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圆玄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圆玄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8 22:1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圆玄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明清小说评点家们往往喜欢将小说与《史记》比附,在与《史记》比附的评点过程中,他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金圣叹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就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其中著名的理论有“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
“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的“事”意思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之“事”乃实有之事系本真之事,后者之“事”乃虚构之事,即逼真之事。“以文运事”是根据“事”而“算计”成文,“因文生事”则要顺着“笔性”“削高补低”。
金圣叹认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游传》是“因文生事”。
金在《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第二十八回回评中云:“夫修史者,国家之事也;下笔者,文人之事也。国家之事,止于叙事而止,文非其所务也。若文人之事,固当不止叙事而已。必且心以为经,手以为纬,踌躇变化,务撰而成绝世奇文焉……司马迁之书,是司马迁之文也,司马迁书中所叙之事,则司马迁之文之料也。
金圣叹认为“史”可以止于“事”,但司马迁不满足于“史”的叙事,而志在“文”在记录人物言行和事件发展时,他较多地采用生活化的细节以突出人物的性格,使《史记》文采恣肆。“所叙之事”乃“文之料”,“以文运事”即作者算计先生成之事,写成的仍然是“史”,但“以文运事”的加入使“史”带上了“文”的色彩,金圣叹将《史记》与“杜诗”《左传》《西厢》《庄子》“韩文”一起列为“才子书”,说明他是以“文”的眼光看待《史记》的。
史书之“以文运事”,既强调作者要尊重“事”,又强调作者要注意运用“文”的技巧。
《史记》之所以没有沦为史实的干巴巴的罗列和编排,全在乎司马迁文才之高,他在史料和史实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让“事”皆着我之色彩。“以文运事”之“运”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从“事”的层面上讲,史书在面对史实的时候,只能按服事实本来的样子写,不能将甲事写成乙事,也不能将甲某写作乙某。但当它作为“文”时,便有了独立的文体地位,它不必按照事实发生的前后顺序平铺直叙,对于历史事件,他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识判断其轻重缓急,对于历史人物,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文中赋子情感,历史事件千头万绪,写作者可以以“文”的方式对其加以统摄。
对于小说中的“因文生事”,金圣叹则在“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中说明小说中“文”与“事”之区分:
如此篇武松为施恩打蒋门神,其事也;武松饮酒,其文也;打蒋门神,其料也。饮洒,其珠玉锦绣之心也。……凡若此者,是皆此篇之文也,并非此篇之事也,如以事而已矣,则施恩领却武松去打蒋门神,一路吃了三十五六碗酒,只依宋子京例,大书一行足矣,何为乎又烦耐庵撰此一篇也哉 (第二十八回回前评)金圣叹认为武松饮酒是“文”,他对武松之饮酒大加评论,认为饮酒之时的酒令,酒题等等都是“因文生事”的“文”,而非事,醉后打蒋门神才是所生之“事”
“事”与“文”的关系相辅相成,在史作中,“事”为“文”之料,在小说中,“事”又因“文”而生发,但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文传而事传”,“事”的传世,需借助于作者惨淡经营的“文”,若无“文”,则无“绝世奇文”。
——摘编自曾小霞《“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试析》
材料二:
“史书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和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金圣叹认为,“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吃苦事”。其中“运”是算计,金圣叹在《水浒传》二十八回评道:“是故司马迁之为文也,吾见其有事之巨者,而隐括焉;又见其有事之细者,而张皇焉;或见其有事之阀者,而附会焉;又见其有事之全者,而轶去焉;无非为文计,不为事计也。”所谓“张皇”“隐括”“附会”“轶去”等即是对历史事实的加工、算计。绝对客观的史著是不存在的,但历史不管如何代言、虚拟,毕竟难以任意飞翔,仍有一个“真实”的底本在,所以“史公高材,也必定是苦事”,“以文运事”之“运”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
