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多元面貌。
1、阿拉伯帝国
2、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3、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一)阅读课本第22页至第23页第一目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导学问题:
1、阿拉伯帝国的形成过程?
2、阿拉伯帝国的统治概况?
7C初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622年
穆罕穆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
632年
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7C中期
大规模向外扩张
8C中期
建立起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帝国的形成过程?
东到
印度河流域
西临
大西洋
北接黑海和里海
南包
整个半岛
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西南
尼罗河下游
“大食国”,当时唯一与中国大唐相提并论的国家
8—9世纪鼎盛,10世纪衰落,1258年被蒙古西征军灭
阿拉伯人一 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 比鲁尼
伊斯兰教以一神崇拜代替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以共同的宗教信仰把阿拉伯各氏族部落团结在伊斯兰的旗帜下,从而为打破氏族部落之间的壁垒,建立阿拉伯统一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穆罕默德自称是真主安拉派到人间来拯救世人的使者,宣扬顺从安拉的人死后可以进入天堂,这就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意为“和平”“顺从”,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穆斯林(顺从者)”。
伊斯兰教宣扬信仰唯一的真神——安拉,奉《古兰经》为根本经典,强调信仰与法律的统一。
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是什么关系?
2、阿拉伯帝国的统治概况?
政治:形成了以哈里发为中心的政教合
一的专制集权的统治体系
①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
和宗教大权;
②下设官僚机构辅助,重要的是宰相、
枢密院和财政部等,以掌管财政和税
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作为君主的哈里发,集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哈里发也是伊斯兰的最高精神领袖,直接管理麦加与麦地那这两处圣地,具有裁决纷争的权威……在哈里发之下,设有宰相、枢密院、财政部等,宰相负责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令状、文告之起草和颁布,财政部负责税收和支出。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经济:
①工商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
发展;
②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发达;
③城市发达: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首都巴格达,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中央,扼水陆交通之要冲,极盛时期城市人口多达150万,……巴格达码头经常停泊数百艘来自全国各地和各国的船只,其中也有中国商船。……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的香料、中亚的宝石、东非的象牙和金砂等,都经阿拉伯商人转销世界各地。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学思之窗: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①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凸显了其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桥梁作用。
②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区域内推动商品交流和贸易往来。
③阿拉伯商人凭借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开辟和疏通了连通三洲的陆上和海上商路,便利了广大区域的商贸交流。
文化:繁荣
※表现:
②交流与传播: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①吸收与融合:
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艺、科学、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阿拉伯数字
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
※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
医学百科全书
伊本·西那《医典》
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而通行全国的阿拉伯语和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教意识形态,则为它提供了必要前提。适应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发展的需要,帝国的统治者日益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到阿拔斯王朝时期,……他们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 8世纪中叶,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①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②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亚欧非交界处),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吸收融合;
③统治者的重视、兼收并蓄。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中世纪欧洲文化史上居于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正处于文化低潮的所谓“黑暗”时代。那时的西欧,在基督教文化垄断下,辉煌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几乎荡然无存,古典著作,鲜为人知。然而,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些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从此,欧洲重新发现了希腊学术著作,一股研究古典文化的气氛,油然而生,为欧洲新文化——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并且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数学、稻米、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丰富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阿拉伯人不愧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探究:阿拉伯帝国繁荣的文化成就对人类历史进程有何重大影响
对世界——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对西方:
①为欧洲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②把东方的技术发明传入西方,有利于后世西方社会的转型,也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条件。
对中国
阿拉伯的文学、天文学、医药学和数学等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阅读课本第23页至第24页第二目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导学问题:
3、奥斯曼帝国的建立过程?
4、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概况及其影响?
13世纪
奥斯曼人在两河流域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
服小亚细亚
14世纪
中期
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
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
分地区
1453年
灭拜占庭帝国,定都伊斯坦布尔
16世纪
后期
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3、奥斯曼帝国的建立过程?
