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潍坊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8 21:5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潍坊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索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质。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岳非丘写长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物、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长篇小说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儿童文学如黑鹤写动物的《银狐》等,都可圈可点。
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陈启文《穿越共和盆地》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成就,李云峰《汾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等。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选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2020年4月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传统的文学,长时间来被人们理解为是人的文学,是以个性的语言故事、人物探析表达人的社会环境存在感受和命运的文学,是围绕着人的价值利害情景展开的语言叙述。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因此,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
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如今人们渐渐地发现,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在人类痴迷地实现着自己的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价值目标,甚至以近似疯狂的力量和速度呈现影响结果的时候,却对自身赖以生存生长的摇篮地球的破坏严重地忽略了,对于与人类一起生长于地球上的各种具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被毁坏严重忽略了,以至发生了地球生态家园的严重危机。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
因此,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在全球视野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和谐发展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方能够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瑰丽的身姿。
(选自李炳银《生态文学:文学的变革与革命》2020年4月2日《文学报》)
材料三: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
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
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选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2020年3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在中国发展时间虽不长,但已经蔚为大观。
B.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明显不同,生态文学是对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
C.生态文学作品不是要鞭挞那些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行,而是要赞美绿水青山,呈现人与自然新的关系。
D.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而不关乎历史、政治等因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这引发了生态文学作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B.生态文学能从关注人类精神生态到关注自然生态,是因为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
C.中国生态文学只有立足于中国化的表达,才能反应中国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相应责任。
D.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是更容易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姜戎的《狼图腾》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而背后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性。
B.陈忠实的《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C.老舍的《草原》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抒发了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D.迟子建的《原野上的羊群》通过原野上羊群与都市人的对比,写出了人性的扭曲,表达了对人类应有天性的呼唤。
4.材料二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4分)
5.通观三则材料,你认为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的意义价值是什么?(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石缝间的生命(节选)
林希
①石缝间那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②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里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唯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啊。
③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④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只有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⑤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不似田野上的同宗长得那样茁壮,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作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适者就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⑥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里,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无声地向你诉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难的拼搏。
⑦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
