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2023年春期七下期末必考真题1(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生物2023年春期七下期末必考真题1(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5-09 23:0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北师大版生物2023年春期七下期末必考真题1
时间50分钟 分数50分
班级____姓名___
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
1.下列对于下图的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
A.①分泌的消化液含消化脂肪的酶
B.②能消化蛋白质
C.③分泌的消化液含有多种消化酶
D.④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2.下列有关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液从伤口喷出,呈鲜红色,应该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同时远心端止血
B.通常所说的血压是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可以在上肢肱动脉处测得
C.一个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D.健康的生活方式会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3.2021年2月22日,重庆司机王师傅拉载的一名乘客在车上电话联系买家贩卖毒品,王师傅把车开到派出所,毒贩被民警当场抓获。你认为对待毒品的态度,不正确的是(  )
A.无毒世界,我们能做到 B.莫沾毒品,莫交毒友
C.防毒反毒,你我有责 D.珍爱生命,只吸一口
4.下图表示人体心脏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是右心房,连接着肺动脉
B.②收缩提供的动力最强
C.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经血液运输最先进入③
D.④内血液不能倒流进入③
5.小琳沉迷于手机游戏,致使其眼球的某一结构过度变凸而近视,该结构是图中的(  )
A.1 B.2 C.3 D.4
6.图中的A和B分别表示的是(  )
A.氧气、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氧气
C.水分、二氧化碳 D.氧气、水分
7.某山区的溪流中,常发现不变态的巨型蝌蚪。由此推测,当地婴幼儿比其他地区患病机会增多的疾病是(  )
A.呆小症 B.糖尿病 C.侏儒症 D.坏血病
8.下列对图示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血管表示医生给病人静脉注射时,针刺入的血管
B.若图乙中b表示肾小球,则c血管里流的是动脉血
C.图丙中,如果曲线代表氧气的变化,则血管B表示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
D.图丙中,如果曲线代表二氧化碳的变化,则血管B表示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
9.如图是小刚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请判断1、2、3三条血管分别是(  )
A.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B.静脉、动脉、毛细血管
C.毛细血管、动脉、静脉 D.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10.下列各项做法中,不利于保护我国植被的是(  )
A.封山育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B.严禁乱砍滥伐和过度放牧
C.推广使用一次性木筷 D.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11.某人的头枕部遭到重击,导致心跳和呼吸微弱,危及生命。这主要是由于损伤了(  )
A.大脑 B.脊髓和脊神经
C.小脑 D.脑干的基本生命活动中枢
12.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如图是人体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相互关联的示意图。下列关于这些器官生理活动或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器官A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人在吸气时,吸入肺的是氧气,
B.器官B为人体血液循环提供动力,静脉血流进,动脉血流出
C.器官C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营养物质均需消化才能吸收
D.人体产生的尿素除了通过器官D排出,还可以通过皮肤的汗腺排出
13.下列叙述属于反射的是(  )
A.草履虫游向食物 B.小刚躲开树上掉下来的树枝
C.向日葵总朝着太阳 D.含羞草的叶片被触碰后合拢
14.海姆立克急救法能够帮助排出卡在气管口的异物,恢复呼吸。吃饭时大声说笑,食物容易误入气管,其原因是(  )
A.流经消化器官的血量减少,不利于消化
B.有利于保护声带
C.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口,食物由咽误入气管
D.唾液腺分泌唾液减少
15.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下列做法值得提倡的是(  )
A.乱砍滥伐 B.垃圾分类 C.围湖造田 D.捕食野味
16.今年全国“爱眼日”的主题是“视觉2020,关注普遍的眼健康”。下列做法中不利于视力保护的是(  )
A.躺在床上或沙发上看书学习 B.清洁双手后做眼保健操
C.合理安排上网、看电视时间 D.学习之余,向远处眺望
17.吞咽食物和呼吸空气都经过的器官是(  )
A.鼻 B.咽 C.喉 D.口
18.为宣传烟草对健康的危害,不做“校服烟民”,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探究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注:向装有等量香烟烟丝的4个烧杯中分别加注20mL、30mL、40mL、50mL的蒸馏水,浸泡1天,制成烟草浸出液备用。
组号 一 二 三 四 五
用不同量的蒸馏水制成的烟草浸出液 清水 50mL 40mL 30mL 20mL
每10秒内心跳的次数 35 36 37 39 42
A.实验变量是烟草浸出液的浓度
B.为减少实验误差,应设置重复组
C.分析可知,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抑制作用,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
