你瞧,这就是一艘小艇,你能说出各个部位的名称吗?生上台指出各个部位。
第二行:散场、笼罩、停泊、夹着圣经
第四个词,夹的读音正音。“夹”表示双层衣被的时候,念第二声,比如说夹衣、夹袄、夹被,其他都念第一声。读着读着,你发现第二排的词语又有什么特点?(带点的字都是多音字。)
第三行:祷告、雇定、簇拥、哗笑
“雇定”是什么意思?(以一定报酬预定乘坐小艇的服务)
连起来再齐读。
4.马克.吐温放着那么多美景不写,偏要选择小艇,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原因吗?同学们结合课文的内容,和同桌讨论讨论。
(1)交流(出示)地位重要——外形奇特——感觉舒服(体验惬意)——技术高超——关系密切
(2)师小结:小艇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小艇成了这座城市的典型符号。
四、感受特点,品味表达
1.当我们置身于诗情画意的威尼斯时,坐上一只小艇,会有一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那么就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造型别致、乘坐舒适的小艇吧。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圈出直接描写小艇外形特点的词语。
“二三十英尺长”
师:知道二三十英尺长有多长吗?相当于我们一个教室那么长,八九米。
“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轻快灵活。”
(出示小艇图片)
(2)威尼斯小艇的样子和我们平常见过的船只一样吗?
不一样。比我们平常的船要长(长度上的区别)、平时见到的船只船头和船艄并没有向上翘起(平常坐的船感觉很笨重,可小艇行动起来是那样轻快灵活)
(3)如果让你介绍小艇外形,你还会从哪些方面介绍?(我还会介绍小艇的颜色,材料等。)
(4)为什么马克.吐温不介绍呢?(因为这样的外形特点是小艇独有的,非常典型。)
(5)师总结:是呀!马克.吐温就是抓住了小艇这种人无我有的外形来写,才会让人印象深刻。(板书:外形)
2.课件出示句子中带比喻的部分
(1)既然前面部分已经写出了小艇的特点,那这些红色部分是不是可以删去呢?
(不能。是比喻句。作者连用了三个比喻句,把小艇比作“独木舟”特别形象,突出了小艇“长、窄”的特点;把小艇比作“挂在天边的新月”特别形象,富有美感和诗意;把小艇比作“田沟里的水蛇”特别形象,突出了小艇的灵活,随心所欲。)
3.教师小结:课文用了这三个比喻句,使我们眼前浮现了小艇的样子、造型,以及它行动起来轻巧、灵活的特点。今后我们也要学习这些描写方法,使我们的文章更生动、形象。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体验技术
1、威尼斯有一条规定,是这里独有的——不准任何车辆进入,因此小艇就是这里的“公共汽车”,于是也就造就了这样一群身手不凡的船夫!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拿笔画出描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的句子。(课件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学生齐读)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做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2.初读,变换朗读的方法。
教师读前面的部分,同学们接读后面的部分。
(1)教师引读“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学生接读“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
(2)教师引读“不管怎么拥挤”,学生接读“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3)教师引读“遇到极窄的地方”,学生接读“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做急转弯”。
3.再读,引导学生发现并表达。
(1)发现了吗?同学们读的部分是船夫应对路况的表现;教师读的部分是船夫遇到的路况。大家注意到“极”字了吗?(注意到了)它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极”是指速度特别快,快得不能再快了)
(2)速度这么快,最怕的就是“拥挤”,可是船夫怕吗?(不怕)不仅不怕拥挤,连极窄的地方也不怕,你瞧,船夫的速度不仅没有减,还玩起了特技……
(3)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三个特写镜头来进行描写的,而且这三个特写镜头一个比一个惊险,层层递进,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仿佛就在眼前。师生齐读。
4.品读,体会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1)你就置身于这样的小艇里,有什么感受?(很刺激、惊险,有说不完的情趣)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2)前面的描写已经很充分了,这一部分多余吗?(不多余。作者在以自己的感受唤醒读者的感受,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果去掉就不能唤起我们这样的感受了)
(3)如果说前面几句是正面地、直接地对船夫的驾驶技术进行描写,那么这一句就是以自己的感受侧面地、间接地来写,衬托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二者结合起来,更具说服力!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二、体会语言,感悟意境
1.沐浴着威尼斯柔和的海风,让我们看一看威尼斯人白天到夜晚的生活吧。
2.初读,深入文字体会人与艇的关系。
(1)默读第5—6自然段,想一想:威尼斯人和小艇有怎样的关系?(息息相关,人离不开小艇)
(2)谁乘小艇做什么?请完成表格。
课件出示
时间 人物 交通方式 做什么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完成表格。
(4)全班交流汇报。(先指名学生填表格,再课件出示上面表格的答案)
(5)课文没写青年妇女乘小艇是去干什么,谁能展开想象说一说?(去看戏、走亲戚、购物……)
(6)还有哪些人也要用小艇做交通工具去工作、学习?(邮递员、医生、学生、市长……)
3.教师小结:形形色色的人,从早到晚都离不开小艇,可以说小艇与人们同醒同睡!
4.再读,在乐曲与文字互相配合中体会情趣。
(1)白天,当小艇一出动,城市就喧闹起来,充满生机活力;夜晚,当小艇一停泊,威尼斯就沉寂、安静,入睡了。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对比的手法,一静一动的描写形成对比,更衬托出了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小艇与威尼斯之间有什么密切关系?(艇停城静,艇动城闹,威尼斯古城的热闹与静寂是与小艇的动与静密切相关的。艇不动了,人们也就停止了活动,所以这一优美的夜景描写也说明小艇是小城重要的交通工具。)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5—6自然段,你会感觉到这部分文字如同音乐一般,有活泼、明快的部分,也有柔和、细腻、温婉的部分。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部分读一读,你觉得该给这部分文字配怎样的乐曲?(指名学生说)
(4)这部分的画面极富动感,是因为作者描写时,运用了几个连续性的词语“簇拥、散开、消失、哗笑、告别”。教师读词,引导学生想象。
5.合作读整段,一动一静中提升感受。
让我们聚焦于文章第6自然段,先动后静,读的时候,先明快后舒缓。男女生合作读第6自然段,男生读动的部分,女生读静的部分。
6.教师小结:在这一动一静中,我们读出了一份情趣,一份情调与趣味!
7.如果你生活在威尼斯,结合课文内容,想象你一天中生活的情景。(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
8.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想象在威尼斯一天中生活的情景。(学生自由讨论)
9.全班交流汇报。(指导学生上台说)
三、拓展阅读,体会表达
1.回顾全文,威尼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一个词、一句话肯定不能表达清楚我们此时的内心,但是在我们心中却充满了对威尼斯的向往和憧憬。作者也同样回味无穷,因而用了“说不完的情趣”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2.威尼斯很神奇,但凡去过的人都像着了魔似的,对它念念不忘。读读下面的“阅读链接”,想想在介绍威尼斯时,三位作家在表达上有什么相似之处。(课件出示教材第96页“阅读链接”)
(1)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2)三位作家在表达上有什么相似之处?(三位作家都从不同侧面介绍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的独特风情,都用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3.总结回顾,谈谈感受。
回顾这节课,看看自己有什么收获?(《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描写了小艇在水面上灵活穿梭的样子,体现了威尼斯的动态美;还描写了夜晚戏院散场后的静寂,体现了威尼斯的静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