⑧愿一切生命不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切切,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是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⑨石缝间顽强的生命,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更是美学的,它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⑩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撼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6.第⑤段中“生命就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生命就是拼搏”的含意是什么?(3分)
7.第⑧段中“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中“寻求最艰苦的环境”应如何理解?(3分)
8.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向你揭示出怎样一个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4分)
9.从野草到山花到松柏的结构安排有什么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任佐急矣。”
荆公子行年十五而相荆,仲尼闻之,使人往视。还曰:“廊下有二十五俊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仲尼曰:“合二十五人之智,智于汤、武;并二十五人之力,力于彭祖,以治天下,其固免矣乎!”
伯牙子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宋司城子罕之贵子韦也,入与共食,出与同衣。司城子罕亡,子韦不从;子罕来,复召子韦而贵之,左右曰:“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子罕曰:“吾唯不能用子韦,故至于亡;今吾之得复也,尚是子韦之遗德余教也,吾故贵之,且我之亡也,吾臣之削迹拔树以从我者,奚益于吾亡哉?”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B.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C.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D.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毕朝周室”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毕”字含义不相同。
B.“其固免矣乎”与“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C.“伯牙子鼓琴”与“虎鼓瑟兮鸾回车”(《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鼓”字含义相同。
D.“善哉乎鼓琴”与“素善留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人认为齐桓公不仁义、不恭俭、不清洁,所作所为如亡国的平庸国君,但因管种、隰朋而成为五霸之首,由此可见任用辅佐的人非常重要。
B.伯牙弹琴,钟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伯牙的志向;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作者是为了论述弹琴时有知音的重要性。
C.面对身边人的质疑,子罕指出因为不能重用子韦,才导致逃亡。现在再次回来,是因为子韦曾教导他,所以子罕重用子韦。
D.孔子认为,中行氏尊重贤明的人却不能任用,轻视不贤明的人又不能斥退,以致于贤明的人与不贤明的人都对其怨恨仇视。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
(2)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苏武传》)
14.本文所体现的人才观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③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做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偃蹇谁怜汝?”这一问,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感情合二为一。
B.“岁晚太寒生”表面上写冬天寒气四起,实则是暗示词人悲凉的人生境遇。
C.词人在溪中月影的陪伴下,夜夜诵读《离骚》,流露出内心自在自得的情怀。
D.这首词把词人的心境投射到自然景物中去,情景交融,可称词中妙品。
16.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好文章常能借平常事物来阐发深远的意蕴,用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分别点出了李凭弹奏箜篌的时间和地点。
(3)“江”与“月”在古诗词中经常相遇,而“江月”也成了古诗词中特定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题 (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摆脱贫困一直是中国人民 的梦想,历经多年奋斗,我国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这是一首激荡人心的动人歌谣,这是一个 的人间奇迹!奇迹从来不会从天而降,脱贫攻坚的煌煌伟业,伴随着多少奉献和牺牲!大山深处、田间地头,有着扶贫工作者质朴的笑脸、忙碌的身影。他们怀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助力脱贫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上的丰收催生了精神上的硕果。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锻造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种精神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脱贫群众的精神风貌 ,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勇气大增。征途漫漫,精神永恒。将脱贫攻坚精神发扬光大,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 的奋斗姿态,我们定能乘势而上、再接再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再创新辉煌。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孜孜不倦 永垂青史 焕然一新 一往无前
B.孜孜以求 彪炳史册 焕然一新 一往无前
C.孜孜以求 永垂青史 耳目一新 勇往直前
D.孜孜不倦 彪炳史册 耳目一新 勇往直前
19.下列语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两首叙事诗被称为“乐府双璧”。
B.李白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写出了蜀道之“难”。
C.学习《氓》要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D.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各地都有扶贫工作者”与原文意思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请分析。(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植物志》中尖齿卫矛从卫矛属转移到沟瓣属。“尖齿卫矛的花明显为5基数,有5个萼片5个花瓣,5个雄蕊在发育良好的子房中分为5室。”胡君表示,以上这些形态特征都与沟瓣属4基数的特征不符,应将其归属于卫矛属类型。
利用花的特征推断出的分类地位是否与分子数据相符。对此,相关研究员进行了实验。实验分析了尖齿卫矛以及形态上与其相近的刺叶沟瓣的样本。实验结果坐实了研究人员对尖齿卫矛的系统位置应放置于卫矛属的推测判断。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逻辑的力量》一单元中,我们经过“逻辑之旅”,学习到了一些基本的论证知识,明白了论证就是用某些论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请分析下面语段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和好处。
(6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说,“70后、80后、90后、00后,它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这一席话,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为什么国人会一下子被“平视世界”四个字打动呢?
