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华西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华西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5-09 06:40:06

文档简介

高一(下)半期考试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鼠的毛色有黑色和棕色(由基因B、b控制),两只黑鼠交配,生了3只棕鼠和1只黑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棕色为显性性状
B. 子代黑鼠基因型为BB的概率是1/4
C. 若检测子代黑鼠的基因型,最好选用棕鼠与其交配
D. 若亲代黑鼠再生4只小鼠,则应为3只黑鼠和一只棕鼠
【答案】C
【解析】
【详解】两只黑鼠交配,生了3只棕鼠和1只黑鼠,后代发生了性状分离,出现了棕鼠,说明黑色对棕色是显性性状,A错误;亲本黑鼠基因型都是Bb,后代黑鼠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B:Bb=1:2,即子代黑鼠基因型为BB的概率是1/3,B错误;检测子代黑鼠的基因型,最好选用棕鼠bb与其交配,若出现棕鼠,说明子代黑鼠是杂合子,C正确;若亲代黑鼠再生4只小鼠,则后代可能三黑一白、一黑三白、两黑两白、全黑、全白,D错误。
2. 利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分离定律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B. 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
C. 为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D. 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的实验结果总与预期相符
【答案】B
【解析】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且雌雄配子的数量一般不等,A错误;
B、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 F1 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比,B正确;
C、为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错误;
D、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的实验结果不一定与预期相符,D错误。
故选B。
3. 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男方的父亲是白化病患者,女方的弟弟也是白化病患者,但女方双亲表现正常。这对夫妇生出白化病的孩子的概率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男方的父亲是白化病患者,所以男方的基因型为Aa;女方的弟弟也是白化病患者,但女方双亲表现正常,所以女方的基因型为AA或Aa,为Aa的概率是2/3。
【详解】根据分析,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男方的基因型为Aa,女方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因此,这对正常夫妇生出白化病的孩子的概率是2/3×1/4=1/6。
故选C。
【点睛】
4. 基因型为AaBbCcDd和AABbCcDd的向日葵杂交,按自由组合定律,后代中基因型为AABBCc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A. 1/8 B. 1/6 C. 1/32 D. 1/64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基因型为AaBbCcDd和AABbCcDd的向日葵杂交,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后代中基因为AABBCc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1/4×1/2×1/4=1/64,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5. 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时,从容器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记录后将小球分别放入原处,重复10次以上。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从雄①、雌①中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小球,模拟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的分离
B. 将从雄①、雌①中分别取出的小球组合在一起,模拟雌雄配子的受精作用
C. 从4个容器中各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模拟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D. 从4个容器中各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的种类有9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示在模拟孟德尔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存在Aa与Bb两对等位基因。
【详解】A、从雄①、雌①中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小球,模拟Aa这对等位基因产生配子时的基因分离定律,A正确;
B、从雄①、雌①中分别取出的小球代表产生的雌雄配子,将其组合在一起,模拟Aa这对等位基因产生的雌雄配子的结合即受精作用,B正确;
C、从4个容器中各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模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以及雌雄配子的结合,C错误;
D、Aa×Aa子代存在AA、Aa、aa三种基因型,Bb×Bb子代村咋BB、Bb、bb三种基因型,组合在一起共3×3=9种基因型,D正确。
故选D。
6. 豌豆种子黄对绿为显性,圆对皱为显性,甲为黄圆(YyRr),与乙豌豆杂交,后代中四种表现型比是3∶3∶1∶1,则乙的基因型为( )
A. YYRR B. Yyrr C. yyRR D. YYRr
【答案】B
【解析】
【分析】豌豆种子黄对绿为显性,圆对皱为显性,甲为黄圆(YyRr),与乙豌豆杂交,后代中四种表现型比是3∶3∶1∶1,说明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甲为黄圆(YyRr),与乙豌豆杂交,后代中四种表现型比例为3∶3∶1∶1,若分开每一种性状进行分析,可以推知子代的两种性状分离比分别为1∶1和3∶1,说明乙豌豆中的两种性状,其中一种为杂合子,另一种为隐性纯合子,则乙的基因型为Yyrr或yyRr,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7. 某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决定,且这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现用两个纯合的亲本进行杂交,F1全为紫花。F1自交后代F2紫花:白花的比例为9:7,则F2的白色花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
A. 3/7 B. 4/16 C. 4/7 D. 3/16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设花色由基因A/a、B/b决定,F2中紫花∶白花的比例为9∶7,可知紫花是双显性(A_B_),白花是A_bb、aaB_和aabb,且F1基因型为AaBb,F2白色花中杂合子基因型为Aabb、aaBb,占白色花的比例为2/7+2/7=4/7,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8. 某生物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E—e独立遗传,且基因A、b、e分别控制①、②、③三种酶的合成,在这三种酶的催化下可使一种无色物质经一系列转化变为黑色素。假设该生物体内黑色素的合成必须由该无色物质转化而来,如下图所示,则基因型为AaBbEe的两个亲本杂交,出现黑色子代的概率为(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A_bbee的个体能将无色物质转化成黑色素。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bee,因此基因型为AaBbEe的两个亲本杂交,出现黑色子代的概率=3/4×/14×1/4=3/64,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9. 已知某植物开红花是由两个显性基因A和B共同决定的,否则开白花,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则植株AaBb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 )
A. 4种,9:3:3:1 B. 4种,1:1:1:1
C. 2种,9:7 D. 2种,3:1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红花基因型为A_B_,其余基因型表现为白花。
【详解】根据自由组合定律,植株AaBb测交,后代个体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AaBb:1aaBb:1Aabb:1aabb,其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开红花,其余基因型个体开白花,D正确。
故选D。
10. 用下列哪组方法,可最简捷地依次解决①、②的遗传问题( )
①区别女娄菜披针型和狭披针型的显隐性关系②不断提高小麦抗病纯合体的比例
A. 杂交、自交 B. 测交、测交
C. 测交、自交 D. 杂交、杂交
【答案】A
【解析】
【分析】自交:基因型相同的植物授粉或自花传粉;杂交:基因型不同的植物授粉;测交:一个未知基因型的植物个体和已知的隐性纯合体授粉。
【详解】①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别显隐性,可以用杂交法或自交法,对于雌雄异株植物只能采用杂交法,区别女娄菜披针型和狭披针型的显隐性关系可以用自交法或者杂交法;②提高植物抗病性状纯合度,最好方法用自交,连续多代自交,并淘汰不抗病品种,后代中抗病纯合度越来越高,因此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常用自交法,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1.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同种生物前后代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同的,对此起决定作用的过程是( )
A. 有丝分裂与受精作用 B. DNA复制与蛋白质合成
C.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D.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成熟生殖细胞进行的细胞分裂,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因此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通过受精作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
【详解】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因此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都很重要。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2. 正常进行分裂的细胞,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之比为0∶0∶1∶1,则该细胞所处的时期是( )
A.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 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
C. 有丝分裂后期 D. 有丝分裂中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只是不含同源染色体)。
【详解】A、同源染色体为0,说明位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染色单体为0,说明姐妹染色单体已分离,故该细胞位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正确;
B、因无同源染色体,故不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B错误;
C、因无同源染色体,故不是有丝分裂后期,C错误;
D、因无同源染色体,故不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D错误。
故选A。
【点睛】
13. 下图表示某动物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
