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9 15:4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探索共和
1911
10.10
武昌起义
南京
临时政府
1912.1-4
缔造共和
北洋政府
1912-1928
1927-1948
南京国民政府
破坏共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
确立、完善共和
1927-1937
国共十年对峙
革命根据地
1931-1945
抗日战争
抗日根据地
1946-1929
解放战争
解放区
第三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
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族平等和中华民族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一、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1912年4月)
(1)中华民国的建立
P14 时间、意义、措施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P14 原则、内容、评价
缔造共和
(1)中华民国的建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定都:南京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标志: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国旗:五色旗
纪年: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据此分析,上述体现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哪些基本原则?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
内容: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实行责任内阁制度
目的:
(直接)防止袁世凯独裁
(根本)维护共和制度
性质: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
意义: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内容: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实行责任内阁制度
参议院
内阁总理
总统
法院
参议院多数党产生内阁总理、对参议院负责
选举、弹劾
对参议院立法有一次否决权
经参议院同意任免
驳回总统意见、副署总统颁布的命令
任命
一、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的政治制度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的政党政治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辞职,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接任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P14 历史纵横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同盟会成为合法组织。
8月25日,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等几个党派合并,在北京改组成国民党
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主持党务。
1913年初,国民党在全国选举中获得参议院和众议院最多席位,成为国会中的最大党派。
北京湖广会馆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的政党政治
破坏共和
以 以暴动手段夺得政权我倒不怕,以合法手段来争取政权,却厉害得多了。
欲政府之完善,须有政党内阁……兄弟非小视他党,因恐他党不能胜任,故不得不责之国民党员。
国民党成立,选举获胜,宋教仁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1912年8月
1913年春
宋教仁遇刺
1913年7-8月
二次革命
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
1913年10-11月
结果:政党政治名存实亡,1915年袁世凯复辟
洪宪帝制
1915年春,袁世凯在英、日帝国主义支持下,积极准备改行帝制。8月由总统府美国顾问出面发表文章宣称共和宪政不符合中国国情,鼓吹君主制。之后由袁世凯的党羽作请愿团要求改变国体,10月组成袁记国民代表大会,投票表决国体。
1915年10月6日,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国民代表一律“赞成”君主立宪,并推定参政院为国民大会总代表,上书推戴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 ,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五年(1916)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
1916年3月22日,宣布废除帝制,重归共和,称帝83天。
思考点: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1.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政党政治活跃
2.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3.政党数量众多,但没能促成政党政治的发展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不能成功的原因:
(1)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
(2)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
(3)政党仓促成立,党争不断,国民缺乏参政素养
(4)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等等。
一、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的政治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8)
(1)“训政”时期
(2)“行宪”时期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背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起义和暴动中,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
标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①时间、地点:_____年11月7日至20日,江西瑞金。
②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式成立。
③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④推选_______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3)意义:创建_____________的尝试。
武装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
人民革命政权
毛泽东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1931
2.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年):抗日根据地建设
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逐步扩大。
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正式宣布成立,中共党人开启了它的民主实验。从此,中国革命和民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措施
3.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思考: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雏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与________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临时宪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正式建立。
①标志:1954年9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
②核心: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_____,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_________的权力。
③意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利进行。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
当家作主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曲折。
①1957年以后,由于受_______________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②“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
反右斗争扩大化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恢复和发展。
①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恢复。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②表现: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_________;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5年;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等。
差额选举
选民
人民代表的产生方式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确立标志:1949年,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2)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
(3)意义: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________的基本格局。
(4)发展:改革开放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制度化轨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多党合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1)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突出强调_______________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三个结合”。即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中国共产党领导
课堂总结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2年-1949年)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912年1月-1912年4月)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党政治
(1912年-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27年-1948年)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中华民国建立
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转折:“宋案”
结果:袁世凯复辟
“训政”时期:颁布《训政纲领》
“宪政”时期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
国共对峙时期(1927-1937)
革命根据地建设
抗日战争时期
(1931-1945)
抗日根据地建设
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理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实践:行政区的建立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抗日根据地建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
革命根据地建立
缔造
共和
破坏共和
探索共和
确立完善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