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参考答案
1.D 2.D解析:第1题,①菜系麻辣与当地气候潮湿有关,A项正确;②菜系主要原料反映该区地势低平、河湖众多,B项正确;③菜系清淡与当地气候湿热有关,C项正确;④菜系调味少,是由于当地深居内陆,气候单一,草原牧业,以牛羊肉为主,D项错误。
第2题,川菜、苏菜、粤菜和蒙古菜等的形成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3.C 4.C解析:第3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形成是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附近交错带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地下水由交错带流向绿洲区,C项正确。“生态裂谷”为环境退化现象,即自然植被退化、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
第4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出现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即水资源利用不当所致,故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5.C 6.A第5题,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滞后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故资源型城市的最佳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应处于资源开采进入衰退阶段、城市经济增长还维持着高位时期,故图中④~⑤阶段符合题意。第6题,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和带动就业,故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应该削弱第三产业的发展。
7.D 8.B解析:第7题,读图文材料可知,三峡大坝蓄水前,丰水期位于荆江河段上游的宜昌站含沙量大于位于荆江河段下游的螺山站,可以推断出三峡大坝蓄水前丰水期荆江河段以淤积为主;而在三峡大坝蓄水前,枯水期位于荆江河段上游的宜昌站含沙量小于位于荆江河段下游的螺山站,可以推断出三峡大坝蓄水前枯水期荆江河段以冲刷为主。故选D。
第8题,读图可知,三峡大坝蓄水后,无论是丰水期还是枯水期,都是位于荆江河段上游的宜昌站含沙量小,位于荆江河段下游的螺山站含沙量大,说明荆江河段以冲刷为主,河道淤积作用小,冲刷作用增强,河床加深,B正确。水位下降,A错误。河道淤积作用小,冲刷作用增强,河床加深加宽,流速加快,泄洪能力增强,洪涝灾害减少,C、D错误。
9.C据四个大洲不同海拔面积所占比例及纬度范围,可判断出甲为北美洲,乙为欧洲,丙为亚洲,丁为非洲。地处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属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水平高,农业生产技术先进,选项A错误;欧洲高纬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港口封冻期短,选项B错误;亚洲纬度跨度大,地形中部(青藏高原)高四周低,东亚、东南亚、南亚是水稻主产区,选项C正确;非洲为高原大陆,是六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经济落后,工农业生产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选项D错误。
10.A 11.D
12.B 13.A第12题,根据世界陆地与海洋的主要分布,结合图中经纬度和大洋面积可以推断,①是太平洋,大洋西部多岛弧和海沟,故选项A错误;③是大西洋,大洋海域北部和南部都开敞,故选项B正确;⑤海峡是莫桑比克海峡,处于非洲大陆与马达加斯加岛之间,不是大洲的分界线,故排除选项C;⑦大洋是印度洋,海域呈“S”形的是大西洋,故排除选项D;
第13题,由图可知②大陆是南美大陆,大部分处于60°W~90°W之间,位于西半球,地跨南、北半球,故选择A;⑥是马达加斯加岛,位于非洲的东南部海域,故排除选项C;⑧是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火山活动较少,故排除选项D;④是非洲大陆,以高原为主,东南高西北低,故选项B错误。
14.C 15.C解析:第14题,①半陷地下是因为冰雪是热的不良导体,隔热性差,能很好地保温,A错误。②房屋高架是因为气候炎热潮湿,高架利于防潮、通风。B错误。③墙厚窗小是因为该地区气候炎热干燥,光照强,墙厚窗小有利于隔热,减少水分散失,C正确。④顶尖坡陡是因为降雪量大,可以避免压塌屋顶,D错误。第15题,②东南亚传统民居建筑是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形成的。东南亚是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湿两季,这样的气候条件导致该地区旱涝灾害频繁,C正确,A、B、D错误。
16.【解析】第(1)题,从原料角度来看,该地距东南亚石油产区近,而且处在世界重要的原油运输航线上,原料丰富;从市场条件来看,该地距离东南亚和东亚市场较近,而且市场广阔。
第(2)题,主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有利方面主要从增加土壤矿物养分来分析;不利方面主要从污染大气,影响农作物生长;掩埋农作物;毁坏农作物;减少太阳辐射,影响农作物生长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1)原料:距东南亚石油产区近,处在世界重要的原油运输航线上。(2分)
市场:销往东南亚国家,市场距离近;(2分)销往东亚国家,市场需求量大(2分)。
(2)利:增加土壤矿物养分。(2分)
弊:增加大气中SO2等有害气体(污染大气),影响农作物生长;(2分)
掩埋农作物,毁坏农作物;(2分)减少太阳辐射,影响农作物生长等。(2分)
17.【解析】第(1)题,中俄东线管道俄罗斯段纬度较高,位于50°N以北,冬季寒冷漫长,气温低,可施工期短;纬度较高,气温低,冻土广布,增加施工难度;俄罗斯段以山地高原为主,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水文条件复杂,跨越河流较多。
第(2)题,最短路线(L虚线) 经过第三国(蒙古),协调难度大,未沿图中最短路线(L虚线)修建可以避免经过第三国(蒙古),减少不必要的工程成本;蒙古油气资源贫乏,中俄东线管道经过我国东北(油)气区,气源更稳定;中俄东线管道沿线经过众多城市,方便市场消费,经济、环境效益高。