B. 该细胞中1与2;3与4是同源染色体
C. 该细胞中有两对姐妹染色单体,1与2,3与4
D. 该细胞中,如果1是Y染色体,则2也是Y染色体,3与4不是X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动物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均匀地移向两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该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次级精母细胞细胞或第一极体。
【详解】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A错误;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B错误;该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因此不含姐妹染色单体,C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该细胞中,若1是Y染色体,则2也是Y染色体,3与4是常染色体,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14. 分析下图叙述正确的是
A. ④无姐妹染色单体,②有同源染色体
B. ②时人体细胞中有44条常染色体和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
C. ④发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 基因型为Aa的人体,②发生A与A的分离,③发生A与a的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的能力。
【详解】④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有姐妹染色单体,②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有同源染色体,此时人体细胞中有88条常染色体和四条性染色体,A、B错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③所示的减数第一次分裂,C错误;基因型为Aa的人体,②发生着丝点分裂,导致A与A的分离,③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其上的等位基因A与a分离,D正确。
【点睛】若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熟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含量变化规律,能结合曲线图准确判断曲线中各段相应细胞类型及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15. 下列有关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一生物个体在不同时期产生的卵细胞,染色体组合具有多样性
B. 原始生殖细胞只能进行减数分裂不能进行有丝分裂
C.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于父方,一半来自于母方
D. 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卵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受精作用的结果:(1)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亲),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卵细胞(母亲)。(2)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
【详解】A、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同一生物个体在不同时期产生的卵细胞,染色体组合具有多样性,A正确;
B、原始生殖细胞既可以进行减数分裂也能进行有丝分裂,B错误;
C、受精卵中的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于父方,一半来自于母方,细胞质的遗传物质,几乎都来自于卵细胞,C错误;
D、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卵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性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A。
【点睛】
16. 图甲表示某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数量的变化曲线,图乙表示该动物某个细胞分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表明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
B. 图甲cd段的变化是由于着丝粒的分裂
C. 图甲bc段细胞内染色体上存在姐妹染色单体
D. 据图乙可以确定动物性别一定是雄性,其时期对应在图甲的de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甲: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图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A、图甲纵坐标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数量在1~2之间的变化,可以表示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A正确;
B、图甲cd段的变化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B正确;
C、图甲bc段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上DNA数量为2,说明该阶段的染色体上存在姐妹染色单体,C正确;
D、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据此可推知该动物的性别为雄性,该时期对应图甲的bc段,D错误。
故选D。
17. 某只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豚鼠。其卵巢中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4个子细胞,已知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B,那么另外3个极体的基因型为( )
A. aB、Ab、Ab B. AB、Ab、ab C. Ab、aB、aB D. Ab、Ab、Ab
【答案】A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基因型为AaBb的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4个子细胞,其中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B,则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第一极体的基因型为AAbb,因此另外3个极体的基因型为aB、Ab、 Ab。 故选A。
【点睛】
18. 下列关于性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性别是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B. 有性别的生物都有性染色体
C. 女儿的性染色体必有一条来自父亲
D. 性染色体只存在于生殖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类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女性的一对性染色体是同型的,用 XX 表示;男性的一对性染色体是异型的,用 XY 表示。
【详解】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的并不控制性别,如色盲基因、血友病基因等,A错误;
B、有性别的生物不一定有性染色体,如蜜蜂的性别决定(遗传因素决定性别),B错误;
C、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其中一条来自母亲,另一条来自父亲,C正确;
D、性染色体在生殖细胞中和体细胞中均存在,D错误。
故选C。
19. 某动物的眼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且红眼对白眼为显性。红眼雌性个体与白眼雄性个体交配,子代均出现红眼全为雄性、白眼全为雌性的现象。由此推测,该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以及控制眼色的等位基因所在染色体情况是
A. XY型,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 XY型,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上
C. ZW型,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D. ZW型,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Z和W染色体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这种与性别相关联的性别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
【详解】据题意“红眼雌性个体与白眼雄性个体交配,子代均出现红眼全为雄性、白眼全为雌性的现象”可知,后代的表现型与性状相关联,说明控制红眼与白眼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设控制红眼与白眼的等位基因为A、a,假设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据题意可知双亲的基因型为XAX- (红眼雌性)、XaY(白眼雄性),因此其后代不会出现红眼全为雄性、白眼全为雌性的现象;假设A、a位于Z染色体上,则ZAW(红眼雌性) × ZaZa (白眼雄性)→ZAZa(红眼雄性)、ZaW(白眼雌性),因此该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伴性遗传的概念,掌握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0. 下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4号和6号表示男性患者,则3号是杂合子的概率为
A. 2/3 B. 1/2
C. 1/3或2/3 D. 1/2或2/3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1号和2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儿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由于4号是患者,而1号和2号正常,所以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但4号和6号都男性患者,则无法直接判断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还是伴X隐性遗传病,都有可能。所以若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3号为(AA或Aa)是杂合体的机率2/3,若是伴X隐性遗传病,则3号为(XAXA或XAXa)是杂合体的机率为1/2,D正确。
故选D。
21. 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群体中的性别比例为1:1,原因是(  )
A. 雌配子:雄配子=1:1 B. 含X的配子:含Y的配子=1:1
C. 含X的精子:含Y的精子=1:1 D. 含X的卵细胞:含Y的卵细胞=1:1
【答案】C
【解析】
【分析】XY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其中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只能产生一种含有X的雌配子;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能产生两种雄配子,即含有X的精子和含有Y的精子,且比例为1:1,含有X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雌性个体,含有Y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雄性个体,所以群体中的雌雄比例接近1:1。
【详解】XY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其中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只能产生一种含有X的雌配子;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雄性个体产生的含有X的精子:含Y的精子=1:1,含有X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雌性个体,含有Y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雄性个体,所以群体中的雌雄比例接近1:1,C符合题意 。