材料二:无独有偶,作家杨绛也曾对“平视”二字有过一段趣谈,她说:“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
阅读以上两段材料,你有什么感悟与思考呢?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应如何审视自己、看待世界呢?请结合材料,展开思考,联系现实,写一篇800字作文。
要求:开篇规范,观点鲜明,论证支点清晰。
潍坊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考试
语文试题 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索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质。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岳非丘写长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物、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长篇小说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儿童文学如黑鹤写动物的《银狐》等,都可圈可点。
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陈启文《穿越共和盆地》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成就,李云峰《汾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等。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选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2020年4月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传统的文学,长时间来被人们理解为是人的文学,是以个性的语言故事、人物探析表达人的社会环境存在感受和命运的文学,是围绕着人的价值利害情景展开的语言叙述。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因此,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
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如今人们渐渐地发现,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在人类痴迷地实现着自己的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价值目标,甚至以近似疯狂的力量和速度呈现影响结果的时候,却对自身赖以生存生长的摇篮地球的破坏严重地忽略了,对于与人类一起生长于地球上的各种具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被毁坏严重忽略了,以至发生了地球生态家园的严重危机。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
因此,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在全球视野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和谐发展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方能够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瑰丽的身姿。
(选自李炳银《生态文学:文学的变革与革命》2020年4月2日《文学报》)
材料三: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
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
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选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2020年3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在中国发展时间虽不长,但已经蔚为大观。
B.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明显不同,生态文学是对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
C.生态文学作品不是要鞭挞那些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行,而是要赞美绿水青山,呈现人与自然新的关系。
D.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而不关乎历史、政治等因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这引发了生态文学作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B.生态文学能从关注人类精神生态到关注自然生态,是因为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
C.中国生态文学只有立足于中国化的表达,才能反应中国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相应责任。
D.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是更容易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姜戎的《狼图腾》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而背后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性。
B.陈忠实的《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C.老舍的《草原》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抒发了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D.迟子建的《原野上的羊群》通过原野上羊群与都市人的对比,写出了人性的扭曲,表达了对人类应有天性的呼唤。
4.材料二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4分)
5.通观三则材料,你认为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的意义价值是什么?(6分)
【答案】
B
B
A
4.①由新冠肺炎疫情切入,并通过与传统文学对比,提出中心论点;
②回溯传统文学发展的历程,揭示出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进而提出生态文学的意义价值;
③进一步强调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指出在人类和全球视野下才能够感受到生态文学的魅力。
5.①探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逐步改善自然环境;
②突破传统文学的困窘,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
③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为世界生态文学带去有益的启示;
④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但已经蔚为大观”错,夸大其词,材料一第一段“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
C.“生态文学作品不是要鞭挞那些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行”错。材料三最后一段“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据此看出要鞭挞那些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行。
D.“而不关乎历史、政治等因素”错,于文无据。材料二最后一段“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并未说生态文学“不关乎历史、政治等因素”。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生态文学能从关注人类精神生态到关注自然生态”错。材料一第三段“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可看出应是从关注自然生态到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故选B。
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强调“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
A. “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而背后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性”则体现了生态文学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
B. “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是围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纠葛而创作。
C.“抒发了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是写民族间的情谊,也是以人为中心。
D.“写出了人性的扭曲,表达了对人类应有天性的呼唤”是以人的本性为中心进行创作。
BCD都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传统文学。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共有三段,第一段开篇由新冠肺炎疫情切入“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接着将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进行对比“传统的文学……生态文学则是……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进而提出中心论点“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
第二段写“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这是回溯传统文学发展的历程,并揭示出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进而提出生态文学的意义价值“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
