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好的故事》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26《好的故事》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8 16:2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借助资料 读好“故事”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如果我们要回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我想一定少不了这一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好的故事》。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走近鲁迅,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课后第二题就是这一语文要素的渗透与体现,通过阅读链接中的两则材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编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四篇课文,旨在通过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的形象和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悟其精神境界。
《好的故事》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创作于1925年。文章运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在梦境中,鲁迅看到了远方水乡的美丽景象,但这美景转瞬即逝,表现出他内心的惆怅与失望,而课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则表现出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二、说学情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学习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首先,本文创作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学生不容易读懂。其次,鲁迅生活的年代与现在相距较远,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及鲁迅的境遇了解较少。最后,这是一篇散文诗,文章运用对比、象征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不易体会到。
三、说教学目标
深度研读文本,全面把握学情后,围绕语文要素的落实,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会写“澄、萍”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4.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进一步理解课文。
其中,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与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进一步理解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环节一:梳文脉,好的故事理清楚。
1.情景对话,导入新课。本单元是鲁迅单元。课堂伊始,教师先引领学生回顾上一篇课文《少年闰土》,请学生谈谈对鲁迅的初步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借助课后习题1,让学生初读课文:遇到难懂的词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最后,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课堂交流,老师总结出对于理解课文有重要作用的词语,并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此外,文中还有一些难读的句子,老师通过带读、范读的方式,帮助学生读好字音、读通句子的停顿和节奏。
3.初识梦境,梳理文脉。在此基础上,我从课文题目入手:同学们,文中的“好的故事”是指什么呢?引导学生第三次读课文,理解好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梦境,梳理出文章脉络并板书。
环节二:扣意象,好的故事品雅趣。
雅趣一:借想象,析梦中回忆。在初读课文、梳理文脉的基础上,出示课后习题2:同学们,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让学生聚焦梦境,带着问题默读课文3~9自然段,做好批注。交流时重点品读第五、七自然段,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罗列的的景物想象一幅幅画面;抓住水中景物的变化,感受画面的动态;再抓住省略号,引导学生感受画面之丰富;最后,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读。这样一步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雅趣二:抓形色,品梦中故事。引导学生再读课文4~8自然段,标出表示颜色的词语,从澄碧、水银到大红、斑红花和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引导学生发现出现最多的颜色是红色,然后感受红色带来的生机与活力。从而体会这梦境犹如云锦一般美丽、幽雅、有趣。再从文中找出变幻的词语,师生共同朗读,感受变化之多,体会景动之美。
雅趣三:用对比,悟梦中情感。第三次读3、4、8自然段,体会梦中特征的变化,由朦胧、错综再到第8自然段的故事清楚起来,在回忆和想象中看到了希望。
环节三:借资料,好的故事说象征。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含义深刻,学生默读后,我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整理,梳理出一个关键问题:“昏沉的夜”与这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有什么特殊含义?首先,让学生借助课后“阅读链接”中的两则资料理解“昏沉的夜”。通过阅读资料,学生不难发现:“昏沉的夜”不仅指作者写作的夜晚时分,更是暗指了中国当时黑暗的现实。同学们,身处于这样“昏沉的夜”,鲁迅当时会有怎样的心境呢?接着,让学生从“阅读链接”第二则资料中提炼出关键词。通过阅读交流,学生提炼出了“怅惘”“失望”“矛盾”三个词。教师接着追问:这是鲁迅当时的心境,为什么文中写的却是美丽、幽雅、有趣呢?请你再读资料,找到答案,学生很容易关注到“希望”“憧憬”“坚信”这三个词。至此,作者挣扎于美好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最后坚信看见美好的故事,作者的精神与志趣在学生心中已渐趋明朗。
五、说学习评价
虽然教材编者特意以“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为语文要素,并通过课后思考题暗示了学法,但课堂教学的推进仍有难度。所以,我通过合理定位学习目标,有机整合学习内容,有层次地落实过程评价。其一,从单元整体层面设计评价梯度。围绕本单元的核心任务,我将四篇课文的学习内容进行分解。每学完一篇文章,让学生画一幅鲁迅的画像,这样的过程评价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走近鲁迅。其二,以学生的疑问作为教学起点,以疑问解决作为教学终点。一个疑问就是过程评价的一个节点。比如,学生在预习时提出:“为什么不让梦境一直延续,要醒过来呢?”直接从真实问题入手,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进益。
老师们,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故事,即使会有怅惘与孤独,但请相信你是一个好的故事。
板书:26、好的故事
26、好的故事
现实 梦境 现实
昏沉的夜 美丽 幽雅 有趣 黑暗社会
希望 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