D.吸烟会增加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不利于身体健康
19.如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的四大系统,依次为(  )
A.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
B.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
C.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
D.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20.下图是某人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值的变化曲线,处于呼气状态的是(  )
A.0→t2 B.t1→t2 C.t1→t3 D.t2→t4
二、读图理解题(共1题;共5分)
21.如图表示某同学遇火时产生缩手反射的过程模式图,请据图同答: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它包括   和突起。
(2)写出该反射的反射途径   。(用箭头和图中序号表示)
(3)手被火烫后立刻缩手,此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   (填序号)。图中④是反射弧的   。
三、资料分析题(共1题;共6分)
22.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6年山东省出现问题疫苗事件,问题疫苗是未通过冷藏储存就直接流入市场,而一般疫苗是必须贮存在2℃﹣8℃的恒温环境里面,不论是高温还是冷冻,甚至长时间的光照,都有可能影响疫苗的效力,甚至导致疫苗失活、无效.接种未经2℃﹣8℃存储冷链运输的疫苗,首要风险是无效免疫。本次涉案疫苗有用于预防脊髓灰质炎、腮腺炎等的二类疫苗,生物制品共25种。
材料二 新华社北京2016年2月9日电,国家卫生计生委9日通报,我国确诊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寨卡病毒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1)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   制成的生物制品。
(2)正常情况下,接种疫苗后,人体免疫器官受到刺激将会产生抵抗相应传染病的   ,从免疫的角度看,接种的疫苗相当于   。
(3)给婴幼儿接种各种疫苗,是国家推行的计划免疫,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此措施属于   。
(4)专家指出,目前尚没有针对寨卡病毒病的疫苗,因此应对寨卡病毒最好的办法是预防,消灭蚊子,清除生活环境周边的积水能有效预防寨卡病毒感染,这种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属于   。
(5)为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在日常生活我们应当怎么做(请说出一项措施)   。
四、实验探究题(共1题;共7分)
23.铅污染主要来自于铅制品工矿企业排出的含铅废水、废气和废渣以及汽车排出的含铅尾气。科研人员以4种常见树木——黄杨、香樟、冬青、杉木为实验材料,研究铅污染环境下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该变化可反映植物叶片光合功能的强弱。
在空气质量良好、土壤未受重金属污染的国家森林公园中,取坡向、树龄等条件基本相同的树木叶片。将叶片用蒸馏水冲洗后擦干,再将大小相近的叶片叠置对齐打孔取圆片,置于培养皿中,每皿50片。将浓度为800mg/L醋酸铅溶液加入培养皿中(每皿100mL)进行铅污染处理,对照组叶片用等量蒸馏水浸泡。实验组与对照组都进行3次重复实验,科研人员对获取的实验结果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并记录,如下表:
铅污染下4种树木的叶绿素含量(mg/L)
树种 对照组 实验组
1小时 2小时 3小时 4小时 2天
黄杨 1.40 2.46 2.17 1.00 0.69 0.50
香樟 1.27 1.68 1.35 0.96 0.42 0.30
杉木 1.84 2.38 1.76 1.14 1.05 0.57
冬青 1.99 1.76 1.70 1.40 1.11 0.51
(说明:对照组内同种植物短期内叶绿素含量变化可忽略不计。)
回答问题:
(1)根据实验过程,你认为该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   。
(2)科研人员在选取叶片时,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所采取的措施是    (写一点即可)。科研人员通过3次重复实验获得了一系列实验数据,为了减少实验数据的误差,他们应当取各重复组数据的值。
(3)实验结果表明,在铅污染下,除    外,其余3种树木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均表现为    的变化规律;4种植物中,抗铅污染能力最强的植物是    ,判断理由是    。
(4)铅污染不仅对植物的生活有影响,对人和动物的健康也有危害。请从个人生活角度出发,提出一个降低铅污染的措施:   。
五、综合题(共1题;共12分)
24.你知道吗?我们能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都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结果.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这节实验课上的经历来感受一下吧。
(1)课的一开始,老师要提出实验要求.听清老师讲话,依赖于你的听觉.在听觉形成过程中,外界声波引起   震动后,再通过听小骨传导内耳,能够接受震动刺激形成神经冲动的结构是   。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   形成听觉。
(2)实验之前,需要对照老师板书的材料用具清点实验台上的物品.你不仅可以看清近处的材料用具,也能看清远处的板书,这是因为眼球结构中的   具有调节作用。
(3)实验开始后,首先要用小刀将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3块,如果不小心切了手,你会迅速缩回来并感到痛.完成缩手动作的神经结构是   ;痛觉的形成是在   。
(4)实验过程中,你将滴管中的碘液精确地滴入经保温后的试管中并摇匀,此过程起平衡和协调作用的中枢神经结构是   。
(5)实验结束了,“咦!为什么3只试管都变蓝呢?”小组内分析原因时,同学们因争论而脸红耳赤、心跳加快,此时,体内的肾上激素分泌明显增多.激素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是通过   运输到全身各处的,从而对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起调节作用起作用的.
