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测试
语文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枸杞拿铁、罗汉果美式咖啡、陈皮薄饼……近日,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咖啡馆推出几款添加了中草药的咖啡和甜点,在网上引发热议。院方表示,此举既让顾客体验了美食,又传播了中医药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医药文化包括天人合一、顺应四时、形神兼顾、阴阳平衡等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医药文化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融入百姓的饮食起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振兴和发展中医药,必须正本清源、澄清事实,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文化魅力,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医药的价值和贡献。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把握受众心理和传播规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中医药,增加中医药文化的趣味性,让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例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一味中药,到底是山茱萸还是吴茱萸呢?根据诗中描述,九月已经立秋,天气寒凉。吴茱萸是一味温里药,用于胃寒、脾胃虚寒等病症。而山茱萸是一味补虚药,主要是补肝肾、精血,用于精血不足等病症。由此推断,此处的茱萸是指吴茱萸。如果把这样的内容植入电视节目、网络游戏、知识竞赛之中,寓教于乐,很容易激发人们学习中医药的热情。比如,把中医药文化与流行音乐巧妙结合,让很多年轻人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兴趣。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把中医文化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医不是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而是源于丰富的临床和生活实践。例如,《黄帝内经》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古人的健康长寿之道,包括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心态平和等理念。这与现代医学倡导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互为印证。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极高的生命智慧,是中华民族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学好用好中医药文化经典,对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意义重大。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从娃娃抓起,持续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让中医药文化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例如,我国组织编写了《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旨在让中小学生在整体观念、君臣佐使、辨证论治、阴阳五行、药食同源等中医思维的影响下,形成正确、客观、科学的中医药文化认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责任,使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我们要自觉地传播中医药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摘编自白剑峰《让中医药文化更有魅力》)
材料二: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青萵素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如今,青蒿素联合疗法在全世界广泛应用,这一疗法极大地减轻了疟疾的症状,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特别是非洲孩子们的生命。
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但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医药学。中医的一个治则是活血化瘀,这一治则也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维护。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临床显示再狭窄率大幅降低。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证据支持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和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一个新领域生物力药理学也正在发展,它旨在将中药的药效和血流的生物力学影响相结合,用于防病治病。实验研究表明,保健运动可提高血流剪应力,再联合使用某些活血中药,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我的梦想是:在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斗争中,中医药学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新贡献!
(节选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医药文化,特意开办了咖啡馆,并在咖啡和甜点中加入了中草药,给顾客以新异的体验。
B.白剑峰认为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应该从将中医文化广泛应用于生活实践、持续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等几个方面入手。
C.复方用药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中医师为了达到良好的疗效,通常会随着病人病情和症候的发展变化调整药味和剂量。
D.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效果显著,这是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的证据之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关介绍中医药的电视节目若想激发人们学习中医药的热情,应寓教于乐,如推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就诗中茱萸是何种茱萸设问。
B.古人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心态平和等理念,与今人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说法,虽字面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C.引导青少年阅读《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能够使他们形成关于中医药文化的正确、客观、科学的认知,从而渐渐产生民族文化自信。
D.生物力药理学要把中药的药效和血流的生物力学影响相结合,用于防病治病,这是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研究相结合而进行创新的一个重要范例。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中医药曾在抗击非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防治疫情则“从参与者变成了主力军”,作用非凡。
B.《黄帝内经》:君药一味,臣药二味,佐药九味,为大方。君药一味,臣药三味,佐药五味,为中方。君药一味,臣药二味,为小方。
C.东汉末年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书中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D.湖南省举办了中医药健康科普宣讲大赛,它借助情景剧、喜剧、说唱等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充分彰显了中医药学的无穷魅力和智慧。