第三段进一步强调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着质地的不同”,最后指出在人类和全球视野下才能够感受到生态文学的魅力。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从材料一第三段“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第四段“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等内容可以总结出,中国生态文学在探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逐步改善自然环境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从材料一第四段“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材料二第二段“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可以总结出,中国生态文学突破了传统文学的困窘,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
从材料三第一段“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材料三第二段“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可以总结出中国生态文学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为世界生态文学带去有益的启示。
从材料三第三段“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可以总结出中国生态文学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石缝间的生命(节选)
林希
①石缝间那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②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里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唯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啊。
③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④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只有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⑤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不似田野上的同宗长得那样茁壮,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作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适者就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⑥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里,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无声地向你诉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难的拼搏。
⑦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
⑧愿一切生命不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切切,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是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⑨石缝间顽强的生命,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更是美学的,它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⑩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撼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6.第⑤段中“生命就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生命就是拼搏”的含意是什么?(3分)
7.第⑧段中“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中“寻求最艰苦的环境”应如何理解?(3分)
8.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向你揭示出怎样一个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4分)
9.从野草到山花到松柏的结构安排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对适者、强者而言,生命就是拼搏,而弱者因为不知拼搏就会被淘汰。
最艰苦的环境最能锤炼人,它能使自己的智慧、能力得到提高,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无论环境怎样困厄也无所畏惧。要永远蓬勃向上,面对人生。
9.层层深入地把石缝间生命的奇迹一步步推向新的境界,深化了主题。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生命就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所以生命就要主动去适应环境,适者才能生存,自然和社会环境都是优胜劣汰;
“一切适者就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只有拼搏,生命才能生存、发展、壮大,对适者、强者而言,生命就是拼搏;而弱者因为不知拼搏就会被淘汰。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结合后文“生命是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分析可知,“寻求最艰苦的环境”, 是因为最艰苦的环境最能锤炼人,它能使自己的智慧、能力得到提高,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
结合文中“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里,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无声地向你诉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难的拼搏”等内容可知,松柏虽然生长环境恶劣,但也能在逆境中长成参天大树;虽然身处悬崖断壁,但仍能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巅峰。这给人以顽强拼搏的鼓舞,成为克服困难的榜样,揭示出一个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无论环境怎样困厄也无所畏惧;要永远蓬勃向上,面对人生。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及效果的能力。
“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里,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无声地向你诉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难的拼搏”,文章从野草到山花到松柏,极力描写悬崖峭壁的困苦环境和石缝间生命的艰难成长,呈现它们“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生命就是拼搏”“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难的拼搏”再热烈赞颂它们造成的“奇迹”,赞美了石缝间的生命的由倔强到崇高的品格,层层深入地把石缝间生命的奇迹一步步推向新的境界,阐述了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深化了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任佐急矣。”
荆公子行年十五而相荆,仲尼闻之,使人往视。还曰:“廊下有二十五俊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仲尼曰:“合二十五人之智,智于汤、武;并二十五人之力,力于彭祖,以治天下,其固免矣乎!”
伯牙子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宋司城子罕之贵子韦也,入与共食,出与同衣。司城子罕亡,子韦不从;子罕来,复召子韦而贵之,左右曰:“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子罕曰:“吾唯不能用子韦,故至于亡;今吾之得复也,尚是子韦之遗德余教也,吾故贵之,且我之亡也,吾臣之削迹拔树以从我者,奚益于吾亡哉?”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B.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C.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D.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毕朝周室”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毕”字含义不相同。
B.“其固免矣乎”与“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C.“伯牙子鼓琴”与“虎鼓瑟兮鸾回车”(《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鼓”字含义相同。
D.“善哉乎鼓琴”与“素善留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人认为齐桓公不仁义、不恭俭、不清洁,所作所为如亡国的平庸国君,但因管种、隰朋而成为五霸之首,由此可见任用辅佐的人非常重要。
B.伯牙弹琴,钟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伯牙的志向;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作者是为了论述弹琴时有知音的重要性。
C.面对身边人的质疑,子罕指出因为不能重用子韦,才导致逃亡。现在再次回来,是因为子韦曾教导他,所以子罕重用子韦。
D.孔子认为,中行氏尊重贤明的人却不能任用,轻视不贤明的人又不能斥退,以致于贤明的人与不贤明的人都对其怨恨仇视。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
(2)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苏武传》)
14.本文所体现的人才观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0.C
11.B
12.B
13.(1)你对他很是善待,你逃亡的时候他没有跟从,你回来之后还看重他,你难道对那些忠臣不愧疚吗?