(6)由上述感受可知,通过   的调节作用,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相互协调,人体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A、图中,①是肝脏,能分泌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A说法错误。
B、③是胰腺,能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可以消化多种食物,B说法正确。
C、②是胃,胃中含有胃蛋白酶,可以初步消化蛋白质,C说法正确。
D、④是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的功能特点,为基础题,熟记即可,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包括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大消化腺唾液腺、肝脏和胰腺位于消化道的外面,小腺体肠腺和胃腺位于消化道的里面,肝脏分泌胆汁,肠腺分泌肠液,胃腺分泌胃液,胰腺分泌胰液,肝脏分泌的消化液胆汁中不含消化脂肪的酶,但是但能对脂肪起乳化作用,将大的脂肪颗粒乳化为小的脂肪微粒,对脂肪进行物理性消化,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能消化蛋白质,淀粉和脂肪。
2.【答案】A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血型与输血;健康的生活方式;血压、脉搏
【解析】【解答】A.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送往全身各处,血液流动方向是心脏→动脉,动脉出血在近心端止血,应该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立即送到医院进行治疗,A符合题意。
B.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通常所说的血压是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可以在上肢肱动脉处测得,B不符合题意。
C.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7%~8%,对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来说,一次失血超过1200~1500毫升,就会发生生命危险;一次失血超过800~1000毫升,就会出现头晕、心跳、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人体的骨髓具有造血功能,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在一定时间内可以通过造血得以恢复,损失的血细胞和营养成分在不久之后会得到补充,是不会影响健康的,C不符合题意。
D.心血管疾病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其规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至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男性较女性多,近年来本病在我国逐渐增多,成为老年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会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动脉出血的特点,颜色鲜红,血流较快,常呈喷射状;动脉出血正确的急救方法是采用指压法(或止血带)在近心端止血;静脉出血的特点是静脉血色暗红,血流较缓;大静脉受伤出血时,正确的急救方法是采用指压法(或止血带)远心端止血;毛细血管出血,血液缓慢渗出。
3.【答案】D
【知识点】毒品的危害与拒绝毒品
【解析】【解答】我们应坚决拒绝毒品,因为吸食毒品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危害极大,对本人、他人、家庭、社会都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都有很大的损害,可产生异常的兴奋、抑制等作用,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失眠、烦躁、惊厥、麻痹、记忆力下降、主动性降低、性格孤僻、意志消沉、周围神经炎等,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毒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沾染,很难戒除,严重危害人体身心健康,危害社会。我们要坚决远离毒品,莫沾毒品、莫交毒友,防毒反毒,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坚决杜绝“第一口”,吸毒往往是从第一口开始的,一旦开始就会成瘾,我们对待毒品应持有的态度是坚决拒绝,绝不沾染。相信无毒世界我们一定能做到。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毒品:吸毒(摇头丸、K粉、冰毒、鸦片、大麻、可卡因、吗啡、海洛因)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并使心脏受损,呼吸麻痹,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4.【答案】A
【知识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A.①是右心房,连接着肺静脉,A错误。
B.②是左心室,收缩提供的动力最强,B正确。
C.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经血液运输从下腔静脉回到心脏,最先进入 ③右心房,正确。
D.③④之间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血液只能从③流向④,④内血液不能倒流进入③,正确。故答案为:A。
【分析】 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可总结为房连静、室连动。左心室壁最厚,收缩力最强。心室和心房之间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使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而不能倒流。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是小肠,人体吸收来的营养物质经血液循环从下腔静脉回到心脏,最先进入右心房。
5.【答案】B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及功能
【解析】【解答】解:根据分析可知:图中眼球的结构名称为:1是角膜、2是晶状体、3是玻璃体、4是视网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因此,小琳沉迷于手机游戏,致使其眼球的某一结构过度变凸而近视,该结构是图中的2晶状体。
故答案为:B
【分析】视觉的形成过程:光→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质(视觉中枢)
由于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6.【答案】A
【知识点】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吸气时,空气进入肺泡,肺泡内刚吸入的气体中氧气含量高于血液中氧气含量,二氧化碳低于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故肺泡内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从而实现了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所以A代表氧气,B代表二氧化碳,因此BCD错误,A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进行了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由于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肺泡中的高、氧气的含量比肺泡中的低,因此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扩散到血液。
(2)题图中:①肺泡,②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一层细胞组成),③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④小支气管壁;A氧气,B二氧化碳。