4.材料一在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二的题目是《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为什么屠呦呦却介绍了许多非青蒿素的内容?这些内容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指示有怎样的关系?(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不可无“我” 钱谷融
艺术活动,不管是创造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去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人物来,要反映客观现实,又不是无所为的,不是为写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它是有目的,它是为感染人、打动人而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定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应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就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该完全丢掉自己。他仍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就是叫你完全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之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者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他就不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节)
6、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3分)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
D.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了“我”。
7、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和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验“非我”。
B.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了“我”。
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者在“非我”中表现了“我”。
8、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4分)
9、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①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②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注】①醯壶酱甀:醋瓶子或酱罐子。②漓然:流动的样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B.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C.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D.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是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象征九州。
B.“周君患之”与“不患人之不己知”(《论语·学而》)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
C.弊邑,破败的小城镇。文中因东周时期天下支离破碎,故称之。
D.殷,商朝盘庚迁都于殷,商亦称为“殷”,后世称之为“殷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秦国兵临城下索要九鼎的要求,周君忧心忡忡,将这件事告诉了颜率,颜率主动请求为周君去齐国借兵救援。
B.颜率为了让齐国发兵救援东周,承诺将九鼎送给齐国,齐王权衡再三后,派遣五万大军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
C.当齐王准备向周君索要九鼎,让东周兑现诺言时,周君忧心忡忡,颜率再次请求出使齐国,并为周君解除了忧患。
D.颜率见到齐王之后,先表示东周甘愿把九鼎献给齐王,然后又极力陈说运送九鼎的难处,最终打消了齐王的念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4分)
(2)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4分)
14.颜率前往齐国借兵和让齐国放弃九鼎,分别采用了怎样的劝说策略?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寄题兴州晁太守①新开古东池
【宋】苏轼
百亩清池傍郭斜,居人行乐路人夸。
自言官长如灵运②,能使江山似永嘉。
纵饮座中遗白恰③,幽寻尽处见桃花。
不堪山鸟④号归去,长遣王孙苦忆家。
【注】①晁太守谓晁仲约,北宋官吏,曾任兴州太守,工于文学。②灵运即谢灵运,东晋、刘宋间诗人,我国文学史上山水诗的开创者。他爱游览,任永嘉太守时经常带领属吏、宾客寻山越岭,到处吟咏。③白恰即白恰帽,隐者之帽。④山鸟即子规,杜鹃鸟的别名,其叫声仿佛“不如归去”,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晁仲约在兴州太守任上,在城里新开了一个百亩大小的池塘,为兴州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兴州百姓们对此称赞不已。
B. 颔联为晁仲约自吐心声,他希望自己效法谢灵运,把兴州治理得像永嘉一样美丽,人们可以在秀山丽水间尽情游历吟咏。
C.“纵饮”和“幽寻”两句写人,通过对晁仲约特殊服饰和不拘形迹的行为特征的巧妙描写,写出了他内心深处的隐逸情怀。
D.本诗寄题东池,实则意在塑造晁太守尽忠职守的“官长”形象,他虽然苦于俗务渴望归隐,但却能牺牲小我、为民谋利。
16、 苏辙写了一首《兴州新开古东池》,首联为“山绕兴州万叠青,池开近郭百泉并”。试与本诗首联进行比较,说说你更喜欢哪一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中说“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______,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中说“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答司马谏议书》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儒家重视教化,认为人只有通过教化才能懂礼,成为合群的社会人。而在教化方式中,音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孔子认为,对人的教化,要有三个步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首先要从学诗开始,( )。中国古代乐教的核心目的在于________,使社会归于和谐。荀子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如前所论,音乐是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的、感动人的情感的,它对人的影响是________的。而音乐的教化则不然,它________是一种美感教育,通过感官的浸染与熏陶,循序渐进地改变人的情感,影响人的性灵。它的影响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其效果巨大,一旦形成就不好逆转。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世风,甚至改变更多人,使风俗的盛衰也得到改良。因为这个原因,古人又有观乐的传统,即通过听乐来________一个社会和一个时代的盛衰。《左传》记载的季札观乐就是显例,而《礼记·乐记》也因此有了“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判断。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然后学礼立身,再成就人的品性,最后完成于音乐
B.然后再学礼立身,最后完成于音乐,成就人的品性
C.然后应该成就人的品性,接着学礼立身,最后完成于音乐
D.然后再学礼立身,完成音乐的学习,人的品性也就形成了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移风易俗 潜移默化 实际上 考察
B.移风易俗 耳濡目染 基本上 考查
C.改弦易调 潜移默化 基本上 考察
D.改弦易调 耳濡目染 实际上 考查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世风,甚至改变更多人,影响到风俗的盛衰。
B.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更多人,甚至改变世风,改良风俗的盛衰。