第(3)题,俄罗斯远东地区地广人稀,经济落后,中俄东线管道建设可以扩大资源出口,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俄罗斯外汇收入;中俄东线管道建设推动沿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带到沿线经济发展,带动天然气加工和化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1)冬季寒冷漫长,可施工期短;冻土广布;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水文条件复杂,跨越河流较多。(任答3点6分)
(2)避免经过第三国(蒙古),减少不必要的工程成本;经过我国东北(油)气区,气源更稳定;(沿线经过众多城市)方便市场消费。(任答3点6分)
(3)扩大资源出口,增加外汇收入;推动沿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天然气加工和化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任答3点6分)
18.【解析】(1)图中甲地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主要粮食作物为青稞;丁地位于恒河平原,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两地粮食生产条件的异同点主要从气候要素的热量、降水、温差等方面分析。
(2)图中所示道路沿线,乙地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较高,自然带应为高山草甸带;丙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海拔相对较低,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3)分析河流含沙量的大小,主要从流域内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入手,如降水量、降水强度、地形坡度、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等。
【参考答案】(1)不同点:甲地海拔高,热量不足;(2分)丁地纬度低,海拔低,热量丰富;(2分)
甲地处于背风坡,降水量少;(2分)丁地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多;(2分)
甲地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1分)
(2)高山草甸带;(2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分)
原因:海拔和坡向不同引起的热量和降水量差异。(2分)
(3)流域面积大,泥沙来源广(泥沙来自两条河流);(2分)两河支流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迎风坡,流域内降水量大(2分);夏季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2分);流域内地形坡度大;坡地开发,植被破坏,水土流失。(2分)
2023-4-27仙桃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某学校地理小组进行饮食与地理环境关系课题研究。结合已取得的成果(见下表),回答1~2题。
菜系 主要原料 饮食特色
①川菜 山珍野味,河产鱼鲜,多用三椒(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等 菜肴色鲜艳、口味麻辣浓重
②苏菜 特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鱼、虾、蟹、瓜果菜 浓中带淡,口味平和,咸中带甜
③粤菜 材料丰富,菜式多样,一般只用少量姜、葱、蒜头做“料头”,也不会大咸大甜 博采众长,善于变化,口味清淡
④蒙古菜 以牛羊肉为主,调味只用盐和少量香料,烹饪方法只有煮或烤 质朴自然
1.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 )
A.①菜系麻辣与当地气候潮湿有关 B.②菜系主要原料反映该区地势低平、河湖众多
C.③菜系清淡与当地气候湿热有关 D.④菜系调味少反映该区岩溶地貌广布,交通不便
2.川菜、苏菜、粤菜和蒙古菜等形成的原因可能有( )
①是以物产这一自然条件为基础的 ②地理、气候、习俗、经济、交通等诸多条件共同影响的结果
③口味的差异是菜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烹调方法的差别,也是形成菜系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风力侵蚀减弱 B.自然植被改善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4.“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D.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由于对煤炭资源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东北、山西等地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虽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和资源支撑,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生命和后续发展能力的代价。下图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图。据此回答5~6题。
5.资源型城市最佳的产业结构调整时间段为( )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⑤~⑥
6.下列措施中,不适合我国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选择的是( )
A.利用区位和市场优势,发展食品工业,削弱第三产业
B.增加科技投入,改造传统工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C.大力扶植制造业和生物制药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D.将煤炭产业的重心由开采转为深加工,延长开采周期