(2)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无常,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大臣有几十家(定语后置句),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14.要识别人才,尊重人才,任用人才。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失去管仲、隰朋,任用竖刁、易牙,就身死不能下葬,尸虫流出门外。在一个人的身上,为什么荣耀与耻辱都会经历到呢?那是因为他任用的人不同。
“身死不葬”为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后面断开;“虫”是“流出户”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AD;
“何者”是一个问句,应单独断开;“其所任”是“异”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B。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
A.前“毕”是“全部”,句意:使诸侯全都朝奉周王室。/后“毕”是“完了”,句意:六国灭亡,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毕”字含义不相同。正确。
B.前“固”是“一定”,句意:一定可以使国家免于危亡了吧!/后“固”是“险固的地势”,句意:秦孝公占据崤山函谷关的险固地势。“固”字含义不相同。
C.前“鼓”是“弹奏”,句意:伯牙弹琴。/后“鼓”是“弹奏”,句意: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拉着车。“鼓”字含义相同,正确。
D.前“善”是“好”,句意:弹得太好了。/后“善”是“与……交好、友好”,句意:一向和留侯张良友好。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相同。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作者是为了论述弹琴时有知音的重要性”错,结合“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可知,是论述贤者效忠君王需要途径。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善”,善待、友好;“亡”,逃亡;“贵”,看重;“独”,难道。
(2)“春秋”,年纪;“亡”,通“无”;“大臣亡罪夷灭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亡罪夷灭大臣者”;“谁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为谁”。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中的思想观点的能力。
本文的人才观:由“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可概括为:要识别人才。
由“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可概括为:要尊重人才。
由“司城子罕亡,子韦不从;子罕来,复召子韦而贵之”“吾唯不能用子韦,故至于亡;今吾之得复也,尚是子韦之遗德余教也,吾故贵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可概括为:要任用人才。
参考译文: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
有人说:“能认为齐桓公仁义吗?杀死兄长而继位,不是仁义。能认为齐桓公恭谨有节制吗?与妇人同乘一辆车奔驰在都城中,不是恭谨有节制。能认为齐桓公操守清白吗?在他的后宫家门内就没有可出嫁的女人,这不是操守清白。这三样事,是败亡国家的荒淫君主的行为,然而齐桓公兼而有之,但因为得到了管仲、隰朋,就多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使诸侯全都朝奉周王室,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因为他能得到贤臣的辅佐。他失去管仲、隰朋,任用竖刁、易牙,就身死不能下葬,尸虫流出门外。在一个人的身上,为什么荣耀与耻辱都会经历到呢?那是因为他任用的人不同。由此看来,这失去贤臣良佐的事就最紧急了。”
荆国公子十五岁时就代理荆国的事务,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前往观看他是如何处理政事的。使者返回后,对孔子说:“廊下有二十五俊士,他的堂上有二十五位老人。”孔子说:“合二十五人的智慧来治理天下,比汤、武还要明智;合二十五人的力量,力量大于彭祖。以此来治理天下,一定可以使国家免于危亡了吧!”
伯牙弹琴,钟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开始用琴声抒发自己志在泰山的情怀,钟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太好了 ,高昂激越,如登巍巍高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表达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钟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太好了,回旋跌宕,如临滔滔江河。”后来,钟子期不幸死去,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终生不再弹琴,认为失去知音,世上便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不但弹琴是这样,贤人也这样。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良马不会自己到达千里之远,是要等待伯乐的赏识后才能到达千里。