小说则不然,它是一种创造。是“顺着笔性,削高补低都由我”且按照“未必然之事而必定然之文”的方法创造一个世界。《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因文生事”之“生”就是根据表现文心才华的需要,对“文料”按照“笔性”的要求“削高补低”式的虚构创作过程。
这个“笔性”是指什么呢 我们可以看看金圣叹某些章节的具体评论来加以分析。如“鲁达遇着金老,却要转入五台山寺。夫金老则何力致鲁达于五台山乎 故不得已,却就翠莲身上,生出一个赵员外,所以有个赵员外者,故是鲁达入五台山之线索,非代州雁门县有此一个好员外,故在鲁达文中出现也”,赵员外是鲁达向五台山过渡的人物而已。作者对赵员外这个人物的“虚构”就是因文生事的“生”,而此“虚构”又必须遵循“笔性”,这里所谓的“笔性”就是文章情节构造的内在逻辑与张力,也是作者为了某个意图的实现而根据已知现有的情节创造出下一个情节或人物的材料组织安排方式所遵循的原则。这种安排不能超出可理解的范围,须符合情节构造与人物塑造的内在规律。
要之,“以文运事”的“算计”过程与“因文生事”的“削高补低”都不能离开写作主体有目的的加工。在“算计”与“削高补低”这一点上,史书与小说具有一定的共通性。由此我们只能说金圣叹只是部分地解决了小说与史书的区别划界问题。
——摘编自论文《“因文生事”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金圣叹在评点小说时已经认识到小说和史书的区别,我们可以从他的“以文运事”“因文生事”的理论中窥见一斑。
B.金圣叹认为《史记》面对史实是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的,但其中也有作者的主观剪裁和虚拟。
C.“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中的“事”同名但内容不同,它们只有在事件真实方面才存在着一致性。
D.“以文运事"中运是“算计”,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而又受“真实”底本的约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史作中,“事”为“文"之料;小说中,“事”因“文”生发;其中“文”的内涵是一致的。
B.金圣叹认识到小说和史书的区别,但只是部分地解决了小说与史书的区别划界问题。
C.酒生李小二夫妻并非真谓林冲有这样一个相识,这是按照“笔性"的原则为林冲逃了一命虚构出来的人物。
D.“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不管有多大的区别,两者都离不开作者对“事”进行有目的地加工。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以文运事”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史书中写奴婢言语,“开口即之乎者也,非文即理",说出不近情理之言。
B.冯梦龙云:“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依附)其人”,小说的问题不在于事真事假,而在于理真。
C.金圣叹认为《三国演义》太拘泥于史实,实是“官府传话奴才”,虚构上远不如《水浒传》。
D.钱锺书云:“史家追叙真人实事,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付度之,揣摩之,入情合理。”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提到“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这一理论,请结合文本分析两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水莲
侯发山
常言说,千里姻缘一线牵。那么,维系水莲和治河的爱情的这根“线”就是淮河。庚子年上半年,水莲作为医护人员参加河南医疗队驰援武汉工作,安徽阜阳的治河给武汉运送爱心菜。一个极偶然的机会,两人认识了。水莲随口问道:“父不是都是水利工作者 ”治河知道水莲话里的潜台词,说:“我家住在淮河边上,父辈是农民,曾吃过淮河泛滥的苦头,父亲便给我起名治河。”
“这么巧啊,我家也在淮河边上,信阳淮滨。
水莲惊讶地说。治河幽默地说:“我把河治理好了,水莲才能永远灿烂。”水莲忍俊不禁。几句话下来,两个不同省份的人,距离一下子拉近了。然后他们添加了微信,一来二去,彼此有了好感。
水莲找了几个男友,都因与爸妈的意见不合而黄了。妈妈对未来女婿的要求,代表了当下大多数丈母娘的观念:有房,有车,有资产。爸爸呢,比较传统一点,说穷没根,富没苗,只要孩子勤奋本分就中。孩子好才是硬道理。这就给水莲找对象增加了难度,毕竟十全十美的小伙子尚属凤毛麟角。认识治河后,水莲觉得他既符合爸爸的要求,也能达到妈妈的标准。治河是大学生,回乡创业的。他家里有两层小楼,也有小车,有三个鱼塘,2018年投了上百万元的鱼苗。
结束驰援任务后,水莲瞒着爸爸妈妈去了治河的老家。说实话,她是想验证一下真伪。这年头,不得不防。治河在微信上开玩笑说,你要是一条鱼就好了,从上游游下来就能见到我。两地相距七十多公里,水蓮开车用了一个半小时,按照治河发的位置,导航到了目的地-王家坝。治河并没有说谎,他家的两层小楼是前年刚刚盖的,金碧辉煌,很是气派。三个鱼塘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仓库,货车,一应俱全……在农村,这样的家底已经很是出类拔萃了。治河的父母也都是实在、厚道的农村人,跟水莲也能说到一起,像是多年不见的老亲戚。
水莲回到家,对爸妈彻底坦白了。这一次,爸爸和妈妈的意见空前一致,而且答应了水莲和治河农历七月初七订婚。七月初迹续的几场大雨,使得淮河水位暴涨。一旦决堤,水莲家的二百亩莲子种植基地就要毁于一旦。这个莲子种植基地可是她家的全部家当啊!当年投入30万,贷款10万,种植生态无公害莲子。采用“莲鱼共养”“种养共存”的经营模式养殖田螺、虹鱼、泥鳅,还在莲子基地中建了步行观赏走廊、休闲亭子。去年还完了全部债务,实现了盈利。今年还打算建特色餐馆和农家民宿,提供观赏、游玩、吃住一条龙服务。爸爸和妈妈担心有个闪失,日夜守候在莲子基地。村干部已经要求几次,让他们撤出基地,他们还抱着幻想,河堤不会垮,基地没事。村干部没办法,打电话让水莲回来做父母的工作。