C.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更多人,甚至改变世风,影响到风俗的盛衰。
D.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更多人,甚至改变世风,使风俗的盛衰也得到改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请为下面一则新闻拟定一个标题,不超过25个字。(5分)
保利剧院和央华戏剧2019年12月6日在京联合发布2020年国际展演季的创作剧目,其中包括曹禺女儿万方续写曹禺名剧《雷雨》的《雷雨·后》,而这部作品将由法国导演埃里克·拉卡斯卡德执导,并受邀参加2021年法国蒙彼利埃“演员之春”国际戏剧节。作为曹禺女儿,67岁的作家万方近年来在戏剧舞台异常活跃,其《有一种毒药》《冬之旅》《新原野》等戏剧作品都受到业内好评。万方说,《雷雨》几十年的演出一直把原来遥相呼应的“序幕”和“尾声”删掉了——年老的周朴园在精神病院探望蘩漪和侍萍两个疯女子,是发生在“那一夜”十几年后的事,而正是“序幕”和“尾声”让她产生了续写《雷雨》的想法:“既然有序幕和尾声,那为什么不能有《雷雨·后》呢 ”
2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首句的开头,将下列长句改成由六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4分)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全面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破除现代化的“西方哲学”、深化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同时,也创造了具有社会主义属性的另一种现代化形态。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期,郑州七中师生家长掀起了学习曾国藩教育理念的热潮。曾国藩先生的教育之道沾溉后人无限,至今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如:
① 才根于器,良为知言。
②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③ 以德遗后者昌,以祸遗后者亡。
谦柔卑退者,德之余;强暴奸诈者,祸之始。
④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⑤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才”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才华、能耐、本事;“器”指人的精神气质,包括我们通常说的操守、修养、性情等等因素。作为当代青年,上述名言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反映你对“才与器”的认识与评价,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潍坊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测试
语文卷 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枸杞拿铁、罗汉果美式咖啡、陈皮薄饼……近日,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咖啡馆推出几款添加了中草药的咖啡和甜点,在网上引发热议。院方表示,此举既让顾客体验了美食,又传播了中医药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医药文化包括天人合一、顺应四时、形神兼顾、阴阳平衡等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医药文化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融入百姓的饮食起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振兴和发展中医药,必须正本清源、澄清事实,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文化魅力,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医药的价值和贡献。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把握受众心理和传播规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中医药,增加中医药文化的趣味性,让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例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一味中药,到底是山茱萸还是吴茱萸呢?根据诗中描述,九月已经立秋,天气寒凉。吴茱萸是一味温里药,用于胃寒、脾胃虚寒等病症。而山茱萸是一味补虚药,主要是补肝肾、精血,用于精血不足等病症。由此推断,此处的茱萸是指吴茱萸。如果把这样的内容植入电视节目、网络游戏、知识竞赛之中,寓教于乐,很容易激发人们学习中医药的热情。比如,把中医药文化与流行音乐巧妙结合,让很多年轻人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兴趣。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把中医文化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医不是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而是源于丰富的临床和生活实践。例如,《黄帝内经》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古人的健康长寿之道,包括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心态平和等理念。这与现代医学倡导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互为印证。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极高的生命智慧,是中华民族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学好用好中医药文化经典,对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意义重大。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从娃娃抓起,持续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让中医药文化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例如,我国组织编写了《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旨在让中小学生在整体观念、君臣佐使、辨证论治、阴阳五行、药食同源等中医思维的影响下,形成正确、客观、科学的中医药文化认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责任,使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我们要自觉地传播中医药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摘编自白剑峰《让中医药文化更有魅力》)
材料二: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青萵素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如今,青蒿素联合疗法在全世界广泛应用,这一疗法极大地减轻了疟疾的症状,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特别是非洲孩子们的生命。
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但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医药学。中医的一个治则是活血化瘀,这一治则也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维护。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临床显示再狭窄率大幅降低。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证据支持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和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一个新领域生物力药理学也正在发展,它旨在将中药的药效和血流的生物力学影响相结合,用于防病治病。实验研究表明,保健运动可提高血流剪应力,再联合使用某些活血中药,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我的梦想是:在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斗争中,中医药学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新贡献!