宋司城子罕看重子韦,与他共食同衣。司城子罕逃亡,子韦没有追随;子罕返回后,又召见子韦并礼待他。左右说:“你对他很是善待,你逃亡的时候他没有跟从,你回来之后还看重他,你难道对那些忠臣不愧疚吗?”子罕说:“我正是因为不能重用子韦,才导致逃亡;现在我再次回来,尚且是因为子韦教导我的原因,所以我看重他。况且我逃亡,我的臣子跟从我,哪里对我的逃亡有好处呢?”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不贤的人。”子路说:“范、中行氏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不贤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范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的人知道他轻视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的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③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做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偃蹇谁怜汝?”这一问,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感情合二为一。
B.“岁晚太寒生”表面上写冬天寒气四起,实则是暗示词人悲凉的人生境遇。
C.词人在溪中月影的陪伴下,夜夜诵读《离骚》,流露出内心自在自得的情怀。
D.这首词把词人的心境投射到自然景物中去,情景交融,可称词中妙品。
16.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6分)
【答案】
C
16.本词刻画了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
①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
②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原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
③“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流露出内心自在自得的情怀”错误。《离骚》是屈原被放逐时所做的抒发忧伤的诗作,词人在这里用《离骚》一典是为了表现自己被贬后的孤寂和悲愤之情。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开头“青山”两句,写出了词人对青山的一片痴情。他似乎想把巍然独立的青山招到近旁,可青山却无动于衷,于是便发出善意的埋怨:青山啊,你那么高傲,有谁会喜欢你呢?青山屹立不移,不随人俯仰,或许就是词人想象中的高人逸士的性格。作者同青山之间,“情与貌,略相似”,真可谓彼此仰慕,心心相印了。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
“岁晚”两句写貌似傲岸的青山对词人充满了情意。岁暮寒冬,青山劝词人到山中溪边来住,相互为伴,以御寒风。可见,作者“独游西岩”是在冬天。但更深一层揣摩,似乎应该把自然界的寒,理解为政治上的失意。作者正是在恶劣的政治气候逼迫下,闲居山野,得到青山深切关怀的。词人虽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
结尾两句“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明月,山峦,清澈地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离骚》抒发了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郁愤不平之情。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中原,却屡遭投降派排斥和打击,不为朝廷所用,不得已闲居乡里,“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这满腔忧愤之气,很难用一二句话表达出来,借用屈原的《离骚》,恰好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故本词刻画了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好文章常能借平常事物来阐发深远的意蕴,用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分别点出了李凭弹奏箜篌的时间和地点。
(3)“江”与“月”在古诗词中经常相遇,而“江月”也成了古诗词中特定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吴丝蜀桐张高秋 李凭中国弹箜篌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指、迩、箜篌、已”。
三、语言文字运用题 (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摆脱贫困一直是中国人民 的梦想,历经多年奋斗,我国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这是一首激荡人心的动人歌谣,这是一个 的人间奇迹!奇迹从来不会从天而降,脱贫攻坚的煌煌伟业,伴随着多少奉献和牺牲!大山深处、田间地头,有着扶贫工作者质朴的笑脸、忙碌的身影。他们怀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助力脱贫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上的丰收催生了精神上的硕果。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锻造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种精神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脱贫群众的精神风貌 ,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勇气大增。征途漫漫,精神永恒。将脱贫攻坚精神发扬光大,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 的奋斗姿态,我们定能乘势而上、再接再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再创新辉煌。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孜孜不倦 永垂青史 焕然一新 一往无前
B.孜孜以求 彪炳史册 焕然一新 一往无前
C.孜孜以求 永垂青史 耳目一新 勇往直前
D.孜孜不倦 彪炳史册 耳目一新 勇往直前