故选C。
22. 下列比例中不符合1:3的是( )
A. Aa与Aa个体杂交后代隐性性状与显性性状之比
B. 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卵细胞与极体数目之比
C. 白化病患者的正常双亲,再生下的正常孩子中纯合体与杂合体概率之比
D. 基因型为XBXb与XBY的红眼果蝇杂交后代白眼和红眼数目之比
【答案】C
【解析】
【分析】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个体的现象。孟德尔在杂交豌豆杂交实验中,把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子一代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详解】A、Aa与Aa个体杂交后代隐性性状与显性性状之比是1(aa)︰3(A_),A正确;
B、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B正确;
C、白化病患者的正常双亲都是致病基因携带者(设为Aa),再生下的正常孩子中纯合体(AA)的概率为1/3、杂合体(Aa)概率为2/3,二者概率之比为1︰2,C错误;
D、基因型为XBXb与XBYXBY的红眼果蝇杂交后代中白眼(XbY)占1/4,红眼果蝇(1/4XBXB、1/4XBXb、1/4XBY)占3/4,二者数目之比为1︰3,D正确。
故选C。
23. 钟摆型眼球震颤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调查发现,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结婚,他们的儿子都正常,女儿均患此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患者体细胞都有成对的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
C. 男性患者产生的精子中有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的占1/4
D. 若患病女儿与正常男性婚配,则所生子女都有可能是正常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患者男性与正常女性结婚,他们的儿子都正常,女儿均患此病,说明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
B. 由于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故男性患者的体细胞只有一个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女性患者也有杂合子的可能,B错误;
C. 患者男性(XBY)产生的精子中XB:Y=1:1,有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的占1/2,C错误;
D. 若患病女儿(XBXb时)与正常男性(XbY)婚配,则子女都有可能是正常的,故D正确。
24. 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不考虑变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 位于同源区段上的等位基因的遗传不存在性别差异
C. 若某病是由位于X非同源区段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性患者的儿子一定患病
D. 人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含有0或1或2条Y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类的性别是由染色体决定的。 人的正常核型中,XY型染色体决定了正常男性的性别发育;XX型决定了正常女性的性别发育。XY染色体含有各自的非同源区段和共有的同源区段,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可能存在等位基因。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详解】A、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人类的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其与性别决定无关,A错误;
B、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男女患病率不一定相等,与亲本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如①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男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女性,②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女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男性,与性别相关联,B错误;
C、若某病是由位于X非同源区段上的隐性基因控制,儿子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于母方,因此患病女性的儿子一定是患者,Y染色体来自于父亲,所以男性患者的儿子不一定患病,C错误;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人类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0条(含有X染色体的次级精母细胞)或1条(含有Y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的次级精母细胞)或2条(含有Y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Y染色体,D正确。
故选D。
25. 如图为人类伴性遗传病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Ⅰ2与Ⅱ4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
B. Ⅱ4与Ⅱ6的基因型相同
C. Ⅱ6与Ⅱ7再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4
D. Ⅱ6与Ⅱ7所生的女孩皆为致病基因携带者
【答案】B
【解析】
【分析】遗传系谱图的分析方法: (一)首先确定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1)若系谱图中,女患者的子女全部患病,正常女性的子女全正常,即子女的表现型与母亲相同,则最可能为细胞质遗传。(2)若系谱图中,出现母亲患病,孩子有正常的情况,或者,孩子患病母亲正常,则不是母系遗传。(二)其次确定是否为伴Y遗传。(1)若系谱图中女性全正常,患者全为男性,而且患者的父亲、儿子全为患者,则最可能为伴Y遗传。(2)若系谱图中,患者有男有女,则不是伴Y遗传。(三)再次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1)首先确定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①无中生有——隐性遗传病。②有中生无——显性遗传病。(2)已确定是隐性遗传,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否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已确定是显性遗传,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否则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详解】A、图中Ⅱ6、Ⅱ7不患病,Ⅲ9患病,是隐性基因致病。Ⅱ3的父亲Ⅰ1患病,则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假设该基因是A/a控制,若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Ⅰ2是Aa,Ⅱ4是Aa,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若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Ⅰ2是XAXa,Ⅱ4是XAXa,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 ,A错误;
B、若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Ⅱ4(Aa)与Ⅱ6(Aa)的基因型相同 。若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Ⅱ4(XAXa)与Ⅱ6(XAXa)的基因型相同,B正确;
C、若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Ⅱ6(Aa)与Ⅱ7(Aa)再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4 。若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Ⅱ6(XAXa)与Ⅱ7(XAY)再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2, C错误;
D、若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Ⅱ6(Aa)与Ⅱ7(Aa)所生的女孩可能是AA、Aa、aa。若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Ⅱ6(XAXa)与Ⅱ7(XAY)所生的女孩基因型是XAXA、XAXa,D错误。
故选B。
26. 下列关于遗传学发展史上4个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格里菲斯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
C. 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实验证明了烟草的遗传物质是RNA
D. 艾弗里的实验证明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
【答案】D
【解析】
【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A、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只能证明S型细菌含有能让R型细菌转化的转化因子,但不能证明该转化因子就是DNA,A错误;
B、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遗传物质,B错误;
C、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实验证明了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C错误;
D、艾弗里设法把DNA与蛋白质等物质分开进行实验,证明了肺炎双球菌遗传物质是DNA,D正确。
故选D。
27. 下列关于SARS病毒、乳酸菌、酵母菌和家兔体内核酸中的五碳糖、碱基、核苷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乳酸菌细胞中的核酸有2种,碱基和核苷酸各有8种
B. 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中的五碳糖只有1种,碱基和核苷酸各有4种
C. 酵母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其遗传物质中的碱基和核苷酸各有4种
D. 家兔神经细胞中的核酸及五碳糖都有2种,其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核酸分布
【答案】A
【解析】
【分析】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它们的组成单位依次是四种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和四种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详解】A、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的核酸有2种,碱基(A、T、U、C、G)有5种,核苷酸有8种(4种核糖核苷酸和4种脱氧核苷酸),A错误;
B、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其五碳糖只有1种(核糖),碱基((A、U、C、G))和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各有4种,B正确;
C、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DNA中的碱基(A、T、C、G)和核苷酸(4种脱氧核苷酸)各有4种,C正确;
D、家兔神经细胞中含有DNA和RNA,所以核酸及五碳糖都有2种,其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核酸分布,D正确。
故选A。
28. 下列有关线性DNA分子结构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每个DNA片段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且分别位于DNA两端
B. DNA分子中某些脱氧核糖只和一个磷酸分子相连
C. 碱基对通过氢键相连排列在DNA分子的内侧
D. DNA中的A/T碱基对越多,该DNA越耐高温
【答案】D
【解析】