(节选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医药文化,特意开办了咖啡馆,并在咖啡和甜点中加入了中草药,给顾客以新异的体验。
B.白剑峰认为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应该从将中医文化广泛应用于生活实践、持续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等几个方面入手。
C.复方用药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中医师为了达到良好的疗效,通常会随着病人病情和症候的发展变化调整药味和剂量。
D.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效果显著,这是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的证据之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关介绍中医药的电视节目若想激发人们学习中医药的热情,应寓教于乐,如推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就诗中茱萸是何种茱萸设问。
B.古人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心态平和等理念,与今人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说法,虽字面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C.引导青少年阅读《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能够使他们形成关于中医药文化的正确、客观、科学的认知,从而渐渐产生民族文化自信。
D.生物力药理学要把中药的药效和血流的生物力学影响相结合,用于防病治病,这是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研究相结合而进行创新的一个重要范例。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中医药曾在抗击非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防治疫情则“从参与者变成了主力军”,作用非凡。
B.《黄帝内经》:君药一味,臣药二味,佐药九味,为大方。君药一味,臣药三味,佐药五味,为中方。君药一味,臣药二味,为小方。
C.东汉末年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书中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D.湖南省举办了中医药健康科普宣讲大赛,它借助情景剧、喜剧、说唱等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充分彰显了中医药学的无穷魅力和智慧。
4.材料一在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二的题目是《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为什么屠呦呦却介绍了许多非青蒿素的内容?这些内容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指示有怎样的关系?(6分)
【答案】
1.A
2.C
3.B
4.①运用总分总式结构,主体部分为并列结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②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手法,论证充分透彻,有说服力。
5.①屠呦呦在这一部分主要讲的是中医药学对世界的贡献,介绍许多非青蒿素的内容可以突出中医药内容之丰与贡献之大。
②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应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而屠呦呦所讲的内容,正是对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和利用。后者是对前者的具体实践。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材料中信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医药文化,特意开办了咖啡馆”此意于文无据,相关信息在材料一第一段,依据原文“枸杞拿铁、罗汉果美式咖啡、陈皮薄饼……近日,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咖啡馆推出几款添加了中草药的咖啡和甜点,在网上引发热议。院方表示,此举既让顾客体验了美食,又传播了中医药文化”,并没有选项所说“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医药文化,特意开办了咖啡馆”的意思。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材料中信息,辨析材料相关信息要点能力。
C.“引导青少年阅读《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能够使他们形成关于中医药文化的正确、客观、科学的认知,从而渐渐产生民族文化自信”说法绝对化,根据原文“例如,我国组织编写了《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旨在让中小学生在整体观念、君臣佐使、辨证论治、阴阳五行、药食同源等中医思维的影响下,形成正确、客观、科学的中医药文化认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责任,使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可知,让青少年“形成关于中医药文化的正确、客观、科学的认知”,不是仅仅引导他们阅读《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就可以的,另外,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自信,也不一定是读了这书才产生的。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传播好中医药文化,让中医药文化更有魅力。
A.讲的是中医药的作用。是让中医药文化更有魅力的原因。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一的观点;
B.在介绍《黄帝内经》中的大方、中方、小方,属于专业知识,不宜作为论据;
C.说的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是让中医药文化更有魅力的原因。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一的观点;
D.讲的是让中医药文化更有魅力的方法。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思路,分析文章论证方法能力。
依据材料一中“振兴和发展中医药,必须正本清源、澄清事实,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文化魅力,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医药的价值和贡献”“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把握受众心理和传播规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中医药,增加中医药文化的趣味性,让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把中医文化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医不是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而是源于丰富的临床和生活实践”“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从娃娃抓起,持续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让中医药文化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我们要自觉地传播中医药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可知总体采用总分总是结构,主体部分为并列式结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依据材料一中“例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一味中药,到底是山茱萸还是吴茱萸呢?根据诗中描述,九月已经立秋,天气寒凉。吴茱萸是一味温里药,用于胃寒、脾胃虚寒等病症。而山茱萸是一味补虚药,主要是补肝肾、精血,用于精血不足等病症。由此推断,此处的茱萸是指吴茱萸”主要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手法,论证充分透彻,有说服力。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材料信息,归纳概括材料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