趁着下午休班,水莲开车回到了自家的莲子基地。西后初晴,那田田荷吐上带着晶莹的水珠,有的像反撑开的伞,有的像绿色的圆盘,有的像子。一枝枝荷花,有红色的,有粉色的,有白色的,亭亭玉立、千姿百态,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开了两三片花瓣儿,像含差的脸蛋……若是毁了,不知道爸爸妈妈会伤心成什么样子。
听到汽车喇叭声,爸爸和妈妈迎了出来。“孩子,咱的基地保住了。”妈妈一边说一边擦拭着眼角。爸爸说:“淮河水位下降了,大堤没事了。”水莲晃了晃手机,一脸忧郁地说:“爸,妈,我刚在回来的路上得到治河的消息,他们家被洪水冲了,鱼塘、房子都没了。”“人没事吧 ”爸爸着急地问。水莲说:“人没事,政府已经安置了。”
妈妈迟疑了一下,说:“既然这样,订婚还是缓一吧。”
“妈,你说哈呢!”水莲急得差点哭出声来。
妈妈说:“他家都没了,咋订婚 ”
“妈,你知道吗,王家坝的百姓是为了上游和下游的安全,开闸放水,把水引到了自己的家园…”话没说完,水莲已经呜咽起来。
“告诉治河,订婚的日子不变。”爸爸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
“他没家了,在哪里订呢 ”水莲像是回答爸爸的话,又像是自言自语。
“谁说没家 咱是一家人嘛,咱的家也是他的家,让他们全家都过来。”妈妈说,“咱的基地也正需要帮手呢。”爸爸点点头。
水莲笑了,一张脸如同水塘中盛开的荷花,清秀脱俗,娇羞妩媚。
补记:2020年7月23日,安徽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转移安置群众19.5万,闸口开闸76个小时左右,蒙洼蓄洪区共蓄洪3.75亿立方米,淮河王家坝段水位下降至28.28米,“上保河南,下保江苏,保住了整个华东地区”。(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以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背景交代了水莲与治河相识的原因,既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又奠定了本文温情的基调。
B.由文章中可以看出,对于未来的女婚,水莲的妈妈看重的是物质条件,而水莲的爸爸更看重人品,两个人的标准不一样。
C.文章在介绍治河和水莲的家庭情况时,提到了“大学生回乡创业”“莲子种植基地”“农家民宿”等内容,富有时代气息。
D.当听到治河家被洪水冲了后,水莲的妈妈所说的话体现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女儿着想的思想狭隘之人。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画线部分运用比喻等手法,从形状和色彩的角度写荷花之茂盛,既突出了水莲父母的勤劳能干,又从某种程度上交代了他们不肯离开基地的原因。
B.文章使用反衬的手法,先写水莲之前几个男友都因爸妈意见不合而黄了,而到了治河这里,她爸妈的意见空前一致,并直接答应订婚,以此衬托出治河家境优越。
C.文章后半部分主要采用对话形式展开,在体现人物性格的同时,加快了行文的节奏,推进情节发展,让读者的喜怒哀乐跟随人物的情感变化而变化。
D.文章正文结尾对水莲的描写,照应文章的标题和前文对荷塘的描写,在直接写出水莲美丽的外表的同时,衬托其心灵之美,升华了文章主旨。
8.小说结尾加的一段补记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侯发山的小说透露着质朴的多土气息,请结合本文加以简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国家之任贤而吉,任不肖而凶,案往世而视己事,其必然也,如合符。此为人君者,不可以不慎也。阖闾吴战胜无敌于天下,而夫差以见禽于越;穆公以秦显名尊号,而二世以劫于望夷。其所以君王者同,面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是故成王处襁褓而朝诸侯,周公用事也。赵武灵王五十年而饿死于沙丘,任李兑故也。桓公得管仲九令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故魏有公子无忌,削地复得;赵任蔺相如,秦兵不敢出。由此观之,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贤佐者士归之。卫君问于田让曰:“寡人封侯尽千里之地,赏赐尽御府缯帛,而士不至,何也 ”田让对曰:“君之赏赐,不可以功及也;君之诛罚,不可以理避也。犹举杖而呼狗,张弓而祝鸡矣;虽有香饵而不能致者,害之必也。”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 ”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 ”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飞。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晋荆战于邓,晋师败绩。荀林父将归请死,景公将许之,士贞伯曰:“不可。今天或者大警晋也。林父之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今杀之,是重荆胜也。”景公曰:“善!”乃使复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桓公得管仲/九令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B.桓公得管仲/九令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C.桓公得管仲/九令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D.桓公得管仲/九令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不肖而凶”与“夙遭闵凶”(《陈情表》)两句中的“凶”字含义相同。