【分析】DNA分子的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两条反向平行脱氧核苷酸链,外侧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结,内侧碱基对(氢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根据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分析可知,每个DNA片段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且分别位于DNA两端,A正确;
B、DNA链末端的脱氧核糖上只连着一个磷酸分子,B正确;
C、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链接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碱基对通过氢键相连排列在DNA分子的内侧,C正确;
D、DNA中的G/C碱基对越多,该DNA越耐高温,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DNA分子的结构以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明确双链DNA分子中G/C对越多,DNA分子越稳定。
29. 某双链DNA分子有200个碱基,其中有腺嘌呤35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DNA分子蕴含的遗传信息种类最多有4200种
B. 该DNA分子复制4次一共消耗520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 该DNA分子中共有氢键265个
D. DNA分子每一条链中相邻的碱基通过氢键相连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分子一般是2条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之间的碱基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某双链DNA分子有200个碱基,含有100个碱基对,其中有腺嘌呤35个,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的胸腺嘧啶有35个,胞嘧啶和鸟嘌呤分别是65个,碱基种类及数量已知,其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小于4100种,A错误;
B、胞嘧啶=鸟嘌呤=65个,复制4次后得DNA分子数是16个,共有胞嘧啶脱氧核苷酸16×65=1040个,减去原模板含有的65个胞嘧啶,复制4次一共消耗975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B错误;
C、C和G之间由三个氢键连接,A和T之间由两个个氢键连接,该DNA分子中共有氢键数是65×3+35×2=265个,C正确;
D、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相邻的碱基由-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D错误。
故选C。
30. 已知某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38%,其中一条链的T与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和17%,则在它的互补链中,T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A. 32%和17% B. 30%和21% C. 18%和31% D. 17%和32%
【答案】B
【解析】
【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则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
(4)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与(C+G)的比值不同,该比值体现了不同生物DNA分子的特异性;
(5)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已知某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38%,则C=G=19%,A=T=50%-19%=31%;其中一条链的T与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和17%,即T1=32%、C1=17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双链DNA分子中,T=(T1+T2)÷2,计算可得T2=30%,同理,C2=21%,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计算出双链DNA中的T与C所占的比例,再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计算出另一条单链中T与C所占的比例。
31. 在氮源为14N和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分别为14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a)和15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b)。将含15N﹣DNA的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再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Ⅰ代细菌DNA分子中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
B. Ⅱ代细菌含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1/4
C. 预计Ⅲ代细菌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a+b)/8
D. 上述实验结果证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的复制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条件:模板为DNA双链,原料为细胞中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能量和多种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解旋与复制同步,多起点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新形成的DNA分子有一条链是母链。
【详解】A、根据半保留复制特点,Ⅰ代细菌DNA分子中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A正确;
B、复制两次后共有4个DNA分子,其中有2个DNA分子只有14N,另外两个DNA分子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所以Ⅱ代细菌含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1/2,B错误;
C、14N—DN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15N—DN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b,复制三次后共有8个DNA分子,只有2条链是15N,14条链是14N,则预计ⅡI代细菌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a+b)/8,C正确;
D、I代细菌DNA全部在中带,Ⅱ代细菌1/2轻带,1/2中带,实验结果证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D正确。
故选B。
32. 如图为果蝇X染色体的部分基因图,下列对此X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 l、w、f和m为等位基因
C. 交叉互换会改变染色体上的基因种类
D. 雄性果蝇的X染色体上的基因来自雌性亲本
【答案】B
【解析】
【分析】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
3、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据图示可以知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
B、l、w、f和m为同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B错误;
C、交叉互换会改变染色体上的基因种类和排列顺序,C正确;
D、雄性Y染色体来自于父方,X染色体只能来自于母方,故X染色体上的基因来自其雌性亲本,D正确。
故选B。
33. 下图表示某基因及其转录的mRNA的部分碱基序列,已知mRNA含有1200个碱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示mRNA上对应氨基酸的密码子最多有64种
B. 图示碱基参与组成的核苷酸共有5种
C. 组成图示基因的两条链中,G与C之和所占比例相等
D. mRNA的合成需要DNA聚合酶的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 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详解】A、 密码子共64个,其中终止密码不决定氨基酸,A错误;
B、A、T、U、C、G五种碱基参与组成的核苷酸,T、U只能各形成一种,A、C、G各能形成两种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所以一共有8种,B错误;
C、组成图示基因的两条链中,因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与G两种碱基相互对应,一条链中C对应另一条中的G,数量相等,所以两条链中,G与C之和所占比例相等,C正确;
D、mRNA的合成为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D错误。
故选C。
34. 图中α、β是真核细胞某基因的两条链,γ是另外一条多核苷酸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酶是DNA聚合酶
B. γ链上的嘌呤数与嘧啶数相等
C. γ链上可能有氢键
D. β链中碱基G占28%,则γ链中碱基A占22%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和题图可知,α、β是真核细胞某基因的两条链,γ是另外一条多核苷酸链,则γ是核糖核苷酸链,该过程是转录过程,图中的酶为RNA聚合酶。
【详解】A、据图分析,该基因正在以其中一条链α链为模板转录生成RNA,故该酶为RNA聚合酶,A错误;
BC、α、β是真核细胞某基因的两条链,γ是另外一条多核苷酸链,则γ是核糖核苷酸链,其上的嘌呤数和嘧啶数一般不相等,可能存在氢键,如tRNA,B错误,C正确;
D、若β链中碱基G占28%,能推出α链中C占28%,但无法计算出α链T占多少,因此γ中A的含量也无法具体计算,D错误。
故选C。
35. 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指的是(  )
A. DNA中相邻的三个碱基
B. 转运RNA中相邻的三个碱基
C. 信使RNA中相邻的三个碱基
D. 基因模板连中相邻的三个碱基
【答案】C
【解析】
【分析】有关密码子,考生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2、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3、特点:(1)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2)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详解】密码子是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36. 关于核糖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糖体的组成元素有C、H、O、N、P
B. 核糖体有携带氨基酸的tRNA的结合部位
C. 线粒体和叶绿体内有核糖体分布
D. 真核细胞高尔基体的膜上有核糖体的分布
【答案】D
【解析】
【分析】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
【详解】A、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组成元素有C、H、O、N、P,A正确;
B、核糖体与mRNA结合后,tRNA将氨基酸转运到mRNA的相应位置,故核糖体有携带氨基酸的tRNA的结合部位,B正确;
C、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细胞器,内有核糖体分布,C正确;
D、真核细胞高尔基体的膜上没有核糖体分布,D错误。
故选D。
37. 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如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分裂间期发生的过程有a、b、c
B. 需要tRNA和核糖体同时参与的过程是c
C. a和b两个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分别是细胞核和细胞质