依据材料二“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但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分析可以得出:屠呦呦在这一部分主要讲的是中医药学对世界的贡献,介绍许多非青蒿素的内容可以突出中医药内容之丰与贡献之大。
依据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分析可以得出: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应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而屠呦呦所讲的内容,正是对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和利用。后者是对前者的具体实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不可无“我” 钱谷融
艺术活动,不管是创造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去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人物来,要反映客观现实,又不是无所为的,不是为写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它是有目的,它是为感染人、打动人而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定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应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就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该完全丢掉自己。他仍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就是叫你完全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之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者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他就不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节)
6、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3分)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
D.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了“我”。
7、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和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验“非我”。
B.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了“我”。
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者在“非我”中表现了“我”。
8、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4分)
9、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6分)
【答案】
6、A
7、C
8、画线句为两句。第1句,强调表演要重视“我”化为“非我”,要把握具体形象的反映特点。
第2句,强调在表演中,在“非我”中要有“我”,要有鲜明的个人的爱憎情感。
9、创作和欣赏都需要不可无”我“的体验过程。第一,在创作中,只有渗入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作品才能感染人、打动人,才能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达到创作的目的。所以,不可无"我";第二,在欣赏中,只有表现出个人的独立态度和鲜明个性,才能发现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否则会在欣赏中迷失自我。所以,不可无“我”。
【解析】
6、A项,“只是”过于绝对,过于武断。原文第①②段指出“艺术活动,不管是创造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去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7、C项,原文第⑥段说:“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之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正因为欣赏者的积极再创作,才有了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不是迷失我,而是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一个“我”来。
8.第五段画线的句子是两个比喻句,理解比喻句的含意,关键是弄清“喻体”所指内容,找到“本体”,“本体”的意义就是这个句子的含义;其次,要结合具体语境来揣摩,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两个比喻句是为了形象的说明第④段的观点,“本体”应该在第④段,从第④段中提取出关键词句组合成答案即可。
9.要归纳内容要点,首先要理清文章的层次,本文大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谈创作“不可无‘我’”,第二层谈欣赏“不可无‘我’”。理清层次后,将每一层中有关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词句提取出来组合成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①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②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注】①醯壶酱甀:醋瓶子或酱罐子。②漓然:流动的样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B.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C.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D.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是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象征九州。
B.“周君患之”与“不患人之不己知”(《论语·学而》)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
C.弊邑,破败的小城镇。文中因东周时期天下支离破碎,故称之。