B.“成王处襁褓而朝诸侯”与“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两句中的“朝”字含义相同。
C.“寡人封候尽千里之地”与“智者尽其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尽”字含义不同。
D.“齐桓公使管仲治国”与“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两句中的“治”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君主如果想要在国家治理上有显赫成绩名垂后世,在用人方面就一定要慎重,这都是经过历史事实验证的。
B.卫国的国君因为德才兼备的贤人没有来卫国辅佐他而感到困惑,田让毫不客气地指出问题所在,即赏罚的标准模糊。
C.齐桓公任用管仲治理国家,但一开始的效果并不好,对管仲推崇的孔子由此认为没有君主的支持,贤才也难有成就。
D.荀林父打了败仗,惹得晋景公心中恼怒,要杀他,幸亏士贞伯替他说情,才得以逃脱罪名,恢复了将军职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
(2)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
14.孔子说管仲“得此三权者”,桓公才能称霸天下,请概括出这三种权力的内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本诗作于诗人被“赐金放还”,离开京城,已漫游十年之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歌情景交融,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了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B.诗的首句描写了自己的感受,赋予客观景物主观化特性,突显出清溪水色的特异。
C.诗的颌联借问新安江,用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
D.此诗的诗眼是“行”,围绕诗人在清溪的行踪表现他对清溪的喜爱,情由境出。
16.日本汉学家近藤元粹在《李太白诗醇》一书中点评此诗“五、六笔有画致,七、八使人凄然”,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在《蜀道难》中,作者运用“五丁开山”的典故,来写出开辟蜀地艰难的两句是:
“ , ”。
(2)《客至》中描写绿水缭绕,鸥鸟盘旋,春意荡漾的美丽春景,但又在其中蕴含了寂寞之情的语句是:
“ ”。
(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崇仰真理,当仁不让,有强烈的道德觉醒意识(自我意识)的句子是:
“ , ”。
(4)《蜀相》中,以乐景来表达作者哀愁惆怅之情的两句是:“ , ”。
(5)《扬州慢》中用“桥边红药”表现“寂寞开无主”的荒凉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乡村直播发展迅速,无论是大叔大妈,还是少男少女,都八仙过海, ① ,尽情展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大力叫卖当地的土特产(特别是红薯)。网上还出现了很多引发广泛关注的与当地红著的育菌和栽种、收获和储存、销售和加工有关的视频。
一些主播并不是只想着直播带货赚钱,他们还直播当地的山山水水和人情趣事,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② 感染了很多人。新时代,在广袤的乡村,他们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事业 ③ ,接续奋斗。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 ① 。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品茶之风仍然盛行,汉族还有以茶代礼、以茶会友的习俗。潮州工夫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作为中国茶道的代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的煎茶道、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
中国的饮茶文化尤为注重 ② 当客人来访,可在征求客人意见后选用合适的茶叶和最佳茶具待客,泡茶前要认真清洗茶具。以茶敬客时,要注意茶叶的适当拼配。主人在陪客人饮茶时,要注意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随喝随添,使茶水水温适宜,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一杯茶水,凝聚了中国饮茶文化的待客之道。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首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因而,中国人热衷于茶艺,不仅是喜爱茶的味道, ③
20.下列句子中的“风”和文中画横线句子的“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中央号召向孔繁森学习后,全国各地闻风而动。