D. 健康的人体内不会发生d和e过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细胞分裂间期,主要进行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a表示DNA的复制,b表示转录,c翻译,A正确。翻译的场所是核糖体,原料氨基酸由转运RNA运输,B正确。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在细胞核,因为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C错误。只有病毒体内才存在d(逆转录)和e(RNA)自我复制的过程,D正确。故选C。
38. 关于细胞分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老年人体内没有细胞分化 B. 细胞分化的方向是可逆转的
C. 细胞分化使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 D. 细胞分化增加了细胞的数量和种类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不变。
【详解】老年人体内也有细胞分化,A错误;细胞分化的方向不可逆转,B错误;细胞分化使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如胰岛B细胞可以分泌胰岛素,C正确;细胞分化增加了细胞的种类,未增加细胞的数目,D错误。故选C。
39. 下列有关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囊性纤维病体现了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
B. 柳穿鱼花的不同形态是由于基因型不同导致的
C. 人的血红蛋白与马的血红蛋白有差异,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 DNA的甲基化修饰没有改变遗传信息,不能遗传给下一代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控制性状的两条途径: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性状。2.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控制蛋白质结构进而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详解】A、囊性纤维病的实例可以说明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即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A正确;
B、柳穿鱼花的形态结构不同,原因是这两植株中的一株在开花时Lcyc基因未表达,它们其他方面基本相同,B错误;
C、人的血红蛋白与马的血红蛋白有差异,是基因不同,C错误;
D、DNA的甲基化修饰没有改变遗传信息,可以传给下一代,D错误。
故选A。
40. 下列关于表观遗传,叙述正确的是(  )
A. 表观遗传中,其基因发生了改变,所以使表型发生改变
B. 表观遗传现象普遍存在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
C. 同卵双胞胎是因为遗传物质不同而出现个体差异
D. 表观遗传的形成只与DNA的甲基化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如甲基化会抑制基因的表达。
【详解】A、表观遗传中,其基因中碱基序列没有发生改变,而是基因表达改变了,使表型发生改变 ,A错误;
B、表观遗传现象是由于基因表达改变使性状改变,普遍存在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 ,B正确;
C、同卵双胞胎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遗传物质相同,通常基因甲基化存在个体差异 ,C错误;
D、表观遗传的形成与DNA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和泛素化等有关,D错误。
故选B。
二、简答题
41. 下图甲为某果蝇(2N=8)体内细胞增殖示意图(仅画出部分染色体),图乙表示果蝇进行某种细胞分裂时,处于四个不同阶段的细胞核(Ⅰ~Ⅳ)中遗传物质或其载体(a~c)的数量。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甲所示细胞最可能存在该果蝇的__________器官中(填器官名称)。图甲细胞分裂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用箭头和序号表示)。图甲所示的细胞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_。
(2)图乙中表示的染色体的是____(填a、b、c),表示的染色单体的是____(填a、b、c)。图乙中Ⅰ~Ⅳ中一定无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是__________。
(3)图乙中Ⅱ细胞类型所含有的四分体个数为_____。图乙中能表示初级精母细胞的细胞类 型是_______(填Ⅰ~Ⅳ)。
(4)已知果蝇的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某红眼雄果蝇与杂合红眼雌果蝇杂交,子 代出现一只基因型为XBXbY的果蝇,请写出导致其异常的原因为________。
【答案】(1) ①. 睾丸 ②. ③→①→②→④ ③. ①②③
(2) ①. a ②. b ③. Ⅲ和Ⅳ
(3) ①. 4 ②. Ⅱ
(4)雌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XB和Xb的同源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或者雄果蝇在减数第 一次分裂后期XB与Y的同源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
【解析】
【分析】1.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是:2n(减数第一次分裂)→n(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2n(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n(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
2.减数分裂中核DNA数目的变化规律:2n→4n(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4n(减数第一次分裂)→2n(减数第二次分裂)→n(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
3.减数分裂特点:间期: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MⅠ前(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 MⅠ中:四分体排在赤道板上;MⅠ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MⅠ末:形成两个次级性母细胞。MⅡ分裂与有丝分裂基本相同,区别是无同源染色体。
【小问1详解】
图甲中①是有丝分裂后期,②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配,是初级精母细胞),③是有丝分裂中期,④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最可能是睾丸中。图甲精原细胞先进行有丝分裂,再进行减数分裂,顺序是③→①→②→④。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①②③。
【小问2详解】
图乙中a的数目有8和4,b的数目有0、16、8,c的数目有8、16、4,则染色单体是b。图乙中进行的是减数分裂,Ⅰ 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是减数第一次分裂, Ⅲ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 Ⅳ是减数分裂结束后的子细胞,一定无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是Ⅲ和Ⅳ。
【小问3详解】
图乙中Ⅱ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类型所含有的四分体个数为4个。图乙中能表示初级精母细胞的细胞类 型是Ⅱ,此时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8:16:16。
【小问4详解】
某红眼雄果蝇(XBY)与杂合红眼雌果蝇(XBXb)杂交,子 代出现一只基因型为XBXbY的果蝇,多了一条X染色体,若多出的X来自雄果蝇,则是雄果蝇在减数第 一次分裂后期XB与Y的同源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若多出的X来自雌果蝇,则雌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XB和Xb的同源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
42. 孟德尔曾利用豌豆的7对性状进行杂交实验,发现当只考虑一对性状时,F2总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于是其提出假说,作出了4点解释,最终总结出了相关的遗传定律。请以高茎(D)和矮茎(d)这一对性状为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豌豆茎的高矮属于一对_________性状,遗传上遵循____________定律。
(2)人们又把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称为_____。该对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分开的时间是_____(不考虑交叉互换)。
(3)如果遗传因子不是独立遗传而是融合遗传,则F2将不会出现严格的________现象。
(4)如果雌雄配子存活率不同,含D的花粉有1/2不育(其他假说内容不变),则F2中高茎:矮茎=__________。如果F1雌雄配子不是随机结合的,而是相同种类的配子才能结合(其他假说内容不变),则F2中高茎:矮茎=__________。
(5)根据现代解释,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相对 ②. 分离
(2) ①. 等位基因 ②.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性状分离 (4) ①. 高茎∶矮茎=2∶1 ②. 高茎∶矮茎=1∶1
(5)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解析】
【分析】1.基因的分离定律:在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种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对遗传因子就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就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3.基因分离定律适用于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分离定律的实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种配子中,随配子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小问1详解】
同种生物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豌豆茎的高矮属于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遗传上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小问2详解】
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配子中,随配子传递给后代。
【小问3详解】
如果遗传因子不是独立遗传而是融合遗传,则F2将不会出现严格的性状分离现象,因此孟德尔根据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而否定了融合遗传。
【小问4详解】
如果雌雄配子存活率不同,含D的花粉有1/2不育(其他假说内容不变),则F1产生的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D、1/2d,产生的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2/3d、1/3D,因此F2中矮茎的比例为1/2×2//3=1/3,则高茎的比例为2/3,高茎∶矮茎=2∶1。如果雌雄配子不是随机结合的,而是相同种类的配子才能结合(其他假说内容不变),则F2中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1∶1,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矮茎=1∶1。
【小问5详解】
结合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内容以及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的分离情况可总结出分离定律的实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种配子中,随配子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43. 回答下列问题:
(1)番茄的花是两性花,可自花受粉也可异花受粉。M、m基因位于其2号染色体上,基因型为mm的植株表现为小花。基因型为MM、Mm的植株表现为大花。R、r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基因型为RR、Rr、rr的植株表型分别为:正常成熟红果、晚熟红果、晚熟黄果。
①有一株番茄开的花为小花,果实有正常成熟红果、晚熟红果、晚熟黄果三种,该株番茄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
②将基因型为Mm的植株连续自交两代,F2中MM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将晚熟红果植株单独种植,再将得到的红果种子混合种植,F2中正常成熟红果所占比例为____。
(2)下图一表示番茄的花色遗传情况,图二为基因控制花色性状的方式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①利用该种植物进行杂交实验,应在花未成熟时对_____(填“母本”或“父本”)进行去雄,在去雄和人工授粉后均需要套袋,目的是______________。
②该植物花色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定律。图一F2紫花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F2中的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种。
③让图一中的F1进行测交,则后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④图二说明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mmRr ②. 3/8 ③. 4/9
(2) ①. 母本 ②. 避免外来的花粉干扰 ③. 自由组合 ④. 1/9 ⑤. 3 ⑥. 紫花∶蓝花∶白花=1∶1∶2 ⑦.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两者的本质区别是基因的分离定律研究的是一对等位基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是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所以很多自由组合的题目都可以拆分成分离定律来解题。
小问1详解】
①该番茄开的花为小花,仅考虑M、m这一对基因,其基因型为mm,同时由题干可知,其后代果实有正常成熟红果RR、晚熟红果Rr、晚熟黄果rr三种,仅考虑R、r这一对基因,其基因型应为Rr。综合考虑两对基因,其基因型应为mmRr。
②基因型为Mm的植株自交一代,F1中MM=1/4,Mm=1/2,mm=1/4,F1再各自自交一代,F2中MM=1/4+1/2×1/4=3/8;晚熟红果植株Rr单独种植,F1中红果植株包括1/3RR和2/3Rr,这些红果植株混合种植,产生的配子包括R配子=1/3+2/3×1/2=2/3,r配子=2/3×1/2=1/3,则F2中正常成熟红果RR=2/3×2/3=4/9。
【小问2详解】
①番茄的花是两性花,可进行自花受粉,利用该种植物进行杂交实验,应在花未成熟时对母本进行去雄,以防止雄蕊成熟进行自交,进而干扰杂交实验结果的观察。在去雄和人工授粉后均需要套袋,目的是防止其他外来花粉的干扰,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②由图一F2的表现型紫花:蓝花:白花=9:3:4可知,该比例符合9:3:3:1变式,且F1为双杂合子AaBb,说明控制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即花色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图一F2所有个体中能稳定遗传的紫花纯合子AABB=1/16,所有紫花共占所有F2的9/16,因此紫花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即AABB)占1/16÷9/16=1/9。由图二可知,基因型为aa--个体因为缺乏酶1都表现为白花,其中包括aabb、aaBb、aaBB三种基因型。
③有图二可知,A-B-表现为紫花,A-bb表现为蓝花,aa--表现为白花,由以上分析可知,F1为双杂合子AaBb,F1与aabb进行测交,F1减数分裂产生四种等比例配子AB、Ab、aB、ab,其后代基因型和表现型为AaBb(紫花)、Aabb(蓝花)、aaBb(白花)、aabb(白花),因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紫花∶蓝花∶白花=1∶1∶2。
④由图二可以看出,基因A控制酶1的表达,基因B控制酶2的表达,这两种酶共同控制花的颜色,因此该图可以体现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4. 图1表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过程,图2所示的是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正确顺序: ______________。
(2)由图2实验结果分析,用于标记噬菌体的同位素是_________(填“35S”或“32P”)。请完成标记T2噬菌体的操作步骤;
①配制适合大肠杆菌生长的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用放射性标记的_________,作为合成DNA的原料。
②在培养基中接种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用此细菌培养T2噬菌体。
(3)图2实验结果表明,经离心处理后上清液中具有很低的放射性,请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需要_________。
①大肠杆菌的DNA及其氨基酸②噬菌体的DNA及其氨基酸③噬菌体的DNA和大肠杆菌的氨基酸④大肠杆菌的DNA及噬菌体的氨基酸
(5)若1个带有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其中带有32P标记的噬菌体有_________个,出现该数目说明DNA的复制方式是_________。
(6)在35S组实验中,保温时间和上清液放射性强度的关系为__________。
【答案】(1)B→D→A→E→C
(2) ①. 32P ②. (4种)脱氧核苷酸
(3)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未侵入大肠杆菌体内;培养时间过长,增殖的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内释放出来
(4)③ (5) ①. 2 ②. 半保留复制
(6)④
【解析】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计思路: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T2噬菌体仅仅由DNA和蛋白质构成, 其外壳由蛋白质构成,内部有DNA。蛋白质含有特异性的S元素,而DNA含有特异性的P元素,据此进行噬菌体的标记。DNA复制特点是半保留复制。
【小问1详解】
T2噬菌体在侵染大肠杆菌之后,就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增殖,当噬菌体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大量的噬菌体。B是噬菌体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D是噬菌体将DNA注入大肠杆菌,A是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E是组装成子代噬菌体,C是释放出子代噬菌体,因此,正确的排列顺序是B→D→A→E→C。
【小问2详解】
图2沉淀物的放射性较高,上清液的放射性较低,可知32P的DNA进入细菌,所以该组是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的基本单位是(4种)脱氧核苷酸,即合成DNA的原料。
【小问3详解】
若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从理论上讲噬菌体已将含32P标记的DNA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内,所以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而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原因有二:一是如果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二是保温时间如果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升高。
【小问4详解】
T2噬菌体在侵染大肠杆菌之后,就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需要噬菌体的DNA和大肠杆菌的氨基酸 ,①②④错误,③正确。
故选③。
【小问5详解】
DNA是半保留复制,1个带有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32P标记的的两条DNA链分别进入两个子代DNA中,进而组装成两个子代噬菌体,无论复制多少代,含有32P的噬菌体均为两个。
【小问6详解】
在35S组实验中,35S标记蛋白质外壳,蛋白质外壳不进入大肠杆菌,上清液是蛋白质外壳,所以上清液的放射性强度和保温时间没有关系,保持不变,①②③错误,④正确。
故选④。
45. 下图甲表示某真核生物DNA片段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①~⑥表示物质或结构,a、b、c表示生理过程。回答下列有关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问题:
(1)图甲中a表示的过程称为_________,其特点是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图甲中b过程进行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__,所需的酶是_________。
(3)图甲中c过程需要的RNA是________________。决定丙氨酸的密码子是_________。图中编码 —天(冬氨酸)—色(氨酸)— 基因的模板链的碱基序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图甲中多肽③由60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则②中至少含有_________个碱基对。
(4)图乙所示过程的模板是_________(填序号),核糖体的移动方向为______________(填“右→左”或“左→右”),图中②③④⑤在图甲c过程完成后结构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答案】(1) ①. DNA复制 ②. 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多起点双向复制)
(2) ①. 细胞核 ②. RNA聚合酶
(3) ①. mRNA、tRNA、rRNA ②. GCA ③. -CTGACC-
④. 180
(4) ①. ① ②. 右→左 ③. 相同
【解析】
【分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tRNA结合氨基酸的部位是其羟基末端(—OH)。
【小问1详解】
图甲中a由亲代DNA复制产生子代DNA,表示的过程称为DNA复制,其特点是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多起点双向复制)。
【小问2详解】
图甲中b过程由DNA双链产生一条链,表示转录,进行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所需的酶是RNA聚合酶催化。
【小问3详解】
图甲中c过程在核糖体 上进行的是翻译过程,需要的RNA是mRNA(作为翻译模板)、tRNA(运输氨基酸)、rRNA(组成核糖体)。图中运输丙氨酸的tRNA的反密码子是CGU,决定丙氨酸的密码子是GCA。图中编码 —天(冬氨酸)—色(氨酸)—的密码子是-GACUGG-,则反推基因的模板链的碱基序列是-CTGACC-。若图甲中多肽③由60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则mRNA中至少有60×3=180个碱基,②中至少含有180个碱基对。
【小问4详解】
图乙中多个核糖体和mRNA结合,模板是①,根据肽链的长短,②最长、⑤最短,则核糖体的移动方向为右→左,图中②③④⑤在图甲c过程完成后结构相同,因为mRNA模板是相同的。高一(下)半期考试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鼠的毛色有黑色和棕色(由基因B、b控制),两只黑鼠交配,生了3只棕鼠和1只黑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棕色为显性性状
B. 子代黑鼠基因型为BB的概率是1/4
C. 若检测子代黑鼠的基因型,最好选用棕鼠与其交配
D. 若亲代黑鼠再生4只小鼠,则应为3只黑鼠和一只棕鼠
2. 利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分离定律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B. 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
C. 为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D. 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的实验结果总与预期相符
3. 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男方的父亲是白化病患者,女方的弟弟也是白化病患者,但女方双亲表现正常。这对夫妇生出白化病的孩子的概率是( )