D.殷,商朝盘庚迁都于殷,商亦称为“殷”,后世称之为“殷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秦国兵临城下索要九鼎的要求,周君忧心忡忡,将这件事告诉了颜率,颜率主动请求为周君去齐国借兵救援。
B.颜率为了让齐国发兵救援东周,承诺将九鼎送给齐国,齐王权衡再三后,派遣五万大军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
C.当齐王准备向周君索要九鼎,让东周兑现诺言时,周君忧心忡忡,颜率再次请求出使齐国,并为周君解除了忧患。
D.颜率见到齐王之后,先表示东周甘愿把九鼎献给齐王,然后又极力陈说运送九鼎的难处,最终打消了齐王的念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4分)
(2)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4分)
14.颜率前往齐国借兵和让齐国放弃九鼎,分别采用了怎样的劝说策略?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解析】
10.B(原文标点为: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11.C(古代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
12.B(“权衡再三后”错。文中“大悦”一词,说明齐王非常高兴,马上同意了派兵救援)
13.(1)保全面临危亡的国家,这是美好的声名啊;得到九鼎,这是尊贵的宝物啊。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4分。“存”“厚”“图”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出呢?我私下为大王担忧这事啊。(4分。“纵”“何途之从”“窃”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向齐国借兵:诱之以名利。②让齐国放弃九鼎:畏之以难。
(3分。每点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秦国兴师兵临城下威胁东周,而且向东周君索要九鼎(国宝),周君为此忧心忡忡。就将这件事告诉了颜率。颜率说:“君王不必忧虑,可由臣往东去齐国借兵求救。”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强暴之师、兵临城下威胁周君,还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在宫廷内寻思对策,我们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保全面临危亡的国家,这是美好的声名啊;得到九鼎,这是尊贵的宝物啊。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齐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派遣五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君又一次忧心忡忡。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这回我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保全,因此心甘情愿把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借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周运回到齐国?”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粱国。”颜率说:“不可以借道梁国,因为梁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少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不会再运出来。”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颜率回答说:“这也不行,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地方名)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那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我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因为所谓九鼎,并不是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能拿到齐国,也不像群鸟聚集、乌鸦飞散、兔子奔跳、骏马疾驰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当初周式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九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士兵、工匠,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条件都具备才能完成此事。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出呢?我私下为大王担忧这事啊。”齐王说:“您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了!”颜率赶紧解释说:“我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们东周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齐王终于打消了获得九鼎的念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寄题兴州晁太守①新开古东池
【宋】苏轼
百亩清池傍郭斜,居人行乐路人夸。
自言官长如灵运②,能使江山似永嘉。
纵饮座中遗白恰③,幽寻尽处见桃花。
不堪山鸟④号归去,长遣王孙苦忆家。
【注】①晁太守谓晁仲约,北宋官吏,曾任兴州太守,工于文学。②灵运即谢灵运,东晋、刘宋间诗人,我国文学史上山水诗的开创者。他爱游览,任永嘉太守时经常带领属吏、宾客寻山越岭,到处吟咏。③白恰即白恰帽,隐者之帽。④山鸟即子规,杜鹃鸟的别名,其叫声仿佛“不如归去”,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晁仲约在兴州太守任上,在城里新开了一个百亩大小的池塘,为兴州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兴州百姓们对此称赞不已。
B. 颔联为晁仲约自吐心声,他希望自己效法谢灵运,把兴州治理得像永嘉一样美丽,人们可以在秀山丽水间尽情游历吟咏。
C.“纵饮”和“幽寻”两句写人,通过对晁仲约特殊服饰和不拘形迹的行为特征的巧妙描写,写出了他内心深处的隐逸情怀。
D.本诗寄题东池,实则意在塑造晁太守尽忠职守的“官长”形象,他虽然苦于俗务渴望归隐,但却能牺牲小我、为民谋利。
16、 苏辙写了一首《兴州新开古东池》,首联为“山绕兴州万叠青,池开近郭百泉并”。试与本诗首联进行比较,说说你更喜欢哪一联。(6分)
【答案+解析】
15、C(A项,“在城里新开了一个百亩大小的池塘,为兴州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有误;B项,“晁仲约自吐心声”有误;D项,“意在塑造”有误,“苦于俗务”“牺牲小我”不当。)
16 比较∶从内容上来看,苏轼句由池到人,侧重写人对于池的态度;苏辙句由山到池,侧重写自然环境。从形式上来看,苏辙句对仗严整,而苏轼句对仗较为随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中说“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______,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中说“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答司马谏议书》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答案】