B.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股盛,国以富强。
C.作家水运宪在长沙雨花区采风,用独特视角探寻雨花创新发展的文化价值。
D.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内卷”作为一个学术术语,起初用来表示“一种内部不断精细化的文化现象”。2020年以来,“内卷”一词逐渐走入大众生活中,开始用来表示内耗或者付出的努力更多,但是得到的回报不变甚至更少的一种现象。形成“内卷”的原因大概有:社会进化、资源减少、竞争加剧、个人要求提高……
对待“内卷”,关键在于心态:你可以笑看风云,不被外物裹挟;你可以投入某种行业,乐之好之而感觉不到“卷”;你也可以进入圈内,把“卷”当成个人能力的最佳证明;你还可以跳出“卷”的圈子,另辟蹊径……
以上材料对正处于高二转折期的你有何启示?请你结合材料和个人体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圆玄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语文答案
1.C 2.A 3.D
4.①首先提出“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并阐释其内涵;
②接着以《史记》《水浒传》为例,阐释“以文运事”“因文生事”中“事”与“文”的区别;
③最后指出“事”与“文”的关系。
5.①材料一侧重阐释“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的“事”与“文”的区别,并指出“事”与“文”的关系;②材料二侧重讲“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运”和“生”的含义,并指出两者都离不开写作主体有目的的加工。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存在着一致性”错误。“以文运事”的“事”指的是本真之事,“因文生事”的“事”是虚构,是逼真之事。可见,它们在事件真实方面不是一致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A.“内涵是一致的”错误。史作和小说中“文”的内涵不一致,史作中的文指的是文采,小说中的文指的是小说创作中的艺术构思。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A.不符合“以文运事”内涵中要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
B.体现“因文生事”的内涵;
C.谈的是《三国演义》在虚构艺术上不如《水浒传》Q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材料的行文脉络的能力。
材料一共有9段。第一段,通过对明清小说家们对小说与《史记》比附,引出金圣叹的看法“其中著名的理论有‘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第二段,具体阐释“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的内涵;即文章首先提出“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并阐释其内涵。
第三段,指出“金圣叹认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游传》是‘因文生事’.”;第四到八段,以《水浒传》为例,阐释“以文运事”“因文生事”中“事”与“文”的区别。
第九段,由“‘事’与‘文’的关系相辅相成,在史作中,‘事’为‘文’之料,在小说中,‘事’又因‘文’而生发,但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文传而事传’‘事’的传世,需借助于作者惨淡经营的‘文’,若无‘文’,则无‘绝世奇文’可知,指出“事”与“文”的关系。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
材料一首先提出话题“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然后用大量的篇幅以《史记》《水浒传》为例,阐释“以文运事”“因文生事”中“事”与“文”的区别;最后指出“事”与:“文”的关系;再结合标题“‘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试析”可知,材料一侧重阐释“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的“事”与“文”的区别,并指出“事”与“文”的关系。
材料二:
材料二共有4段,第一段,结合“‘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吃苦事’。其中‘运’是算计”“‘以文运事’之‘运’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侧重讲“以文运事”中“运”的含义;
第二、三段,结合“《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因文生事’之‘生’就是根据表现文心才华的需要对‘文料’按照‘笔性’的要求.‘削高补低’式的虚构创作过程”可知,侧重讲“因文生事”中“生”的含义;
第四段,结合“要之,‘以文运事’的‘算计’过程与‘因文生事’的‘削高补低’都不能离开写作主体有目的的加工”两者都离不开写作主体有目的的加工。
6.D
(D项“自私自利”、“思想狭隘”错,由文中的“谁说没家 咱是一家人嘛,咱的家也是他的家,让他们全家都过来”可以看出水莲的妈妈并不是一个自私自利、思想狭隘之人,而是一个淳朴、善良、有大局观的人。)
7.B
(B项以偏概全。除了能衬托出治河家境优越,还能衬托出他勤劳本分。)
8.