7.【答案】A
【知识点】激素调节
【解析】【解答】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缺碘会使得体内甲状腺激素合成的数量减少,由分析可知,这些地区的土壤、饮水、和食物中缺碘,此地区的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合成的数量就少,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易导致呆小症,患者身材矮小,智力低下;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则生长迟缓,身材矮小,但是智力一般是正常的,这叫侏儒症;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原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糖尿病;人体缺乏维生素C时会患坏血病。
故答案为:A
【分析】生长激素的调节有密切关系,人体生长发育的速度与血液中的生长激素的含量是一致的,若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幼年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患巨人症;成年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易患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易患呆小症呆小症患者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得甲亢;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成年人缺碘易患大脖子病.
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若胰岛素分泌不足,会使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患糖尿病.
8.【答案】A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
【解析】【解答】解:A.甲图A血管的血液由主干流向分支,因此A血管是动脉,而医生给病人静脉注射时,针刺入的血管是静脉,不是A血管,A错误。
B.图乙中b表示肾小球,则a入球小动脉和c出球小动脉里都流动脉血,B正确。
C.丙图中,如果曲线代表氧气的变化,图丙中显示血液流经血管B时氧气减少,因此血管B表示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C正确。
D.丙图中,如果曲线代表二氧化碳的变化,图丙中显示血液流经血管B时二氧化碳减少,因此血管B表示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D正确。
【分析】(1)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2)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流经肺泡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因此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3)动脉内的血液流动方向是从主干流向分支;静脉内的血液流动方向是从分支流向主干;毛细血管管腔小,红细胞只能成单行通过。
9.【答案】A
【知识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解析】【解答】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血管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因此1是动脉,2毛细血管,3静脉。
故答案为:A。
【分析】判断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动脉,血液流动的速度最快;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小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连通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
10.【答案】C
【知识点】植被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解:目前全国森林资源现状是:林业用地面积26329.5万公顷,森林面积15894.1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活立木总蓄积量124.9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除台湾省外,全国人工林面积4666.7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0.1亿立方米。森林资源的平均水平依然很低。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27%),全国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森林蓄积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5和1/8,面积再大,若乱砍滥伐,势必造成森林资源匮乏,使我国森林覆盖率继续降低。
封山育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严禁乱砍滥伐和过度放牧、开展义务植树活动,都利于保护我国植被;一次性筷子的原材料是树木,推广使用一次性筷子,浪费了森林资源,不利于保护我国植被。故C符合题意。
【分析】自然资源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珍惜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的植被特点。解答时可以从我国的森林资源现状、土地沙漠化方面来切入。
11.【答案】D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均与脑干的功能有关。 所以某人头枕部遭到重击,心跳和呼吸立即停止,受损的部位最可能是脑干。
故答案为:D
【分析】(1)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
(2)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
(3)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4)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端与脑相连,下端与第一腰椎下缘平齐,脊髓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
12.【答案】D
【知识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消化系统的组成;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A.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吸入的气体成分有:氮气占百分之78,氧气占百分之21,稀有气体占百分之0.94,二氧化碳占百分之0.03,水蒸气其它气体及杂质占百分之0.03,不符合题意。
B.心脏为人体的血液循环提供动力,心脏主要由心肌组成,心脏壁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血液循环如图所示:
从图可以看成,不是静脉血都是流进,动脉血也不是都流出,不符合题意。
C.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食物所含的六类营养物质中,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需要消化就能直接吸收,不符合题意。
D.人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①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由皮肤排出;②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③绝大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废物通过器官D肾脏形成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血液流经排泄器官后,血液中二氧化碳或尿素的含量将会减少;流经具有吸收功能的器官后,血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增加。