19.下列语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两首叙事诗被称为“乐府双璧”。
B.李白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写出了蜀道之“难”。
C.学习《氓》要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D.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各地都有扶贫工作者”与原文意思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请分析。(3分)
【答案】
B
C
20.①原句“大山深处、田间地头”强调扶贫工作者工作的主要地点山村和农村,“朴实”和“忙碌”强调扶贫工作者品质和工作状态,“笑脸”“身影”富有画面感,生动形象。
②原句短句强调,语意丰富,利于下文“脱贫攻坚精神”的总结。
③语言干瘪而没有情感,无法凸显对扶贫工作者奉献的讴歌和赞美之情。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地探求。语境是说中国人民追求的梦想,应用“孜孜以求”。
第二处,永垂青史,光辉的事迹或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在历史上。彪炳史册,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前者指人,后者可以指事业,此处是脱贫攻坚战取得的成果,应使用“彪炳史册”。
第三处,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跟以前不一样,感到很新鲜。此处是形容脱贫群众崭新的精神面貌,应使用“焕然一新”。
第四处,一往无前,一直往前,无所阻挡。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勇往直前,不怕艰险,奋勇地一直往前进。此处是形容无所阻挡的奋斗姿态,应使用“一往无前”。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引号表示引用。
A.表示特定称谓。
B.表示强调。
C.表示引用。
D.表示特殊含义。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分析二者的不同之处,明确文中所用句式、手法等,然后分析文中的表达效果。
“大山深处、田间地头,有着扶贫工作者质朴的笑脸、忙碌的身影”,从内容来看,文中的内容更具体,“大山深处、田间地头”是扶贫工作者工作的主要地点,有“无所不在”的意思;“质朴的笑脸、忙碌的身影”是形容扶贫工作者的工作状态,更有画面感,更为生动形象,同时更能展现出对脱贫工作者这种奉献精神的赞美。
从句式来看,文中“大山深处、田间地头”“质朴的笑脸、忙碌的身影”句式简短,更能展现脱贫工作者的精神,后文提到“脱贫攻坚精神”,文中的表述有利于后文的总结。
而题干中“各地都有扶贫工作者”这种表述显得干瘪,缺少感染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植物志》中尖齿卫矛从卫矛属转移到沟瓣属。“尖齿卫矛的花明显为5基数,有5个萼片5个花瓣,5个雄蕊在发育良好的子房中分为5室。”胡君表示,以上这些形态特征都与沟瓣属4基数的特征不符,应将其归属于卫矛属类型。
利用花的特征推断出的分类地位是否与分子数据相符。对此,相关研究员进行了实验。实验分析了尖齿卫矛以及形态上与其相近的刺叶沟瓣的样本。实验结果坐实了研究人员对尖齿卫矛的系统位置应放置于卫矛属的推测判断。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答案】相关研究员为了测试利用花的特征推断出的分类地位是否与分子数据相符,对尖齿卫矛以及形态上与其相近的刺叶沟瓣的样本进行了实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长短句变换的能力。
短句变为长句,首先要确定变换后句子的主干,也就是确定句子的主、谓、宾成分,然后注意修饰成分,如状语、定语等的位置。
通过观察画波浪线句子可知,这句话主要说相关人员对样本进行了实验。因此可确定陈述对象应是相关研究员,这也就是长句的主语,谓语则是“进行了实验”。然后将“利用花的特征推断出的分类地位是否与分子数据相符”“尖齿卫矛以及形态上与其相近的刺叶沟瓣”改造为句子的状语。据此可以改写为:相关研究员为了测试利用花的特征推断出的分类地位是否与分子数据相符,对尖齿卫矛以及形态上与其相近的刺叶沟瓣的样本进行了实验。
《逻辑的力量》一单元中,我们经过“逻辑之旅”,学习到了一些基本的论证知识,明白了论证就是用某些论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请分析下面语段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和好处。
(6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答案】①苏洵采用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的论证方法,先提出观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但随机考虑到反对方可能会提出问题“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所以补充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这种论证方法的好处,故意提出反对意见,暴露漏洞,然后加以堵防,使论证更加严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可知,苏洵故意这样设问,然后又作了回答“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是采用了虚拟论敌的论证方法,先假设一个论敌,对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然后再完善自己的观点。其好处是暴露漏洞,加以堵防,使自己的论点更准确,让论据更可靠,让论证过程更严谨。
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说,“70后、80后、90后、00后,它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这一席话,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为什么国人会一下子被“平视世界”四个字打动呢?