①补记部分补充交代时代背景,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更能打动读者;
②通过补记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能凸显以治河为代表的人物的优秀品质;
③补记的内容更能凸显文章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主旨。(一点2分,三点6分)
【补记的作用】
第一点是交代时代背景,增强真实感,两个说法有其中一个即可,其它说法不采纳,譬如说使情节完整,使人身临其境,丰富情节等皆不给分;
二是反映人物品质,品质一定要明确写出来,不能写“美好的品质”、“百姓的伟大”、“治河的可贵品质”这些表述都不得分,要具体写出: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舍己为人、顾全大局、公而忘私等等可得分;
第三点是主旨,只写升华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旨,没有写出主旨的具体内容不得分;
写出:同舟共济,团结一心、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患难与共、团结一心、共度时艰、人间大爱、人性之美等等都给分;
另外,有些同学答题超出了答题横线区域,扫描扫不到,改卷老师看不全答案,就没有赋分,这一点要提醒各位同学注意。
9.①语言质朴。(特征1分)文章用个性化、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如“穷没根,富没苗,只要孩子勤奋本分就中”等语言具有乡土气息(结合文本分析1分)。
②人物形象质朴。(特征1分)文中的人物名字富有乡土气息,比如“治河”“水莲”这两个名宇富有乡土特色;(结合文本分析1分)。
③题材质朴。(特征1分)从环境看,“鱼塘”“莲鱼共养”“种养共存”“农家民宿”“观赏、游玩、吃住一条龙服务”等带看当下新农村的典型特征。(结合文本分析1分)
④人情质朴。(特征1分)文章通过一次洪灾再现汛情期间各地农民相互帮助、人们相互支持的情景,透露着质朴的人性美,蕴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结合文本分析1分)
(一点2分,三点6分。)
10.B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齐桓公得到管仲后,多次联合诸侯,让天下统一得到匡正,失去管仲后,任用了竖刁易牙,死后却不能下葬,成为天下的笑柄。荣辱同时施加在一个人的身上,就在于他所任用的人(是否适当)。“一”,副词,一概,修饰“匡”,作“匡”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管仲”作“失”的宾语,构成动宾关系,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B。
11.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A.“两句中的‘凶’字含义相同错误,二者含义不同:第一个“凶”指国势的凶险;第二个“凶”指不幸的事,特指丧事。句意:任用佞臣治理国家国势就会凶险。/小时候就遭遇不幸的事。
B.“两句中的‘朝’的含义相同”正确,两个“朝”都是使动用法,使……朝见。句意:所以周成王在襁褓之中就让诸侯来周朝朝见。/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
c.“两句中的‘尽’字含义不同”正确,第一个“尽”指全部用上;第二个“尽”指使……完尽;用尽。句意:寡人我分封属下不吝惜我国家的土地。/聪明的人竭尽他的智谋。
D.“两句中的‘治’字含义不同”正确,两个“治”的含义不同;第一个“治”指治理;第二个“治”指治罪。句意:齐桓公让管仲治理国家。/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
故选A。
12.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幸亏士贞伯替他说情,才得以逃脱罪名”错误,士贞伯并非替荀林父说情,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说服晋景公不要处死荀林父。故选D。
13.(1)都一样是君王,但所创造的功业却不相同,是因为他们所任用的人不同(造成的)。
(2)桓公就立管仲为仲父。于是齐国大治,而后又称霸天下。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的原因;“功迹”,功业;“所任”,任用的人;“……者……也”,表判断。(2)“以(之)为”,让他成为;“安”,安定、繁荣;“遂”,于是;“霸”,称霸。
14.(1)任命管仲为上卿(2)赐给管仲一年的赋税;(3)立管仲为仲父