13.【答案】B
【知识点】反射及其结构基础
【解析】【解答】A.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无神经系统,故草履虫游向食物不是反射,A不符合题意。
B.小刚是人,具有神经系统,躲开树上掉下来的树枝,属于反射,B符合题意。
C.向日葵是植物,无神经系统,故向日葵总朝着太阳是应激性,不是反射,C不符合题意。
D.含羞草是植物,无神经系统,故含羞草的叶片被触碰后合拢是应激性,不是反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14.【答案】C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呼吸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人的咽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气管在前,食管在后,气体和食物各行其道,有条不紊,这就要归功于会厌软骨。人们吞咽食物时,喉上升,会厌软骨向后倾斜,将喉门盖住,食物顺利进入食管。下咽动作完成以后,会厌软骨又恢复直立状态,以便进行呼吸。倘若吃饭时大声说笑就会使会厌软骨来不及向后倾斜,不能及时将喉门盖住,导致食物“呛”入气管的事故发生,C正确。
A、流经消化器官的血量减少,不利于消化,与食物“呛”入气管无关,错误。
B、有利于保护声带,与食物“呛”入气管无关,错误。
D. 唾液腺分泌唾液减少,与食物“呛”入气管无关,错误。
【分析】(1)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2)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脏。(3)咽既属于呼吸系统,又属于消化系统,呼吸和吞咽食物不能同时进行。
15.【答案】B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乱砍滥伐,破坏森林,破坏生态平衡,A不符合题意。
B.垃圾分类节约了能源,有利于环境保护,B符合题意。
C.围湖造田,破坏了生态平衡,C不符合题意。
D.捕食野味,破坏了生态平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16.【答案】A
【知识点】近视、远视
【解析】【解答】A.读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躺在床上或沙发上看书学习,不利于视力保护,A符合题意。
B.按时做眼保健操,可起到调整眼及头部的血液循环,调节肌肉,改善眼疲劳,能预防近视,利于视力保护,B不符合题意。
C. 合理安排上网、看电视时间,利于视力保护,C不符合题意。
D. 学习之余要到室外活动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利于视力保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四不看”.
三要:①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约33厘米;②看书一小时后休息,要向远处眺望几分钟③要认真做眼保健操.
四不看:①不在直射强光下看书;②不在光暗的地方看书;③不在躺卧时看书;④不在走路时看书.
17.【答案】B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呼吸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解: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呼吸道由鼻腔、咽、气管、支气管组成。可见人体在吞咽食物和呼吸空气时都必须经过的是咽。
故答案为:B。
【分析】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其中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呼吸道由鼻腔、咽、气管、支气管组成。咽是空气和食物进入人体的共同通道。
18.【答案】C
【知识点】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解析】【解答】A.在探究“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时,实验的变量是烟草浸出液的浓度的不同.因此实验组和对照组除烟草浸出液的浓度外,其他条件应相同且适宜,A不符合题意。
B.为了排除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应该设置重复组,多测几次,以减小误差,提高可信度,B不符合题意。
C.根据表中数据烟草浸出液的浓度由小增大,水蚤10秒内的心跳次数有35增加到42,表明烟草浸出液对心率有促进作用,浓度越大,则心率越高,说明促进作用越强,C符合题意。
D.烟草燃烧时会产生约1400多种有害物质(如尼古丁、CO、焦油等),会随着吸烟(烟雾)首先进入呼吸系统,因此吸烟者首先危害的是人体的呼吸系统,进而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慢性病,严重时还会导致肺癌、冠心病等、呼吸系统疾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吸烟: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进入人体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症、肺癌等。
19.【答案】D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营养物质的吸收;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此图是人体内部分系统的代谢关系简易示意图,其中①④都是单向箭头,②是双向箭头,③在中央,把其它系统联系起来。分析可知,①的箭头指向体内,人体通过①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应该是消化系统。营养物质进入到③循环系统,由血液循环运到人体的其它部位,供细胞利用。④的箭头指向体外,表示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废物由③循环系统运到④泌尿系统排出。②是双向箭头,表示人体通过呼吸系统进行吸气和呼气,获得的氧气由③循环系统运到其它部位,供细胞利用,产生的废气排出体外。因此,①、②、③、④分别表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故答案为:D。
【分析】人体有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八大系统,它们相互协调配合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20.【答案】D
【知识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A、曲线图中,0
→t2 段表明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人在平静状态下,呼吸肌收缩,使胸廓的容积扩大,肺内气压降低,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时,气体入肺,A不符合题意。
B、曲线图中, 在t1→t2段,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B不符合题意。
C、曲线图中,在t1→t3 段中,前半段,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是吸气的过程,在t2点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气压,后半段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是呼吸的过程,所以C不符合题意。
D、曲线图中,在
t2 →t4 ,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所以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肺与外界的气态交换,此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熟记:当呼吸肌舒张时,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都变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变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反之,当呼吸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都变大,导致样胸廓的容积就变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