世界历史上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波斯帝国(前6—前4世纪)
◎亚历山大帝国(前4世纪)
◎罗马帝国(前27—476年)
◎拜占庭帝国(395—1453年)
◎阿拉伯帝国(622—1258年)
◎奥斯曼帝国(1299—1922年)
4、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概况及其影响?
统治概况:
政治:苏丹专制,政教合一
经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
①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控制传统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使运抵西欧的货物不仅量少,而且比原价高8—10倍。于是,西欧的商人、贵族,迫切希望另辟一条绕过地中海东岸直达中国和印度的新航路。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
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6个世纪之久。
--宋保军《奥斯曼帝国与16世
中期旧商路的贸易复兴 》
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6个世纪之久。
--宋保军《奥斯曼帝国与16世中期旧商路的贸易复兴 》
影响:
①军事扩张:奥斯曼帝国大规模的对外扩张,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
②海外贸易:东西方贸易受到影响,促使西欧国家致力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③地区局势:征服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导致该地区民族关系极为复杂,国际关系紧张,为一战爆发埋下伏笔;
④文化传播: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阅读课本第24页至第26页第三目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导学问题:
5、笈多帝国与德里苏丹国各自的建立和统治概况?
6、梳理日本的兴起发展脉络?
7、大化改新的背景、时间、特点和影响?
8、幕府统治的背景、形成、特点和结束?
9、朝鲜的发展脉络及统治概况?
前14世纪,
雅利安人入侵
前6世纪—前5世纪波斯帝国入侵
前4世纪
亚历山大入侵
前4世纪—前2世纪孔雀帝国,第一个基本统一古印度奴隶制王朝
1世纪—4世纪大月氏入侵,建贵霜帝国
4世纪—6世纪 笈多帝国
13世纪—16世纪 突厥人入侵建立德里苏丹国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建立
政 治 统 治 中央
地方
宗教
4世纪,印度人建立
13世纪,突厥人建立
印度教(婆罗门教演变而来)
伊斯兰教(国教)
①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②国王直接控制恒河中下游。
大部分地区保留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地方划分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5、笈多帝国与德里苏丹国各自的建立和统治概况?
德里苏丹国疆域示意图
笈多帝国疆域示意图
1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类同,主要经典有《吠陀》《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摩罗衍那》等。印度教恪守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同时吸收佛教的“轮回”“业报”的教义,鼓吹人生有轮回,善恶有因果。印度教的主神是相互关联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即婆罗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如图从左至右)
◎三大主神
婆罗摩(大梵天):创造之神,是宇宙和天地万物(包括神、人)的创造者,被称为始祖。
毗湿奴(遍入天):赐福于人类的保护神。
湿婆(大自在天):苦行神和舞蹈之神。
法显旅印:
法显399年从长安出发,402年进入北天竺,后入中天竺(恒河流域),遍访佛教中心地,探寻佛教经典。411年从海路回国,413年回到东晋建康。法显将历经15年30国的印度求经见闻写成《佛国记),又名《法显记》
秦汉之际
中国人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日本发展
6-7世纪
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646年
开始“大化改新”
10世纪
中央集权体制瓦解,形成庄园,豢养武士
12世纪末
镰仓幕府建立,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17世纪
德川幕府建立,实行锁国政策
6、梳理日本的兴起发展脉络?
背景
①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②唐文化的影响
时间:646年
特点:学习和模仿中国
隋唐制度
孝德天皇
公元7-9世纪,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645年,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孝德天皇即位后,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645年即为大化元年,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影响: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7、大化改新的背景、时间、特点和影响?
日本平城京与唐长安城
建筑
唐代斗茶与日本茶道
部分假名与汉字
遣唐使船队
唐代服饰与日本服饰
背景:
①政治: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
②经济:庄园制经济形成
③社会结构:武士集团形成
形成:
12世纪末(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源赖朝(1147—1199)
10世纪时,日本社会经济制度又一次发生重大改变,班田制经济逐渐被封建庄园经济取代,武士集团开始形成,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12世纪末,武士集团控制了中央政权,天皇成为虚君,日本自此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在日本历史上,幕府统治共历三朝。1192年-1333年为源赖朝的镰仓幕府时期;1336年-1573年,为足利尊氏开始的室町幕府统治时代;1603年-1868年,为德川家康开始的江户幕府时代。
幕府(ばくふ)该词始自于古代汉语,"幕"意指军队的帐幕,帐篷;"府"指王室等收放财宝和文件的地方,本指将领的军帐,后演变成一种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其用法始于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
8、幕府统治的背景、形成、特点和结束?