河床的冲淤过程主要取决于河流的含沙量和输沙能力的对比关系。三峡大坝蓄水后对下游荆江河段河床的冲淤过程产生了明显影响。宜昌站和螺山站分别是荆江河段上游和下游的两个水文监测站,下图为两站在三峡大坝蓄水前后的含沙量变化过程图。据此完成7~8题。
7.据图判断,三峡大坝蓄水前荆江河段( )
A.丰水期冲刷,枯水期淤积 B.丰水期冲刷,枯水期冲刷
C.丰水期淤积,枯水期淤积 D.丰水期淤积,枯水期冲刷
8.三峡大坝蓄水后,荆江河段( )
A.水位上升 B.河床加深 C.流速减慢 D.洪涝加剧
9.读四个大洲不同海拔面积比例及纬度范围示意图,四个大洲中( )
A.甲地形复杂多样,中低产田多,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B.乙平原广,高纬地区受寒流影响强,港口封冻期长
C.丙纬度跨度大,地形中部高四周低,是水稻主产区
D.丁为高原大陆,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城市化水平高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中国政府相继向意大利米兰、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等地派出医疗专家,提供抗疫经验。6月8日上午,雨过天晴,主要由海南省医务人员组成的中国医疗专家组,携带大批医疗援助物资,飞抵孟加拉国首都达卡沙阿贯拉勒国际机场。据此完成10~11题。
10.某地理老师看到海南医疗专家奔赴孟加拉国的新闻后,即兴创作对联“同风共雨,兄弟携手抗新冠;一河相通,我首你尾心相连”。“同风”“一河”分别指( )
A.西南季风、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 B.西南季风、澜沧江—湄公河
C.东南季风、怒江—萨尔温江 D.东南季风、元江—红河
11.与米兰(45.5°N,9.2°E;地中海气候)相比,导致贝尔格莱德(44.7°N,20.5°E;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均温更低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副高 C.洋流 D.地形
下图示意世界沿南纬20°纬线的海陆分布。读图,回答12~13题。
12.关于图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大洋东部多岛弧和海沟 B.③大洋海域北部和南部都开敞
C.⑤海峡是两大洲的分界线 D.⑦大洋海域呈“S”形,风大浪急
13.关于图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大陆地跨西、南、北三半球 B.④大陆以高原为主,西北高东南低
C.⑥岛屿位于中国的东南部海域 D.⑧大陆的东部地区火山活动较频繁
下图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据此完成14~15题。
14.图示传统民居特点与当地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半陷地下—地热丰富,地温高
B.②房屋高架—风暴海啸多发
C.③墙厚窗小—炎热干燥,光照强
D.④顶尖坡陡—森林资源丰富
15.关于②传统民居建筑所在地自然地理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亚寒带针叶林广布 B.冬暖夏凉
C.多旱涝灾害 D.河流稀少
二、综合题:(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下图为东南亚部分区域略图。该区域火山众多,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喷发往往会将大量的气体和火山灰喷入大气。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以来,乙地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炼油工业,出口石油制品。当前,其每天的原油加工能力相当于东南亚地区总量的40%,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
(1)从原料和市场角度,分析乙地所在国成为世界重要的石油加工贸易国的有利条件。(6分)
(2)评价火山喷发对该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8分)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2019年12月2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正式开通运营。中俄两国,一个是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一个是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东线管道每年能向中国输送380亿立方米天然气,将占到中国2018年天然气进口量的约28%。下图为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走向示意图。
(1)分析中俄东线管道俄罗斯段建设中遇到的主要自然障碍。(6分)
(2)分析中俄东线管道未沿图中最短路线(L虚线)修建的原因。(6分)
(3)简述中俄东线管道建设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6分)
18.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3分)
材料一:图1为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地和丁地的气候统计图。
图1 图2
甲地(海拔3850 m)年平均气温(6.3℃)年降水量(430.4 mm) 丁地(海拔98 m)年平均气温(25.9℃)年降水量(958 mm)
材料二:图1中所示道路沿线自然带类型多样,从甲地的高原半干旱草原带,变为丁地的热带季雨林带。
材料三:由于河流每年带来约2亿吨的泥沙,图1中戊区域形成了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
(1)图1中甲地和丁地都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区,甲地和丁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青稞(小麦)和水稻。从气候角度分析两地粮食生产的不同点。(9分)
(2)图1中所示道路沿线,乙地(海拔5250米)和丙地(海拔2000米)自然带类型分别是____、____。分析该道路沿线自然带分异的主要原因。(6分)
(3)分析戊区域河流泥沙丰富的原因。(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