A. B.
C. D.
4. 基因型为AaBbCcDd和AABbCcDd的向日葵杂交,按自由组合定律,后代中基因型为AABBCc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A. 1/8 B. 1/6 C. 1/32 D. 1/64
5. 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时,从容器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记录后将小球分别放入原处,重复10次以上。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从雄①、雌①中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小球,模拟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的分离
B. 将从雄①、雌①中分别取出的小球组合在一起,模拟雌雄配子的受精作用
C. 从4个容器中各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模拟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D. 从4个容器中各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的种类有9种
6. 豌豆种子黄对绿为显性,圆对皱为显性,甲为黄圆(YyRr),与乙豌豆杂交,后代中四种表现型比是3∶3∶1∶1,则乙的基因型为( )
A. YYRR B. Yyrr C. yyRR D. YYRr
7. 某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决定,且这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现用两个纯合的亲本进行杂交,F1全为紫花。F1自交后代F2紫花:白花的比例为9:7,则F2的白色花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
A. 3/7 B. 4/16 C. 4/7 D. 3/16
8. 某生物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E—e独立遗传,且基因A、b、e分别控制①、②、③三种酶的合成,在这三种酶的催化下可使一种无色物质经一系列转化变为黑色素。假设该生物体内黑色素的合成必须由该无色物质转化而来,如下图所示,则基因型为AaBbEe的两个亲本杂交,出现黑色子代的概率为( )
A. B. C. D.
9. 已知某植物开红花是由两个显性基因A和B共同决定的,否则开白花,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则植株AaBb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 )
A. 4种,9:3:3:1 B. 4种,1:1:1:1
C. 2种,9:7 D. 2种,3:1
10. 用下列哪组方法,可最简捷地依次解决①、②的遗传问题( )
①区别女娄菜披针型和狭披针型的显隐性关系②不断提高小麦抗病纯合体的比例
A. 杂交、自交 B. 测交、测交
C. 测交、自交 D. 杂交、杂交
11.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同种生物前后代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同的,对此起决定作用的过程是( )
A. 有丝分裂与受精作用 B. DNA复制与蛋白质合成
C.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D.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
12. 正常进行分裂的细胞,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之比为0∶0∶1∶1,则该细胞所处的时期是( )
A.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 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
C. 有丝分裂后期 D. 有丝分裂中期
13. 下图表示某动物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
B. 该细胞中1与2;3与4是同源染色体
C. 该细胞中有两对姐妹染色单体,1与2,3与4
D. 该细胞中,如果1是Y染色体,则2也是Y染色体,3与4不是X染色体
14. 分析下图叙述正确的是
A. ④无姐妹染色单体,②有同源染色体
B. ②时人体细胞中有44条常染色体和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
C. ④发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 基因型为Aa的人体,②发生A与A的分离,③发生A与a的分离
15. 下列有关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一生物个体在不同时期产生的卵细胞,染色体组合具有多样性
B. 原始生殖细胞只能进行减数分裂不能进行有丝分裂
C.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于父方,一半来自于母方
D. 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卵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16. 图甲表示某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数量的变化曲线,图乙表示该动物某个细胞分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表明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
B. 图甲cd段的变化是由于着丝粒的分裂
C. 图甲bc段细胞内染色体上存在姐妹染色单体
D. 据图乙可以确定动物性别一定是雄性,其时期对应在图甲的de段
17. 某只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豚鼠。其卵巢中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4个子细胞,已知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B,那么另外3个极体的基因型为( )
A. aB、Ab、Ab B. AB、Ab、ab C. Ab、aB、aB D. Ab、Ab、Ab
18. 下列关于性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性别是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B. 有性别的生物都有性染色体
C. 女儿的性染色体必有一条来自父亲
D. 性染色体只存在于生殖细胞
19. 某动物的眼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且红眼对白眼为显性。红眼雌性个体与白眼雄性个体交配,子代均出现红眼全为雄性、白眼全为雌性的现象。由此推测,该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以及控制眼色的等位基因所在染色体情况是
A. XY型,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 XY型,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上
C. ZW型,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D. ZW型,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Z和W染色体上
20. 下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4号和6号表示男性患者,则3号是杂合子的概率为
A. 2/3 B. 1/2
C. 1/3或2/3 D. 1/2或2/3
21. 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群体中的性别比例为1:1,原因是(  )
A. 雌配子:雄配子=1:1 B. 含X的配子:含Y的配子=1:1
C. 含X精子:含Y的精子=1:1 D. 含X的卵细胞:含Y的卵细胞=1:1
22. 下列比例中不符合1:3的是( )
A. Aa与Aa个体杂交后代隐性性状与显性性状之比
B. 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卵细胞与极体数目之比
C. 白化病患者的正常双亲,再生下的正常孩子中纯合体与杂合体概率之比
D. 基因型为XBXb与XBY的红眼果蝇杂交后代白眼和红眼数目之比
23. 钟摆型眼球震颤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调查发现,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结婚,他们的儿子都正常,女儿均患此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患者的体细胞都有成对的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
C. 男性患者产生的精子中有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的占1/4
D. 若患病女儿与正常男性婚配,则所生子女都有可能是正常的
24. 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不考虑变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 位于同源区段上的等位基因的遗传不存在性别差异
C. 若某病是由位于X非同源区段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性患者的儿子一定患病
D. 人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含有0或1或2条Y染色体
25. 如图为人类伴性遗传病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Ⅰ2与Ⅱ4基因型相同概率为1/2
B. Ⅱ4与Ⅱ6的基因型相同
C. Ⅱ6与Ⅱ7再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4
D. Ⅱ6与Ⅱ7所生的女孩皆为致病基因携带者
26. 下列关于遗传学发展史上4个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格里菲斯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
C. 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实验证明了烟草的遗传物质是RNA
D. 艾弗里的实验证明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
27. 下列关于SARS病毒、乳酸菌、酵母菌和家兔体内核酸中的五碳糖、碱基、核苷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乳酸菌细胞中的核酸有2种,碱基和核苷酸各有8种
B. 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中的五碳糖只有1种,碱基和核苷酸各有4种
C. 酵母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其遗传物质中的碱基和核苷酸各有4种
D. 家兔神经细胞中的核酸及五碳糖都有2种,其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核酸分布
28. 下列有关线性DNA分子结构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每个DNA片段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且分别位于DNA两端
B. DNA分子中某些脱氧核糖只和一个磷酸分子相连
C. 碱基对通过氢键相连排列在DNA分子的内侧
D. DNA中的A/T碱基对越多,该DNA越耐高温
29. 某双链DNA分子有200个碱基,其中有腺嘌呤35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DNA分子蕴含的遗传信息种类最多有4200种