21.【答案】(1)神经元(神经细胞);细胞体
(2)①→③→⑤→④→②
(3)⑤;传出神经
【知识点】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反射及其结构基础
【解析】【解答】(1)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由突起和胞体组成,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3)图中①感受器、②效应器、③传入神经、④传出神经、⑤神经中枢。缩手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过程是①感受器→③传入神经→⑤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②效应器。 缩手反射的⑤神经中枢在脊髓内,属于简单反射。
【分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
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
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
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
22.【答案】(1)病原体
(2)抗体;抗原
(3)保护易感人群
(4)切断传播途径
(5)坚持锻炼身体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健康的生活方式
【解析】【解答】 (1)疫苗是将病原体(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2)抗原是能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人体接种疫苗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故从人体免疫角度分析,注射的疫苗属于抗原。
(3)把有关的疫苗科学地注入到人的体内,以增强人的免疫力,达到消灭传染病的目的。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4)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蚊子、积水属于传播途径,因此消灭蚊子,清除生活环境周边的积水能有效预防寨卡病毒感染,这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5)为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在日常生活我们应当坚持锻炼身体,讲卫生来提高身体抵抗力。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23.【答案】(1)铅污染对4种树木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选取长势相同的叶片平均
(3)冬青;先上升后下降;杉木;在相同时间的铅污染情况下,杉木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高于其他三种树木叶片
(4)将电池进行回收利用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 (1)从题目第一段中可以得出是研究铅污染环境下4种常见的数目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该变化可反映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的强弱。
(2)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可选取长势相同的叶片,为了减少实验数据的误差,我们可以取各重复数据的平均值。
(3)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能够看出除冬青外,其他树木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时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抗污染能力最强的时杉术,因为在相同时间的铅污染情况下,杉木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高于其他三种树木叶片。
(4)降低铅污染,我们可以将电池进行回收利用。
【分析】城市生态系统:人类起主导作用.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是高度开放和易造成环境污染.我们应创建良好的社区环境从我做起;对污染物回收利用、控制排放;提高环保意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24.【答案】(1)鼓膜;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或耳蜗或听觉感受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2)晶状体
(3)反射弧;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或躯体感觉中枢或大脑皮层)
(4)小脑
(5)血液运输
(6)神经系统和激素(或神经调节和激素)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眼球的结构及功能;听觉的形成;反射及其结构基础;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1)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外耳道将老师讲话的声波传导给鼓膜,引起鼓膜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内耳的耳蜗中有听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中的听觉中枢形成了听觉,我们就能听到了老师的讲话了;(2)人能够看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由于睫状体调节的晶状体曲度,当我们看近处的实验材料和用具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的曲度变大;看远处的板书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的凸度变小;(3)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反射弧的组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用小刀切馒头,如果不小心切了手,迅速缩回来并感到痛的神经传导过程是:刀切到手上后,手的皮肤中有感觉神经末梢.接受刺激后产生神经传导,沿着传入神经传入脊髓里的缩手反射中枢,然后再通过传出神经传给,手部肌肉,手部肌肉收缩,手就缩回。与此同时,该神经冲动通过脊髓中的上行神经束传导到大脑中的躯体感觉中枢,就产生痛觉;(4)小脑的功能能够调节身体的平衡、使运动协调、准确;(5)激素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是通过血液运输运输到全身各处的,从而对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起调节作用起作用的;(6)人体之所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主要是由于激素和神经的调节作用。
故答案为:(1)鼓膜、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2)晶状体;(3)反射弧、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4)小脑;(5)血液运输;(6)神经系统和激素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听觉的形成、视觉的形成、反射弧、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等有关知识点,注意:听觉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的;痛觉等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