特点:
①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中央
政府称号
②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③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
军的家臣
日本统治阶层示意图
武士道精神:名,忠,勇,义,礼,诚,克,仁。武上道精神是武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绝对服从主君,重言诺,轻生命,勇于战斗,曾被日本军国主义宣传利用。
结束:
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严重阻碍日本发展。1867年,德川幕府的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政治结束。
7世纪末
新罗
10世纪初
高丽
14世纪末
朝鲜
16世纪末
共抗侵略
4世纪
政权并立
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政权并立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制度;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朝鲜
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
李成桂与景福宫
9、朝鲜的发展脉络及统治概况?
发展脉络
方面 表现
政治 仿效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
选官 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
文化 传播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
统治概况
①中国的造纸术,促进阿拉伯文化的繁荣。
②日本大化改新,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实现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的过渡。
③朝鲜的新罗模仿中国唐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设三省六部制,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儒学经典和辞章治学广为传播。
在中古时代,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辉耀东西。结合本课所学,列举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出超”影响周边国家的主要史实。
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列岛、中南半岛的越南以及以后随着移民中南半岛及南洋群岛的大部分地区都曾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共同打造一个带有鲜明中华文化的文化圈。
拓展提升
课堂总结
中古时期的亚洲
阿拉伯帝国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
阿拉伯帝国的文化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
奥斯曼帝国的建立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政治领域、经济领域
中古时期的印度
(南亚次大陆)
中古时期的日本
中古时期的朝鲜
笈多帝国
得里苏丹国:建立、统治
笈多帝国的统治
印度教的兴起
大化改新
幕府时代的到来
背景:庄园经济、武士集团
形成:12世纪末,镰仓幕府的建立
结束: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个幕府
西亚
南亚
东亚
政教合一
多种宗教
中央集权
1. 阿拉伯帝国首都巴达格的邮政总局,曾编制了许多旅行指南,指南中记载了各驿站的名称和各站之间的距离,许多驿站位于今叙利亚、伊朗、中亚等地。据此可推知,阿拉伯帝国
A.鼓励长途贩运活动 B.重视交通工具的革新
C.开辟了亚欧新商路 D.注重传播本民族文化
A
2.9世纪初,在阿拉伯帝国哈里发的组织下,柏拉图、托勒密、盖伦、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腊人、印度人和波斯人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的译本经整理、注释之后,相继问世。可见,阿拉伯帝国
A.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复兴 B.成为东西方文学交流桥梁
C.积极吸收全世界的文化 D.奉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D
3.《全球通史》中写道:“奥斯曼帝国辽阔的边地提供了巨大的自由贸易区,所有这些货物都可以在那里畅通无阻地买进卖出。帝国地处陆,海会合处。”奥斯曼帝国这一状况
A.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C.为帝国长期繁荣奠定基础 D.导致东西贸易通道被垄断
B
4.如图中人物的主要事迹是
A.制订两河流域最早的成文法典
B.在阿拉伯地区创建伊斯兰教
C.作为穆罕默德继承者扩张阿拉伯帝国
D.率军亲征攻灭拜占庭帝国
D
5.据古印度诗集《梨俱吠陀》描述,不同种姓是由巨人普鲁沙身体不同部分转化而成。经学者研究,这可能是婆罗门教祭司后来补进去的。若这一推测成立,祭司的目的是
A.维护君主统治 B.树立婆罗门教的权威
C.强调职业世袭 D.证明种姓制度合理性
D
6.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将全国土地宣布为“公地(天皇的土地)”,自由民为国家“公民”,并授予“公民”一定的土地。这一举指
A.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 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确立了天皇统治地位 D.削弱了幕府割据势力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