B. 该DNA分子复制4次一共消耗520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 该DNA分子中共有氢键265个
D. DNA分子每一条链中相邻的碱基通过氢键相连
30. 已知某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38%,其中一条链的T与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和17%,则在它的互补链中,T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A. 32%和17% B. 30%和21% C. 18%和31% D. 17%和32%
31. 在氮源为14N和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分别为14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a)和15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b)。将含15N﹣DNA的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再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Ⅰ代细菌DNA分子中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
B. Ⅱ代细菌含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1/4
C. 预计Ⅲ代细菌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a+b)/8
D. 上述实验结果证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32. 如图为果蝇X染色体的部分基因图,下列对此X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 l、w、f和m为等位基因
C. 交叉互换会改变染色体上的基因种类
D. 雄性果蝇X染色体上的基因来自雌性亲本
33. 下图表示某基因及其转录的mRNA的部分碱基序列,已知mRNA含有1200个碱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示mRNA上对应氨基酸的密码子最多有64种
B. 图示碱基参与组成的核苷酸共有5种
C. 组成图示基因的两条链中,G与C之和所占比例相等
D. mRNA的合成需要DNA聚合酶的参与
34. 图中α、β是真核细胞某基因两条链,γ是另外一条多核苷酸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酶是DNA聚合酶
B. γ链上的嘌呤数与嘧啶数相等
C. γ链上可能有氢键
D. β链中碱基G占28%,则γ链中碱基A占22%
35. 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指的是(  )
A. DNA中相邻的三个碱基
B. 转运RNA中相邻的三个碱基
C. 信使RNA中相邻的三个碱基
D. 基因模板连中相邻的三个碱基
36. 关于核糖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糖体的组成元素有C、H、O、N、P
B. 核糖体有携带氨基酸的tRNA的结合部位
C. 线粒体和叶绿体内有核糖体分布
D. 真核细胞高尔基体膜上有核糖体的分布
37. 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如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分裂间期发生的过程有a、b、c
B. 需要tRNA和核糖体同时参与的过程是c
C. a和b两个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分别是细胞核和细胞质
D. 健康的人体内不会发生d和e过程
38. 关于细胞分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老年人体内没有细胞分化 B. 细胞分化的方向是可逆转的
C. 细胞分化使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 D. 细胞分化增加了细胞的数量和种类
39. 下列有关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囊性纤维病体现了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
B. 柳穿鱼花的不同形态是由于基因型不同导致的
C. 人的血红蛋白与马的血红蛋白有差异,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 DNA的甲基化修饰没有改变遗传信息,不能遗传给下一代
40. 下列关于表观遗传,叙述正确的是(  )
A. 表观遗传中,其基因发生了改变,所以使表型发生改变
B. 表观遗传现象普遍存在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
C. 同卵双胞胎是因为遗传物质不同而出现个体差异
D. 表观遗传的形成只与DNA的甲基化有关
二、简答题
41. 下图甲为某果蝇(2N=8)体内细胞增殖示意图(仅画出部分染色体),图乙表示果蝇进行某种细胞分裂时,处于四个不同阶段的细胞核(Ⅰ~Ⅳ)中遗传物质或其载体(a~c)的数量。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甲所示细胞最可能存在该果蝇的__________器官中(填器官名称)。图甲细胞分裂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用箭头和序号表示)。图甲所示的细胞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_。
(2)图乙中表示的染色体的是____(填a、b、c),表示的染色单体的是____(填a、b、c)。图乙中Ⅰ~Ⅳ中一定无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是__________。
(3)图乙中Ⅱ细胞类型所含有的四分体个数为_____。图乙中能表示初级精母细胞的细胞类 型是_______(填Ⅰ~Ⅳ)。
(4)已知果蝇的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某红眼雄果蝇与杂合红眼雌果蝇杂交,子 代出现一只基因型为XBXbY的果蝇,请写出导致其异常的原因为________。
42. 孟德尔曾利用豌豆的7对性状进行杂交实验,发现当只考虑一对性状时,F2总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于是其提出假说,作出了4点解释,最终总结出了相关的遗传定律。请以高茎(D)和矮茎(d)这一对性状为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豌豆茎的高矮属于一对_________性状,遗传上遵循____________定律。
(2)人们又把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称为_____。该对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分开的时间是_____(不考虑交叉互换)。
(3)如果遗传因子不是独立遗传而是融合遗传,则F2将不会出现严格的________现象。
(4)如果雌雄配子存活率不同,含D的花粉有1/2不育(其他假说内容不变),则F2中高茎:矮茎=__________。如果F1雌雄配子不是随机结合的,而是相同种类的配子才能结合(其他假说内容不变),则F2中高茎:矮茎=__________。
(5)根据现代解释,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
43. 回答下列问题:
(1)番茄的花是两性花,可自花受粉也可异花受粉。M、m基因位于其2号染色体上,基因型为mm的植株表现为小花。基因型为MM、Mm的植株表现为大花。R、r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基因型为RR、Rr、rr的植株表型分别为:正常成熟红果、晚熟红果、晚熟黄果。
①有一株番茄开的花为小花,果实有正常成熟红果、晚熟红果、晚熟黄果三种,该株番茄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
②将基因型为Mm的植株连续自交两代,F2中MM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将晚熟红果植株单独种植,再将得到的红果种子混合种植,F2中正常成熟红果所占比例为____。
(2)下图一表示番茄的花色遗传情况,图二为基因控制花色性状的方式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①利用该种植物进行杂交实验,应在花未成熟时对_____(填“母本”或“父本”)进行去雄,在去雄和人工授粉后均需要套袋,目的是______________。
②该植物花色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定律。图一F2紫花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F2中的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种。
③让图一中的F1进行测交,则后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④图二说明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 图1表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过程,图2所示的是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正确顺序: ______________。
(2)由图2实验结果分析,用于标记噬菌体的同位素是_________(填“35S”或“32P”)。请完成标记T2噬菌体的操作步骤;
①配制适合大肠杆菌生长的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用放射性标记的_________,作为合成DNA的原料。
②在培养基中接种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用此细菌培养T2噬菌体。
(3)图2实验结果表明,经离心处理后上清液中具有很低的放射性,请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需要_________。
①大肠杆菌的DNA及其氨基酸②噬菌体的DNA及其氨基酸③噬菌体的DNA和大肠杆菌的氨基酸④大肠杆菌的DNA及噬菌体的氨基酸
(5)若1个带有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其中带有32P标记的噬菌体有_________个,出现该数目说明DNA的复制方式是_________。
(6)在35S组实验中,保温时间和上清液放射性强度的关系为__________。
45. 下图甲表示某真核生物DNA片段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①~⑥表示物质或结构,a、b、c表示生理过程。回答下列有关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问题:
(1)图甲中a表示的过程称为_________,其特点是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图甲中b过程进行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__,所需的酶是_________。
(3)图甲中c过程需要的RNA是________________。决定丙氨酸的密码子是_________。图中编码 —天(冬氨酸)—色(氨酸)— 基因的模板链的碱基序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图甲中多肽③由60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则②中至少含有_________个碱基对。
(4)图乙所示过程的模板是_________(填序号),核糖体的移动方向为______________(填“右→左”或“左→右”),图中②③④⑤在图甲c过程完成后结构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