参考译文: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国家任命贤人治理国家就会安定太平,任用佞臣治理国家国势就会凶险,考查历史事件再联系当今的现实,这是必然的,就像符契相合一样丝毫不差。这就是作为国君的人不得不慎重的原因。闽闾因为吴国战无不胜而无敌于天下,但(他的儿子)夫差却被越国俘虏;秦穆公凭借秦国来让自己成为霸主,但(其后代)秦二世却在望夷宫被杀。都一样是君王,但所创造的功业却不相同,是因为他们所任用的人不同(造成的)。所以周成王在襁褓之中就让诸侯来周朝朝见,是因为当时是周公执学朝政。赵武灵王在其即位五十年时却饿死在沙丘,是因为任用李兑的缘故。齐桓公得到管仲后,多次联合诸侯,让天下统一得到匡正,失去管仲后,任用了竖刁易牙,死后却不能下葬,成为天下的笑柄。荣辱同时施加在一个人的身上,就在于他所任用的人(是否适当)。所以魏国有公子无忌,失去的土地又失而复得;赵国任用蔺相如,秦兵不敢侵犯赵国。由此看来,国家如果没有贤人的辅佐,能够建立功业成就名声、让危险的地方安定让绝嗣的国家得以承继的,从来就没有过。所以国家不求大,而要务得民心;臣佐不求多,而要务求贤才。得民心的人,百姓追随他;有贤臣辅佐的人,士人归附他。卫君向田让问政:“寡人我分封属下不吝惜我国家的土地,赏赐不吝惜府库中的财物,士人却不来(我的国家),这是为什么啊 ”田让回答说:“大王您的赏赐,不因为有功而得到,您的处罚也不能因为恪守规则而避免。这就像举着棍子而招呼狗过来,张着弓来吸引鸡过来。即使有诱人的香饵也不能让它们来,是因为这里有让它们受害的因素。”齐柜公让管仲治理国家,管仲回答说:“低贱的不能凌驾于高贵之上。”于是桓公任命管仲为上卿,但国家并没有达到大治。桓公问(管仲):“什么原因 ”管仲回答说:“贫穷的人不能让富裕的人(为自己办事)。”于是桓公赐给管仲一年的赋税,但是国家还是没有达到大治。桓公问:“什么原因 ”管仲回答:“(与国王亲属关系)远的无法管制(与国王亲属关系)近的。”于是桓公就立管仲为仲父。于是齐国大治,而后又称霸天下。孔子说:“即使以管仲的贤能,如果不能得到这三种权力,也不让他的君王面向南面而称霸啊。”晋国与楚国在邓这个地方交战,晋国战败。荀林父回来后请求国君处死自己,晋景公想同意,士贞伯说:“不能这样。今天的事或者就是上天对晋国的警告。荀林父侍奉君王,在朝廷上想着尽忠君王,退朝后想着自己有何过错,怎样补救,这是国家的屏障啊。如果今天杀了他,是让楚国又一次战胜啊。”晋景公说:“好!”于是恢复荀林父领兵的权利。
15.D(3分)
解析:诗眼是“清”,不是“行”。全诗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从首联“清我心”的主观感受,到颔联以新安江比不上清溪的清澈见底,到颈联的比喻,都是围绕清溪的清澈,没有突出诗人的行踪。
16.(6分)
颈联有画致: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以群山比作屏风(手法1分)。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诗句分析1分),就如人行走在明镜中,鸟在屏风中飞翔。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画面感强,诗中有画等。(画致解释1分)
尾联凑然:入晚时猩猩的声声啼叫,创造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消寂境界(诗句分析1分)在诗人听来,猩猩的啼叫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1分)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落寞郁闷的情绪(1分)。
17.
(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3)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5)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8~19题答案】
【答案】18.①各显神通②溢于表③添砖加瓦
示例:①网上还出现了很多视频,②这些视频引发了广泛关注,③这些视频与当地红薯有关,④视频内容包括红薯的育苗和栽种、收获和储存、销售和加工。
20.B(3分)
解析:文中画线句的“风”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风气、习惯等,B项中的“风”意思与其一致。A项中的“风”是指消息,传闻;C项中的“风”,是指与作家创作或研究有关的社会生活、自然现象。D项中的“风”是自然现象,指东风。
21.(6分)
示例:
①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
②泡茶与敬茶的礼仪(待客之道)
③更是享受饮茶过程中的乐趣(评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作文题目重温
“内卷”作为一个学术术语,起初用来表示“一种内部不断精细化的文化现象”。2020年以来,“内卷”一词逐渐走入大众生活中,开始用来表示内耗或者付出的努力更多,但是得到的回报不变甚至更少的一种现象。形成“内卷”的原因大概有:社会进化、资源减少、竞争加剧、个人要求提高……
对待“内卷”,关键在于心态:你可以笑看风云,不被外物裹挟;你可以投入某种行业,'乐之好之而感觉不到“卷”;你也可以进入圈内,把“卷”当成个人能力的最佳证明;你还可以跳出“卷”的圈子,另辟蹊径……
以上材料对正处于高二转折期的你有何启示 请你结合材料和个人体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关键词
定义关键词(概念)