(1)族秦者秦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儒家重视教化,认为人只有通过教化才能懂礼,成为合群的社会人。而在教化方式中,音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孔子认为,对人的教化,要有三个步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首先要从学诗开始,( )。中国古代乐教的核心目的在于________,使社会归于和谐。荀子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如前所论,音乐是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的、感动人的情感的,它对人的影响是________的。而音乐的教化则不然,它________是一种美感教育,通过感官的浸染与熏陶,循序渐进地改变人的情感,影响人的性灵。它的影响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其效果巨大,一旦形成就不好逆转。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世风,甚至改变更多人,使风俗的盛衰也得到改良。因为这个原因,古人又有观乐的传统,即通过听乐来________一个社会和一个时代的盛衰。《左传》记载的季札观乐就是显例,而《礼记·乐记》也因此有了“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判断。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然后学礼立身,再成就人的品性,最后完成于音乐
B.然后再学礼立身,最后完成于音乐,成就人的品性
C.然后应该成就人的品性,接着学礼立身,最后完成于音乐
D.然后再学礼立身,完成音乐的学习,人的品性也就形成了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移风易俗 潜移默化 实际上 考察
B.移风易俗 耳濡目染 基本上 考查
C.改弦易调 潜移默化 基本上 考察
D.改弦易调 耳濡目染 实际上 考查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世风,甚至改变更多人,影响到风俗的盛衰。
B.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更多人,甚至改变世风,改良风俗的盛衰。
C.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更多人,甚至改变世风,影响到风俗的盛衰。
D.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更多人,甚至改变世风,使风俗的盛衰也得到改良。
【答案+解析】
B
根据前面引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提示,可排除A、C两项。比较B、D两项,D项最后一句转换了主语,与前面的内容衔接不够紧密,故选B项。
A
移风易俗:改变旧的风俗习惯。改弦易调:比喻改变制度,变更方针或做法。由后文的画横线句可知,应用“移风易俗”。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潜移默化”中的“潜”与“默”暗示这种影响是看不到的,无形的;“耳濡目染”则是可见可闻的。故应用“潜移默化”。实际上:其实(多含转折意)。基本上:①主要地。②大体上。前文“而音乐的教化则不然”含转折意,故应用“实际上”。考察:①实地观察调查。②细致深刻地观察。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语段中的意思是通过听乐来深入地观察一个社会和一个时代的盛衰,故应用“考察”。
C
①②③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将“改变更多人”与“改变世风”互换位置;二是“盛衰”与“改良”搭配不当。A项没有改正第一处语病,B项没有改正第二处语病,D项没有改正第二处语病。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请为下面一则新闻拟定一个标题,不超过25个字。(5分)
保利剧院和央华戏剧2019年12月6日在京联合发布2020年国际展演季的创作剧目,其中包括曹禺女儿万方续写曹禺名剧《雷雨》的《雷雨·后》,而这部作品将由法国导演埃里克·拉卡斯卡德执导,并受邀参加2021年法国蒙彼利埃“演员之春”国际戏剧节。作为曹禺女儿,67岁的作家万方近年来在戏剧舞台异常活跃,其《有一种毒药》《冬之旅》《新原野》等戏剧作品都受到业内好评。万方说,《雷雨》几十年的演出一直把原来遥相呼应的“序幕”和“尾声”删掉了——年老的周朴园在精神病院探望蘩漪和侍萍两个疯女子,是发生在“那一夜”十几年后的事,而正是“序幕”和“尾声”让她产生了续写《雷雨》的想法:“既然有序幕和尾声,那为什么不能有《雷雨·后》呢 ”
【答案】
曹禺女儿万方续写《雷雨》(或:2020年国际展演季创作剧目包括万方续写的《雷雨·后》)
2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首句的开头,将下列长句改成由六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4分)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全面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破除现代化的“西方哲学”、深化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同时,也创造了具有社会主义属性的另一种现代化形态。
【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了起来,同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了起来,它全面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破除了现代化的“西方哲学”,深化了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造了具有社会主义属性的另一种现代化形态。
【解析】这是一道句式转换中的长句变短句题,此类试题的解题思路是先确立句子的主干,把主干句单独列为一句,然后把修饰成分(定语或状语)拆解成若干短句,最后按照一定的关系重新排序。此题主语显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他成分有序组合即可。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期,郑州七中师生家长掀起了学习曾国藩教育理念的热潮。曾国藩先生的教育之道沾溉后人无限,至今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如:
① 才根于器,良为知言。
②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③ 以德遗后者昌,以祸遗后者亡。
谦柔卑退者,德之余;强暴奸诈者,祸之始。
④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⑤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才”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才华、能耐、本事;“器”指人的精神气质,包括我们通常说的操守、修养、性情等等因素。作为当代青年,上述名言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反映你对“才与器”的认识与评价,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解析】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本着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考查学生活学活用、体悟思考的能力,同时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一浏览。任务段中先解读了“才”与“器”的内涵,然后明确布置了“才与器”的话题,适合写议论文。要求段较为常规。二概括。主要是概括材料段内容。材料段指出了曾国藩教育之道及其对后人的影响,并亮出了五则曾国藩名言。三分析。“才与器”是关系型话题,充满思辨色彩,常规角度有三:才高于器,器优于才,器才兼备。貌似三者均可,实则有最佳角度,那就是二者兼备。写作时可有主有次,但最后应合二为一,互相成就;亦可两者并重,齐头并进,二者的关系贯穿论述的始终。需要提醒的是,文中应贯穿曾国藩名言及教育理念,以便更好地活用材料,照应材料。