材料二:无独有偶,作家杨绛也曾对“平视”二字有过一段趣谈,她说:“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
阅读以上两段材料,你有什么感悟与思考呢?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应如何审视自己、看待世界呢?请结合材料,展开思考,联系现实,写一篇800字作文。
要求:开篇规范,观点鲜明,论证支点清晰。
【答案】例文:
不俯不仰,平视世界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就提出了“俯仰”两种人生角度。孰不知,仰观世界的人,其实就站在谷底,他所看见的都是天空高不可攀的虚无;俯视世界的人,其实就站在山顶,他所看见的都是大地深不可测的浑厚。平视世界,不俯不仰,才是成功之道。
平视是一种从容的勇气。唯有不俯不仰,平视世界,我们才能获得真的理性、包容天地的胸怀和对待万物的淡然。面对权威,我们要保持平视的勇气,这样才能走出桎梏,发现真理。在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历程中,牛顿、伽利略的经典力学理论统治了世界近三百年,直到普朗克和玻尔勇敢地打破权威的光环,用理论分析,用实验证明,让“量子”“微粒”“能级”等概念重塑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正是因为他们敢于平视权威,才能被载入史册,成为人类认知事物历程中的里程碑。与此相似,沃森和克里克不仰视孟德尔的经典遗传学的权威,才能够开创性地构建DNA模型与“中心法则”,开启近代分子生物学的大门;傅科不仰视“地球静止”与“地心说”的权威,才能用单摆验证地球自转这个在当时大众难以接受的事实;陈胜吴广不仰视王侯将相先天得来的地位,怒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才加速了秦朝暴政的灭亡。由此可见,惟有平视,我们才能不囿于旧规旧则的框定,实现创新和发展。
平视是一种尊重的气度。著名的媒体人白岩松说:不管别人处在怎样高的位置,都不应该仰视;不管别人处在怎样低的位置,都不应该俯视。对他人的尊重让我们有机会获得审视自己的不同角度,这样才有益于自我的完善。正如齐王听从邹忌的诚谏,让群臣吏民“面刺寡人” “上书谏寡人” “谤讥于市朝”,正是有了他对百姓的平视与尊重,才能虚心纳谏,使“燕赵韩魏皆朝于齐”,做到“战胜于朝廷”。由此可见,平视既是尊重了别人,也是尊重了自己,给自己一个走向完善的阳关大道。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我们更需要平视的态度。在求学生涯,我们既要尊重师友,又应敢于争鸣,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平视世界,我们才能更接近真理。放眼辽阔天地,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当今的中国,既有了不依附强国的底气,也有了不鄙夷弱国的眼界,平视世界,才能站在人类的高度,审视共同的命运,开创共同的未来。
不俯不仰,平视世界,让我们从地平线出发,走向成功的彼岸。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共两则。
第一则的关键句是“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主语是中国,也可以是当今的中国人。这是从国家角度谈论“平视”的问题,平视的对象是世界。“平视世界”四个字,为何如此打动中国人?或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国家成长,“今日之中国,已非昨日之中国”。“平视世界”刷屏,是普通中国人对个体命运与国家大势同频共振的历史喟叹,更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民族复兴情结的集中投射。从经过28载奋斗建立新中国、实现中国人民“站起来”,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序幕、带领中国走向“富起来”,再到十八大后吹响“强起来”的号角,百年光阴,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华民族复兴的逻辑主线清晰呈现。在微观层面上,从“留洋潮”到“海归潮”,从“全民学英语”到“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从崇拜“洋品牌”到“国潮”盛行……这些生活化细节,折射出中国人精神的成长和自信的回归。
第二则的关键句是“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这是从个人角度谈论“平视”的问题,平视的对象是别人。提示人们不要有仰视别人的自卑,也不要有俯视别人的自得,而要永远对人采取平视的态度,保持平等相对,这样才能认清自己。平视是一种不唯上的从容,也是一种不轻视别人的尊重。
任务指令有三条:
1.阅读以上两段材料,你有什么感悟与思考呢?
要求构思时要综合考虑以上两段内容,得出立意,进行创作。
2.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应如何审视自己、看待世界呢?
“新时代的青少年”是写作的主体,要从新时代的青少年的角度思考“平视”的问题。“如何审视自己、看待世界”还有两层意思,“审视自己”照应材料二,“看待世界”照应材料一。“如何看待”?当然是要平视。
3.请结合材料,展开思考,联系现实,写一篇800字作文。
“结合材料”要求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联系现实”要求考生扣住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国际形势写作。
本题最好写成议论文,关键词是“平视”,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或怎么样的角度展开论述。如“是什么”的角度,可以分析“平视”的实质是一种从容的勇气,也是一种尊重的气度;“为什么”的角度,侧重分析平视的原因;“怎么样”的角度,侧重分析如何平视。
参考立意:
1.不俯不仰,平视世界。
2.与时代同频共振,“平视世界”,世界便如你所见。
3.平视是一种从容的勇气,也是一种尊重的气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