【列提纲】
标题
中心论点
分论点①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材料提到,自2020年以来,“内卷”一词逐渐走入大众生活中,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并且从“社会进化、资源减少、竞争加剧、个人要求提高……”等方面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由材料“对待‘内卷’,关键在于心态:你可以笑看风云,不被外物裹挟;你可以投入某种行业,乐之好之而感觉不到‘卷’;你也可以进入圈内,把‘卷’当成个人能力的最佳证明;你还可以跳出‘卷’的圈子,另辟蹊径……”来分析,材料的重点应是如何对待“内卷”的问题,这也是本次作文学生立意的抓点。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的相关立意。
【参考立意】
①不盲从努力,拒绝无效内卷。 ②无惧他人“内卷”,我自岿然不动。
③要做就做最好,做“卷”中强者。 ④跳出内卷,不必焦虑。
【范文】
远离“内卷”,着眼未来
最近,“内卷”这个词火了。“内卷”的本意,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然而这个词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屡次出圈,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网络讨论。而如何破解“内卷”,似乎成为了很多人有待破解的难题。我个人认为,要远离“内卷”,着眼未来。只有远离此事,着眼未来,才能在乏善可陈的内卷世界中闯出一番灭地。
远离内卷,需要一颗敢于尝试的创造心。大胆的改变总是比无趣的重复重要。肯德基创始人哈兰·山德士生于美国一偏僻农庄,家境贫寒,父亲早逝。年幼的他只好到肯塔基谋发展。四十岁时,他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在加油站众多餐馆之间另开了一家。所有人都在做着冗长重复的无用功。在这样的死循环中,山德一首先想到了做炸鸡的变通,他每天拿着自己的炸鸡配方沿街推销,终于等到了愿意与他合作的人,这也终使他一鸣惊人,成为闻名遐迩的“山德士上校”。是什么使山德士在困境中勇于改变且懂得如何去改变 正是他心中面对困难险阻丝毫未减的创造力使他突破思想的禁锢,一飞冲天。设想,倘若他面对这般窘况安于现状而非寻求变通,那么当他泯然于众人之后,几十年后称霸世界快餐行业的也许就会变成某位像小丑一样的怪叔叔了。
远离内卷,需要一颗不甘平凡的上进心。爱迪生的童年生活非常困苦,他常与一众小孩在火车上兜售报纸。一次卖报时,他被粗暴的列车员打聋了耳朵,他却因此更加努力。暮年在接受采访时,他对此时却幽默地说道:“感谢那位先生使我清净下来专心研究。”老舍九岁时在好心人的资助下上了小学。从一字不识的贫苦小孩到举世闻名的大作家,用罗常的话来形容他“把力量蕴蓄在里面而不轻易表现出来”。诸位请看,古今中外,凡是有大成就者都能为了自己的。梦想怀揣着一颗不顾世俗因素阻碍的上进心,在困境中冲破物质的贫乏,终成一代伟人。
远离内卷,需要一颗不慕名利的平常心。对名利的追求只会使人陷入更高一层的内卷当中。钟南山院士在疫情肆虐期间奔赴全国各地,疫情防控细致入微。但想必各位都看过这样一张照片:钟老在某越高铁上与普通乘客一样地靠在椅子上小憩着。这对于一位知名人物来说实是有些平凡。一眼望去,当红流量明星出行无不是高端跑车,豪华游艇,私人飞机为底色辅以无数保镖随行,排场更是越做越大;但看回钟老,本已全球闻名,工作时却仍与普通人别无二致。面对这样的“明星”,我们甚至可以说钟老是“反向内卷”,这不是所谓“内卷”,而是一种宏大的格局,是伟人的思想,是那些当红小生们永远都到达不了的早已摆脱内卷的精神高度。
的确,我们身处竞争激烈的高二阶段,都真切感受到“内卷”的压迫感,甚至有的同学付出努力却看不到进步的空间而失去奋斗的动力。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待“内卷”:我们需要“内卷”,拒绝“躺平”,但没必要被“内卷”挟裹乱了方寸。坚定奋斗目标,朝着它一步一个脚印迈步向前,就无须惶恐和失落。同样,个体的劳作奋斗也需要精神世界的安顿。正因为日益增速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或许会让人感到压力,所以我们年轻人更应对自己充满信心,不畏失败烈火的淬炼,只为锻造披荆斩棘的利刃;无惧困难风雨的洗礼,只为拥抱冲破阴霾的骄阳。
最后,我还想补充一点,现在社会舆论对部分年轻人不积极改变现状的做法颇有微词。这当然只能代表社会上一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我相信更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还是乐于拼搏,敢于争先的。希望国家能为年轻人创造更多发展机遇,进一步做好社会兜底保障工作,更加重视人们对于意义感和公正感的追求,让他们避免受到内卷的困惑,以更加热情、饱满的状态面向未来。
【点评】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 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